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代中國文藝美學的學術拓展

>>>  當代歷史與思想  >>> 簡體     傳統


  中圖分類號:B 83-06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0-260X(2002)01-0014-09
  審美作為人類生活中的重要精神現象,幾乎是與人的生成同步發展的。然而,美學作為一門學科卻出現在18世紀的西方。于是人們在研究美學尤其是中國美學的時候,經常感到很多美學規律和定義很難定義中國美學現象。怎樣建構具有中國特色的美學理論并總結本土性的文藝美學現象,成為當代中國學者努力的方向。而20世紀80年代中國“文藝美學”學科的創建,就是中國美學家和文藝理論家對中國特色美學理論體系建設的一種嘗試,一種審美精神尋繹的思想言說方式。在新世紀,對這一審美表征方式加以學術史的研究已經相當必要。
   一、中國文藝美學研究的學術史
  1980年春天,全國首屆美學會議在昆明召開,胡經之先生在會上提出創建中國的文藝美學這一學科的設想。會后,他發表了《文藝美學及其他》等文,并于第二年在北京大學開始招收文藝美學研究生。作為一門由中國學者自己創立的獨立學科,學者們就文藝美學學科定位、基本概念范疇、與其他相關學科的關系、文藝美學的未來發展等問題,進行了長期深入的研討,進而明確要用美學的觀點研究文藝現象,尋找文藝的獨特審美規律,清理當代中國美學和文藝學的僵化現狀和陳舊觀念,以推進中國美學的學科建設與發展。
  在此之后,胡經之主編了《文藝美學》學術叢刊多卷,于20世紀80年代中期出版,對當代中國的文藝美學研究形成一定的影響。北京大學出版社從20世紀80年代初開始,陸續出版文藝美學叢書近30部,在學界形成良好的文藝美學研究氛圍。(注:北京大學出版社在“文藝美學叢書”出版近20年后,于1999年整理出版了“文藝美學精選叢書”10部。主要有:胡經之著《文藝美學》葉朗主編《現代美學體系》,袁濟喜著《六朝美學》,蒲震元著《中國藝術意境論》,黃寶生著《印度古典詩學》,佛雛著《王國維詩學研究》,王岳川著《二十世紀西方哲性詩學》等。)這期間,中國學界出版了為數不少的文藝美學方面的著作,不僅包括一般文藝美學原理的研究,也有藝術門類美學的研究,還有現代文藝美學史研究的內容,如盧善慶著《王國維文藝美學觀》(貴州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史瑤等著《茅盾文藝美學思想論稿》(杭州大學出版社1991年版),陳永標著《中國近代文藝美學論稿》(廣東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甚至還有美學很少觸及到的領域如書法美學、電視美學研究等。
  從歷史發展脈絡看,文藝美學原理和特征方面研究的著作主要有:周來祥著《文學藝術的審美特征與美學規律》,吳調公著《古典文論與審美鑒賞》,王世德著《文藝美學論集》,蘇鴻昌著《文藝美學論集》,皮朝綱著《中國古代文藝美學概要》,王向峰主編《文藝美學辭典》,張少康著《古典文藝美學論稿》,欒貽信、蓋光著《文藝美學》,曹廷華著《文藝美學》,姚仲明、陳書龍著《修辭美學》,杜書瀛主編《文藝美學原理》,王元驤著《審美反映與藝術創造》,王一川著《審美體驗論》,馬至融著《文學審美學》,徐亮著《文藝美學教程》,劉墨著《中國藝術美學》,胡經之、王岳川主編《文藝學美學方法論》,趙伯飛著《藝術美學概論》,張長青著《古典文藝美學》,王岳川著《藝術本體論》,孫欽華著《文學美質論析》,榮宋著《形象美學》,皮朝綱編著《中國古代文藝美學概要》,陳長生著《文藝美學論要》,祁志祥著《中國美學的文藝精神》,陳偉著《文藝美學論綱》,王有亮著《漢語美學》,王一川著《漢語形象美學引論》,唐驊著《文藝美學導論》,等等。這些著作深化了文藝美學研究,拓展了文藝美學思想和觀念。
