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家步月清宵立,憶弟看云白日眠。

>>>  小城故事吳儂軟語溫婉人心的力量  >>> 簡體     傳統


          思家步月清宵立,憶弟看云白日眠。

  [譯文] 思念家鄉,憶念胞弟,清冷的月夜,思不能寐,忽步忽立;冷落的白晝,臥看行云,倦極而眠。

  [出典]  杜甫  《恨別》

   注:

   1、      《恨別》  杜甫

    洛城一別四千里, 胡騎長驅五六年。

  草木變衰行劍外, 兵戈阻絕老江邊。

  思家步月清宵立, 憶弟看云白日眠。

  聞道河陽近乘勝, 司徒急為破幽燕。

    2、注釋:

      洛城:洛陽。

    胡騎:指安史之亂的叛軍。

    劍外:劍閣以南,這里指蜀地。

    “聞道”兩句:司徒,指李光弼,他當時任檢校司徒。


    3、譯文:

      我離開洛城之后便四處漂泊,遠離它已有四千里之遙,匈奴騎兵長驅直入中原也已經有五六年了。草木由青變衰,我來到劍閣之外,為兵戈阻斷,在江邊漸漸老去。我思念家鄉,憶念胞弟,清冷的月夜,思不能寐,忽步忽立;冷落的白晝,臥看行云,倦極而眠。令人高興的是聽說近來司徒已攻克河陽,正乘勝追擊敵人,急于要拿下幽燕。


   4、杜甫(712-770),字子美,祖籍河南鞏縣。祖父杜審言是唐初著名詩人。青年時期,他曾游歷過今江蘇、浙江、河北、山東一帶,并兩次會見李白,兩人結下深厚的友誼。

  唐玄宗天寶五年(746) ,杜甫來到長安,第二年他參加了由唐玄宗下詔的應試,由于奸臣李林甫從中作梗,全體應試者無一人錄取。從此進取無門,生活貧困。直到天寶十四年(755),才得到“右衛率府胄曹參軍”一職,負責看管兵甲倉庫。同年,安史之亂爆發,此時杜甫正在奉先(今陜西蒲城)探家。第二年他把家屬安頓在鄜州羌村(今陜西富縣境),只身投奔在靈武(今甘肅省)即位的肅宗。途中被叛軍所俘,押到淪陷后的長安,這期間他親眼目睹了叛軍殺戮洗劫的暴行和百姓的苦難。直到至德二年(757)四月,他才冒險逃到肅宗臨時駐地鳳翔(今陜西省鳳翔縣),授官左拾遺。不久因疏救房琯,被貶為華州司功參軍。自此他對現實政治十分失望,拋棄官職,舉家西行,幾經輾轉,最后到了成都,在嚴武等人的幫助下,在城西浣花溪畔,建成了一座草堂,世稱“杜甫草堂”。后被嚴武薦為節度參謀、檢校工部員外郎。

  嚴武死后,他離開了成都,全家寄居夔州(今四川奉節縣)。兩年后,離夔州到江陵、衡陽一帶輾轉流離。

  唐太宗大歷五年(770),詩人病死在湘江的一只小船中。

  他的詩在藝術上以豐富多采著稱,時而雄渾奔放,時而沉郁悲涼,或辭藻瑰麗,或平易質樸。他擅長律詩,又是新樂府詩體的開創者。他的詩聲律和諧,選字精煉,“為人性癖耽佳句,語不驚人死不休”,正是他嚴謹創作態度的真實寫照。在我國文學史上有“詩圣”之稱。他的詩留存至今的有一千四百余首。有《杜少陵集》。


