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言落日是天涯,望極天涯不見家。

>>>  小城故事吳儂軟語溫婉人心的力量  >>> 簡體     傳統

 

 
      人言落日是天涯,望極天涯不見家。

  [譯文]  人們都說太陽落山的地方就是天涯,可是我極目遠望,卻還是看不到我的家。

  [出典]   北宋  李覯 《鄉思》

  注:

  1、《鄉思》 李覯 

    人言落日是天涯,望極天涯不見家。

    已恨碧山相阻隔,碧山還被暮云遮!

   2、注釋:

    落日:太陽落山的極遠之地。

   望極天涯:極目天涯。一、二兩句說:人們說落日的地方就是天涯,可是極目天涯還是見不到家鄉的影子,可見家鄉之遙遠。

   碧山:這里泛指青山。三、四兩句說:已經怨恨青山的重重阻隔,而青山又被層層的暮云遮掩,可見障礙之多。

   3、譯文:

     人家說日落的地方是天涯,我能看見日落的地方也就是能看到天涯,卻看不見我的家。我已怨恨層層群山把我和我的家分隔,可層層的群山還是被無盡的云朵所遮蓋。

 

 

   4、 李覯(1009-1059)字泰伯,北宋建昌軍南城(今屬江西)人,住縣城北街瑾睦坊。北宋儒家學者,著名的思想家、哲學家、教育家、詩人。

  •    李覯一生以教學為主,40歲那年由范仲淹薦為太學助教,后為直講,所以后人稱他為“李直講”,李覯家于盱江邊,創辦了盱江書院,故又稱“李盱江”,學者稱盱江先生。

  •  

     李覯家世寒微,自稱"南城小民"。自幼聰穎好學。5歲知聲律、習字書,10歲通詩文,20歲以后文章漸享盛名,但科舉一再受挫,仕途渺茫。從此退居家中,奉養老母,潛心著述。于慶歷三年(1043)創辦“盱江書院”。同年受郡守之請主學事,課業授徒,慕名求學者常有數百人。“為盱江一時儒宗”,人稱“盱江先生”。曾鞏和任過御史要職的鄧潤甫等,都是他的高徒。王安石與他也有交往,其《答王景山書》一文中就提到過自己曾采納過李覯的意見,而鄧潤甫更是積極參與了王安石變法。范仲淹于皇祐元年(1049)上書,稱李覯“講論六經,辯博明達,釋然見圣人之旨;著書立言,有孟軻、揚雄之風”。后經范仲淹、余靖等人多次舉薦,乃授為太學助教,歷任太學說書、海門(今江蘇海門)主簿、太學直講等職。嘉祐四年(1059)權同管勾太學,以遷葬祖母,請假回鄉,八月病逝于家,享年51歲,葬于鳳凰山麓。

      李覯是北宋中葉一位重要的唯物主義思想家。他著書立說,大膽創新,在哲學上持“氣”一元論觀點,認為事物的矛盾是普遍存在的。在認識上,承認主觀來自客觀,“夫心官于耳目,耳目狹而心廣者,未之有也。耳目有得則感于心,感則思,思則無所不盡矣。”成為宋代哲學中唯物主義學派的先導,在我國哲學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李覯還具有比較進步的社會歷史觀。他卓有膽識地提出功利主義的理論,反對道學家們不許談“利”言“欲”的虛偽道德觀念。他從實際物質利益是人類社會生活的根本這一基本觀點出發,解釋社會歷史現象。他認為“治國之實,必本于財用”,所以,他反對把實際物質利益和道德原則(即“利”和“義”對立起來)。李覯認識到,物質財富多寡不均的癥結所在,是由于土地占有的不合理。為了解決土地問題,他專門寫了一篇《平土書》,提出“均田”、“平土”的主張,并引經據典,尋找解決土地問題的歷史借鑒。為了拯救北宋“積弱積貧”的局面,緩和階級矛盾,李覯提出了“富國”、“強兵”、“安民”的主張,寫了《富國策》、《強兵策》、《安民策》各十篇,闡述自己的見解和主張。

      李覯在哲學上的唯物主義觀點和政治上的革新思想,在當時的思想界是獨樹一幟的,為王安石變法進行了哲學理論上的準備。由此看來,他的弟子鄧潤甫等人成為王安石變法的得力助手, 那就是很自然的事了。他主張“文以經世”、“致用為貴”,所以他的文章內容比較充實。即使是解經之作,也常常以古說今,有著濃厚的政治色彩。《潛書》十五篇,即是出于“憤吊世故,警憲邦國”,“以康國濟民為意”纂寫而成。《慶歷民言》三十篇,更是“言吉藥石,字字規戒”的為民請命之作,人稱“藥國之書”。這些政論文章,大膽指責時弊,闡發己見,具有很強的現實性和戰斗性。

