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絡文學的動勢與反思  網絡文學之我見

>>>  技術話題—商業文明的嶄新時代  >>> 簡體     傳統


    一、網絡文學棲身網頁
  人類歷史上最早的藝術訴諸多樣化的感覺通道,是原始形態的“多媒體”。其后,這種“多媒體”由混沌走向分化,由此誕生了林林總總的藝術門類,如音樂、美術、文學等。這些藝術門類內部進一步分化為各種樣式、體裁,彼此之間又相互滲透,形成戲劇、影視以至于以計算機為基礎的多媒體等綜合性藝術。在藝術家族中,詩、樂、畫堪稱最有代表性的成員。如果說以樂為代表的聽覺藝術和以畫為代表的視覺藝術都向人們提供直觀的形象的話,那么,以詩為代表的語言藝術則向人們提供間接的、相對抽象的描述。一般認為:語言藝術有著深層結構、適宜表現更為復雜的思想觀念。基于網絡的電子超文本為人類歷史上所曾有過的藝術門類、體裁、樣式的重新組織提供了必要的技術支持。不過,對于網絡文學來說,重要的不是這些門類、體裁、樣式的差別,而是各種不同文件格式的意義。不同的文件格式經常與不同的應用軟件相聯系,意味著不同的顯示效果。如果能夠順利實現不同格式文件的相互轉換,就意味著信息可以跨平臺自由流動,文學在網絡便擁有了回轉自如的發展空間。
  在網絡中,網頁是基本的信息載體,網絡文學賴之以棲身。網頁具有諸多不同于書頁的特性,其中最明顯的是:數碼活字沒有實體。在嚴格的符號學意義上,數碼活字除自身之外根本不代表任何東西。由它排成的網頁是虛擬文本,并非書頁那樣物質意義上的實體。虛擬文本可以通過包交換流水般地在網上游動,可以通過瀏覽器的設置顯示出不同的字體或風格,所有這一切都使關于圖文呈現的傳統觀念受到巨大沖擊。最早的穩態網頁發展到現在絢麗多彩、充滿互動性的網頁,主要歸功于兩大類技術,即網頁動態表現技術和網頁動態內容技術。網頁動態表現技術可以溯源于Sun公司在自己的網頁上所呈現的裝有熱氣騰騰的咖啡的杯子動畫(Gif格式),目前更高級的技術有Flash、DHTML(動態超文本標記語言)和VRML(虛擬現實造型語言)等。網頁的動態內容技術主要有通用網關接口(CGI,Common Gateway Interface)和動態服務器網頁(ASP,Active Server Pages)。這種技術的實質,是通過一定的計算機語言編程,使計算機按照我們所希望的網頁格式,產生出包含用戶所需要內容的網頁,傳送給用戶瀏覽。例如在網上查詢時,我們先設定好查詢條件,然后編程,把數據庫返回的查詢信息轉化成網頁形式。這樣,用戶每次查詢時,服務器都會按查詢條件自動生成不同的網頁返回給不同的用戶。有了上述兩種技術的支持,網頁便顯示出迥異于書頁的動態特性,由此可能形成新的美學趣味。
  網頁是通過鏈接相互聯系的。羅歇·拉波特說:“我以為,你們早就想找一個既表示差別又表示結合點的詞。如果要使用這個詞或指出它的雙重意義,我只需翻翻《羅貝爾法語辭典》。這個詞便是brisure,釋義為‘接口、裂縫’。參看breche,cassure,fracture,faille,fente,fragment。木器或鎖的兩部分的接縫。百葉窗的折縫。參看joint。”(注:引自德里達:《論文字學》,汪堂家譯,上海譯文出版社1999年12月版,第97頁。)“鏈接”在一定意義上就是既表示差別又表示結合點的接口。格萊齊爾(L.P.Glazier)對它作過有意義的分析:“鏈接給文本帶來一種發現的謎,這種謎是步入一種以前未被發現的文化的土壤的人類學家所經歷過的:一旦這樣一種腳步在沙子上留下印記,文化就不再是‘本地的’。一旦鏈接被選中,它不再是鏈接,而是已經被旅行的敘述的一部分;鏈接失去其潛力,但在這樣做時打開了其它鏈接的可能性。如果某些這樣的鏈接失敗,情況將如何?我們所得到的不是內部的系統的失敗,而是在任何內部作品相對于外部次序的勝利。”(注:Glazier,Loss Pequeno.Jumping to Occlusions.http://wings.buffalo.edu/epc/authors/glazier/essays/occlusions.html.)網絡超文本作品所擁有的迷宮一般的美,正是以鏈接為基點的。鏈接就是通幽的曲徑,就是激揚文字的航道。由于有了鏈接,網頁成為一種富于生命力的媒體,成為電子出版的平臺,成為文學作品的新家園。
