高考復習要抓好課本的閱讀

>>>  民初教育及人才培養  >>> 簡體     傳統


      一、熟讀課本
    熟讀課本,就是對歷史課本中的八個組成部分(目錄、引言、正文、地圖、圖畫和圖注、注釋、課后練習、大事年表)特別是正文部分要爛熟于心。
    目錄概括了課本的基本內容,通過對目錄的閱讀,對書本的內容就有了粗線條的認識,同時可歸納出歷史的線索和分期。
    引言的功能是補充歷史的背景,說明歷史階段,提示時代特征,閱讀它可以從宏觀上把握每章主要的內容及時代特征。
    讀熟課本的關鍵在于精讀正文。首先要把正文中的大字和小字分開來,正文(大字)是課本的主體和中心,它對歷史事件和歷史現象進行詳細的敘述、描繪或者是對歷史事件和歷史現象作出評價。所以大字部分必須掌握。而小字部分是大字部分的補充。教材安排小字有四個目的:1.解釋大字內容;2.拓寬知識面;3.通過生動的材料增強教材的育人作用;4.增強課本的理論性,培養學生抽象思維能力,或通過圖表、文字材料等,增加教材的直觀性、生動性、趣味性。所以,在總復習中不能忽略小字方面的閱讀,如2004年全國文綜卷(1)第17題:作品有“詩史”之稱的唐代詩人是:A.李白、B.杜甫、C.白居易、D.杜牧,其內容就在小字部分里。
    閱讀正文要注意兩個方法。1.正文大字部分,一般從六個方面介紹所述內容,即時間、地點、參與者、背景、過程和結果(或評價),這六部分是歷史事件、歷史現象的六大要素。我們在閱讀時應加以重視,這是歷史基礎知識。2.能正確區分正文中哪些內容是敘述、描繪,哪些內容是看法、評價。例如:戰國時期百家爭鳴中,講述了荀子的思想,其中有:“荀子是戰國末期趙國人,儒家代表,唯物主義思想家,著有《荀子》。他認為刮風下雨、星墜日食,是自然界的變化,都有一定規律。”這些是對荀子的描述。而課本中的“荀子的思想是一種人定勝天的思想,反映了戰國時期人們對自然界斗爭力量的加強”,這是對荀子思想的看法和評價。
      二、讀懂課文(理解教材)
    在復習過程中認真閱讀課本,熟記每一個知識點這只是學習歷史的有效方法之一。更重要是在熟讀課本的基礎上,能夠理解教材,做到“由表及里、由此及彼”。因為歷史教材有自己的科學性和嚴密的邏輯性,所以在閱讀中對關鍵的字、詞、句要引起足夠的重視。
    1.抓課文中的程度詞——有利于對知識系統性的掌握和理解
    有些歷史知識分散在課本的各個章節,只有通過程度詞的提示,并加以整理,才能從整體上概括出其產生、發展和結束的過程。如:中國古代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經歷了“建立”—“鞏固”—“完善和發展”—“加強強化”—“進一步加強”五個階段。把零散的同一類知識串起來形成一個專題,這樣我們可以從宏觀上把握歷史知識。
    2.注意課本中的關聯詞——有助于對知識的微觀理解
    書本里的關聯詞提示了知識點之間的內在聯系,找到它有助于對歷史知識的深刻理解。如北美獨立戰爭“既是一次民族解放戰爭,也是一場資產階級革命”,其關聯詞“既……也……”可以幫助我們理解這場戰爭的雙重性質。第一層含義是“民族解放戰爭”因為美利堅民族通過這場戰爭擺脫了英國的殖民統治,獲得民族獨立。第二層含義是“資產階級革命”,因為戰爭掃除了資本主義發展道路上的障礙(英國在北美的殖民統治)。
    3.標出重點詞——有利于強化記憶
    教材中經常有“轉折”“標志”“重要”“奠定”“開端”等這樣一些重點詞。如《中國近代現代史,下冊》有,大生產為爭取抗日戰爭的勝利奠定了物質基礎。七大的召開為爭取抗日戰爭的最后勝利和新民主主義革命在全國的勝利作了重要準備。十一屆三中全會是改革開放的開端等;《中國古代史》有明末農民起義提出的“均田免糧”口號,反映了農民群眾反對財產貧富不均和要求獲得土地的強烈愿望,標志著我國農民階級的反封建斗爭,進入一個新的階段。重點詞在近幾年高考試卷中頻繁出現。如2001年高考試卷24題,第一次工業革命基本完成的主要標志是;2002年文綜24題,與第一次工業革命相比第二次工業革命的特點是;2004年文綜第13題,明清時期引進推廣高產作物玉米和甘薯所產生的重要影響是,等,所以,我們在閱讀課本時對重點詞要做記號,利用它把史實聯系起來,或用填空方法記住史實。
    4.注意概念詞的定量定性分析
    這幾年高考命題對歷史概念的考查不僅沒有削弱,反而有加強之勢。2004年全國文綜試卷15、16、20題都考查到歷史概念。