   5、 首聯領起“恨別”,點明思家、憂國的題旨。“四千里”,恨離家之遠;“五六年”,傷戰亂之久。個人的困苦經歷,國家的艱難遭遇,都在這些數量詞中體現出來。詩人于759年(乾元二年)春告別了故鄉洛陽,返回華州司功參軍任所,不久棄官客居秦州、同谷,后來到了成都,輾轉四千里。詩人寫此詩時,距7000年(天寶十四年)十一月安史之亂爆發已五六個年頭。在這幾年中,叛軍鐵蹄蹂躪中原各地,生靈涂炭,血流成河,這是詩人深為憂慮的事。

  頷聯兩句描述詩人流落蜀中的情況。“草木變衰”,語出宋玉《九辯》中的“蕭瑟兮草木搖落而變衰”。這里是指草木的盛衰變易,承上句的“五六年”,暗示入蜀已有多年,同時也與下一句的“老”相呼應,暗比詩人自己的飄零憔悴。詩人到成都,多虧親友幫助,過著比較安定的草堂生活,但思鄉戀親之情是念念不忘的。由于“兵戈阻絕”,他不能重返故土,只好老于錦江之邊了。“老江邊”的“老”字,悲涼沉郁,尋味不盡。

  頸聯通過“宵立晝眠,憂而反常”(《杜少陵集詳注》)的生活細節描寫,曲折地表達了思家憶弟的深情。杜甫有四弟,名為杜穎、杜觀、杜豐、杜占,其中杜穎、杜觀、杜豐散在各地,只有杜占隨杜甫入蜀。此二句中的“思家”、“憶弟”為互文。月夜,思不能寐,忽步忽立;白晝,臥看行云,倦極而眠。詩人這種坐臥不寧的舉動,正委婉曲折地表現了懷念親人的無限情思,突出了題意的“恨別”。沈德潛評論此聯說:“若說如何思,如何憶,情事易盡。‘步月’、‘看云’,有不言神傷之妙。”(《唐詩別裁集》)這就是說,它不是抽象言情,而是用具體生動的形象說話,讓讀者自己去體會形象中所蘊含的憂傷之情。手法含蓄巧妙,詩味雋永,富有情致。

  尾聯回應次句,抒寫詩人聽到唐軍連戰皆捷的喜訊,盼望盡快破幽燕、平叛亂的急切心情。760年(上元元年)三月,檢校司徒李光弼破安太清于懷州城下;四月,又破史思明于河陽西渚。這就是詩中“乘勝”的史實。當時李光弼又急欲直搗叛軍老巢幽燕,以打破相持局面。杜甫盼望國家復興,他自己亦可還鄉,天下可喜可樂之事,沒有比這個更好的了。這首詩以充滿希望之句作結,感情由悲涼轉為歡快,顯示了詩人胸懷的開闊。

  這首七律用簡樸優美的語言敘事抒情,言近旨遠,辭淺情深。詩人把個人的遭際和國家的命運結合起來寫,每一句都蘊蓄著豐富的內涵,飽和著濃郁的詩情,值得讀者反復吟味。


    6、“思家步月清宵立,憶弟看云白日眠”見唐·杜甫《恨別》。這兩句大意是:思念家鄉,常在清冷的月下踱步,通宵不寐;懷念兄弟,常于白天凝望浮云,倦極而眠。

    這是杜甫流落成都時期懷念故園骨肉而寫的一首七律。頸聯~,通過“宵立”、晝眠看似反常的行動,委婉曲折地表達了作者思家憶弟的深情。二句中“思家”、“憶弟”是互文,又叫互文見義。這兩個詞組本來應該合并在一起說,即白天黑夜都在思家憶弟,可是為了音節和字數的限制,卻把它們分開來,一屬于夜,一屬于晝,但解釋時則要把兩個詞組合起來講,這是我國古典詩歌語言的一種特殊結構。

    7、杜甫于上元元年(760)飄泊到成都后,造好草堂后終于可以定居下來,總算能夠過上安心的日子了,這時候,他又想起幾個弟弟來了。安史之亂還未平息,中原板蕩,除了一個弟弟隨同他到了成都,其余生死不明。作為大哥,他怎么不牽掛?七律《恨別》就是在這樣的情況下寫的:

  洛城一別四千里,胡騎長驅五六年。
  草木變衰行劍外,兵戈阻絕老江邊。
  思家步月清宵立,憶弟看云白日眠。
  聞道河陽近乘勝,司徒急為破幽燕。

  與弟弟在洛陽分別,現在相隔幾千里之遙,安史叛軍在中原騷擾破壞急有五六年之久,給百姓帶來了極大的災難,不要說莊稼被毀,連草木都衰敗不堪,茫茫大地,荒無人煙,有的只是白骨累累,餓殍遍地。自己與弟弟們被兵戈阻隔,很久不得相見。現在自己安家在離中原很遠的蜀地,不知道什么時候才能回去相會。每當想念家里親人的時候,就常常佇立在月光下,靜靜地看著天上明月皎皎,月亮缺了也能夠圓,親人分離了難道不能團聚嗎?有時候,白天無心寫詩,就躺在那兒,看天上云卷云舒,便會想到親人的分離聚散,真是人世無常啊!“憶弟看云白日眠”,似乎很安閑,很舒適,其實哪是這樣呢?只是躺在那里對著藍天白云苦苦想著兄弟而無可奈何而已。能眠得著嗎?他的心情,比黃連還苦!

  上元元年三月,檢校司徒李光弼破安太清于懷州城下;四月,又破史思明于河陽西渚。這就是詩中“乘勝”的史實。當時李光弼又急欲直搗叛軍老巢幽燕,以打破相持局面。這一消息也傳到了老杜的耳朵里,他真切地盼望李光弼率軍能夠早早攻破幽燕、平定叛亂,讓百姓得以休養生息,自己也可以回到中原,與弟弟們團圓了。

  值得注意的是,杜甫的詩總把思念家鄉和親人合在一起。家鄉是生我養我的地方,和親人一樣血脈相連。思鄉離不開思親,思親就是思鄉。家事國事交匯在一起,構成了這首詩的內容,詩圣是永遠不會忘記大唐社稷和天下百姓的。


    8、杜甫避亂成都,這位背井離鄉的寒士,在成都獲得了朋友和親人的真切關心和幫助。

  杜甫初建草堂時,多得親友資助,他的排行十五、官任司馬的王姓表弟也攜帶銀兩出城相贈:“憂我營茅棟,攜錢過野橋。”表弟之外的其他親人因戰亂而長期分散,音訊阻隔,但杜甫對親人的思念并沒有衰減。《恨別》中“思家步月清宵立,憶弟看云白日眠”,將這種情感表現得情深意切。《天邊行》“九度附書向洛陽,十年骨肉無消息”更寫出思親的無助和沉痛。

  杜甫在成都的朋友很多,他成都詩作所涉就有20多人。這些友人在生活上關照、關心他,在藝術創作和思想情感上與之唱和交流。草堂的修建,除表弟出資,還有很多朋友援助。“浣花溪水水西頭,主人為卜林塘幽。”指時任成都尹的裴冕為草堂選址;他向蕭實“奉乞桃栽一百根,春前為送浣花村”;《又于韋處乞大邑瓷碗》“君家白碗勝雙雪,急送茅齋也可憐”;再《詣徐卿覓果栽》“草堂少花今欲栽,不問綠李與黃梅”。可以說,沒有朋友相助,就沒有草堂的建成。