  在門類藝術美學研究中,文學(詩歌、小說、散文等)美學研究成果豐碩,具有代表性的論著有:葉朗著《中國小說美學》,肖馳著《中國詩歌美學》,陸志平、吳功正著《小說美學》,李傳龍著《文學創作美學》,王長俊著《詩歌美學》,禹克坤著《中國詩歌的審美境界》,吳小林著《中國散文美學史》,周冠群著《游記美學》,洪珉著《文章美學論稿》,郎保東著《文藝審美意象學》,游友基著《中國現代女性文學審美論》,唐躍、譚學純著《小說語言美學》,蒲震元著《中國藝術意境論》,賈祥倫著《中國散文美學發凡》,許評、耿立著《新藝術散文美學論》,李曉虹著《中國當代散文審美建構》,劉鴻庥著《文藝美學辨析》,楊海明著《唐宋詞美學》,姜耕玉著《藝術與美》,陳允鋒著《唐詩美學意味:初盛唐詩學思想研究》,等等。這其中還不包括研究西方文藝美學的著作和編著在內,可見這一學科在當代中國發展的廣泛深入。
  就有中國特色的書法藝術而言,近20年來,書法藝術美學研究有了長足的進展,以至于影響到東南亞、日本和韓國。這方面有份量的著作有:劉綱紀著《書法美學簡論》,金學智著《書法美學談》,葉秀山著《書法美學引論》,宋民著《中國古代書法美學》,陳廷yòu@①著《中國書法美學》,蕭元著《書法美學史》,陳振濂著《書法美學》,金學智著《中國書法美學》,陳方既、雷志雄著《書法美學思想史》,金開誠、王岳川著《書法藝術美學》,鐘家驥著《書畫語言與審美效應》,樊波著《中國書畫美學史綱》,宋煥起著《書法藝術審美論》,楊修品著《書法美學》,徐志興著《中國書畫美學簡論》,陳方既、楊祖武著《書法美辨析》,等。這些頗有深度的著述,對近20年全國性的書法大潮有相當的促進作用。
  同樣,在中國音樂美學以及影視美學方面的著作也有相當的影響。如:于潤洋著《音樂美學史學論稿》,蔣孔陽著《先秦音樂美學思想論稿》,李凌著《音樂美學漫筆》,蔣一民著《音樂美學》,鄭錦揚著《音樂史學美學論稿》,管建華著《中國音樂審美的文化視野》,蔡仲德著《中國音樂美學史》,修金堂著《音樂美學引論》,趙宋光著《音樂美》,楊易禾著《音樂表演美學》,曾田力著《沖擊視覺的音波:影視劇音樂美學探索》,茅原著《未完成音樂美學》,修海林、羅小平著《音樂美學通論》,程民生等著《音樂美縱橫談》,等等。這些專著對音樂的本質和特性有了新層面的闡釋,豐富了當代中國音樂美學思想。
  在電影美學和戲劇美學方面,更是成果累累。鐘惦斐主編《電影美學》,鄭雪來著《電影美學問題》,譚霈生著《電影美學基礎》,李幼蒸著《當代西方電影美學思想》,朱小三著《現代電影美學導論》,羅慧生著《現代電影美學論集》,胡安仁著《電影美學》,姚曉蒙著《電影美學》,張風鑄著《音響美學》,鄭鳳蘭、崔洪勛主編《電視劇美學》,王志敏著《電影美學分析原理》,王欽韶著《電影美學簡論》,陳培湛編著《電影美學教程》,王志敏著《現代電影美學基礎》,李泱著《電影美學原理》,周安華、陳興漢主編《電視廣告美學》,陳玉通著《電影藝術美學散論》,王世德著《影視審美學》等,顯示了文藝美學的當代發展新趨勢。
  戲劇美學方面的研究,除了一般的戲劇美學原理以外,學者們還對喜劇悲劇美學精神,中外戲劇美學思想進行比較研究。主要著作有:杜書瀛著《論李漁的戲劇美學》,蘇國榮著《中國劇詩美學風格》,曹其敏著《戲劇美學》,陳孝英著《喜劇美學論綱》,佴榮本著《悲劇美學》,彭修銀著《中西戲劇美學思想比較研究》,牛國玲著《中外戲劇美學比較簡論》,焦尚志著《中國現代戲劇美學思想發展史》,沈達人著《戲曲的美學品格》,孟昭毅著《東方戲劇美學》,姚文放著《中國戲劇美學的文化闡釋》,李曉著《戲劇與戲劇美學》,周南雁著《中國古典戲曲的審美追求》,蘇國榮著《戲曲美學》,等,成果相當豐富。
  不僅如此,在西方文藝美學、現代后現代文藝美學的研究方面也出了一批有影響的學術著作。如研究西方文藝美學的就有葉朗主編《現代美學體系》,王岳川編《后現代主義文化與美學》,董小玉著《西方文藝美學導論》,胡日佳著《俄國文學與西方審美敘事模式比較研究》,等。另外,一些研究西方馬克思主義文藝美學思想的著作也不少,主要有馮憲光著《西方馬克思主義文藝美學思想》(四川大學出版社,1988年版),劉文斌著《馬克思主義文藝美學研究》(內蒙古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