    課本中的歷史概念有許許多多,怎樣通過閱讀強行記憶,并且理解它呢?有效的方法是注意對概念詞的定量定性分析。例如:對唐朝“租庸調制”概念就可進行這樣的定量定性分析:租庸調制是唐朝(時間界定)實行的一種租稅制度(性質界定)。其中規定,成年男子(適用范圍界定)每人向官府交納定量的谷物(數量界定)叫做“租”(性質界定),交納定量的絹或布(數量界定)叫做調(性質界定),服徭役的期限內,不去服役(范圍界定)也可以納絹或布袋役(數量和方式界定)叫庸(性質界定)。通過上述分析就可對租、庸、調三字有了全面準確的把握。
      三、讀活課本
    1.現在的課本安插了許多圖片資料,涉及到政治、經濟、文化、藝術、民族、地理、人物等各個方面。它以形象生動、直觀的方式,表達出豐富的歷史信息,把復雜的歷史現象通過圖象資料表現出來。這是文字功能無法可比的,所以我們在閱讀課文時不能只顧閱讀文字(大、小字)還必須認真觀看圖片內容。如《美蘇爭霸》一節有一幅關于古巴導彈危機的漫畫。漫畫中的人物指赫魯曉夫和肯尼迪,他們正在起勁地扳手腕。這一幅圖的內容說明古巴導彈危機是兩國實力的較量,是美蘇爭霸的表現。他們的另一手則分別摁向控制對方的導彈按鈕,反映出當時美蘇關系極度緊張,戰爭已經一觸即發。通過這幅圖的閱讀,可以理解當時美蘇關系的緊張程度,而文字敘述無法一目了然地表現出來。
    2.歷史課本中文字敘述的知識顯得抽象和枯燥,給學生記憶歷史知識帶來一定的困難,而插圖在很大程度上解決了這一難題。如人教版教材《世界近代現代史》上冊第108頁,有一幅漫畫《壟斷資本家控制下的美國參議院》,圖中表達出的信息是:各壟斷資本家身軀龐大,氣勢洶洶;不但堵住會場進口,而且使參議員坐立不安。它說明資本家勢力強大,而議員的發言,決議也要聽從壟斷資本家的意見。為什么會出現這種局面呢?我們再回過頭來看標題——第二次工業革命,因為第二次工業革命后,隨著壟斷組織的出現,控制壟斷組織的大資本家越來越多地干涉國家政治經濟生活,以攫取更多的利潤。
    對歷史圖片資料、表格數據、示意圖等的認真閱讀,能使歷史知識更加全面和豐富,形成立體的網絡結構。除了對插圖的重視外,還要特別注意歷史地圖的閱讀,因為文綜試卷是歷史、地理、政治三科知識和能力的滲透,尤其是史地兩科,往往通過地圖有機地結合在一起。
    從2001年至今的高考文綜試卷,都有地圖試題。這一趨勢提醒我們要重視課本中歷史地圖內容的閱讀,要培養自己有分析比較地圖和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例如《中國古代史》第12頁《春秋大國爭霸圖》和第13頁《戰國兼并形勢圖》,這兩幅圖表面看去沒有什么聯系,如果認真對比觀察則可看到有許多不同之處。
    變化一:中原和江南地區華夏族諸侯國的消失和產生。晉、宋、魯的消失,出現了三個新國家——韓、趙、魏,長江下游的吳國、越國也在戰國地圖上消失了。
    變化二:春秋時期分布于秦晉兩國北部的白狄,晉國中北部的赤狄、北戎,分布在燕國東北方向的山戎,在戰國時期的地圖上消失。同時蒙古高原一帶和燕國東北方向分別出現了匈奴和東胡兩個少數民族。
    變化三:在戰國時期的地圖上,北方沿著燕國、趙國、秦國北方邊境一線,出現了從遼東連綿到西北的長城。
    總之,閱讀歷史課文要帶著探究的意識,多角度(政治、地理、歷史)分析問題的意識,把課文的正文、圖表、地圖等部分有機結合起來。除了動眼、動腦外還要動手;閱讀到關鍵詞、句時要做上記號,并把自己思考的結果寫在句子旁邊,養成不動筆不閱讀的習慣。在高考歷史復習中,閱讀課本顯得非常重要,除了超低空掃描五本書外,務必做到細、全、實、熟,把歷史課本讀熟、讀懂、讀活,這樣才能適應高歷史學習津25~29G32中學歷史、地理教與學蔡伍雄20052005本文是一篇懷念美國前總統里根的文章,讓我們通過普通百姓的眼光來看一下美國民眾心目中的偉大形象。本文為美國波士頓學院菲利普·阿爾特巴赫教授所著,原文發表于2004年3月的《變化》(change)。轉發本刊,獲得作者授權。在此感謝北大蔣凱老師的聯系與幫助。張東生/何華峰李春萍,北京大學教育學院,教育經濟研究所博士后研究人員Memories of a Friend in the Park蔡伍雄 福建建陽市第二中學,354200 作者:歷史學習津25~29G32中學歷史、地理教與學蔡伍雄20052005本文是一篇懷念美國前總統里根的文章,讓我們通過普通百姓的眼光來看一下美國民眾心目中的偉大形象。本文為美國波士頓學院菲利普·阿爾特巴赫教授所著,原文發表于2004年3月的《變化》(change)。轉發本刊,獲得作者授權。在此感謝北大蔣凱老師的聯系與幫助。張東生/何華峰

網載 2013-09-10 20:54:29

[新一篇] 高考復習中處理初中地理教材的策略

[舊一篇] 高考的素質教育導向和高中語文教學改革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