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懷化市教研室 梁立安)
新大綱提出語文教學的任務是:必須切實打好聽說讀寫的基礎,加強思想教育,發展觀察能力和思維能力。這就要求我們在語文教學中,從低年級起,就要扎扎實實地加強語言文字訓練,注重發展兒童的思維能力。怎樣利用新教材進行語言文字訓練,培養兒童思維能力呢?我們的做法是:
一、創設愉快的教學情境,誘發兒童思維的積極性。
美國心理學家布魯納說:“學習的最好刺激,乃是對學習材料的興趣。”新教材設計精美,圖文并茂。為了讓兒童讀懂故事,理解課文,達到語言文字訓練的目的,并通過訓練鼓勵兒童積極思維,教學中教師可充分運用現代教學媒體或運用兒歌、謎語、游戲、課本劇等活動,創設愉快的教學情境,誘發兒童在閱讀中思維的積極性。
如教師在教第一冊中《秋天到了》這篇看圖學文時,用錄像放映美麗的秋景圖。用幻燈打映課文中的插圖,從圖入手,教給兒童進行有序觀察的方法:先看天空,后看地上;先看近處,再看遠處。接著要求兒童邊觀察邊思考,尋找表現秋天景物特點的畫面,并讓其說出來。然后結合課文內容學習本課6個生字及新詞,理解“秋天到了”的特征,用錄音示范教讀課文。課中做“秋天到了”的游戲,鞏固練習時讓兒童想象還有哪些現象說明秋天到了,并讓孩子們通過想象自畫秋景圖。最后編出兒歌:“我們愛秋天,秋景實在美。秋季多迷人,祖國最雄偉!”兒童邊唱邊拍手,這堂課在愉快歡樂的氣氛中順利結束。教學中圖文密切結合,看、聽、讀、說、畫多種感官參與,學生情緒始終處于亢奮狀態,兒童思維的積極性得到了充分的誘發。
二、引導學生質疑問難,激發兒童思維的自覺性。
兒童好奇心強,對任何事物都喜歡問個為什么。他們的思維往往是從問題開始,在解答問題的過程中逐步深入,又在驗證答案和應用知識中不斷發展。因此,在低年級語言文字訓練中,要設計有啟發性的問題,引導學生帶著問題讀書,同時還要鼓勵學生在讀的同時質疑問難,大膽提出問題,讓學生自己學會解答問題,激發他們思維的自覺性。
如教第一冊中《小小的船》,為了強化文中句子的訓練,讓兒童結合插圖,自覺、主動地化解難點,教師設計了如下的問題進行分析引導:
1.“彎彎的月兒小小的船”這一句講的是“彎彎的月兒”像“小小的船”,為什么說月兒像小船呢?(詩的第一句是理解的難點,要結合插圖幫助學生弄清月亮和小船的關系,讓學生看月亮圖想小船的樣子,弄清月牙兒和小船都是彎彎的,兩頭尖尖的,它們的形狀很相像。)
2.小女孩怎么能坐到月亮上去呢?(結合插圖幫助學生弄清小女孩和月亮的關系:因為夜空太美了,小女孩已經把遼闊的藍天當作大海,將彎月比作船了,所以才很自然地想象自己坐到船似的月牙兒上去了。)
3.小女孩在月兒上為什么只看到閃閃的星星藍藍的天呢?(要幫助學生弄清這是一個晴朗的夜空才能出現的景色。同時借助插圖幫助學生理解疊詞“閃閃”、“藍藍”。這兩個詞,是描繪美麗夜空的情景的:“藍藍”一詞,不僅描繪了夜空的顏色,而且給人以廣闊而寂靜的美感;“閃閃”,又給人以動態的美。從中使學生領略到夜空不僅美,而且充滿情趣。
以上提問,讓兒童懷著對星空好奇的心理,自覺地進行思維,主動作答,加上教師的恰當點撥、分析,最終使學生理解全詩意義。同時教師還鼓勵學生大膽提問。有個學生提出一個這樣的問題:“這個小女孩是怎樣飛上天坐到月亮上去的呢?”教師對學生的大膽提問給予了肯定和鼓勵,同時告訴學生:由于夜空太美了,月兒很像小船,小女孩是想象自己上了天坐到月亮上去了。這是一個很自然的聯想,可以讓對兒歌詩意已理解的學生幫助作答。這樣的教學,既能培養學生自覺思考問題的能力,又能消除教師代替學生思維的弊病。
三、分析課文重點詞句,培養兒童思維的準確性。
兒童知識少、閱歷淺,認識事物往往帶有一定的片面性,不能準確地抓住特征。教學中教師應根據兒童心理特征,抓課文重點詞句,抓對插圖的有序觀察及圖意口述,充分發揮他們的智能,逐漸培養他們思維的準確性。