  在商品大潮迭起而學術邊緣化時代,中國的文藝美學卻走出了一條自己的學術道路,形成從新的審美角度審視藝術審美內核的新視角。在我看來,文藝美學研究實現了中國學術界的幾個思想轉化:從形而上學的哲學美學研究,進入“形而中”或形而下的門類藝術審美規律和美學特征的研究;從單純的文藝學和美學研究到文藝學和美學的交叉學科研究;從文藝的外部研究(文學社會學和心理學研究)走向文藝的內部審美奧秘的研究;從理論僵化的學科分類到面向文藝思潮實際的經驗總結和問題剖析;從西方美學的橫向挪用到中國當代美學形態的創建。這些無疑從各個不同側面反映了當代中國文藝美學潮流從濫觴到壯闊、從形而上思辨到具體藝術特性把握的轉化軌跡。
  可以認為,當代中國的文藝美學的拓展,已經具有了新學科價值推進和知識增長的意義。其一,深化了文藝審美的本質,闡發了文藝創作和欣賞活動中藝術家、藝術品和欣賞者之間審美過程的整合性意義,將人與藝術的互動關系和通過審美體驗達到藝術對人的本體呈現作為文藝美學的內在特征和本質。其二,使文藝美學研究突破了實踐美學和形上美學的爭論,強調生命美學、體驗美學、本體論美學、解釋學美學、修辭學美學對傳統美學的超越,尤其強調藝術對感性生命、精神自由、靈魂追問的全新意義,從而在主體與客體、存在與意識、感性與理性、認知與體驗、經驗與超驗的二元對立中達到新的理論平衡。其三,將藝術存在與人的存在方式統一起來,使藝術體驗成為拓展個體生存價值,整合個體與社會、人與世界關系的基本方式。其四,通過對現代心理學、社會學、政治哲學、文化研究、國際關系學(如后殖民主義)等新學科的吐納,豐富了文藝美學的關鍵詞和核心范疇,深化了對走向過程的現代后現代人精神脈絡和文藝形式的多元存在的研究。
  事實上,文藝美學從誕生之日起,就在學科的交叉性質、學科的知識譜系定位、學科研究的方法論、學科的未來前景等方面遭遇挑戰,這些問題引發了學科更深層次的問題。在我看來,文藝美學還是一門有待進一步發展和完善的新學科,任何因其不盡完善而認為不應該繼續存在的看法,都是因噎廢食的。
  但是,我仍然要提出一些值得關注的問題,即:怎樣在跨學科或者交叉學科中給文藝美學的研究對象、研究方法、核心范疇、相關領域提出更具有體系性的理論?如何對當代藝術中的復雜問題加以深層面的研究,不停留在創立一門新興學科上,而是深入到學科內部,探索它的形成原因和未來趨勢?怎樣避免經院哲學般的理論僵化性,創建具有中西文藝美學視界融合的新思維,更多地對現實文藝現象文藝思潮發問,參與當代文藝批評和后現代文化研究層面,審視已經出現或者將要出現的生命意義和藝術價值新問題。
  盡管,文藝美學研究不斷受到文化美學或審美文化方面的影響,但是學術史的蹤跡已經留下,后人只能面對文藝美學20年發展的歷史脈絡加以清理。而在這種清理中,胡經之的《文藝美學》無論是篳路藍縷的開創之功,還是學科定位的嚴謹清晰,都是具有學術史研究意義的,因而值得作為個案加以分析。
   二、文藝美學的邏輯起點和價值終點
  在文藝美學成為中國文藝學和美學界中的分支學科以后,問題不是簡單了,而是更為復雜了。因為關于學科定位和學科基本問題的問題,時常產生一些學術爭鳴,難定于一尊。
  在這種狀況下,作為文藝美學學科的首倡者,胡經之先生除了在80年代初在北大課堂上教授文藝美學以外,還全力撰寫專著《文藝美學》,并于1989年由北京大學出版社出版。在出版10年后又作了一次修訂,1999年收入北京大學“文藝美學精選叢書”再次出版,表明這部著作對當代的文藝和美學問題中的新現象和新思潮有一定的參照解答力。作者在綜合中西文藝美學思想的基礎上,就一系列文藝美學前沿范疇和問題做了較為系統的考察,為當代中國文藝美學的建立和走向精神自覺開拓了新思路,使文藝美學成為關懷現實人生的審美價值重建的重要方式。在這個意義上,這部著作有學術史個案分析的意義。
