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宮花草埋幽徑,晉代衣冠成古丘。

>>>  小城故事吳儂軟語溫婉人心的力量  >>> 簡體     傳統

 
     吳宮花草埋幽徑,晉代衣冠成古丘。

     [譯文] 三國時的吳和后來的東晉都建都于金陵。詩人感慨萬分地說,吳國昔日繁華的宮廷已經荒蕪,東晉的一代風流人物也早已進入墳墓。那一時的烜赫,在歷史上留下了什么有價值的東西呢!

    [出典]  李白《登金陵鳳凰臺》

       注:

        1、 《登金陵鳳凰臺》李白

     鳳凰臺上鳳凰游,鳳去臺空江自流。  

      吳宮花草埋幽徑,晉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鷺洲。 

     總為浮云能蔽日,長安不見使人愁。

     2、注釋、譯文見鳳凰臺上鳳凰游,鳳去臺空江自流。

 

   3、具有飄逸風格的李白,由于性格上不受拘束,藝術上崇尚“清水出芙蓉,天然自雕飾”的審美,因此,很少寫格律謹嚴的律詩。然而,天才畢竟是天才,盡管李白很少寫作律詩,但他的《登金陵鳳凰臺》卻膾炙人口,并且還被尊為七律中的極品。

     這首詩寫于唐玄宗天寶年間,為李白奉命“賜金還山”、南游金陵時所作。全詩以登臨鳳凰臺時的所見所感而起興唱嘆,把天荒地老的歷史變遷與悠遠飄忽的傳說故事結合起來攄志言情,用以表達深沉的歷史感喟與清醒的現實思索。

    開頭兩句李白以鳳凰臺的傳說起筆落墨,用以表達對時空變幻的感慨。“鳳凰臺上鳳凰游,鳳去臺空江自流”,自然而然,明快暢順;雖然十四個字中連用了三個“鳳”字,但絲毫不使人嫌其重復,更沒有常見詠史詩的那種刻板、生硬的毛病。鳳凰臺為地點,在舊金陵城之西南。據《江南通志》載:“鳳凰臺在江寧府城內之西南隅,猶有陂陀,尚可登覽。宋元嘉十六年,有三鳥翔集山間,文彩五色,狀如孔雀,音聲諧和,眾鳥群附,時人謂之鳳凰。起臺于山,謂之鳳凰山,里曰鳳凰里”。李白用“鳳凰臺”不是一般意義上的登臨抒懷,而是別有機杼。從遠古時代開始,鳳凰便一直被認為有祥瑞的意義,并且與社會的發展有關:美好的時代,鳳凰鳥則從天而降,一片天籟之聲。因此,鳳凰鳥的出現,多半顯示著稱頌的意義。然而李白在這里首先點出鳳凰,卻恰恰相反:他所抒發則是由繁華易逝,圣時難在,惟有山水長存所生發出的無限感慨。引來鳳凰的元嘉時代已經永遠的過去了,繁華的六朝也已 經永遠的過去了,只剩下浩瀚的長江之水與巍峨的鳳凰之山依舊生生不息。

    三四句的“吳宮花草埋幽徑,晉代衣冠成古丘”,從“鳳去臺空”的變化時空入手,繼續深入開掘其中的啟示意義。“生子當如孫仲謀”的吳大帝,風流倜儻的六朝人物,以及眾多的統治者,他們都已經被埋入墳墓,成為歷史的陳跡;就連那巍峨的宮殿如今也已經荒蕪破敗,一片斷壁殘垣。煊赫與繁華究竟留給歷史什么可以值得紀念的東西呢?這里含蘊著李白獨特的歷史感喟。那些“投汩笑古人,臨濠得天和”與“功高不受賞,長揖歸故園”的高士、哲人,獲得了李白特殊的尊敬。同時,李白敢于藐視封建秩序,打破傳統偶像的精神束縛,以至于輕堯舜,笑孔丘,平交諸侯,長揖萬乘。所以,李白對這些帝王的消逝,除去引起一些感慨之外,沒有絲毫惋惜。那么,當他把歷史眼光聚焦在那些帝王身上的時候,蔑視的態度是顯而易見。花草蓬勃,天地依舊,一切都按照規律變化發展著。這就是歷史,這就是千古的興亡!