      李覯不僅是一位思想家,還是一位著作家。一生著述宏富,生前自編《退居類稿》12卷,《皇祐續稿》8卷。其門生鄧潤甫為其輯有《后集》6卷。現存有《直講李先生文集》(又稱《盱江先生全集》)37卷。1981年,中華書局整理、校點出版了《李覯集》,全集共37萬字。

      李覯的其它散文,如書信、志銘、碑記等,也都寫得通達有理,邏輯性強,為人們所稱道。在這些文章的字里行間,他的用世思想時有流露。如他的《袁州州學記》(袁州即今江西宜春),起語不落俗套,立論警切,結構嚴謹,文筆穩健,是一篇膾炙人口的名作。前人稱李覯“著書立言,有孟柯、揚雄之風”。“在北宋歐陽(修)、曾(鞏)、王(安石)間,別成一家”。

      李覯也是一位卓有才華的詩人。清人王士偵在《居易錄》中曾稱贊李覯的《王方平》、《壁月》、《梁元帝》、《送僧還廬山》和《憶錢塘江》五首絕句“風致似義山”(李商隱)。對此,《四庫全書總目》也認為,除《梁元帝》一首“不免倫父面目,余皆不愧所稱,亦可謂(陶)淵明之賦《閑情》矣”。當代大學者錢鐘書在《宋詩選注》中指出,李覯的詩“受了些韓愈、皮日休、陸龜蒙等的影響,意思和詞句往往都很奇特,跟王令的詩算得宋代在語言上最創辟的兩家”。李覯雖有一些描繪自然景物及酬和之作,但也寫了不少有著充實內容的詩篇。他的詩歌在藝術上極力追求意境、辭何方面的奇特,在內容上則敢于大膽涉及政治得失和人民疾苦,表達了他作為一個“南城小民”的思想和情感,真摯樸實,具有濃厚的農村生活氣息。李覯的《老婦吟》對一老婦“寡時十八九,暮年從二夫”的悲慘生活,刻劃細致,催人淚下。“我時聞此言,為之長嘆鳴”。

     

       5、鄉思是人類普遍共有的一種美好情感。落日黃昏,百鳥歸巢,群鴉返林,遠在異鄉的游子,觸景生情,難免生發鄉思之愁。這首詩所表現的,正是游子在落日黃昏時所滋生的濃郁鄉思。

      詩的一二句從遠處著筆,寫詩人極目天涯時所見所感。人們常說落日處是天涯,可“我”望盡天涯,落日可見,故鄉卻不可見,故鄉遠在天涯之外。詩人極力寫出故鄉的遙遠。詩人對空間距離這一異乎常人的感受,雖出乎常理之外,卻在情理之中。

      詩的三四句從近處著墨,寫詩人凝視碧山的所見所感。第三句承上啟下,既補充說明“不見家”之由,又“暗渡陳倉”,由前二句著眼于空間的距離轉到著眼于空間的阻隔。故鄉不可見,不僅因為距離遙遠,還因為路途阻隔。故鄉為碧山阻隔,已令人惆悵不已,何況眼下碧山又被暮云遮掩。詩人的視野由遠而近、由大而小地收縮,色彩由明而暗地變化,鄉思愈來愈濃,以至濃得化不開。

      錢鐘書說:“詩歌里有兩種寫法:一是天涯雖遠,而想望中的人更遠;二是想望中的人物雖近,卻比天涯還遠。”這首詩屬于第一種寫法。詩人寫空間距離之遠,遙望家鄉的視線被碧山、暮云層層阻隔,給人以故鄉遙不可即之感,突出了詩人歸鄉無計的無奈和痛苦,表達了詩人對故鄉真摯濃厚的思念之情。

     

     

        6、“人言落日是天涯,望極天涯不見家”,宋人李構的詩本是寫“鄉思”的,是游子對家鄉思念的,但在精神荒野的“空巢”老人,他們的家,不在屋里,而在兒女的親情之上,他們對于“家”的理解,就是人倫的思盼,兒孫的團聚。“三湘衰鬢逢秋色,萬里歸心對月明”同樣可以反向地理解為老人對“家”所特有的親情的渴望。“多情只有春情月,猶為離人照落花”,這無情的孤寂,這自感是“離人”的銀發族輩,是多么地需要親情的撫慰啊――給“家”里的老父親老媽媽寫一封信吧,或者,他們會因此多有一份珍藏,多有一份寄托。 

     

     

       7、“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人言落日是天涯,望極天涯不見家。已恨碧山相阻隔,碧山還被暮云遮。”這些樸素平實的詩,或許就是像我這樣的思鄉心態的寫照吧!

