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關閱讀 |
>>> 小城故事吳儂軟語溫婉人心的力量 >>> | 簡體 傳統 |
此去經年,應是良辰好景虛設。便縱有千種風情,更與何人說?
[譯文] 這一去長年相別,(相愛的人不在一起,)我料想即使遇到好天氣、好風景,也如同虛設。即使有滿腹的情意,又再同誰去訴說呢?!
[出典] 北宋 柳永 《雨霖鈴》
注:
1、柳永 《雨霖鈴》【原文】
寒蟬凄切,對長亭晚②,驟雨③初歇。都門帳飲無緒④,留戀處⑤,蘭舟⑥催發。執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噎⑦。念去去⑧、千里煙波,暮靄⑨沉沉⑩楚天⑾闊。
多情自古傷離別,更那堪、冷落清秋節⑿!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此去經年⒀,應是良辰好景虛設。便縱有千種風情⒁,更與何人說?
2、【注釋】
①此調原為唐教坊曲。相傳唐玄宗避安祿山亂入蜀,時霖雨連日,棧道中聽到鈴聲。為悼念楊貴妃,便采作此曲,后柳永用為詞調。又名《雨霖鈴慢》。上下闋,一百零三字,仄韻。這首詞選自《全宋詞》,雨霖鈴又作雨淋鈴。這首詞是他離開都城汴京(現在河南開封)時寫的,抒發了跟情人難分難舍的感情。
②對長亭晚:面對長亭,正是傍晚時分。
③驟雨:陣雨。
④都門帳飲:在京都郊外搭起帳幕設宴餞行。無緒;沒有情緒,無精打采。
⑤留戀處:一作“方留亦處”。
⑥蘭舟:據《述異記》載,魯班曾刻木蘭樹為舟。后用作船的美稱。
⑦凝噎:悲痛氣塞,說不出話來。即是“凝咽”。
⑧去去:往前走了一程又一程(分手后越來越遠)。
⑨暮靄:傍晚的云氣。
⑩沉沉: 深厚的樣子。
⑾楚天:戰國時期湖南、湖北、江蘇、浙江一帶屬于楚國,這里以“楚天”泛指南方的天空。
⑿清秋節:蕭瑟冷落的秋季。
⒀經年:經過一年或多年,此指年復一年。
⒁風情:情意(男女戀情)。
3、【譯文】
秋后的蟬叫得是那樣地凄涼而急促,面對著長亭,正是傍晚時分,一陣急雨剛停住。在京都城外設帳餞別,卻沒有暢飲的心緒,正在依依不舍的時候,船上的人已催著出發。握著手互相瞧著,滿眼淚花,直到最后也無言相對,千言萬語都噎在喉間說不出來。想到這回去南方,這一程又一程,千里迢迢,一片煙波,那夜霧沉沉的楚地天空竟是一望無邊。
自古以來多情的人最傷心的是離別,更何況又逢這蕭瑟冷落的秋季,這離愁哪能經受得了!誰知我今夜酒醒時身在何處?怕是只有楊柳岸邊,面對凄厲的晨風和黎明的殘月了。這一去長年相別,(相愛的人不在一起,)我料想即使遇到好天氣、好風景,也如同虛設。即使有滿腹的情意,又再同誰去訴說呢?!
譯文2:
十里長亭,暮雨剛住。對飲于餞別席上,本來沒有好情緒。耳邊又聽到凄切的蟬聲,更增添愁絲縷縷。正在依依留戀,開船的呼喚又無情地催促。我二人緊握著手,眼中噙著淚水,相顧抽泣,竟說不出話語!離去!離去!那煙波浩渺的廣闊的江南水鄉,我將在那里飄泊流寓。
自古多情之人,就感傷離別之苦。又何況在蕭索冷清的秋天分手,更讓人傷心。今夜告別京華,酒醒時將置身何處?想必船已靠岸,天邊還掛著殘月,清冽的晨風吹拂著柳樹。今后年復一年,縱有美景良辰,也同虛度。即便有千種柔情蜜意,又能對誰傾訴?