    “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鷺洲”,接下二句表現出李白沒有讓自己的思想完全沉浸在對歷史的憑吊當中,而把深邃的目光投向大自然的情懷。三山亦為地點,舊說在金陵西南的江邊。據《景定建康志》載:“其山積石森郁,濱于大江,三峰并列,南北相連,故號三山”。又據陸游的《入蜀記》載:“三山自石頭及鳳凰臺望之,杳杳有無中耳,及過其下,則距金陵才五十余里。”陸游所說的“杳杳有無中”,恰好箋注說明了“三山半落”那若隱若現的景象描寫。尤其是那江中的“白鷺洲”,橫亙于金陵西長江里,竟把長江分割成為兩半。于是,自然力的巨大、恢闊,賦予人以強健的氣勢,寬廣的胸懷,也把人從歷史的遐想中拉回現實,重新感受大自然的永恒無限。

    李白雖然具有超脫塵俗的理想愿望,但他的心卻始終關切著現實政治與社會生活,于是當他對歷史與自然進行親切的光顧之后,又把自己的眼睛轉向現實政治。他極目遠眺,試圖從六朝的帝都放眼到當時的權力中心,亦即自己的心之所向的首都長安。然而他的努力失敗了,原因是“總為浮云能蔽日”,只好“長安不見使人愁”。于是,浮云悠悠,愁思無限,壯志難酬,哀怨如縷。在這里李白化用了陸賈《新論·慎微篇》中的“邪臣之蔽賢,猶浮云之障 日月也”的說法,用來寄予自己的內心懷抱。他的痛苦,他的疾惡如仇,他的“與爾同消萬古愁”的情結,仿佛也就容易理解。特別是其中的“長安不見”又內含遠望之“登”字義,既與題目遙相呼應,更把無限的情思涂抹到水天一色的大江、巍峨崢嶸的青山與澄澈無際的天空當中。這樣心中情與眼中景也就茫茫然交織在一起,于是山光水色,發思古之幽情,思接千載;江水滔滔,吟傷今之離恨,流韻無窮。 

 


    4、李白是天才詩人,并且是屬于那種充滿創造天才的大詩人。然而,惟獨李白臨黃鶴樓時,沒能盡情盡意,“馳志”千里。原因也很簡單,所謂“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顥題詩在上頭”。因而,“謫仙詩人”難受、不甘心,要與崔顥一比高低;于是他“至金陵,乃作鳳凰臺詩以擬之”,直到寫出可與崔顥的《黃鶴樓詩》等量齊觀的《登金陵鳳凰臺》時,才肯罷休。

    這雖然是傳言,但也挺恰切李白性格。《登金陵鳳凰臺》博得了“與崔顥黃鶴樓相似,格律氣勢未易甲乙”的贊揚。其實,李白的《登金陵鳳凰臺》,崔顥的《黃鶴樓詩》,它們同為登臨懷古的雙璧!

   5、六朝古都的南京,人稱石頭城。

     古人關于南京的描寫多得難以歷數,諸如“吳宮花草埋幽徑,晉代衣冠成古丘”(李白:《登金陵鳳凰臺》);“千尋鐵鎖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頭”(王禹錫:《西塞山懷古》);“念往昔,繁華競逐。嘆門外樓頭,悲恨相續。千古憑高,對此漫嗟榮辱”(王安石:《桂枝香?金陵懷古》);“金陵城上西樓,倚清秋。萬里夕陽垂地,大江流”(朱敦儒:《相見歡》);“六朝豪華,春去也,更無消息。空悵望,山川形勝,已非疇昔”(薩都剌:《滿江紅?金陵懷古》)等等。誦讀這些古人的詩詞,心里總感到一種沉甸甸的壓抑。這座被稱為“有天子氣”的城池,千百年來,時而繁華似錦,商賈云集,人文薈萃,王氣蔚然;時而衰敗傾頹,雨打風吹,“玉樹歌殘秋露冷,胭脂井壞寒螀泣”。

    一部南京史,折射著中華民族坎坷曲折與悲歡離合的人文歷史,悠悠往事,斑斑血淚,不僅僅鏤刻在石頭城里的石頭上,也深深地鏤刻在國人們的心靈里。 

 