  成都朋友中,感情最深的要算嚴武了。761年冬末,嚴武任成都尹,來成都不久即作《寄題杜二錦江野亭》,表達對好友的關心。杜甫在《遭田父泥飲美嚴中丞》中贊美嚴武的政績,在嚴武調任還朝時作《奉送嚴公入朝十韻》,并送友至綿州,再送30里到奉濟驛才別,留下了深情的“遠送從此別,青山空復情。幾時杯重舉,昨夜月通行。”(《奉濟驛重送嚴公四韻》)此后,軍閥作亂,詩人流落梓州一帶一年多。等到嚴武重鎮成都,數次傳書相邀,杜甫赴成都途中作組詩《將赴成都草堂,途中有作,先寄嚴公五首》致意。“得歸茅屋赴成都,直為文翁再剖符”(其一)表達回成都的原因;“生理只憑黃閣老,衰顏欲付紫金丹”(其四)則含有仰仗老友關照之意。回成都后,嚴武薦他為檢校工部員外郎、節度使參謀。杜甫曾數次婉拒老友入幕的邀請,此番入幕嚴府,為了報答老友多年的相知關照。但“束縛酬知己,蹉跎效小忠”的幕僚生活,加上與其他幕僚意見不合,半年后于764年正月辭官重回草堂。四月,嚴武突然病逝,杜甫痛失好友,也失去在成都生活的依憑。五月,杜甫寫下“世事已黃發,殘生隨白鷗”(《去蜀》),悲涼地告別草堂離開成都。(肖偉義)


    9、望云思友,見月懷人,是古代詩詞中常用手法。杜甫詩《恨別》:“思家步月清宵立,憶弟看云白日眠。”這兩句也是借白云明月,寄托對友人的懷念。劉長卿《謫仙怨》:“白云千里萬里,明月前溪后溪。”寫別后相隔之遙與思念之深,希望悠悠的白云,把自己的一片思念之情帶給千里萬里之外的友人。至于對月思人就更多了,如謝莊《月賦》:“隔千里兮共明月。”張九齡:“思君如滿月,夜夜減清輝。”“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李白:“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杜甫:“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蘇軾:“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等等。


    10、美國人家,除城市外,往往依山傍水,小巧精致,窗外籬旁,雜種著花草,真合“是處人家,綠深門戶”詞意。只是沒有圍墻,空闊有余,深邃不足。路上行人,隔窗可望見翠袖紅妝,可聽見琴聲笑語。詞中之“斜陽卻照深深院”,“庭院深深深幾許”,“不卷珠簾,人在深深處”,“墻內秋千墻外道”,“銀漢是紅墻,一帶遙相隔”等句,在此都用不著了!

    田野間林深樹密,道路也依著山地的高下,曲折蜿蜒的修來,天趣盎然。想春來野花遍地之時,必是更幽美的。只是逾山越嶺的游行,再也看不見一帶城墻僧寺。“曲徑通幽處,禪房草木深”,“花宮仙梵遠微微,月隱高城鐘漏稀”,“一片孤城萬仞山”,“飲將悶酒城頭睡”,“長煙落日孤城閉”,“簾卷疏星庭戶悄,隱隱嚴城鐘鼓”等句,在此又都用不著了!

    總之,在此處處是“新大陸”的意味,遍地看出鴻鎊初辟的痕跡。國內一片蒼古莊嚴,雖然有的只是頹廢剝落的城垣宮殿,卻都令人起一種“仰首欲攀低首拜”之思,可愛可敬的五千年的故國呵!回憶去夏南下,晨過蘇州,火車與城墻并行數里。城里濕煙翛翛,護城河里系著小舟,層塔露出城頭,竟是一幅圖畫。那時我已想到出了國門,此景便不能再見了!

    說到山中的生活,除了看書游山,與女伴談笑之外,竟沒有別的日課。我家靈運公的詩,如“寢瘵謝人徒,絕跡入云峰,巖壑寓耳目,歡愛隔音容”,以及“昔余游京華,未嘗廢丘壑,矧乃歸山川,心跡雙寂寞……臥疾豐暇豫,翰墨時間作,懷抱觀古今,寢食展戲謔……萬事難并歡,達生幸可托”等句,竟將我的生活描寫盡了,我自己更不須多說!

