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散月明誰點綴?天容海色本澄清。

>>>  小城故事吳儂軟語溫婉人心的力量  >>> 簡體     傳統

       云散月明誰點綴?天容海色本澄清。

  [譯文] 不知這景致是什么人安排點綴的?其實天空的面貌,海水的顏色,本來就是澄澈清白的。

  [出典]  北宋  蘇軾  《六月二十日夜渡海》

  注:

  1、《六月二十日夜渡海》  蘇軾

    參橫斗轉欲三更,苦雨終風也解晴。

    云散月明誰點綴?天容海色本澄清。

    空余魯叟乘桴意,粗識軒轅奏樂聲。

    九死南荒吾不恨,茲游奇絕冠平生。

  2、注釋:

    參(音身)橫斗轉:參、斗:兩星名,二十八星宿中的兩宿。橫、轉:指星座位置的移動。

    苦雨:久雨,下個不停的雨。

    終風:吹個不停的風。

    點綴:加以襯托或裝飾,使原有事物變得更為美好。《晉書·謝重傳》載:重在司馬道子家作客,正值月色明凈。道子認為極好,謝重卻認為不如有點云彩點綴。道子開玩笑說:你自己心地不干凈,還想將天空也弄得污穢嗎?

    魯叟:指孔子。乘桴(音浮):坐木筏。《論語·公冶長》載:孔于曾慨嘆自己的主張無法實現,想坐木筏到海外去。

    空余魯叟乘桴意:孔子曾經說過:“道不行,乘桴浮于海。”意思說如果政治主張行不通就算了,可以乘坐小木筏漂到海上去。

    粗識軒轅奏樂聲:軒轅:即黃帝。《莊子·天地》:“黃帝張(演奏)咸池之樂于洞庭之野。”這句是以軒轅古樂比大海濤聲。傳說古時黃帝演奏過《咸池》這個樂曲。

    九死:多次幾乎送命。

    冠:居第一位。

 

 

   3、譯文:

     發船渡海正是三更時分,參星橫掛在天上,北斗七星的斗柄已轉得很低。連綿下個不止的陰雨,總有停的時候;成天刮個不停的風,也總有止住的時候。天上的烏云散了,一彎明月掛在天空,不知這景致是什么人安排點綴的?其實天空的面貌,海水的顏色,本來就是澄澈清白的,不需要外力的洗刷。我本想學“乘桴”退出官場,現在不用了,孔子的主意對我來說是用不著了。如今政局轉為平和,我也是大略領會到黃帝的《咸池》樂曲溫潤的樂聲了。被貶到這南方邊遠的荒島上雖然是九死一生,但我并不悔恨。因為這次南游見聞奇絕,是平生所不曾有過的。

 

 

   4、蘇軾 生平見 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

   蘇軾于紹圣元年十月才到惠州,四年四月又貶瓊州(今屬海南)別駕,安置在昌化軍(今儋縣)。直到哲宗元符三年(1100)五月,才獲赦北歸,這時,他已六十五歲了。此詩是渡瓊州海峽時所作。蘇軾在其政敵的殘酷迫害之下,貶謫南方達七年之久,經受了無窮無盡的物質上的困苦與精神上的折磨,但他始終是樂觀和達觀的。詩中表現了一位歷盡坎坷艱險的老人心胸坦蕩,榮辱不驚,對待困境處之泰然的生活態度和幽默性格,以及那種不屈不撓的堅強兀傲的意志。

 

 

   5、蘇軾紹圣四年(一O九七)被貶海南,六月十一日渡海南下,次日至海南島,元符三年(一一OO)五月遇赦,六月二十明晃晃度海北上,量移(被貶到遠方的官員,遇赦酌量移到較原地靠京城較近的地方做官)廉州(今廣西合浦、靈山等地),在海南島稽留的時間正好是三年零八天。這首詩就是寫渡海北上那個晚上的情景。

    頭一句說發船渡海正是三更時分(約在晚上十一時至十二時),參星橫掛在天上,北斗七星的斗柄已轉得很低。這里關于星斗的描寫是化用古人“月沒參橫,北斗闌干”的詩句,可能是當時的真實情景,也可能不是,只是用來說明渡海的時間是在半夜里,也說明黑夜即將過去,曙光就在前頭,暗示他在政治上即將獲得新生,這是一種比喻。后面三句也都是采用這種借景為喻的手法。