4、柳永多作慢詞,長于鋪敘。此詞表現作者離京南下時長亭送別的情景。上片紀別,從日暮雨歇,送別都門,設帳餞行,到蘭舟摧發,淚眼相對,執手告別,依次層層描述離別的場面和雙方惜別的情態,猶如一首帶有故事性的劇曲,展示了令人傷心慘目的一幕。這與同樣表現離情別緒但出之以比興的唐五代小令是情趣不同的。北宋時柳詞不但都下傳唱,甚至遠及西夏,“凡有井水飲處,即能歌柳詞”(《避暑錄話》)。柳詞盛行于市井巷陌,同他這種明白曉暢、情事俱顯的詞風不無關系。下片述懷,承“念”字而來,設想別后情景。劉熙載《藝概》卷四:“詞有點有染。柳耆卿《雨霖鈴》云‘多情自古傷離別,更那堪冷落清秋節。今宵酒酲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上二句點出離別冷落,‘今宵”二句,乃就上二句意染之”。確實,“今宵”二句之所以被推為名句,不僅在于虛中有實,虛景實寫,更因為以景“染”情、融情入景。“今宵酒醒何處”,遙接上片“帳飲”,足見雖然“無緒”卻仍借酒澆愁以致沉醉;“楊柳岸、曉風殘月”,則集中了一系列極易觸動離愁的意象,創造出一個凄清冷落的懷人境界。“此去”以下,以情會景,放筆直寫,不嫌重拙,由“今宵”
想到“經年”,由“千里煙波”想到“千種風情”,由“無語凝噎”想到“更與何人說”,回環往復又一氣貫注地抒寫了“相見時難別亦難”的不盡愁思。
宋人論詞往往有雅俗之辨,柳詞一向被判為“俗曲”。此詞上片中的“執手相看淚眼”等語,確實淺近俚俗,近于秦樓楚館之曲。但下片虛實相間,情景相生,足以與其他著名的“雅詞”相比,因此堪稱俗不傷雅,雅不避俗。
意象
【內容摘要】分析詞中意象所蘊涵的意義,寒蟬是悲涼的同義詞,長亭乃離別之傷心地,船更令人有漂泊之惆悵,暮靄渲染了凄迷暗淡的黃昏意境,酒是別離場中不可少之物,楊柳依依傷別離,月是多情物,更是傷心物。
【關鍵詞】 意象 寒蟬 長亭 蘭舟 暮靄 酒 楊柳 月 傷別離 離愁
“悲莫悲兮生別離。”(屈原《九歌•少司命》),“黯然銷魂者,唯別而已矣。”(江淹《別賦》),“剪不斷,理還亂,是離愁。”(李煜《烏夜啼》),“舉手長勞勞,二情同依依。”(《孔雀東南飛》),用“傷離別”三個字可以概括柳永這首《雨霖鈴》詞的主調。全詞用了大量的意象,渲染表達了詞人的離愁別緒。
1、寒 蟬 秋后的蟬是活不了多久的,一番秋雨之后,蟬兒便剩下幾聲若斷若續的哀鳴了,命折旦夕。因此,寒蟬就成為悲涼的同義詞。如唐人駱賓王《詠蟬》起首兩句:“西陸蟬聲唱,南冠客思深。”以寒蟬高唱,渲染自己在獄中深深懷想家園之情。本詩開篇寫:“寒蟬凄切,對長亭晚,驟雨初息。”還未直接描寫別離,“凄凄慘慘戚戚”之感已充塞讀者心中,釀造了一種足以觸動離愁別緒的氣氛。“寒蟬鳴我側”(曹植《贈白馬王彪》)詩句也表達這樣的情思。
2、長 亭 長亭是陸上的送別之所。古代驛站路上約隔十里設一長亭,五里設一短亭,供游人休息和送別。后來“長亭”成為送別地的代名詞。李白《菩薩蠻》:“何處是歸程?長亭更短亭。”李叔同《送別》:“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很顯然,在中國古典詩歌里長亭已成為陸上的送別之所。勞勞亭也是古代著名的送別之亭,李白《勞勞亭》“天下傷心處,勞勞送客亭。春風知別苦,不遣柳條青。”謝亭又稱謝公亭,在宣城北面,是南齊詩人謝眺任宣城大守時所建,他曾在此送別朋友范云,后來謝亭就成為宣城著名的送別之地。李白有《謝亭》詩:“謝亭離別后,風景每生愁。客散青天外,山空碧水流。”李白還有詩云:“送客謝亭北,逢君縱酒還。屈盤戲白馬,大笑上青山。回鞭指長安,西日落秦關。帝鄉三千里,杳在碧云間。”許渾也有《謝亭送別》詩。反復不斷的離別在謝亭上演,使優美的謝亭風景也染上了一層離愁了。很顯然,在中國古典詩歌里長亭已成為陸上的送別之所。柳永《雨霖鈴》:“寒蟬凄切,對長亭晚,驟雨初歇。”這長亭也就是離別之所,帶有詞人深深的離愁別緒。