    又猛憶起杜甫的“思家步月清宵立,憶弟看云白日眠”和蘇東坡的“因病得閑殊不惡,安心是藥更無方”,對我此時生活而言,直是一字不可移易!青山滿山是松,滿地是雪,月下景物清幽到不可描畫,晚餐后往往至樓前小立,寒光中自不免小起鄉愁。又每日午后三時至五時是休息時間,白天里如何睡得著?自然只臥看天上云起,尤往往在此時復看家書,聯帶的憶到諸弟。——冰仲怕我病中不能多寫通訊,豈知我病中較閑,心境亦較清,寫的倒比平時多。又我自病后,未曾用一點藥餌,真是“安心是藥更無方”了。

    多看古人句子,令自己少寫好些。一面欣與古人契合,一面又有“恨不踴身千載上,趁古人未說吾先說”之嘆。——說的已多了,都是你一部詞選,引我掉了半天書袋,是誰之過呢?一笑!(冰心)


    11、“慈母手中線,游子身上衣。”又到一年中秋時,漂泊在外的游子,雖與家人相距遙遠,卻斷不了對親人的思念。

   面對皎潔的月光,心頭涌動的將不僅僅是家庭的溫暖,還有那份甜蜜的親情。

 

   一年一度的中秋佳節到了。每年的今天,正是舉家團圓的日子。不論在哪里,不論在何地,人們都會盡可能地回到家里,享受節日甜美的快樂。但是由于工作、學習等方面的原因,由于地域的阻隔,親人們又不可能都聚拢在一處。因此,每一年的中秋月圓之夜,總有那么一些人在惆悵、在感傷、在遺憾、在無奈。于是,思鄉的人們只能“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了,想家的人們只能“仰頭看明月,寄情千里光”了,思念親人的人們只能“思家步月清宵立,憶弟看云白日眠”了。

 

   還記得小時侯喜歡在有月的夜晚,聽爸爸講那古老而優美的傳說。那時的我,常常對著明月產生無限的遐想。

 

   也只有在中秋的夜晚,忙碌的爸爸才有時間停下來陪我們一邊品嘗香甜的月餅。記得小時候中秋節的氛圍沒有現在濃,在他心里似乎只要大家吃上香甜的月餅,就代表一年能平安團圓的。那種古樸味道,卻又永遠的留在我的心里面。那種感覺很美,美得自然,因為有那樣明亮的月亮,我們有一個幸福的家。

 

   現在我們有了自己的家,日子平平淡淡,我似乎長不大,常常想爸爸媽媽,每每憶及,我依然潸然淚下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

   “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讓我們誠心祈禱:世界和平,祖國繁榮,人民安康,家人幸福

 


     12、孤獨感,大約該是文人、詩人屬文吟詩的主要動力之一。詩人之心總是孤獨的,他們比常人有更多的感悟、更細的情懷、更高的憧憬,因而面對現實就有更多的挫敗感和失落感,也就自然產生更多的孤獨感。

    心靈孤寂往往會渴望交流,渴望情誼的慰藉,而且特別需要互明心跡的交流,所謂“知音難覓”,正是孤獨心靈總是難以得到合適的慰藉的確切寫照。

    杜甫身逢安史之亂,真切體驗大唐盛世頹然衰敗的痛苦歷程。他一生窮愁潦倒,顛沛流離,懷舊思親,憂國憂民,飽嘗孤獨的滋味,寫下許多情真語切的詩篇,詩風沉郁頓挫,扣人心弦。在被叛軍所俘脫險且授官左拾遺后,他以為能勉力效國,然不久就遭貶謫。唐肅宗乾元二年(759),他棄官西行,度關隴,客秦州,寓同谷,轉四川,至成都,定居浣花溪畔草堂中。雖生活暫得安寧,然孤獨之感絲毫未減。因“我行山川異,未卜見故鄉”,他特別懷念戰火蹂躪中的故國和人民,但事實總是“中原杳茫茫”(《成都府》)。雖有“自來自去梁上燕,相親相近水中鷗”(《江村》)的恬靜,但“兵戈阻絕老江邊”的他,總是處于“思家步月清宵立,憶弟看云白日眠”(《恨別》)的無比孤寂凄清的心境。