  由于棲身于網頁的緣故,網絡文學在寫作與閱讀兩方面都高度依賴于復雜的工具(計算機軟件與硬件),這一點是和書面文學大不相同的。對于網絡文學作者來說,工具軟件可以分為兼用、專用、通用三大類。兼用是一般的軟件兼有制作網頁的功能,這類軟件如WPS2000、Word2000等,它們本來都是字處理軟件,但也能勝任制作網頁的任務。通用是指專門用于制作網頁的工具同時具備網站和網頁維護等多種功能,如HomeSite、NetObjects Fusion、FrontPage等。專用則是指工具主要為網頁而開發,這類軟件有UltraEdit等HTML編輯工具,Paint Shop Pro、Ulead GIF Animator等圖形和多媒體輔助工具,Red Tea、Green Tea等JavaScript編輯器,StyleMaker等CSS(Cascading Style Sheet,層疊樣式表)編輯器,CSE HTML Validator等網站和網頁維護工具。有些工具已經相當專門化,基于Java語言的交互按鈕專用設計程序Button Applet(由Ulead公司開發)就是如此。對于網絡文學讀者來說,最重要的軟件首推以下三種:一是瀏覽器。某些瀏覽器只能讀取文字(如Lynx等),但目前常見的瀏覽器都已經擺脫了上述局限。1992年,伊利諾大學Urbana-Champaign分校的安德里森(M.Andreessen)等人開發了Mosaic瀏覽器,它可讓用戶通過點按鼠標遨游電子信息世界。從那時以來,瀏覽器已為電子超文本網絡的用戶所不可或缺。二是搜索引擎。它們讓用戶得以利用關鍵字(或根據一定的概念)在網上查找信息。目前,知名的搜索引擎有AltaVista,AOL.COM Search,Direct Hit,Euroseek,Excite,Fast Search,Google,Goto.com,Hotbot,Look Smart,Lycos,MSN Web Search,My CompuServe,NBCI,Netscape Netcenter,Open Directory Project,Web Crawler,Yahoo!,以及中文雅虎、搜狐、番薯藤等多種。它們對于信息的收集與分類,部分依靠人工,部分依靠名為“蜘蛛”(spider)、可自動在網絡上不斷檢索網頁信息并分類建立目錄索引的軟件。三是數據庫,即儲存在電腦里可供查詢的資料。在網絡上,有專門的電腦為用戶存取數據提供服務,這就是數據庫服務器。跨越單臺電腦、在網絡上建立與運行的數據庫,稱為網絡數據庫。與單機數據庫不同,網絡數據庫為數據存儲與提取提供了多種路徑,這是通過在數據之間建立多種關系而實現的。各種數據組件分布在網絡的不同主機的網絡數據庫稱為“分布式數據庫”(distributed database),這種數據庫最為典型地體現了網絡的特征。以上關于創作工具與閱讀工具的區分當然只是相對的。正如網絡中創作活動與閱讀活動經常相互轉化那樣,這些工具很可能同時具有創作價值與閱讀價值。
  工具理應進入網絡文學研究的視野。不論創作工具還是閱讀工具,都具有自己的審美特性。這些特性具體體現于界面設計等方面。美學從兩方面研究軟件:一是開發端,二是應用端。成功的軟件具有流暢、簡潔的美,行云流水般的風格。這自然要歸功于開發者的高超能力。成功的軟件又是獲得用戶青睞的精品,面向對象,替用戶想得周到。上述工具不僅自身擁有某種審美特性,而且對文學活動產生了直接的影響。
    二、網絡文學貴在鮮活
  天下沒有不散的宴席,也沒有唱不完的歌、說不完的話。在這一意義上,口頭文學的存在是有局限的。史詩也許是例外。它往往匯聚了一個民族的情感、被人們長久傳唱或吟誦,并在這一過程中豐富自身。盡管如此,除非它被記錄下來、轉化成為書面文學,否則的話,任何一次具體的傳唱或吟誦都有停止的時刻。就此而言,書面文學似乎可以自詡,因為文章是“不朽之盛事”。但是,口頭文藝即使生命短暫,只要它還存在,便是活潑潑的,遠非一旦問世便趨于僵化的書面文藝可比。基于超文本技術的網絡文學可望兼有口頭文學與書面文學的優點。它們既是鮮活的(只要不斷有人參預),又是長存的(只要廣為粘貼,便很難將它們從整個網絡中徹底刪除)。
