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城無處不飛花,寒食東風御柳斜。

>>>  小城故事吳儂軟語溫婉人心的力量  >>> 簡體     傳統

 
      春城無處不飛花,寒食東風御柳斜。

   [譯文]  寒食節這一天,長安城里到處花在飛舞,皇宮的御苑里春風也吹拂著柳絮。

   [出典]  韓翃   《寒食》

   注:

   1、《寒食》  韓翃

     春城無處不飛花,寒食東風御柳斜。

     日暮漢宮傳蠟燭,輕煙散入五侯家。

   2、注釋:

     寒食:節令,在農歷清明節前一、二日,舊俗禁火三日,吃冷食,故稱。

     御柳:御苑之柳。舊俗寒食插柳于門,故言及柳。

     傳蠟燭:唐時寒食宮中特許燃燭,日暮食,以燭燃榆柳之火賜近臣。

     五侯:指近幸之臣。又指宦官。

 

  3、譯文1:

     暮春時節,長安城里漫天飛舞著楊花,寒食節東風吹斜了官中的柳樹(裊裊東風中柳絮飛舞)。黃昏開始宮里頌賜新蠟燭,輕煙先升起在皇帝貴戚家。

    譯文2:

    暮春時候長安處處飄絮又飛花,寒食節日風吹皇家花園柳枝斜。夜色降臨宮里忙著傳蠟燭,裊裊炊煙散入王侯貴戚的家里。

    譯文3:

    春天京城到處飛舞著揚花,寒食節東風吹得柳枝輕斜。傍晚宮中傳遞出點燃的蠟燭,淡淡的煙氣散入了顯貴人家。

    譯文4:

    暮春的長安城無處不飛舞著柳絮揚花,寒食時節宮中御柳在春風中動蕩傾斜。傍晚時漢宮正分賜蠟燭,輕煙裊裊散入五侯之家。

 

   4、韓翃(音hóng),(754年前后在世),字君平,南陽(今河南南陽)人。唐代詩人。是“大歷十才子”之一。天寶十三載(754)考中進士,寶應年間在淄青節度使侯希逸幕府中任從事,后隨侯希逸回朝,閑居長安十年。建中年間,因作《寒食》詩被唐德宗所賞識,因而被提拔為中書舍人。韓翃詩筆法輕巧,寫景別致,在當時傳誦很廣。詩多寫送別唱和題材,如《韓君平詩集》,《全唐詩》錄存其詩三卷。

 

   5、寒食是我國古代一個傳統節日,一般在冬至后一百零五天,清明前兩天。古人很重視這個節日,按風俗家家禁火,只吃現成食物,故名寒食。由于節當暮春,景物宜人,自唐至宋,寒食便成為游玩的好日子,宋人就說過:“人間佳節唯寒食。”(邵雍)  唐代制度,到清明這天,皇帝宣旨取榆柳之火賞賜近臣,以示皇恩。唐代詩人竇叔向有《寒食日恩賜火》詩紀其實:“恩光及小臣,華燭忽驚春。電影隨中使,星輝拂路人。幸因榆柳暖,一照草茅貧。”正可與韓翃這一首詩參照。

    此詩只注重寒食景象的描繪,并無一字涉及評議。第一句就展示出寒食節長安的迷人風光。把春日的長安稱為“春城”,不但造語新穎,富于美感;而且兩字有陰平陽平的音調變化,諧和悅耳。處處“飛花”,不但寫出春天的萬紫千紅、五彩繽紛,而且確切地表現出寒食的暮春景象。暮春時節,裊裊東風中柳絮飛舞,落紅無數。不說“處處”而說“無處不”,以雙重否定構成肯定,形成強調的語氣,表達效果更強烈。“春城無處不飛花”寫的是整個長安,下一句則專寫皇城風光。既然整個長安充滿春意,熱鬧繁華,皇宮的情景也就可以想見了。與第一句一樣,這里并未直接寫到游春盛況,而剪取無限風光中風拂“御柳”一個鏡頭。當時的風俗,寒食日折柳插門,所以特別寫到柳。同時也關照下文“以榆柳之火賜近臣”的意思。