    13、近日來生命時鐘顛倒,從北京時間,變為紐約時間了,讓我想起杜甫的那句詩來:思家步月清宵立,憶弟看云白日眠,的確現在是夜間工作,白天睡覺。寫了一晚上,尚無睡意,真是佩服自己啊。

   我私自認為,現在的人們多是很不厚道的,因此經常性地,互相攻擊,缺少一顆包容的心。我覺得先圣孔子有些精神很值得我們去學習,他一直主張仁義忠恕之道,仁者愛人的思想是我們所缺少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這種精神也是我們失去了的。現在我們呢,變得很浮躁,總是有一股怨氣凝結于心中,很想發泄出來,于是動輒就有要罵人的沖動,有要發脾氣的心理,情緒很不穩定。在互聯網上,經常可以看見譴責別人的字眼,經常可以看到互相謾罵的文句,真是很不好的事情。也許有人要說這其實很正常的,不值得大驚小怪,也是吧,人啊,總是要發泄的,可是發泄方式不對,就不免傷人傷己。我以為,多一分包容總是好的。
 
   我們生活在自己的世界里,總是不由自主給自己或者是別人“貼標簽”,其實我們都清楚,人,都有自己的優點和缺點;人,都是變化的,“士別三日,當刮目相看”,怎么能夠像商品一樣貼上固定的標簽呢?當然“江山易改,本性難移”這句話有一定的道理,但很多情況下還是要以辨證的眼光看待一個人。因為個人的成見,而肆意攻擊對方,把他說得一無是處是不厚道的吧?非難別人也是不厚道的吧?
 

    14、余光中說,你是“安史之亂最憔悴的難民”。在大雅堂前,看到你的雕像,看到你的憔悴的面容,簡樸的衣衫,花白的發髻,我才真正感覺到這一點。我忽然想到一個詞語,叫漂泊。漂泊,就是你的生活方式。草堂,只是你的一個棲息之所,況且原來的草堂也本不是今天的模樣。
    看那孤零零的在綠樹掩映下的簡陋草堂,我們由衷地想起“思家步月清宵立,憶弟看云白日眠”的寂寞,想起“飄飄何所似?天地一沙鷗”的無奈,想起“草木變衰行劍外,兵戈阻絕老江邊”的衰微。當然,你的詩作并不只是愁怨,也有高興的時候,就是在這零落的草堂,你也寫下了不少膾炙人口的佳作,如《江村》“老妻畫紙為棋局,稚子敲針作釣鉤”,是多么的富有情趣;如《蜀相》“映階碧草自春色,隔葉黃鸝空好音。三顧頻煩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似乎今天我們還能聽到黃鸝的啼叫,如聞開濟老臣的衷心兩表;如《春夜喜雨》“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就是對“花重錦官城”的渴望。你,曾在這里“白日放歌須縱酒”,暢想著“青春作伴好還鄉”;你,也曾在這里仰望“兩個黃鸝鳴翠柳”,矚遠“一行白鷺上青天”。
 
    不管怎樣,你曾經在這里憂愁,也曾經在這里歡樂。因為你是一個人,一個漂泊的人,一個“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的人,只不過在你的酒杯里,更多地含著辛酸愁苦。

    我們走在“花徑”上,兩邊皆青樹,蓬蓬勃勃的,遮擋了天日。偶有亭榭,可以三五人坐下乘涼飲茶。在這曲曲折折的“花徑”上,我禁不住吟誦起了你那首樸誠濃郁的《客至》來。
    可以想見那時的你是怎樣的盡興——群鷗戲水,花徑葉落,樽酒一杯,鄰翁對飲。這是怎樣的雅興,怎樣的情懷,怎樣的情致啊。我的眼前仿佛看到了昔日的農家圖景了。