  網絡文學之所以具有動態性,原因之一是它始終在人機互動的條件下運作。印刷品的結構是封閉的,一經印成便難以更改。相比之下,真正的網絡文學在結構上是開放的(如果“結構”一詞還適用于此處的話)。它不斷流變,處于持續的在線-脫機、移動-重建、增添-刪除、鏈接-脫鉤的過程中。它的意義是生成的、暫時的、隨機的、以內插值替換的。它絕非蝕刻于金屬版或印在紙上的文件,而是一種安裝或事件。印刷品的各個要素根據作者的統一安排而存在于某種空間連續體(如頁面),網絡文學所包含的詞語、圖象、動畫、音響等要素則是作為離散實體分布在存儲器的不同位置,很像一個個各自待在家中的演員。用戶發揮著與導演相類似的作用,在調用文件、點擊鏈接的過程中分別將這些演員召喚到計算機屏幕這一虛擬舞臺上。用戶常見的動作有登錄(含遠程登錄)、注冊、郵寄、回復、訂閱、抄送、授權、認證、點擊、復制、粘貼、載入(包含上載、下載)、刷新、下行、上行、前進、后退、張貼、跟貼、層疊(排列貼子)、忽略(見于IRC聊天室,作用是屏蔽自己所討厭的人的發言)、潛伏(lurk。指在聊天室、BBS或論壇中一言不發)、踢(kick)、刪除、列表(列出目錄)、排序、更新、升級,等等。
  互聯網經濟被稱為“眼球經濟”,這一稱呼反映了它所固有的動態性特點。人體里再沒有比眼球轉動得更靈巧、更頻繁的器官了,歷史上也再沒有比“眼球經濟”更靈活、更多變的經濟類型了。農業時代曾有過“酒香不怕巷子深”的好光景,競爭主要是圍繞著產品質量與服務功用進行的。工業時代已經把早先酒店的招牌與幌子變成了大眾傳媒上的廣告,公眾的注意力相對被媒體的支配者所控制。大眾傳媒的有限性導致了公眾注意力的穩定性。當數目從總體上說并不很多的報刊、電臺、電視臺面臨著網絡上林林總總的站點的競爭時,公眾的注意力變得空前珍貴。為了挑選自己所喜愛的產品而輾轉于紐約、巴黎、倫敦與上海等大都會之間,這在過去是常人所無法辦到的事情,但借助于網絡技術完全可以輕而易舉地在賽伯空間中實現。人們感嘆在信息社會中公眾的注意力像水一樣流動,事實上就是肯定眼球經濟的瞬息萬變。如果說自古就存在穩態美與動態美的分野的話,那么,眼球經濟無疑更青睞于后者而非前者。因此,文學家、文學作品與文學站點若想在網絡中立足的話,就必須著力于捕捉用戶時聚時散的注意力。
  在考察物理特性時,我們很容易將網站想像為賽伯空間中的建筑物。建筑物的主人便是網站的建設者,來客則是川流不息的用戶。事實上,網站貼切的比喻應當不是鬧市中鋼筋混凝土建成的高樓大廈,而是信息海洋里利用艦只改造而成、時出時沒的宮殿。網站生生滅滅,幾乎是瞬息萬變。不僅如此,它并非以恒久來引得人們“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而是以不斷更新的內容贏得網上游子的青睞。網站投資不可能一次到位,成功的關鍵在于保證“常見常新”。要想讓用戶“常見”,網站不僅得有易于記憶的域名,而且要能提供足夠的帶寬保證他人快速訪問、安裝可以常年穩定工作的服務器,最好還能提供本網站內容的全文檢索。要想讓用戶覺得“常新”,網站必須經常更新網頁的內容與版式,并在首級主頁中顯示最近更新的目錄。要想將“常見”與“常新”有機結合起來,則必須從技術上保證網站建設者與訪問者能夠進行方便、及時的信息交流。這種信息交流既體現了用戶對網站的支持,又是網站規劃、改版、推陳出新的根據。就文學要素而言,詞語、聲音、圖像和圖表等都是網絡文學作品的組成部分。與傳統印刷出版不同,現今的網絡出版使形式的動態塑造成為可能,網頁通常處于持續不斷的流動狀態。用戶跳躍于超文本鏈接之間,在調整顯示參數的過程中改變網頁的外部形態,使閱讀的過程有機化、動力化。被動的書頁死了,字體作為意義的啞巴送信人的觀念也過時了。作為蹤跡的文字被作為有機體、活躍代理、效果生成者的多媒體所取代。與此相應,網站必須考慮清晰性和可讀性這兩種影響讀者對文本反應的因素。前者指的是字體對流暢閱讀過程的支持,后者指的是能否容易地閱讀具有連續性的頁面。據研究,讀取單詞的整個形狀比挨個字母讀來得快。大號字在屏幕上較易閱讀。翻轉的文本也會影響閱讀,因為黑底白字使文字趨近,影響閱讀效果。有襯線的比無襯線的文本易讀,因為襯線有助于視線在詞語中穿行,背景亮或有彩色時尤然。與印就的書頁不同,網頁并非平坦的、現成的表面,而是在時間中舒展開來的虛擬文本。網頁的篇幅越大,下載、舒展所需要的時間就越長,滾屏就越費事。這些問題都應列入網絡文學的研究日程。