  在我看來,這部《文藝美學》,是我國近20年來有一定體系和創見的文藝美學專著。作者面對美學研究的多元取向,提出自己的文藝美學理論。他將審美活動作為全書的邏輯起點,以審美體驗藝術感興為審美中介,最終在本體論上將藝術審美本體同人的審美生成聯系起來。這里沒有故弄玄虛和理論游戲,沒有在詭辯中展開的偽問題,而是盡可能解答中西文藝實踐中的諸多問題,使自己的思考具有了人文精神的價值地基。
  文藝美學關注人的感性審美生成的任務。在解答生命意義的美學問題中,文藝美學的前沿問題是拓展文藝和批評的新維度,解決審美文化中諸多新的文藝現象和思潮的問題根源,同時從方法論層面上研究當代藝術(現代與后現代藝術)的難點和疑點問題,為人的全面發展提供文藝美學理論層面上的支持。可以說,這部《文藝美學》,通過審美活動論、藝術價值論、審美體驗論、藝術本體論、藝術形象論、藝術意境論,藝術形態論、藝術闡釋接受論、藝術美育論全面展開討論,分梳并理清了文藝美學學科提出的基本任務。
  正因為吸收了當今世界美學研究和文藝理論研究的前沿思想,使胡經之能夠站在跨學科視界上闡釋問題。他認為:文藝美學是詩學與美學融合,是詩與哲學的結合——藝術感興與哲學感悟的交融。文藝美學不僅要求美學具有詩的激情和靈性,而且也要具有哲學家對人生根本價值的終極關懷。作者一個貫穿全書的思想是:美學使人在感性與理性和諧自由之中,去尋求人類生命存在的謎底,使追問人生意義的形而上沖動伴隨人的一生。因此,文藝美學是將本體詩化或把詩(藝術)本體化,從而使人的審美之思與本體溝通。
  根據這一總體思路,作者首先找到文藝美學的邏輯起點——審美活動。認為人的審美活動是審美主客體的交流與統一的踐行,文藝美學活動的深層結構和高層反思,集中體現在藝術的“審美體驗”上,這也是人與藝術關系的本質和核心。審美體驗是文藝美學研究的中心,它不僅與藝術本質相關聯,而且也與人的審美本性密不可分。審美體驗的探討是解決藝術之為藝術的內在結構的根本性問題,同時也是研究藝術的審美特征問題的關鍵所在。審美體驗達到的深度,是人自我存在和社會存在的深度體認,審美體驗達到的高度,是藝術的“審美超越”,并由此構成藝術審美價值的本質。在作者看來,藝術價值首先在于藝術將其視界投注在人與世界的整個體系(即人與自我、人與他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上。同時,藝術價值還集中表現在藝術超越性、藝術與未來的接通上,藝術是人超越有限存在而與人類大同遠景“先行對話”的中介活動。
  在文藝美學研究中,“藝術掌握”問題即人與世界的多維關系問題,是一個具有相當學術難度的問題。論者在討論藝術掌握世界的方式中,吸收了美學史的成果,盡量厘清審美掌握和藝術掌握、藝術掌握與意象思維、藝術思維與科學思維的關系。同時自己力求解答藝術審美掌握的重要性問題:“人對世界的藝術掌握,只就其精神掌握方式而言,是能動的反映世界的審美掌握。這種精神掌握,是由藝術思維來實現的。藝術思維主要是運用同概念思維相統一的意象思維。藝術的意象思維過程是審美感情和審美認識相結合的過程,結果是產生藝術意象體系或藝術意境,有的創造了藝術典型。”[1]
  文藝美學中的“藝術本體和藝術真實”,是一個極為重要的問題。藝術本體的本真存在,使得生命敞亮和審美體驗升華。作者沒有回避藝術本體論這一當代文藝美學的新問題,而是直面這一問題。認為藝術真實并不僅僅屬于藝術反映論范疇,而是屬于是藝術本體論范疇,它貫穿整個藝術過程中,形成審美主體體驗之真、藝術作品之真、欣賞者二度體驗之真。藝術世界與生活世界具有不盡相同但緊密相關的真實性形態。藝術真實性寓于藝術活動本體之真中。正是通過創造使藝術本體存在外化并呈現為藝術美——藝術形象和藝術意境。藝術形象是作為有機整體的審美意象的符號化,藝術意境則是藝術本體的深層創構。作者認為,在文藝美學中,意境是一個標志藝術本體的范疇,因此,如何界定意境的詩本體性質,探索意境的深層結構和審美特征,從而進一步把握中國藝術精神的靈魂,是一個重要的任務。