        假如說我是一葉浮萍,在人生廣闊無垠的大海中漂流,那么家就是大海的港灣,無論浮萍漂得多遠,總會找到它的根——溫暖的家! 異鄉的天空,我是斷線的風箏;異鄉的水面,我是無根的浮萍;異鄉的夜晚,月亮很瘦,怎么也裝不下想家的心情;異鄉的路上,家是一盞燈;異鄉的夜晚,家是一個夢,怎么也圓不了想家的心情……

     

     

       8、在家的時候,總想出去闖蕩一番,用“男兒有志在四方”來勉勵自己,在外的日子,老被他鄉的事勾起鄉愁,“人言落日是天涯,望極天涯不見家”。那種滋味欲說還休, 只好藏在心頭慢慢品味。

        冬寒依舊,愁人無眠,臥聽雨雪又至,更覺布衾冰寒。長嘆一聲,心事誰知,擁緊被兒又眠,仿佛又回故園。 

     

     

       9、家,有房屋,有住所,是溫暖的地方,是可以供人遮風擋雨的地方,因為那里,有自己最愛的­——親人。

        游子最觸動心弦的字,人們最盼望回歸的字,最充滿歡聲笑語的地方,給你愛和溫暖,一輩子最想待的地方。
       
        家同時也代表著愛與責任。
       
        家是建筑在心靈原野上的一幢精神大廈,家是點亮你人生的一盞七彩路燈,家是一個避風港也是一個加油站,只有經營好家的人才會是幸福的,家是一份責任。
     
       家是彼此的真誠相待,家更是人們的驛站,是我們生活的樂園,也是我們避風的港灣。它更是一條逼你拼命掙錢的鞭子,讓你為它拉車,犁地。家還是一件舊風雨衣,只有在狂風暴雨之中才能更體現它的真正的價值。家又是一個充滿親情的地方,無論你是在天涯,還是在海角,只要一想到家,就會有一種親情感回蕩在心頭。家并不是單純是居住的地方,是一個可以讓你情感棲息的地方,是心靈的港灣,是你勞累的臂膀。讓你覺得溫暖有安全的地方,有愛有關懷。
     
        隨著走進大學日子的開始,我也漸漸離開了家,年少的輕狂讓我選擇離家很遠的地方,原本以為大學就是天空,可以任意自在飛翔,可是懵懂的青澀總是有說不出的苦,,人生或許冥冥中就注定你要走的路,你沒的選擇,你也沒逃避,要學習的東西太多太多。
     
        或許家真的沒有想象中那么的想逃離,想到母親在車站前送我的離別我現在依舊有淚水,家在我心里有了另外一層定義。
     
     
     
       10、天涯海角是極遠極遠的地方,一提到“天涯”這個詞總有一絲淡淡的哀愁涌上心頭。“古道西風瘦馬,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這是詞人馬致遠浪跡天涯的心碎;“人言落日是天涯,望極天涯不見家。已恨碧山相阻隔,碧山還被暮云遮!”這是詩人李覯思鄉的愁緒;“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人生難得是歡聚,唯有別離多”這是大藝術家李叔同送別的傷感!

       到天涯海角不要乘觀光車,最好步行,去體驗體驗歷代遷客騷人走天涯、過海角的英勇氣概和悲壯情懷。沿著石板鋪就的小道,顧不著觀看一望無際碧綠的南海,也顧不著欣賞小路兩旁的椰林婆娑、奇石林立,只是急急地向前走著直奔天涯海角。

        從天涯海角返回的路上,我干脆光著腳丫沿著海邊銀色的沙灘往回走,一路上欣賞藍天、碧海、奇石、椰林、異花,心里感到特別輕松。當再次看到,天涯海角景區大門上“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的詩句時,心里突然有一種莫名的感動!

        從天涯海角這個歷史上的流放地回來,我的心靈也經歷了一次流放,于是心中便多了一點豁達和灑脫!