3、蘭 舟 古人常說“舟馬勞頓”“水陸兼程”,可見“船”在古代交通中的重要地位。一葉扁舟,天水茫茫,越發比照出人的渺小;人在旅途,所見多異鄉之物,更易觸發無限的思緒。下面這兩首詩中的“船”意象更多地融入了詩人的漂泊之感:“山暝聽猿愁,滄江急夜流。風鳴兩岸葉,月照一孤舟。建德非吾土,維揚憶舊游。還將兩行淚,遙寄海西頭。”(孟浩然《宿桐廬江寄廣陵舊游》 “木葉紛紛下,東南日煙霜。林山相晚暮,天海空青蒼。暝色況復久,秋聲亦何長。孤舟兼微月,獨夜仍越鄉。”(劉鷯虛《暮秋揚子江寄孟浩然》)這兩首的主題與意象群極為相似:兩位詩人都漂泊異鄉,棲身客舟之中,暮色四合,夜風吹動岸上的樹葉,發出凄清的聲響。在作客他鄉、旅途孤寂之時,兩位詩人不約而同地想到昔日朋友,寫詩以寄情。作為詩的中心意象,前者是“月照一孤舟”,后者是“孤舟兼微月”,都強調“月”與“舟”的組合。而最為直接地以船為喻、表現自身漂泊之感的詩歌,恐怕當屬李商隱的《木蘭花》:“洞庭波冷曉侵云,日日征帆送遠人。幾度木蘭舟上望,不知元是此花身。” 柳永《雨霖鈴》“留戀處、 蘭舟催發”此去便是漂泊,便是遠離,便是浪跡天涯,便是無窮無盡的思念和悲愁了 。
4、暮 靄 是一種黃昏意象,杜牧《邊上聞胡笳三首》:“白沙日暮愁云起,獨感離愁萬里天。”“日暮愁云”就是詩人的離別之情,在作者看來,離別是長期的而且是萬分痛苦的。秦觀的《滿庭芳》詞:“山抹微云,天拈衰草,畫角聲斷譙門。暫停征掉,聊共引離尊。多少蓬萊舊事,空回首、煙藹紛紛。斜陽外,寒鴉數點,流水繞孤村。 銷魂,當此際,香囊暗解,羅帶輕分。謾贏得,青樓薄幸名存。此去何時見也,襟袖上,空惹啼痕。傷情處,高城望斷,燈火已黃昏。”這首詞寫于元豐二年冬天,秦觀在會稽淹留數月,與一位多情歌女有過親密交往,在離開之際,秦觀回想“蓬萊舊事”,借景抒懷:淡淡的云彩、衰落的草木、隱約的煙霧、寥落的寒鴉、黃昏的燈火、孤村、流水……所有凄迷暗淡的黃昏意象,隱隱透露出詞人迷茫的目光和惆悵的心情。柳永的《雨霖鈴》是寫江湖流落的代表作,寫離愁別緒達到了情景交融的藝術境界:“念去去千里煙波,暮藹沉沉楚天闊”寒蟬凄切,驟雨初歇,煙波千里,暮藹楚天——是詩人別后茫然若失心境的物化再現。主人公暗淡的心情給天空水色染上灰色的色彩,寫出了自己的真實感情,為離別詞的千古絕唱。
6、楊 柳 在中國文學史上,柳是一個很早就被詠唱的對象,“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詩經.小雅.采薇》被視為詠柳之祖,柳與離別一下子拉上了關系。漢代以來,常以折柳相贈來寄托依依惜別之情,漢代就有《折楊柳》的曲子,以吹奏的形式表達惜別之情。樂府有《橫吹曲詞•折楊柳歌辭》“上馬不捉鞭,反折楊柳枝。蹀座吹長笛,愁殺行客兒”的詩句。 折柳寄托離情的習俗始于漢而盛于唐,唐代西安的灞陵橋,是當時人們到全國各地去時離別長安的必經之地,而灞陵橋兩邊又是楊柳掩映,這兒就成了古人折柳送別的著名的地方,如“年年柳色,灞陵傷別”的詩。后世就把“灞橋折柳”作為送別典故的出處。李白《灞陵行送別》:“送君灞陵亭,灞水流浩浩。上有無花之古樹,下有傷心之春草。”《憶秦娥》:“簫聲咽,秦娥夢斷秦樓月。秦樓月,年年柳色,灞陵傷別。” 自灞橋折柳的故事產生以后,柳和離別已似乎有了某種必然的聯系。王維《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浥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王之渙《送別》“楊柳東風樹,青青夾御河。近來攀折苦,應為離別多。” 柳永在《雨霖鈴》中以“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來表達別離的傷感之情。古代詩歌中離情常常與柳相關合。大概是因為一者“柳”、“留”諧音,古人在送別之時,往往折柳相贈,有“挽留”之意。 二來柳樹易生速長,用它送友意味著無論漂泊何方都能枝繁葉茂,而纖柔細軟的柳絲則象征著情意綿綿,柳枝那搖擺不定的形體,又能夠傳達出親友離別時那種“依依不舍”之情。