如教第一冊中看圖學文《小山羊》,教師引導學生找重點詞。抓住“小雞——蟲子,小狗——骨頭,小貓——魚,小牛、小山羊——青草”等重點詞的板書,讓學生懂得這幾種小動物各喜歡吃什么。抓課文中的文明禮貌用語——“請、謝謝、您”,對學生進行團結友愛、文明禮貌教育。用比較法進行語言文字訓練:
①小雞請小山羊吃蟲子。
②小雞給小山羊吃蟲子。
哪句寫得好?為什么?讓學生在對句子的比較中做到準確用詞,準確思維。
四、啟發學生聯想、想象,鍛煉兒童思維的深刻性。
《兒童教育心理學》指出:“思維的品質有:廣闊性與深刻性;獨立性與批判性;邏輯性與概括性;靈活性與敏捷性。”低年級新教材中大部分是兒歌和短小精悍的文章。這適合兒童學習,發展語言。在閱讀教學中,要通過語言文字訓練來啟發他們的聯想和想象,使之思維受到鍛煉,逐漸具備思維的品質。
如第一冊新教材《雪地里的小畫家》,是一篇講讀課文,作者用淺顯易懂的語言,孩子們喜聞樂見的韻文體裁描寫了雪地里的一群“小畫家”畫畫的事。課文語言生動活潑,簡單含蓄,但學生卻難于理解小動物在雪地里踩出的腳印就是它們畫的畫。教師可以引導兒童看圖聯想、想象:“什么叫小畫家?誰是雪地里的小畫家?它們都畫了什么?青蛙為什么沒有參加?”通過聯想、想象,學生弄清了如下三個關系:
1.下雪和雪地的關系。學生聯想到下雪地上才有積雪。
2.小畫家和雪地的關系。通過提問引導學生想象:“在雪地里小畫家是怎樣展現它們的才能的?如果沒有雪,小動物不用顏料,不用筆還能畫出一幅幅美麗的圖畫呢?”通過想象冬天的積雪,再比較現實生活中小朋友畫畫用的顏料和筆,結合朗讀訓練,學生就會理解:只有在雪地里,這群小畫家才能施展自己的繪畫天才。雪地是小畫家們做畫的必要條件。
3.小畫家爪(蹄)與畫的形狀的關系。要弄懂這層關系,可以通過觀察實物(竹葉、楓葉、梅花、月牙的圖形)進行類比聯想,這些小動物在雪地里走過,留下的腳印與竹葉、梅花、楓葉、月牙很相似。為挖掘課文深意,可提出這樣的問題讓學生想象:小動物們在雪地里走,為什么畫的畫不一樣?青蛙為什么不參加?讓學生發散思維,得出結論:因為小動物爪(蹄)形不同,雪地上踩出的畫也就不同了;青蛙與小雞、小狗、小鴨、小馬的生活習性不同,是冬眠動物,所以沒有參加繪畫。最后可讓學生想象討論:你還知道那些動物的爪(蹄)是什么樣的?它們可以在雪地里畫出什么樣的畫來?這樣教學,指導學生想象、聯想,使兒童的認識深刻了,思維深化了。
五、設計創新、求異練習,開拓兒童思維的創造性。
創造性思維包括集中思維和發散思維,它的特點主要是求異性、獨特性。在低年級語言文字訓練中,應注意從小培養學生獨立思考能力和求異思維能力,對問題敢于提出獨立的見解,使思維具有一定的創造性。要做到這一點,在語言文字訓練中必須安排創新的練習,巧妙進行一些議論、爭議,充分發揚民主,讓兒童認真討論、各抒己見。
如教第二冊第21課《跳傘》以后,教師設計了這樣的練習:把課題“跳傘”改為“傘”可不可以?讓學生獨立思考,說出獨立見解。經過短時間的醞釀,學生發言了:有的說改“傘”是可以的;有的說不可以,只說“傘”誰知是什么傘呢?是雨傘還是降落傘?還有的說這一課主要寫跳傘經過,“跳”是重點,“跳”字不能丟。這樣就發生了爭論。老師肯定了后者的見解后進一步問:用“跳傘”作標題好在哪里?于是爭論又出現了熱潮。最后大家統一意見:課文采用“跳傘”作標題好,能表現姐姐膽子大,敢從藍天跳傘下來的勇敢精神。這種討論使主題思想在求異思維練習中得到概括。
思維能力不是一下子就能形成的,要從低年級起經過長時間的反復訓練才能形成。要利用各種教學手段給學生提供實踐的機會。要精心設計集中思維(又叫聚合思維、收斂思維。功能:求同)和發散思維(又叫求異思維、分散思維。功能:求異)的練習,讓學生在練習中進行創造性思維。
(此文獲“首屆全國小學課堂教學征文大賽”二等獎)
(責任編輯 周培紅)
小學教學鄭州6-7G39小學各科教學梁立安19971997 作者:小學教學鄭州6-7G39小學各科教學梁立安19971997
網載 2013-09-10 21:1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