    6、“吳宮花草埋幽徑,晉代衣冠成古丘”,李太白詩中極言南朝文物之繁密;“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鷺洲”,意指金陵山水之靈秀;“大抵南朝皆曠達,可憐東晉最風流。月明更想桓伊在,一笛聞吹出塞愁”,牧之作詩激贊江左之人物;“楸梧遠近千官冢,禾黍高低六代宮。石燕拂云晴亦雨,江豚吹浪夜還風”,許渾詩中又極言史跡之眾多;“千尋鐵鎖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頭。人世幾回傷往事,山形依舊枕寒流”,夢得詩更是引發后人對盛衰興亡的追思。 

嘗有人評價,“中國古都,歷史悠久,古跡眾多,文物制度,照耀千古者,長安、洛陽而外,厥推金陵。燕京雖為遼、金以來帝王之都,然史跡不過千年,非若金陵建都之遠在南北朝以前也。他若汴京、臨安,一開都于五代,繼于北宋;一肇建于吳越,偏安于南宋,其為時較短,而歷史遺跡,亦不若長安、洛陽、金陵、燕京之眾。而此四都之中,文學之昌盛,人物之俊彥,山川之靈秀,氣象之宏偉,以及與民族患難相共、休戚相關之密切,尤以金陵為最。”

 

此評判堪稱精當客觀。回望華夏五千年文明,引領民族前行的時代,如秦漢、魏晉南北朝、隋唐、宋明等,無一不有燦燦都城威震四方。憶唐時長安,四海人士齊聚于此,大有古代國際都會之象。阿剌伯、回鶻的商人,新羅、扶桑的學士,都在長安刻下難以磨滅的歷史記載。但若金陵悲壯基調之故都,在幾大古代都城中,即便不是絕無,亦可能是僅有。人類歷史長河中多少次人性的較量、血肉的搏斗、文明的摧殘,如一層又一層塵埃灰土,為原本明秀的南都覆蓋上厚厚的蒼痕印跡。

 

7、有關南京的詩歌很多,李白“吳宮花草埋幽徑,晉代衣冠成古丘”的閑愁是南京,杜牧“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的感慨是南京,劉禹錫“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的喟嘆還是南京。

  南京的情景與詩歌如此契合:春風拂柳的晴天,隨風而起的柳絮是詩;水汽氤氳的雨天,飄落在地的梧桐葉是詩;月明如水的夜晚,波光粼粼的秦淮河是詩;清冷的冬天,梅花山上若有若無的寒香更是詩。也許南京就是用這種隨處采擷的詩意,來平復歷史的傷痛與悲情吧。

  與驕傲的上海相比,南京有種格外的憨直與親切,與低調質樸的天津相比,南京又顯得精致浪漫。南京就是這樣一座城,用綠色予人寧靜,用詩歌升華生活,用青春展望未來,用回憶凝成底蘊。

 

   8、穿越歷史時空,走進唐朝風云,你可以感受李白的“鳳凰臺上鳳凰游,鳳去臺空江自流。吳宮花草埋幽徑,晉代衣冠成古丘。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鷺洲。總為浮云能蔽日,長安不見使人愁。”此時,你可以想像那躊躇滿志的詩人,悠然站立林海茫茫,云霧縹緲蒼翠之山巔,憑欄樓閣水苑上,俯瞰山河溪澗,感懷千古滄桑人生世事。

品味詩的意境,你也可以在山徑繚繞,曲徑幽深的深林里,綠蔭下漫步布滿青苔的石階,細數滿地的殘花落葉,聆聽溪流潺潺,感知其中無限的清幽靜寂之美,可以俯拾林間清幽澄凈的心境;可以遙想重重青山的蒼茫悠遠,寂靜幽深的山間溪澗之閑情雅趣,感受這樣縹緲迷蒙的意境;以及仿佛身臨其境地感知詩人心中百轉千回的無限愁腸情思。

   品讀詩之意境,正如人生之經歷,心靈深處之感受,喜愛每一首發自心靈而作的詩,那是詩人心中最真的語言,最鮮活的生命力。詩是世間最美的語言,如同蒼翠的山林間潺潺的溪流,清澈而悠遠,也如大海一般廣闊,浩瀚無盡,讓人們去無限的暢想,去深思,去感受詩一般的人生。


莊燦煌的博客 2013-09-10 21:04:57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

    © 2022 - 民初思韻 - 清末民初傳奇時代的發現   探討傳統簡明韻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