     

     

      11、走在熙熙攘攘的人群中,讓我再一次有了被世界遺棄的感覺,徘徊在秋雨霏霏的街頭,一種不曾退去過的思家之情油然而升,似長江之水,一浪高一浪,是啊,人都是有感情的動物,遠在異地求學的游子在這種環境下,怎能不思念家鄉,怎能不想念那溫馨的避風港灣,佇立街頭,望盡天涯路,“人言落日是天涯,望極天涯不見家,已恨碧山相阻隔,碧山還被暮云遮”,真是觸景生情,一首《鄉思》此時正是我心理反應之真實寫照。

      雖是如此,那份孤獨寂寞、失落,迷茫不堪的感覺依然在我內心深處蔓延,揮之不去,抹之不掉……

      紅塵滾滾,誰解我煩惱?

       人言落日是天涯,望極天涯不見家。已恨碧山相阻隔,碧山還被暮云遮。

     

     

       12、小時候/鄉愁是一枚小小的郵票/我在這頭/母親在那頭

       長大后/鄉愁是一張窄窄的船票/我在這頭/新娘在那頭

       后來呵/鄉愁是一方矮矮的墳墓/我在外頭/母親呵在里頭

       而現在/鄉愁是一灣淺淺的海峽/我在這頭/大陸在那頭

        中國文化史上有一種獨特的現象:鄉愁文學。古人們信奉:父母在,不遠游。中國人的心中有一條根,也許他并不那么深愛著自己的故鄉的那山那水,并不熟悉故鄉的某一個角落。但當遠離了家鄉之后,當斯土斯草斯地斯人都可望不可即,印象反而更為清晰。故鄉變成心中與過去與根相連的意想時,愛或遺憾、念或回想,就通過對故鄉的情感磅礴而出——系在心口的棉線拉得長了,彈力就向著來時的方向作用。

        所以,這就是鄉愁。在外漂泊的人渴望著安定和最初的包容,只有在家里才會像卸了防備的貓似的安穩地歇息與舒坦吧。在羈旅里游蕩,是因為知道自己有個可以回去的地方。可是,又有幾個游子能夠坦然地回去呢?“近鄉情更怯,不敢問來人。”是生怕家鄉不是心中一直描摹的那個樣子,生怕親人不在生怕在熟悉的地方感到陌生。不敢回去呵,做游子是一條難回頭的路,在晚霞染過的云朵后,是邁不動步子的歸人。“少小離家老大回,鄉音無改鬢毛衰。兒童相見不相識,笑問客從何處來?”

       林清玄總說自己是一只地瓜、一只芋頭番薯。他說,番薯的紅心在大陸那頭,那里有許許多多的番薯。用生命在地圖上畫圈圈,心在那里,人在這里。五十九年前離去的連戰站在了清涼寺下祖母的墓前,無論身份無論任何的政治意義,這是一個晚歸的游子對家人的懺悔。天空中并未下起濛濛細雨,這悲傷卻更堅定。這悲傷是他的,也是大多數臺灣人的,還是中國千千萬萬古往今來的游子的,子欲養而親不在!子欲養而親不在!

        外公有一位大哥,五十九年前從上海跟著國民黨部隊去了臺灣,也是在這黃浦江上,今日連戰故地重游的江水上,從跳板上一躍,就躍去了一個甲子,就躍去了一個海峽。幾十年來,這個秘密一直封存在外公的心里,在高度緊張的政治環境下他曾偷偷摸摸找過大哥幾次,卻一無收獲。直到他們的母親去世,直到外公風燭殘年,他才提起這事。在祖籍的上虞縣已經沒有任何的親人,我們這一脈是這支陳氏在大陸留下唯一的根系。身世飄搖雨打萍,而今留下的這最小的一輩已通通是女兒,再過百年就絕了。外公逝世后,找到這位大哥成了我心中至大的期盼,因為我相信這是外公最大的遺憾。這一生外公是我一切生活的領路人,我尊敬這個男子勝于一切。然而這一生外公對我們說的關于大哥的事僅有寥寥數語,在彈丸的臺灣島上尋一位不知生否的老者竟這么難,無從頭緒,不知其是否改名換姓?不知其是否已經回來?這鄉愁啊,雖不是我的,我卻品得更苦。

        突然間就迷上了廈門,一心要把第一志愿填在廈大。我是真的愛那所學校么?不,我甚至以前沒有聽說過它;我是真的愛那個城市么?不,我的心我的魂父母給我的一切印記都烙在了上海的土地上。只是站在廈門大學的山上,看過去就是金門云岫,可以離得臺灣更近些再近些,沒有什么比讓外公快樂來得更重要。就是在看到廈大那張照片的時候,我說,我要去那里。

        人言落日是天涯,望極天涯不見家。已恨碧山相阻隔,碧山還被暮云遮。(文 / 舞舞瀟瀟 
      

     