  第二句說,連綿下個不止的陰雨(苦雨),總有止的時候,成天刮個不停的風(終風),也總有停的時候,它們“也解晴”,也能變成風靜晴朗的天氣。也可能當時確是雨霽云收風平浪靜,但這里主要的用意不在寫景,而在比喻,說明他受到各種打擊和排斥 , 也總有結束的時候,今天遇到大赦,就象久經風雨見到晴天那樣,心情舒暢,充滿希望。第三句說,天上的烏云散了,一彎明月掛在天空,不知這景致是什么人安排點綴的?這景色主要也是用來作比喻的,意思是說,這次遇赦,不知是誰在朝廷幫忙說情,為我驅散政治上的烏云的?第四句說,天空的面貌,海水的顏色,本來就是澄澈清白的。這句承接上句,也是一種比喻,意思說,在政治上,不用別人幫我洗刷污垢,我本來就是清清白白的。有人評論說:“前半純是比喻,如此措辭,自無痕跡。”就是說,前面四句都是用比喻的手法。的確是這樣的,前四句象是寫景,實則寫意,比喻巧妙,不露痕跡,形象鮮明,而且還含有深刻的哲理意味。五六句是議論。孔丘曾經說過,“道不行,乘桴浮于海”,意思說,政治主張行不通就算了,可以乘坐小木筏漂到海上去。第五句說,徒然剩下魯國老人孔丘(魯叟)關于“乘桴”的主意。言外之意是,本想學“乘桴”退出政治舞臺的,現在不用學這個了,孔丘的主意對我來說是用不著的了。傳說古時黃帝演奏過《咸池》這個樂曲。第六句用了這個典故,說,我大略領會到黃帝的《咸池》樂曲溫潤的樂聲了。言外之意是說,政局轉為平和了。這一聯對政治的議論,說明他對實現自己的政治抱負并未完全喪失信心。

  最后兩句說,被貶到這南方邊遠的荒島上(古時“九服”中有“荒服”,指極邊遠處),雖然九死一生,但我并不悔恨,正如屈原《離騷》說的“雖九死其猶未悔”;這次南游,見聞奇絕,是平生所不曾有過的,可以說是第一遭兒。他對這次被貶到海南島表示不后悔,認為是一生中挺有意義的一段經歷。“冠平生”應解為“超過平生見到的景色”。全詩情調高昂,表現了蘇軾的樂觀精神。

 

 

    6、云散月明誰點綴?天容海色本澄清。晉代謝重于月夜在會稽王司馬道子座上作客,那時月色明凈,道子認為極好,謝重說:我覺得還不如有點云彩點綴。道子開玩笑說:你自己心地不干凈,還想將天空也弄得污穢嗎?這里化用了這個典故。這兩句大意是:云散月明,萬里長空還用什么來點綴呢?天容海色本來就是清亮澄澈的啊!

詩句極寫月光之明亮,海天之清澈。此詩寫于蘇軾獲大赦后由海南島北歸渡海之時,這兩句就暗喻著自己雖曾遭政敵誣陷,但本質清白純潔,終獲昭雪之意。可用以描寫月夜海天清明之色,亦可借喻本質高潔不怕誣蔑之心境。

    云散月明誰點綴,天容海色本澄清;‘云散月明’烘托出的是一種沉寂清冷的意境,從中可意會出作者孤單的情狀;但‘天容海色本澄清’中我們卻可以體會出作者的一貫的豁達態度——他認為這種‘清’和‘靜’恰應是自己應有的如海容月的,如天容海的廣闊心胸,是自己應好好去體味和修行的大道之理,有至真的道家的無為態度。

 

 

    7、                     六月二十日夜渡海

參橫斗轉欲三更,苦雨終風也解晴。云散月明誰點綴?天容海色本澄清。

空余魯叟乘桴意,粗識軒轅奏樂聲。九死南荒吾不恨,茲游奇絕冠平生。

男、女生分讀了兩遍之后,我采用了問答的方式,和同學們一起溫習——

這是一個什么樣的夜晚?”

