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目前市場的性質與走向

>>>  新興科技、社會發展等人文科學探討  >>> 簡體     傳統


  一、問題的提出
  眾所周知,市場經濟就是由市場支配其運行的經濟。經濟運行時刻都處于市場的調節之下。市場興旺,經濟運行則呈現繁榮;市場疲軟,經濟運行則必然出現蕭條。經濟運行從根本上依存于市場。因此,市場是宏觀分析的基本出發點。但如何考察市場?怎樣看待中國目前的市場?中國市場的走向如何?對于這些問題,長期以來,國內外經濟學家雖然各自從不同角度進行了考察,但總體看來,他們都缺乏系統、深入的研究。究其原因在于,他們都忽略了對市場性質問題的研究和把握。要知道,市場運行狀況,從根本上說是由市場的性質決定的。因此,準確地把握市場的性質,對于考察經濟運行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首先讓我們來看一下西方經濟學家對市場問題的研究。西方經濟學家對市場問題的研究有如下三個特點:(1)西方經濟學從來沒有關于價值、市場價值的研究,只有對價格、市場價格的研究。(2)西方經濟學一般從供求角度來考察價格(市場價格),從而西方經濟學中的價格(市場價格)是一種供求價格或均衡價格,而不是價值、市場價值的價格。(3)西方經濟學對市場類型的劃分標準有二:一是按經營方式,市場可劃分為完全競爭市場、不完全競爭市場(包括寡頭壟斷市場和壟斷競爭市場)和完全壟斷(獨占)市場;一是按市場上雙方經濟力量對比,市場可劃分為賣方市場和買方市場。可見,西方經濟學并沒有關于市場性質問題的研究,而只是研究市場現象。
  前蘇聯和東歐的經濟學家對社會主義市場理論也作出過研究。其特點是:他們長期熱衷于研究社會主義經濟中有無市場存在的必要性(這往往與社會主義經濟中商品和貨幣存在的必要性的研究聯系在一起)以及社會主義經濟中計劃與市場的關系。可以說,計劃與市場的關系是他們的市場理論的核心。值得一提的是,匈牙利著名經濟學家亞諾什·科爾內的《短缺經濟學》分析了社會主義市場狀態或供求狀態,提出了社會主義市場是短缺的、供不應求的市場,是賣方市場。進而,科爾內還分析了造成短缺的原因,這就是國家對企業的父愛主義、國有企業的軟預算約束及其誘發的需求擴張。故科爾內認為短缺是一種體制現象,是由政府管理經濟的體制造成的。只要體制條件改變了,短缺狀態就可以消除。不難看出,科爾內比西方經濟學前進了一步,他力圖從市場之外的體制性因素尋找市場短缺的原因(西方經濟學僅限于從市場內的因素分析市場),有其深刻的一面,應予以肯定。但同時,科爾內的分析也有一定的局限性。其實,短缺并不完全是由體制性因素造成的,從根本上說,短缺是由社會主義國家市場的性質決定的。對此,本文在后面將予以闡述。
  與此同時,國內不少經濟學家對社會主義市場理論和市場模式也進行了研究。與前蘇聯和東歐經濟學家一樣,長期以來,國內經濟學家對社會主義市場問題的研究大多集中于社會主義經濟中有無市場存在的必要性以及計劃與市場的關系上。也有一些經濟學家對市場結構、市場類型等問題進行了研究。比如趙效民主編的《社會主義市場模式》一書分析研究了市場主體、市場客體以及二者之間的關系。國內經濟學家們的研究無疑為構建社會主義市場理論作出了積極貢獻。但是,與國外經濟學家的一個共同缺陷是,他們往往就市場現象研究市場現象,研究市場現象者多,分析市場本質(性質)者少,因而難以正確地揭示社會主義市場運行的基本規律。
  (一)勞動價值論與市場價值理論的關系
  在通常的經濟學理論研究中,人們對馬克思的勞動價值論研究的較多。不僅如此,不少人還運用勞動價值論來分析研究社會主義市場,最典型的做法是闡述價值及其規律在社會主義市場運行中的作用。在改革開放剛剛起步的80年代,我國曾出現過關于價值規律的大討論,并一度形成理論熱潮。但進入90年代,已很少有人再用勞動價值論來考察中國的市場運行,勞動價值論的研究明顯地趨于淡化。何以如此?一個重要的原因是絕大多數經濟學家對馬克思的勞動價值論缺乏系統、全面的把握。具體地說,對于馬克思政治經濟學的研究,人們往往只關注《資本論》第一卷中的勞動價值論,而忽視了第三卷中馬克思在勞動價值論基礎上提出的市場價值理論。事實上,馬克思的勞動價值理論和市場價值理論是密不可分地聯系在一起的。勞動價值論是最一般、最抽象的價值理論,市場價值理論則是勞動價值論的具體化,二者之間是抽象與具體的關系。