    在草堂的盡頭,真是有浣花溪,溪水淙淙而流,正值雨后,環境更加寧靜與疏朗。這里僅僅有我們幾位,一般的游客也很少到這里,他們會想一片溪流有什么看頭啊。只有與杜甫心脈相通的人,才會來這里的。來這里聽黃鸝清脆的啼叫,看滿滿的澄澈的一片溪流的汩汩涌動。那溪流里的水草是那樣的青綠,兩岸的花草是那樣的爛漫,這才是杜甫的心靈之源啊。為何他的詩情汩汩涌出?為何他的心底貼近平民的疾苦?因為他有一顆透明的心,正如這一片浣花溪的澄澈。

    聽說,為了浣花溪的美麗,杜甫還曾經用詩換來不少較名貴的花草,栽在浣花溪兩岸。我在猜想,那蓬勃生長的花草里面,肯定有當年杜甫栽培的一株吧。我小心地走近一叢燦爛的不知名的花草,蹲下來,貼近了,想嗅嗅它的芳香,還順手撿了一片剛剛飄落的花葉。

    我要把這片花葉,藏在我的杜甫詩集里,因為它是浣花溪的花葉啊。

 
    15、又是一個難得的星期日,可以稍微放松一下了。這天晚上,月色很好。其實,不管是“銀漢無聲轉玉盤”也好,還是“露似珍珠月似弓”也罷,對于我來說,那都是“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各有各的味道。
 
  今晚是滿月,又加上得閑,我自然不肯錯過這個機會。吃了晚飯后,妻正跟鄰居聊得起勁,兒子正在房里做作業,我不想打擾他們,于是獨自一個人出來了。屋門前的路是一條不太平整的土石路,坑坑洼洼。我天天在上面走,似乎也習慣了。路上很靜,偶爾有一兩個人,也是匆匆而過。天還未完全黑,田里的蛙聲稀稀落落,隨著天一點點地黑下去,蛙聲也愈來愈響亮。月色漸漸地籠罩了整個山野,我慢慢地走著,漸漸地也感覺到這遍山野好像是我的,“我也像超出了平常地自己”,仿佛置身于另一世界了。

  夜漸深,本來就寂靜的路上已難得見一個人,而月亮高掛中天,依然那么明亮,那么光彩照人。月光如水水如天,清夜無塵,月色如銀。耳旁有習習微風輕輕拂過,如果此時有酒,我想盡可以如李白那樣“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了,那真是一種別樣的境界。李白的坦蕩也由此可見一般。而許多人是很難達到這種境界的。譬如杜甫,他筆下的月,似乎總有一種感傷的情懷,無論是“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還是“思家步月清宵立,憶弟看云白日眠”,或者是他的“牛羊下來久,各已閉柴門。風月自清夜,江山非故園”,總給人一種飄泊思歸的濃重愁懷,字字句句都含著辛酸的眼淚和痛苦的嘆息。蘇軾則在寫出“此生此夜不長好,明月明年何處看”的聚喜離傷之外,還能寫出“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的豁達與開朗。但不管是誰,總離不開自己的性格和身世,或者說總能夠在他們的詩中找到世俗的痕跡。這樣的想著,不覺夜色愈濃。

  想著走著,走著想著,,我的思緒就如脫僵的野馬,又如放飛的風箏,思接千年,視通萬里。真可謂是神思俱開,無所阻矣。因此,每次走在這月光之下,我總會有同樣的一種喜悅與流連。世界真大,我走在這盈盈月色之中,就像融進去變成了這夜色下的一塊土一片石一般,不見絲絲痕跡。世界真小,小到只剩下我,月光和這月光下延伸著的土地。我想,人世間有些事,真的不必太在意,范仲淹可以“不以物喜,不以己憂”,凡塵俗子也許難以如此,但寧靜致遠,淡泊明志,不也是人生一大境界么?


莊燦煌的博客 2013-09-10 21:07:10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

    © 2024 民初思韻 - 傳奇時代,簡明韻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