風雨停了,一個滿天繁星的夜晚。”

對啊,這時候,參星斜下去了,北斗星的斗柄也轉動了,這就意味著是后半夜了。——后半夜了,蘇東坡還沒有睡著,他在想什么?”

想他一生經歷的事情。”

他這一生,經歷的事情實在太多了,可他始終相信,苦雨終風之后,總有天晴的時候。不是嗎?現在,烏云就消散了,一輪圓月就懸掛在高天之上,它不需要什么東西來點綴。因為烏云是一時的變化,陰雨也是一時的變化,而天和海的本色永遠都是澄清的。哪一句是他對整個人生的體驗?”

云散月明誰點綴?天容海色本澄清。”

對,這就是他對整個人生的體驗,他被下獄,被貶逐,在各地流轉,這是詩里面的那個詞?”

苦雨終風。”

但是,無論什么樣的遭遇,他的本色始終沒有改變,就像那明月、藍天和碧海。不過,蘇東坡仍然很感慨,他在年少時有那么多理想,寫了那么多的策論,希望報效國家,后來卻終身流放在外,平生的理想沒有能夠實現,這就是——”

空余魯叟乘桴意。”

“‘魯叟’是孔子,孔子曾經說過一句話,如果我的理想不能實現,就‘乘桴浮于海’。不過呢,蘇東坡接著說,我被貶到海南,大概體會到了一種東西,是哪一句?”

粗識軒轅奏樂聲。”

我大概認識了軒轅奏樂的聲音,那是一種與天地合一的音樂——所以,雖然我差點死在這蠻荒之地,但我沒有什么可遺憾的,為什么?”

茲游奇絕冠平生。”

到了這里,我才知道大自然中還有這樣一種風景。宇宙萬物,都有他值得觀賞的地方,海南是荒涼的,但是這里有獨屬于這里的風景——有了這種眼光,一個人,自然就能夠在憂患之中得到排解。這就是蘇東坡,一個——”

然后,大家齊讀昨天已經抄下來的那段話

蘇東坡是一個無可救藥的樂天派、一個偉大的人道主義者、一個百姓的朋友、一個大文豪、大書法家、創新的畫家、造酒試驗家、一個工程師、一個憎恨清教徒主義的人、一個皇帝的秘書、酒仙、厚道的法官、一位在政治上專唱反調的人。一個月夜徘徊者、一個詩人、一個小丑。但是這還不足以道出蘇東坡的全部……蘇東坡比中國其他的詩人更具有多面性天才的豐富感、變化感和幽默感,智能優異,心靈卻像天真的小孩

“就在返回的路上,蘇東坡去世了。現在,對我們來說,他的名字只是一個記憶。但是他留給我們的,是他那心靈的喜悅,是他那思想的快樂,這才是萬古不朽的。

 

 

8、陶淵明是為了保持真我而隱,蘇子瞻卻一輩子都沒有隱,一輩子都在追求自己的理想,也一輩子不放棄自己的操守!
    子瞻曾自云:“吾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以陪卑田院乞兒,眼前見天下無一個不好人。”可是官場之于他,注定是失敗的地方,不是因為他不懂,而是懂得太多,他痛恨那種無益的黨爭,屢屢在關鍵時刻吐露真言,因此,他被當政各派視為持異見者,頻繁遭到貶謫。

    在王安石新黨當政的時候,他不茍于新黨,認為變法不能求急功銳進,于是接連遭貶。而司馬光舊黨當政的時候,他卻又不茍于舊黨,認為盡管變法有不少的弊端,但是其中也有很多切實可行的內容,應該進行區別對待,不能僅憑意氣用事,于是,他再遭貶。但每次不管受到什么樣的迫害,只要他再回到朝廷上來,他總是堅持自己的政治理想,不盲從。這就是子瞻!

    在仕途上不得意,在生活上卻不落于迂腐消極,總是保持積極的生活志趣, “云散月明誰點綴,天容海色本澄清。” ―――一切的苦難都不在我的心中,苦難就如一場風雨過去了一樣,云散月明,那月華還是皎潔的,天容海色,我本來變這樣清白,我也不需要點綴,不需要別人的了解和贊美。這就是子瞻!

    孟子云:“居天下之廣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與民由之,不得志獨行其道;富貴不能淫,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謂大丈夫!”