  藝術形態學研究,是文藝美學的另一重要維度。其主要內容包括:藝術形態學脈動及其審美特征,藝術形態分類的自覺,藝術分類的美學原則,作為整體序列的藝術種類,藝術諸形態的審美特征等。尤其是在藝術的審美特征研究中,作者對書法、建筑、繪畫、文學、戲劇、音樂、舞蹈、電影等藝術的審美特征作了廣泛的研究,拓展了文藝美學形態學的研究領域。這一形態學研究,同當前世界美學前沿問題——藝術審美闡釋接受問題緊密聯系起來,使問題抵達文藝審美價值實現的高度。作者首先考察了當代藝術闡釋學和接受美學理論,并認為,藝術闡釋學和接受美學注重讀者的作用,重視理解者的視界與對象內容所包蘊的過去視界,在理解中達到“視界融合”以及注重對“未定點”、“空白點”的具體化,以生成作品的意義等方面對文藝美學研究是一個拓展。但作者沒有滿足于此,而是更深一層地分析接受(二度體驗)的心理特點,并揭示出藝術接受過程的主體性特征。
  最后,文藝美學的邏輯終點落實在人的審美生成上,藝術美學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人的感性的審美生成。作者強調:文藝美學關乎人生價值之處在于,通過藝術審美體驗和美學理論反思,使人不斷認識自己、超越自我。文藝美學始終將目光凝定在人的審美生成上,通過對藝術美的闡揚和塑造,去豐富審美主體的人格心靈層次,去充分調動其審美的潛在可能性。(注:程相占《作為“形而上學”的文藝美學》認為:胡經之《文藝美學》一書的內在思路、基本觀點、價值取向、研究方法等方面都與中國古代文論一致,也是一部“形而中學——心象”學。這一看法有其合理之處。)
  胡經之的文藝美學研究,其開創性自不待言,也給學術界提出了一系列難以解決的問題。可以說,隨著90年代學術思想的發展,文藝美學有了新的問題、新的重點和難點,也出現了文藝美學應承担的一系列極具現實意義的理論和實踐課題。諸如:如何從審美發生學上闡釋生命存在與藝術形式的同型同構關系?在藝術本體論中,如何看待當代文藝的某些反本體論現象?文藝美學如何思考文藝活動中自我與他者的差異和共識問題?在前工業社會、工業社會、后工業社會中如何看待審美體驗和審美經驗的嬗變,并在經驗異化處境中恢復人與自然的和諧和回歸精神家園?文藝的審美超越性和形而上意義是否在大眾文化流行中逐漸喪失其精神價值和位置?在現代、后現代時代審美超越性的可能性和前景如何?后現代電子信息技術與大眾傳媒對審美對象、審美主體、審美文本、審美關系產生了怎樣的錯位和轉換?后殖民時代的克隆技術和跨國經濟對市場化全球化時代中的文藝審美形態,有怎樣的形態重塑和精神消解功能?文藝美學應當怎樣從新世紀中國文藝價值重建、精神定位、人格塑造等本土性問題出發,進行新時代的思想和精神喚醒?這些無疑都是新世紀中國文藝美學不能回避的問題,需要學者們進行艱苦的思想探索。不妨說,一門學科創立之后,需要付出更大的心力,才能使既有的成績得以鞏固和發揚,否則,前景似未可樂觀。
   三、文藝美學的學術定位和方法論問題
  文藝美學的學術定位并不像有的人所說的是缺乏理論體系,相反,我覺得缺乏的卻是運用文藝美學這一學術視角來透視和剖析當代中國的文藝現狀中的種種嚴重問題。20世紀90年代是一個特殊的時期,在這10年間,中國文藝美學研究有自己的影響力。畢竟中國已經不再僅僅處于從前現代到現代轉型的過程中,而要面對現代性自身的諸種困惑。其中,不僅有政治、經濟、文化的轉向,還有人們審美心態的轉向和藝術趣味的轉向。