       13、又是令人觸景生情的秋天,又是承載人間愁思的黃昏。青山隱隱,秋水生寒,天邊的夕陽余暉映照著寒鴉點點,羽翼如剪,歸飛投林。荒涼古道上幾百年的游子仍在踽踽獨行,天高云淡,一路逶迤,走過了多少山山水水。人言落日是天涯,望極天涯不見家。而關山阻隔,云水迢迢。此時滿眼的枯藤老樹和盈耳的鴉聲倍增離情。人都說落葉歸根,而漂泊多年的自己依舊天涯;人都說鴉有反哺之孝,而自己怎不念那望穿雙眼的高堂白發。只有西風這多情的西風,拂落他滿身的落葉,一路相隨:過路邊溪橋,吹 動小橋流水,自然成紋,慰藉他孤苦的心;經曖曖村落,吹拂炊煙,裊裊上升,撫平他思鄉的痛。雖吹不散額頭上思鄉的皺紋,但它吹落了游子衣上的征塵,吹動團圓的夢飄向千里之遙的故鄉。

       14、人言落日是天涯,望極天涯不見家。 

        每當人疲倦時、傷心時都會想回家,家是一個可以避風的港灣;家是一個可以讓自己放松的地方,家是一個可以傾訴的環境。 

        忙碌了一天后,走在華燈初上的街上看著街邊透出的萬家燈火,如果有一盞燈是為你而留的,心里就會感覺暖暖的。可是家不在這里的打工者,卻只能在記憶中找尋家的感覺了。所以我想,如果此時我也在外地謀生,又該如何安置自己的心情呢?偶然看到一句話“心安即是家”。那一瞬間,心里豁然開朗了,原來真正的家就一直安在每個人的心靈深處啊。心安了,情定了,那就是家的感覺了。 

        人為什么會不快樂?為什么有些人盡管身處逆境,卻整天樂呵呵?有些人事事順意,卻仍然郁郁寡歡?說到底是一個思想意識問題。彌爾頓在《失樂園》中有一句話:“意識本身可以把地獄造就成天堂,也能把天堂折騰成地獄。”我們每個人的煩惱和痛苦都不是因為事情的本身,而是我們看問題的觀念和態度。世事萬物即在心,心安了,人也樂了。心不安,即使錦衣玉食、華屋豪車,同樣不會快樂。 

        從此,無論在風風雨雨中,我都不會再害怕了,因為,有了那盞不滅的心燈,無論海角與天涯,大抵心安即是家!

     

     

       15、 當我們背起行囊,越走越遠。才慢慢發覺,已于不知不覺中忘記了曾經的路。關乎記憶,關乎純真,關于那些彌足的珍貴。只為這一路的尋夢,丟掉了很多東西。等到恍悟,再來尋起,卻是已盡飄搖,不知何方……

        那些曾于年少時伴你走過的友人,那些曾于人生征途的某一站臺扶你一把的摯友,那些在茫茫人海中與你偶遇,拉你站起,卻在嫣然一笑中悄然離去的同路人……每于夜深人靜,于朦朧昏黃中憶起曾經,總有他們的面容顫動,刺痛眼簾。只是,此時此刻,卻不知他們在哪里,散落在天涯何方?……

        “莫等閑,白了少年頭,空悲切。”我們苦苦掙扎,不斷努力,在風雨中邁著步伐。只為在老去那刻,不再應了如此般悲切的言語。于是,不停走啊走,背離故鄉,越來越遠,逐不見了她的面容。成了功,得了名,取了利,在燈紅酒綠中,鋼筋混泥土里,醉倒了自己的影子。在咸咸酒水中,將老母親皺紋打碎。

        這一路走來,越行越遠。卻在尋夢的途中,顛簸淋漓之后,忘卻了曾經的夢。在驚慌失措中,四處搜尋,翻遍行囊,才發覺它們早已成過影云煙,消失不在。我們癱倒在地,死命捶打胸膛,失聲痛哭,望著這堆滿身旁的“財富”,為了它們,我們該是付出了多大的代價?

        待到白頭,終邁不動了。停駐步伐,回望這一路行來的足跡,淚眼朦朧中,卻已望不見家的影子……只是,我們已沒了力氣再返回,容顏已老,青春不在。

        人言落日是天涯,望極天涯不見家。




    莊燦煌的博客 2013-09-10 21:03:15

    [新一篇] 人皆可以為堯舜

    [舊一篇] 人閑桂花落, 夜靜春山空。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