7、月 詩人筆下的月常常與悲歡離合的情感相聯系。“移舟泊煙渚,日暮客愁新。野曠天低樹,江清月近人。”(孟浩然《宿建德江》)暮色蒼茫,江水浩蕩。詩人獨自一人停船江上。放眼望去,原野空曠,仿佛天比樹還低;低頭看去,惟有一輪明月在清澈的水中不時晃蕩,好像要為詩人作伴。這就襯托出詩人孤獨寂寞之情。“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張繼《楓橋夜泊》)月亮落了,烏鴉啼叫,白霜滿天,江岸上楓樹朦朧, 漁船上燈火閃爍,面對此時此情此景此物,詩人愁思綿綿,不能入睡。顯然,“月落”是引起詩人愁苦之情的一個重要原因。其他以月寄托相思之情,抒發思鄉懷人之感的古詩詞還有很多,如:“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杜甫《月夜憶舍弟》);“今夜鄜州月,閨中只獨看”(杜甫《月夜》);“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張九齡《望月懷遠》);“何處相思明月樓?可憐樓上月徘徊……此時相望不相聞,愿逐月華流照君”(張若虛《春江花月夜》);“今夜月明人盡望,不知秋思落誰家”(王建《十五夜望月》);“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蘇軾《水調歌頭》);“明月樓高休獨倚,酒入愁腸,化作相思淚”(范仲淹的《蘇幕遮》);“江南月,如鏡復如鉤。似鏡不侵紅粉面,似鉤不掛畫簾頭,長是照離愁。”(歐陽修《望江南》);“去年元夜時,花市燈如晝。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后。今年元夜時,月與燈依舊。”(歐陽修《生查子》);“恨君不似江樓月,南北東西,南北東西,只有相隨無別離。恨君卻似江樓月,暫滿還虧,暫滿還虧,待得團圓是幾時?” 從月相的形態及其變化來看,圓月如盤,團團圓圓;殘月如勾,殘缺不全。月亮圓了又缺,缺了又圓,自然勾起人們的想象和聯想。寧靜的月夜里,沐浴著清幽柔和的月光,人們很容易陷入沉思,展開遐想,產生纏綿而渺遠的情思。離家在外的人,仰望明月,思緒常常飛越空間,想起同在這一輪明月照耀下的故鄉、親人、朋友。柳永《雨霖鈴》:“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這一彎殘月,引起了詞人太多的離愁別緒。
《雨霖鈴》中表現愁緒的這些意象,都是古詩詞中最常見的,本詞不過是集中的表現了出來,正因為這眾多的意象的運用,使《雨霖鈴》成為離別詩詞的代表作品。所以解讀本詞,不能不先領悟這些意象表達的涵義。
8、“情”為何物,世人一直都在給出自己的理解,卻根本無法理解。
“情”是一種觸動?
“執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噎。”
“情”是一種負累?
“多情自古傷離別,更那堪冷落清秋節。”
“情”是一種凄涼?
“今宵酒醒何處, 楊柳岸、晚風殘月。”
“情”還是一種感悟?
“便縱有千種風情,更與何人說。”
種種太多的言傳意會,如同我這般俗人,是無法完全領悟的,更不奢望能夠達到那種境界。我想擁有的只是“執手散步長街,晚來相擁長亭。欣喜有人分享,悲傷獨自黯然。”其實,這樣也就很好了。我擁有完整的情感器官,卻不奢望都能被觸動,我獨自保留一份,午夜夢回的時候,讓夢來輕輕觸動它,醒來卻又無跡可尋。
“念去去千里煙波,暮靄沈沈楚天闊。”盡管有些悲涼,但是,路還是要走下去,我們的志向還是要追尋。矢志不渝,應該成為我們的座右銘。
便縱有千種風情,更與何人說? |
莊燦煌的博客 2013-09-10 21:10:45
稱謂:
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