  勞動價值論與市場價值理論的異同,主要體現在價值與市場價值的異同上。價值與市場價值的共同點在于:(1)其內在實體都是社會必要勞動;(2)其本質都是商品生產者之間互相交換勞動關系的體現;(3)其運行皆包括形成和實現兩個階段,且互為條件。價值和市場價值的區別點在于:(1)價值是一種抽象的、一般性規定,而市場價值則是一種具體的規定,市場價值是價值的具體體現;(2)馬克思在分析價值實現時所借助的市場,是一般性、抽象的市場,而分析市場價值實現時所借助的市場,則是具體的、有一定特點的市場;(3)作為抽象規定的價值只有一種,而作為具體化的市場價值則有三種(高位價值、中位價值和低位價值)。可見,勞動價值論與市場價值理論的異同是由價值與市場價值的異同決定的。
  (二)市場價值理論的主要內容
  馬克思在《資本論》第三卷第十章對市場價值理論作了較為詳細、系統的理論闡述。歸納起來,有以下主要內容:
  1.什么是“市場價值”
  在馬克思看來,“市場價值”是與“個別價值”相對應的一個概念,又可稱為“社會價值”、“平均價值”或“中等價值”。馬克思寫道:“市場價值一方面應看作是一個部門所生產的商品的平均價值,另一方面又應看作是在這個部門的平均生產條件下生產的、構成該部門的產品很大數量的那種商品的個別價值。”
  2.市場價值如何決定
  在馬克思看來,市場價值是由生產條件決定的。他寫道:“如果需求非常強烈,以致價格由最壞條件下生產的商品的價值來調節時也不降低,那么這種在最壞條件下生產的商品就決定市場價值。”反之,“如果所生產的商品的量大于這種按中等的市場價值可以找到銷路的量,那么,那種在最好條件下生產的商品就調節市場價值。”馬克思還具體分析了市場價值決定的三種不同情況:
  (1)“假定這些商品的很大數量是在大致相同的正常社會條件下生產出來的,這時,如果這些商品中有一個較小的部分的生產條件低于這些條件,另一個較小的部分的生產條件高于這些條件,因而一部分商品的個別價值大于大部分商品的中等價值,而另一部分商品的個別價值小于這種中等價值,如果這兩端互相平衡,從而使屬于這兩端的商品的平均價值同屬于中間的大量商品的價值相等,那么市場價值就會由中等條件下生產的商品的價值來決定。”
  (2)“假定在較壞條件下生產的那部分商品,無論同中間的商品相比,還是同另一端的商品相比,都構成一個相當大的量,那么,市場價值或社會價值就由在較壞條件下生產的大量商品來調節。”
  (3)“假定在高于中等條件下生產的商品量,大大超過在較壞條件下生產的商品量,甚至同中等條件下生產的商品量相比也構成一個相當大的量,那么,市場價值就由在最好條件下生產的那部分商品來調節。”
  3.市場價值怎樣實現
  馬克思在抽象地敘述市場價值的規定時,是假定“需求恰好大到足以吸收掉全部商品”為前提的。但在抽象地分析了市場價值之后,他又引入供求因素,具體分析供求對市場價值實現的影響。馬克思把供求對市場價值實現的具體影響歸納為如下三種不同情況:
  (1)如果供給等于需求,市場價格就同市場價值相一致。馬克思寫道:“為了使種類相同但各自在不同的帶有個別色彩的條件下生產的商品的市場價格,同市場價值相一致,而不是同市場價值相背離,這就要求各個賣者相互施加足夠大的壓力,以便把社會需要所要求的商品量,也就是社會能夠按市場價值支付的商品量提供到市場上來。”
  (2)如果產品量超過這種需要(即供大于求),商品就必然會低于它們的市場價值出售。
  (3)如果產品量不夠大,就是說,如果賣者之間的競爭壓力沒有大到足以迫使它們的生產者把這個商品量帶到市場上來,商品就必然會高于它們的市場價值出售。