  文藝美學與美學和文藝理論相輔相成。一般而言,哲學領域的美學學科研究哲學美學,哲學美學關注美的本質、審美心理和藝術三方面內容,它研究普遍審美原理、審美范疇和某些特性,因此它強調的是普遍性。文學領域的文藝理論主要研究四方面問題,即作家與社會、作家與作品、作家與自我、作家與讀者的關系,它研究的是文藝的一般規律和特性。在我看來,作為中介的文藝美學研究是人的現實的審美處境和靈魂歸屬問題,它是通過藝術這一中介達到的。在美學中,有自然美、藝術美、社會美,最高境界是藝術美。文藝美學就是通過對藝術美的研究來對人的處境和靈魂問題加以審美解決。但在科學飛速發達的今天,文藝美學要解決現實處境似乎比不上政治經濟,解決靈魂歸屬又比不上宗教。所以,文藝美學的學術定位變得很難。那么,文藝美學存在的依據是什么呢?我想說的是,文藝美學是特殊的審美意識形態——它總是從更高的法則來檢驗現在,總是以未來理想的光亮洞燭現實的黑暗,以邊緣的身份對抗中心話語權力。這種特殊意識形態的正面效應是帶來群體的自我身份的確認,負面效應是顯示某些事物的扭曲和變形——作家以自己筆下人物的沉淪來展示世界的真相,通過對自身的扭曲來展示黑暗。但文藝美學的最高境界不是后現代式的調侃、調皮、嘩眾取寵,而是本真狀態的“童心、慧眼、傲骨、柔腸”。只有具備這樣的文藝美學理想的藝術家,才可能有真正的未來。而很多當代藝術家只是在做秀,做秀的結果就是“秀”的時間非常短——曇花一現而已。
  在現代性“理性”面前,張揚“感性”生成的文藝美學總是需要面對以下問題。第一,關注工具理性未來輝煌的時候,感性藝術怎樣關注人的靈魂復歸。追問科學在制造了一個輝煌神話之后,是否是把人類引向了一個更大的片面化。第二,為什么歷史理性關注終極烏托邦而不關注個體生命的內在痛苦,關注分工的巨大利潤卻不關心日益嚴重的人性空洞。后工業社會究竟應該怎樣發展?是在工具理性中不斷“追新逐后”?還是在文藝美學中不斷精神懷舊、不斷人性復蘇?比較高明的學術定位當在理性學和感性學之間形成一種巨大的文化張力,這一力量的合力的方向,可能是人類未來發展的一個方向。在這種向前和向后的話語權力空間中,可能構成人類精神發展的雙元。
  在文藝美學中需要警惕的是:對傳統美學輕率地打倒罵倒的虛無主義做法,是缺乏創造力的“審父”。但半個多世紀以來,人們審來審去卻發現父親(傳統)沒有審倒,結果卻是文化之根的總體遺忘。審父時代后人們開始了“自審”時代。這一代審視什么?人們在搖滾中成長,在隨身聽中長大,在學英語中漂白。這代人能夠為未來世界提供什么?有沒有前人那種博大而深厚的文化積淀?但是自審的時代剛剛開始就變成了自虐。很多行為藝術家開始了反文化的行為主義自虐,通過藝術自虐的方式來顯示藝術是一種抗議。但又不知抗議什么,抗議之后該怎么辦。如行為藝術家編《不合作方式》。在自審與自虐之間,中國文化面臨了決裂與選擇的雙重困惑。然而,決裂很容易也很姿態性,而創造卻相當艱難。這表明21世紀的中國文藝美學的痛苦將是“試驗的痛苦”。在傳統經典之外我們要建立自己的合法性,我們必須找到歷史的縫隙,并將自己的心性智慧的思考鑄成我們的新歷史。
  在文藝美學為自己定位的過程中,文學理論和文藝美學卻有著被文化理論或者文化研究所取代的陰影。今天文藝理論逐漸泛化為哲學、心理學、社會學等等。在我看來,文藝美學不會消亡,但是會成為一種知識型,在社會實踐層面逐漸變成邊緣,而走向中心的將是文化研究。文藝美學將從關注小文本的闡釋,即詞語、修辭、人物、寓意等小文本闡釋走向關注大文本的文化闡釋,即階級、性別、文化、民族、華語壓迫、權力運作等,這是因為文學的接受對象變了,文學的研究對象變了,文學傳播的機制變了,因此文學價值的功能也就轉變了。這無疑使得文藝美學在今天也是“難”的。文藝美學不是無限的,它只是讓人認識到自身的有限性,以及人審美超越的可能性。
  文藝美學有自己的方法,主要以審視人的現實審美處境和價值歸依問題為宗旨,具體分為作家-作品-讀者-社會等幾個層面的審美關系研究,尤其重視讀者和社會審美問題的研究。正惟此,文藝美學注意吸收相關學科和新興科技研究新成果。
  近年來,文藝美學將解釋學美學作為自己重要的方法論原則,認為不了解解釋學精神就有可能使文藝和美學研究停留在客觀文本意義層面,其結果就是沒有發展和創新。對文藝美學意義的解釋的另一極端是解構主義方法。解構方法進入文藝美學理論中,不再注重過多的現實政治企圖,而注重文本的政治文化解讀——從最小的腳注開始進行解構文本和理論體系,看其是否出了問題。同樣,女權主義研究對文藝美學研究中研究女性被壓抑聲音的揭示有敞亮之效,但不能泛濫,如果把這種理論方法變成為一種性戰爭契機,一種權力的爭奪,就將失去這一研究視角的意義。