 

 

 

9、月光,我是喜歡的。“云散月明誰點綴?天容海色本澄清。”(蘇軾)“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嬋娟。”(李商隱)在這月上東墻,月光皎潔,玉兔懸空,秦鏡瀉輝的夜色里,我能感到月光無窮的清輝,溫暖的情意,從容的風度,高潔的品格。

 

 

   10、人生總是充滿了這樣或那樣的挫折,不幸,苦難,但是一切總會過去,陽光總會照在臉上,不是嗎?上天要我們經歷這這些,必是為了使我們更強大。

  不敢說能夠達到蘇軾那樣的境界,“云散月明誰點綴,天容海色本澄清”,但希望能做到“得意時坦然,失意時淡然”。

 

 

    11、韓愈曾面對前來送行的侄子哀哀囑托"好收吾骨漳江邊";而蘇軾抵達惠州后,表達的卻是"仿佛曾游豈夢中,欣然雞犬識新豐"(《十月二日初到惠州》)的歡悅,作者以一顆完全敞開的心靈擁抱險惡的環境。在七年流放嶺南生活中,他還寫有"日啖荔枝三百顆,不辭長作嶺南人"的贊語。蘇軾那與宇宙精神相往來的澄澈無礙的心境,不管到哪里,都能"無往而不自得",都能從周圍的人事、眼前的自然界中,感覺生命的喜悅、通脫的歡喜,從而體現為樂天自適的性格。蘇軾的"樂"是一種與道相依的大樂,是徹悟宇宙人生的達者的至樂。正因為蘇東坡無往而不樂,無往而不自得,也就能無往而不自適。他的人生可謂瀟灑人生、曠達人生、豪邁人生、樂天人生、自適人生。《記承天夜游》中的"何夜無月,何處無松柏,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耳",《縱筆》中"報道先生春睡美,道人輕打五更鐘",均可見出他在人生的各種境遇、不同時期,都擁有曠達心態和自適心境。他的詩句"云散月明誰點綴,天容海色本澄清"(《六月二十日夜渡海》),更是他深味人生的至理之言,是他參透后的心境寫照。正是"深得性命自得之際",使蘇軾能夠不斷走向超越,使其人生能兼具進取與達觀、狂放與閑適等多種意態,將它們奇妙地統一于現實人生之中。

 

 

   12、月亮的存在恐怕不僅在于給人照明,在中華民族的文化心理中,月亮,早已成為一種詩性的東西,一種審美的意象,一種心理原型。

    "長留一片月,掛在東溪松",寫的是野趣。"明月出天山,蒼茫云海間",寫的是塞風。"卻下水精簾,玲瓏望秋月",寫的是幽思。"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寫的是鄉情。"云散月明誰點綴,天容海色本澄清",是蘇東坡貶官海南時留下的佳旬,道出了知識分子光明磊落的心境。多么豐富、微妙、美好的月亮。

    然而,當人們在耗費巨資、挖空心思修建和美化現代城市的時候,卻總是忘掉了"月亮"這一重要的審美因素。身居都市的現代人與月亮已經久違了。

 

 

   13、讀書能啟迪我們的智慧。從懵懂無知的魯莽少年到飽經風霜的成年。讀書能幫助你洗清歲月的積淀,撥開歷史風塵的睫毛。風雨人生,人生風雨,沒有讀書帶來的啟蒙,沒有書籍作為指路明燈,黑暗中我們不知幾時才能抵達智慧的彼岸。

    讀書能讓我們領略更高的境界。人生不如意,十有八九,何處化解愁緒?楊柳岸,曉風殘月,是也;大江東去,銅板鐵牙,亦是也。但你只要吟誦蘇子的“云散月明誰點綴,天容海色本澄清”,則塊壘頓失,愁緒頓消。

    渙然冰釋的不僅僅是失落的情緒,重要的是隨之而來的人生頓悟。一花一世界,一葉一如來,一滴水中亦呈大千世界。即便是平凡的歲月,砍柴挑水,亦顯大道。天地境界,其實就在身邊。天高地迥,風送幽香,青青翠竹,郁郁黃花。一霎間,能悟到“菊花開處乃重陽,涼天佳月即中秋”足矣,人生到此,夫復何求?


莊燦煌的博客 2013-09-10 21:02:49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