    三、網絡文學研究的視野
  上文所說的“棲身網頁”、“貴在鮮活”,都是由網絡文學依附于網絡媒體這一事實決定的。離開了網絡這一根基,網絡文學就喪失了自身的特性。當相關作品將棲身之所由網頁轉移到書頁時,原先四通八達的鏈接不再起作用,人們決不能指望由網絡文學的紙質版進行“沖浪”、“航行”。印刷、裝訂使作品定型化,即時更新不再可能,鮮活性隨之喪失。更重要的是:作者與讀者之間平等對話、角色靈活轉換的優勢大為削弱。因此,如果以為坊間出售的“網絡文學大賽獲獎書系”之類紙版書代表了網絡文學的特色,那真是笑話。
  網絡文學研究應兼顧“網絡”與“文學”。
  若對網絡媒體本身加以考察的話,不能不注意21世紀初正在發生的一種變革,即從計算機具有聯網功能發展為網絡具有計算功能。所謂的“網絡計算”(Network computing)實際上是指以網絡為中心的計算(Network-centric computing)或是基于網絡的計算(Network-based computing),它的必要條件是建立與平臺無關的、以網絡為中心、確保不同用戶在協同工作時的時域和空域的一致性的計算環境。在這樣的環境中,位于不同地點的人員,針對共同的問題,可以遠程地實現對求解問題的思路、方法、程序、數據、圖像以及其它計算機資源的共享,從而實現協同計算的任務。(注:參閱汪成為:《未來10年內計算機技術的變革》,《計算機世界》2000年1月3日,F1版。)還有人預計:網絡計算僅僅是21世紀初占主導地位的IT模式,繼之而起的將是劃時代的相關計算模式、自然計算模式。相關計算時代的主要特征是家庭、辦公室中以及用戶可隨身攜帶的設備的激增,其優勢在于:當用戶在不同地點和不同環境之間移動時,計算任務與計算活動可連續進行。自然計算時代的到來以低開銷、普遍可存取的無線能力的應用為條件。進入這一新時代之后,人們可通過具有高度便攜特性或可佩戴的系統,隨時隨地存取信息與消息。(注:杜榮華編譯:《IT技術的跳躍》,《中國計算機報》1999年12月27日,A26版。)這無疑將大大改變文學活動賴以進行的技術條件。
  從文學的角度看,傳統文學理論是以線性文本為基礎而構建的,這不僅是說它的主要材料來自線性文本、主要成果采用線性文本表述,而且是指它的理念體現了線性文本的特點,即單向性、徑直性與穩態性,這種理念有別于以交互性、交叉性和動態性為內涵的超文本理念。相比之下,網絡文學理論應以超文本為基礎而構建。建設網絡文學理論的思路可能有以下三種:其一,運用超文本理念研究傳統美學命題。例如,從交互性理念分析古人所說的“以文會友”,從交叉性理念分析江西詩派的“點鐵成金”,從動態性理念分析劉勰所說的“質文代變”等。其二,運用傳統美學理念研究超文本命題。例如,引入傳統的“悲劇”、“喜劇”、“正劇”、“鬧劇”等觀念研究網民的悲歡離合及以之為題材的作品,借鑒傳統的“趣味”、“個性”、“風格”、“流派”等觀念研究網絡文學的創作特征等。其三,運用超文本理念研究超文本命題,在指導思想和研究目標兩方面都亮出自己的特色。最有價值的自然是第三種。
  當然,“網絡文學”不單單是網絡,也不單單是文學。它以自身的存在證明了文學與媒體、科學與藝術的密切關系,既昭示著新世紀科技進步對文學的影響,也表明了文學本身進入數碼時代以后自身形態與特質的變化。就此而言,文學理論工作者絕不應滿足于閱讀網絡文學的印刷版(雖然這種版本仍有存在的理由,至少對于擴大網絡文學影響來說是如此),必須防止它們束縛了自己對文學未來的洞察力。
社會科學戰線長春89~109J1文藝理論黃鳴奮20032003責任編輯注:原文共有五篇文章談網絡文學,本刊只選載前3篇,讀者如需全文請參閱原刊,特此說明。黃鳴奮 男,1952年生,廈門大學人文學院中文系教授,主要研究方向為傳播學與計算機文化。廈門大學中文系 作者:社會科學戰線長春89~109J1文藝理論黃鳴奮20032003責任編輯注:原文共有五篇文章談網絡文學,本刊只選載前3篇,讀者如需全文請參閱原刊,特此說明。

網載 2013-09-10 21:18:10

[新一篇] 網絡文學的興起與發展

[舊一篇] 網絡文學的現狀與思考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