    如果說一二句是對長安寒食風光一般性的描寫,那么,三四句就是這一般景象中的特殊情景了。兩聯情景有一個時間推移,一二寫白晝,三四寫夜晚,“日暮”則是轉折。寒食節普天之下一律禁火,唯有得到皇帝許可,“特敕街中許燃燭”(元稹《連昌宮詞》),才是例外。除了皇宮,貴近寵臣也可以得到這份恩典。“日暮”兩句正是寫這種情事,仍然是形象的畫面。寫賜火用一“傳”字,不但狀出動態,而且意味著挨個賜予,可見封建等級次第之森嚴。“輕煙散入”四字,生動描繪出一幅中官走馬傳燭圖,雖然既未寫馬也未寫人,但那裊裊飄散的輕煙,告訴著這一切消息,使人嗅到了那燭煙的氣味,聽到了那得得的馬蹄,恍如身歷其境。同時,自然而然會給人產生一種聯想,體會到更多的言外之意。首先,風光無處不同,家家禁火而漢宮傳燭獨異,這本身已包含著特權的意味。進而,優先享受到這種特權的,則是“五侯”之家。它使人聯想到中唐以后宦官專權的政治弊端。中唐以來,宦官專擅朝政,政治日趨腐敗,有如漢末之世。詩中以“漢”代唐,顯然暗寓諷諭之情。無怪乎吳喬說:“唐之亡國,由于宦官握兵,實代宗授之以柄。此詩在德宗建中初,只‘五侯’二字見意,唐詩之通于春秋也。”(《圍爐詩話》) 據孟棨《本事詩》,唐德宗曾十分賞識韓翃此詩,為此特賜多年失意的詩人以“駕部郎中知制誥”的顯職。由于當時江淮刺史也叫韓翃,德宗特御筆親書此詩,并批道:“與此韓翃”,成為一時流傳的佳話。

    優秀的文學作品往往“形象大于思想”(高爾基),此詩雖然止于描繪,作者本意也未必在于譏刺,但他抓住的形象本身很典型,因而使讀者意會到比作品更多的東西。由于作者未曾刻意求深,只是沉浸在打動了自己的形象與情感之中,發而為詩,反而使詩更含蓄,更富于情韻,比許多刻意諷刺之作更高一籌。

 

    6、  寒食春深,景物宜人,故詩中前二句先寫景。

    “春城無處不飛花,寒食東風御柳斜。”詩人立足高遠,視野寬闊,全城景物,盡在望中。“春城”一語,高度凝煉而華美。“春”是自然節候,城是人間都邑,這兩者的結合,呈現出無限美好的景觀。“無處不飛花”,是詩人抓住的典型畫面。春意濃郁,籠罩全城。詩人不說“處處飛花”,因為那只流于一般性的概括,而說是“無處不飛花”,這雙重否定的句式極大加強了肯定的語氣,有效地烘托出全城皆已沉浸于濃郁春意之中的盛況。詩人不說“無處不開花”,而說“無處不飛花”,除了“飛”字的動態強烈,有助于表現春天的勃然生機外,還說明了詩人在描寫時序時措辭是何等精密。“飛花”,就是落花隨風飛舞。這是典型的暮春景色。不說“落花”而說“飛花”,這是明寫花而暗寫風。一個“飛”字,蘊意深遠。由此我們可以充分體會到詩人煉字的功夫。可以毫不夸張地說,這首詩能傳誦千古,主要是其中的警句“春城無處不飛花”,而這一句詩中最能耀人眼目者,就在一個“飛”字。

  “寒食東風御柳斜”,春風吹遍全城,自然也吹入御苑。苑中垂柳也隨風飄動起來了。風是無形無影的,它的存在,只能由花之飛,柳之斜來間接感知。照此說來,一個“斜”字也是間接地寫風。

     第三、四句,論者多認為是諷喻皇宮的特權以及宦官的專寵。不過我們也不妨只視之為風俗畫。“日暮漢宮傳蠟燭,輕煙散入五侯家”。這其中寫實的成份是主要的。唐代制度,清明日皇帝宣旨,取榆柳之火以賜近臣,以示恩寵。又寒食日天下一律禁火,唯宮中可以燃燭。“日暮漢宮傳蠟燭”,皇帝特許重臣“五侯”也可破例燃燭,并直接自宮中將燃燭向外傳送。能得到皇帝賜燭這份殊榮的自然不多,難怪由漢宮(實指唐朝宮廷)到五侯之家,沿途飄散的“輕煙”會引起詩人的特別注意。