  與此同時,馬克思還分析了市場價值對供求的調節作用。如果市場價值發生了變化,總商品量得以出售的條件也就會發生變化。具體來說,如果市場價值降低,社會需要平均說來就會擴大;如果市場價值提高,商品的社會需要就會縮減。由此,馬克思批判了“供求決定論”。他指出,供求關系并不說明市場價值,而是相反,市場價值說明供求的變動。如果供求一致,它們就不再說明任何事情,就不會對市場價值發生作用。因此,在供求關系借以發揮作用的基礎得到說明以前,供求關系絕對不能說明任何問題。
  二、中國市場的性質與走向
  運用馬克思的市場價值理論來對照分析中國市場的性質與走向,不難發現這樣一個特點,中國市場運行大體上可分為兩個階段:一個階段是90年代中期以前中國市場是以高位價值為核心的典型的賣方市場;一個階段是90年代中期以后伴隨著市場供求關系的變化而出現的畸形的買方市場。
  (一)以高位價值為核心的賣方市場
  1.市場性質——以高位價值為核心而形成的市場結構
  依據馬克思的市場價值理論,市場價值是由生產條件決定的。由于社會的生產條件大體上可分為劣等條件、中等條件和優等條件三種,相應地,市場價值就有高位價值、中位價值和低位價值三種不同類型。它們的具體特點如下:
  (1)以高位價值為核心形成的市場結構
  當劣等條件構成社會生產的主要條件,市場容納的大部分商品是在劣等條件下生產出來的,小部分商品是在優等和中等條件下生產出來時,其平均單位產品生產所耗費的社會勞動量,在各種生產條件組合中必然處于最高水平,此種生產條件組合基礎上所形成的市場價值,為高位價值。以高位價值為核心而形成的市場結構的特點是:由高位價值所引致的高位價格;高消耗、低投入產出率導致供給嚴重短缺而需求明顯過度;高位價格和需求大于供給導致市場充斥著不斷增強的買者之間的競爭。
  (2)以中位價值為核心形成的市場結構
  當中等條件構成社會生產的主要條件,市場所容納的商品大部分是在中等條件下生產出來的,小部分是在劣等和優等條件下生產出來時,其平均單位產品生產上所耗費的社會勞動量,在各種生產條件組合中必定處于中間水平,此種生產條件組合所形成的市場價值,為中位價值。以中位價值為核心而形成的市場結構的特點是:由中位價值所引發的中位價格;消耗適宜、投入產出率適中使得供給與需求大體相適應;中位價格和供給與需求大體適度導致市場兼有買者間和賣者間兩種競爭。
  (3)以低位價值為核心形成的市場結構
  當優等條件構成社會生產的主要條件,市場容納的大部分商品是在優等條件下生產出來,小部分商品是在中等和劣等條件下生產出來時,其平均單位產品生產上所耗費的社會勞動量,在這種生產條件組合中處于最低水平,此種生產條件組合形成的市場價值,為低位價值。以低位價值為核心而形成的市場結構的特點是:由低位價值所引致的低位價格;高投入產出率伴隨著大量的企業破產、工人失業,導致需求嚴重不足而供給大量過剩;低位價格和供大于求使得市場充斥著日益增強的賣者間的競爭。
  一般來說,在一定時期內,只有一種市場價值支配市場,各種市場價值不能同時并存。原因在于任何時期只存在一種生產條件組合。因此,我們說,市場結構有三種不同類型,是就不同時期而言的。另一方面,隨著生產條件的變化,這三種不同的市場價值和市場結構又是可以相互轉化的。
  以上我們分析了三種不同市場價值的形成及其特點。據此我們對照分析一下中國市場的狀況。長期以來,我國企業生產耗費大,投入產出率低,企業生產條件的組合,是以劣等條件為主要成份形成的,并一度越來越向劣等條件傾斜。這表明,高位價值長期穩定地支配著中國市場,中國市場的性質是以高位價值為核心而形成的市場結構。
  2.市場類型——典型的賣方市場
  按照市場價值理論,市場結構區分為高位價值、中位價值和低位價值三種情形,相應地,市場可分為三大類型:賣方市場、均勢市場和買方市場。
  (1)賣方市場
  在此種市場上,賣方處于優勢地位,而買方處于劣勢地位。原因在于,高位價值支配市場,以及由高位價值決定的高位價格、短缺供給、過量需求和買者間的競爭,所有這些都有利于增進賣方的利益,而不利于買方的利益。賣方市場的運行特點是:高位價格相對于高位價值雖然有時上下偏離,但總的態勢是居高不下;需求嚴重超過供給;買者間競爭構成市場競爭的主流。
  (2)均勢市場