  當代文藝美學受后現代主義、后殖民主義和新歷史主義方法影響很大。尤其是在后殖民理論視野中,關于東方主義與西方主義、文化霸權與文化身份、文化認同與闡釋焦慮、文化殖民與語言殖民、跨文化經驗與歷史記憶等問題,都與后殖民語境中的“主體文化身份認同”和“主體地位與處境”緊密相關。后殖民主義文化研究方法成為當代文藝美學研究的重要話語,是其對社會文化理論文本解讀的新方式:重新將階級、階層、文化沖突變成國與國的關系、第一世界和第三世界的關系來分析,強調文化審美的差異性。而新歷史主義同樣是講文化、意識形態,它強調的是,被壓抑的那部分權利和聲音通過一種支離破碎的方法說出來的時候是怎樣言說的。在當代中國有不少新歷史小說和新歷史電影,值得文藝美學深入研究。
  文藝美學必須吸收新的方法,使自己能夠從邊緣處去審視處于中心的話語,在邊緣性問題的剖析中逐漸消解中心話語。但是我們仍然得問:這些方法能為文藝美學提供一個完整的方法論體系嗎?文藝美學去吸收挪用他者的方法,而文藝美學自己的獨特方法是什么呢?是否存在中國本土性的文藝美學方法論呢?這是我們面臨的困惑和需要解答的問題。
  但也大可不必悲觀,21世紀留給我們文化復興的契機,這個契機就是文化“試驗”。21世紀前面的10年很可能是中國文化的試驗期,我們將能夠提出自己有創見的文藝美學體系,這是有作為的文藝美學家必定要做的工作。當然,在文化試驗中有兩個問題需要解決,就是各國美學差異性與全球化審美共識性的問題。如果說傳統美學是以內容勝,現代美學是以形式勝,那么到了新世紀的文化和美學試驗可能會出現這樣的情況:在形式方面去尋找人類的審美共識,而將民族的精華體驗熔鑄為審美差異性內容。中國文化已經進入必須試驗必須創新的文化進程中,因而只有從文化和美學的“拿來主義”走向“文化輸出主義”,21世紀中國的文化和美學才能具有世界性意義。
  我仍然堅信,在反藝術和反美學的“后”時代,文藝和文藝美學仍有其不可取代的存在價值,真正的文藝仍然是一種靈魂喚醒的本真生命活動,是人的尋求生命意義和自我審美生成的過程。只有在藝術本體與人的本體緊密相連之處,文藝美學才有可能在中國本土文化資源中真正尋找到自己的思想地基,才會有新世紀東學西漸式的理論播撒和學術輝煌。
  收稿日期:2001-09-27
深圳大學學報:人文社科報14~22J1文藝理論王岳川20022002文藝美學是有待進一步發展和完善的新學科,在學科的交叉性質、學科的知識譜系定位、學科研究的方法論、學科的未來前景等方面出現了諸多爭論,引發了學科更深層次的問題。本文通過中國文藝美學研究的學術史的梳理,分析和把握文藝美學的邏輯起點和價值終點,力求站在當代美學發展的前沿,注意吸收相關學科和新興科技研究新成果,在價值論上將藝術審美同人的審美生成聯系起來。認為:文藝美學的學術定位并不是缺乏理論體系,而是缺乏運用文藝美學這一學術視角來透視和剖析當代中國的文藝現狀中的種種問題,在新世紀的學術話語中,文藝美學應承担的一系列極具現實意義的理論和實踐課題,使文藝創作實踐和文藝理論建設形成良性互動。文藝美學/學術拓展/邏輯起點/學術定位/價值論/方法論  literary aethetics/disciplinary development/logical starting point/academic positioning/axiology/methodologyDisciplinary Developments in Contemporary Literary Aethetics of China  WANG Yue-chuan  (Chinese Department, Beijing Univ., Beijing 100875, P.R. China)Literary aethetics still remains a new discipline