     由于后兩句旨在描寫宮庭生活,并且寫得輕靈佻脫,所以歷來頗受賞識。據孟棨《本事詩》載:唐德宗很欣賞韓翃此詩,特意賜予他“駕部郎中知制誥”的顯職。由于當時江淮刺史與韓翃同名,德宗特意親書此詩,并批道:“與此韓翃”。其詩倍受愛重若此。又據《唐音癸箋》載:“韓員外(翃)詩匠,意近于史,興致繁富,一篇一詠,朝士珍之。”從最高統治者到一般朝士,都偏愛此詩,很難說明詩人本意中含有譏刺。當然,如果讀者“感到”詩人意含諷喻,那也不足為怪。(周嘯天)

 

    7、據孟棨《本事詩》記載:德宗時制誥缺乏人才,中書省提名請求御批,德宗批復說:“與韓翃”,當時有兩個韓翃,于是中書省又以兩人的名字同時進呈。

  德宗便批與寫“春城無處不飛花”的韓翃。這雖是一段佳話,但足見《寒食》這首詩的廣泛流傳和受到的賞識。

  這是一首諷刺詩,但詩人的筆法巧妙含蓄。從表面上看,似乎只是描繪了一幅寒食節長安城內富于濃郁情味的風俗畫。實際上,透過字里行間可感受到作者懷著強烈的不滿,對當時權勢顯赫、作威作福的宦官進行了深刻的諷刺。中唐以后,幾任昏君都寵幸宦官,以致他們的權勢很大,敗壞朝政,排斥朝官,正直人士對此都極為憤慨。本詩正是因此而發。

  “春城無處不飛花,寒食東風御柳斜”,這兩句描寫春日長安城花開柳拂的景色。“無處”指花開既多又廣、“飛花”寫花開的盛況,時值春日,長安城到處是飛花柳絮,一派繽紛絢爛的景象。“東風”指春風,“御柳斜”是狀摹宮苑楊柳在春風吹拂下的搖擺姿態。“斜”字用得妙,生動地寫出了柳枝的搖曳之神。這是寒食節京城的白天景色。景色由大而小,由全城而入宮苑。下面接著寫宮苑傍晚的景象。“日暮漢宮傳蠟燭,輕煙散入五侯家”,是寫天黑時分,宮苑里傳送著一支支由皇帝恩賜給宦官的蠟燭。蠟燭燃燒通明,升騰起淡淡的煙霧,裊裊娜娜地縈繞在宦官家,到處彌漫著威福恩加的氣勢!使人如見他們那種炙手可熱、得意洋洋的驕橫神態。在封建習俗的統治下,不要說全城百姓,就連那些不是寵臣的朝官之家,在禁止煙火的寒食之夜,恐怕也都是漆黑一片。

  唯獨這些宦官之家,燭火通明,煙霧繚繞。由一斑而見全豹,僅此一點,足見這些宦官平日如何弄權倚勢,欺壓賢良。作者在這里僅用兩句詩,寫了一件傳蠟燭的事情,就對皇帝的厚待親信宦官,宦官的可惡可憎的面目暴露無遺,達到了辛辣諷刺的目的。

 

  8、“春城無處不飛花,寒食東風御柳斜”,把春日的長安稱為“春城”,不但造語新穎,富于美感;而且“城”字陽平,與陰平的“安”相比,音調響亮悅耳,與春景比較和諧。

 

   9、如今寒食之風已經衰微,而清明卻大行于天下,且漸次失去了祭祀前賢激勵后人的初衷。清明全然淪為一個為先人燒紙錢的祭日,年年因燒冥錢而造成的環境污染不說,還頻頻引發山火,燒掉了許多所剩無幾的原始森林和人工林,造成的生態環境和生命財產的雙重損失,若累積起來是個相當驚人的天文數字。遺憾的年年復年年,陋習還在繼續。不免就有感慨和奇想,倘若恢復祖先以禁火寒食的方式來過清明節的習俗,能節約多少能源?減排多少碳?避免多少起山火?古老而傳統,文明而環保,豈不兩全齊美。較之始于2007年3月31日澳大利亞悉尼熄燈一小時并成為世界性環保活動的“地球一小時”簡直是異趣同工,且提前三千年不止。 

如此先見的智慧,如此環保的習俗,何以竟會失傳如斯?眼見的一年一度的清明節又要臨近,天地間香燭紙馬又將充盈中華大地,不知又會引發多少起山火造成多少生態與生命的損失。頻乃引發的山火使所剩不多的森林和草木都發出了這樣的吁求:人們啊,我們尊重你們的傳統習俗,也請你們尊重我們的生存權利,一張冥幣可以毀滅一片森林,請不要拿我們的生命為你們的先人殉葬,這樣對我們大家都好!