  在此種市場上,買方和賣方處于均勢地位。原因在于中位價值支配市場,以及由中位價值決定的中位價格、適度的供給和需求、兩種競爭相互轉化,所有這些使得買賣雙方均可受益。均勢市場的運行特點:中位價格相對于中位價值有時上下偏離,但這種偏離是有限度的;供給和需求趨于平衡;買者間競爭和賣者間競爭相互轉化。
  (3)買方市場
  在這種市場上,買方處于優勢地位,而賣方處于劣勢地位。原因在于低位價值支配市場,以及由低位價值所決定的低位價格、供給過剩、需求不足和賣者間的競爭,所有這些都有利于增進買方的利益。買方市場的運行特點是:低位價格相對于低位價值有時上下偏離,但總的態勢是持續低下;供給超過需求呈現過剩;賣者間的競爭構成市場競爭的主流。
  那么,我國市場屬于哪種類型?長期以來,我國市場的真實寫照是:市場價格長期居高不下,需求嚴重超過供給,表現為市場嚴重短缺,市場競爭主要是買者之間的競爭。所有這些均顯示,在長期計劃經濟條件下乃至改革開放后的相當長時間內,我國市場是典型的賣方市場。這一點是不容置疑的。
  (二)目前市場的性質及其走向
  1.市場性質——以高位價值為核心的畸形的買方市場
  值得注意的是,近幾年來,我國市場的狀況發生了明顯的變化:供給嚴重過剩,需求不足,出現了市場疲軟現象。從外表看,我國目前市場呈現出買方市場的特征。但是目前的買方市場并非真正意義上的買方市場,而是一種畸形的買方市場。理由有二:(1)真正的買方市場是以低位價值為核心形成的;目前的買方市場并非以低位價值為核心,仍然是以高位價值為核心。(2)真正的買方市場是在經濟嚴重蕭條的情形下產生的;畸形的買方市場是在經濟過熱的環境中出現的。在我國,畸形買方市場的出現不是偶然的,它是我國經濟長期過熱的一種必然結果。在長期過量需求的不斷拉動下,總有一天要產生生產過剩。因此,今天的買方市場就是昨天的賣方市場。
  2.市場走向——由畸形買方市場向均勢市場轉化
  中國市場的走向,就市場結構而言,不是形成以低位價值為核心的市場結構,而是形成以中位價值為核心的市場結構,因為它也具有嚴重的缺陷;就市場類型而言,是形成均勢市場。這兩個方面是相輔相成的。我們分別作些分析。
  首先,要完成由高位價值為核心的市場結構向中位價值為核心的市場結構的轉變,關鍵是逐步降低生產上的種種耗費,以便使高位價值轉化為中位價值。為此,必須具備如下前提:一方面要轉變生產經營方式,由粗放型經營轉向集約經營,從而改善社會生產條件,特別是劣等生產條件,提高投入產出率,降低生產耗費。另一方面要適當調節市場容量,通過市場容量的調節,迫使相當一部分劣等生產條件退出市場,從而改變生產條件組合,促使高位價值逐漸向中位價值轉化。以上兩個方面必須有機地結合起來。考慮到一時改變我國企業生產條件有一定難度,因此,必須高度重視壓縮市場容量。
  其次,畸形買方市場向均勢市場的轉變,就是要約束買者的市場行為,同時相應地改善賣者的市場處境。為此,既要控制供給盲目增長,又要讓市場機制發揮它本身應有的作用。與真正買方市場具有自我調節供給和需求的功能不同,畸形買方市場本身無力消除供給過剩。轉變畸形買方市場的途徑,也和轉變一般的買方市場不同,不是繼續注入需求或主要不是注入需求(雖然注入需求,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供給,但這只是一時性的,到頭來將造成更大的供給過剩),而是從調整生產入手,從根本上消除供給過剩。
  總之,要轉變畸形的買方市場是一件極其復雜的事情。近年來,國家通過實行控制總量,淘汰“五小”,已經收到了一定的效果。如果這一政策措施繼續保持下去,逐步實現由畸形買方市向均勢市場的轉化還是有可能的。
《經濟要參》京33~40MF1體制改革邵建云20012001邵建云 中共北京市朝陽區委 作者:《經濟要參》京33~40MF1體制改革邵建云20012001

網載 2013-09-10 21:27:52

[新一篇] 中國鹽業考古的回顧與展望

[舊一篇] 中國知識分子的現代尋根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