to be further developed. There have been many disputes on its cross -disciplinary nature, the defined position of its knowledge system, its research methodologies and its disciplinary prospects. In its review of the history of China's literary aethetics studies, this paper examines the logical starting point of literary aethetics and its value ends.In its analysis, it draws from latest developments in relevant disciplines and new scientific studies. It also associates aethetic appreciation with the generation of human aethetic conception. The author argues that the academic positioning of literary aethetics does not lack theoretical systems. Its deficiencies lie in the fact that few studies have been made to examine problems in contemporary art and literature from perspectives of literary aethetics. In the academic discourse of the new century, literary aethetics should focus on the study of both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topics which are of realistic significance.王岳川(1955-),男,四川人,北京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從事文藝美學研究。 北京大學中文系, 北京 100875 作者:深圳大學學報:人文社科報14~22J1文藝理論王岳川20022002文藝美學是有待進一步發展和完善的新學科,在學科的交叉性質、學科的知識譜系定位、學科研究的方法論、學科的未來前景等方面出現了諸多爭論,引發了學科更深層次的問題。本文通過中國文藝美學研究的學術史的梳理,分析和把握文藝美學的邏輯起點和價值終點,力求站在當代美學發展的前沿,注意吸收相關學科和新興科技研究新成果,在價值論上將藝術審美同人的審美生成聯系起來。認為:文藝美學的學術定位并不是缺乏理論體系,而是缺乏運用文藝美學這一學術視角來透視和剖析當代中國的文藝現狀中的種種問題,在新世紀的學術話語中,文藝美學應承担的一系列極具現實意義的理論和實踐課題,使文藝創作實踐和文藝理論建設形成良性互動。文藝美學/學術拓展/邏輯起點/學術定位/價值論/方法論  literary aethetics/disciplinary development/logical starting point/academic positioning/axiology/methodology

網載 2013-09-10 20:58:42

[新一篇] 當代中國政治文化的多元性分析

[舊一篇] 當代中國理論語言學的世紀變革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