希望國人清明勿忘寒食,借以弘揚介子推的忠烈與高潔,便是一例。當下的采暖炊事方式已經發生了根本性變化,煤氣、天然氣、集中供熱、電暖、微波爐、節能灶,不亦樂乎。連年暖冬,相較“大雪滿弓刀”和“燕山雪花大如席”的酷寒過去,何啻天壤,絕無凍餒之虐,以禁火寒食的方式來寄托自己的哀思,取代燒紙上香的清明陋習,使清明節成為一道既古老又現代既具有中國特色又可以與世界接軌的科學發展觀的環保風景,已經具備條件并成為一種可能。何妨低碳過清明哲夫

 

10 五午年的斗轉星移沉淀了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歷史的北影雖已漸行漸遠,但經過歲月積淀而成的民族傳統文化卻傳承至今,散發著永恒的魅力。作為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傳統節日與其他文化遺產一同被保留并沿襲到現在。“千門萬戶瞳瞳日,總把新桃換舊符。”大詩人王安石手中除夕的爆竹敲響了新年的期待,融融的喜悅昭示著新一年的憧憬:“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后”,宋人朱淑貞的回憶里,元宵夜的街頭張燈結彩,映射著鄉里族人的離愁別緒,將默默的守候化為淡淡的哀愁;“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詩圣杜甫在中秋的明月下將靜靜的思念織成一段錦帛,望風拋了,留下一地走離的樹影……可以這樣說,每一個佳節都寄托著華夏兒女源自民族本性的希望和祝愿。歡度傳統佳節,猶如浸足于清泉,沐臂于月光,只覺古代賢德佳人在耳邊吟唱;享受節日之樂,仿佛置身于大海,浴心于波濤,頓感今朝人生美滿幸福。傳統佳節既是感受瑰麗多彩的民族文化魅力的平臺,更是聯系中華民族血脈骨肉之情的紐帶,它是一處民族親和力和凝聚力的體現,是我們這個民族五千年來聚而不散的最大的精神內核,它寄予了人們對美好生活的理想和向往,展現了中華民族優秀的文化內涵和價值取向。
    然而,隨著社會的變革,一個嚴峻的現實是,我們很多的傳統節日都被忽略了,有些甚至已經到了名存實亡的邊緣。誠然,圣誕節、復活節等“洋節”的到來帶給了我們新鮮活躍的西方文化,拓寬了我們的視野,豐富了我們的見聞,但我們也應該看到,如今的人們,尤其是年輕人,似乎對“洋節”過分偏愛從而忽視了我們歷史悠久的傳統節日。是不是情人節的玫瑰太過馥郁,以致凋零了重陽清香的茱萸?還是巧克力的味道甜蜜香醇,以致淡化了一派清輝下的盞盞薄酒?又或是,平安夜搖曳的燭光黯淡了除夕夜空盛放的焰火?時至今日,還有多少人記得“春城無處不飛花,寒食東風御柳斜”的寒食節?還有多少人關注“天街夜色涼如水,臥看牽牛織女星”的節巧節?又有多少人留心“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的重陽節?正當“洋節”在中國大行其道之時,我們的傳統節日卻在靜默中悄然退回幕后,這樣本末倒置的局面,不得不引發我們的憂慮以及更深層次的思考。
    當下的這個社會,是各種文化相到碰撞彼皮滲透的社會,閉關自守的時代已是一去不復返。對于西方文化,如果我們把握適宜的尺度,取其精華,棄其糟粕,就能兼容并收,取長補短,自我完善,真正做到將中西方文化完美結合。
    一個民族有一個民族的節日,一個民族有一個民族的情懷,源遠流長的民族文化必是民族的自豪和民族的心結。兩河流域滋養了猶太人的虔誠,賦予了他們圣誕之慶;長江黃河則孕育了華夏兒女的勤勞善良以及對故土的深深眷戀。共度傳統節日,就是將心結緊緊系牢,讓精神久久傳承。高山流水,二泉映月,曾讓西方震動;中秋賞月,九九登高,曾讓世人感懷。所以,我們要珍惜共同的精神財富,担起肩上的重任:將傳統節日的神韻代代相傳!

 



莊燦煌的博客 2013-09-10 21:08:56

[新一篇] 春去也,飛紅萬點愁如海

[舊一篇] 春如舊,人空瘦。 淚痕紅浥鮫綃透。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