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易服

>>>  深度觀察清末民初精神脈絡  >>> 簡體     傳統

dc54564e9258d109c385a933d158ccbf6d814dc8_副本

  我曾說,辛亥革命真正完成的目標不過是剪辮、易幟、改歷而已,當然,剪辮之外還有易服。如果說,易幟、改歷標志著一個王朝的更替,那么,對每一個個體生命來說,是否剪辮、是否易服,就成為首要的選擇。1911年11月29日,英國駐成都總領事務謹順給外交大臣格雷爵土信中報告,成都宣布成立軍政府之后,新當選的都督蒲殿俊與新政府其他成員先后發表簡短的演說,所有演說的人都已剪掉辮子。前一天《商報》的號外即已宣布:“參加典禮的人都將是沒有辮子并且身穿軍服;如果他們沒有這種制服,那么,便著短上衣,戴高帽子,并穿皮靴。”

  武昌首義告成,武漢三鎮剪辮、易服成風,英文《大陸報》記者目睹武昌街頭,人們紛紛剪掉了辮子,商店里,小衣服、絲制帽的行業特別興隆,都是仿效西方的樣式做的。“他們隨心所欲地穿戴,蔑視那些小小的、圓圓的滿洲式帽子。西式的帽子隨處可見。在街道旁的商店里,墻上掛滿了這樣的帽子。”到了11月30日漢陽陷落,形勢大變,原來一頂帽值七毛線,跌到兩毛也恐怕也無人問津了。過去做這種生意的人立馬把洋貨拋到一邊,“重新賣起那種圓圓的、頂上還有一個紅團的滿洲帽子”。

  漢陽易手的態勢隨之被南京易手改變。12月2日,從日本趕回來的盛先覺在上海訪宋教仁不遇,遇到上海獨立的主要推手李燮和,次日訪章太炎時,遇到即將出任浙江都督的湯壽潛,幾天后他寫信給梁啟超匯報時,特別留意他們的辮、服,“李服清服(常人服裝)”、“湯清服無辮”。

  許多地方易幟之后直接宣布剪辮、易服,比如南昌吳介璋就任都督,規定以青藍布衣為禮服,廢除了作揖、跪拜之類舊禮節,剪掉男子拖在身背的長辮子。

  12月11日下午兩點三刻,上海絲綢業公所在福建路寧波路口舉行會議,約一百五十人與會,其中有八個同業公所的三十二名代表,包括絲綢業同業公所、繭絲業同業公會、當鋪同業公所、衣著業同業公所及蘇、杭、寧三地的四個同業公所,旨在組織一個國貨維護會,會上共有六人發言,他們對剪辮和拋棄中裝深感担憂,認為中國有四萬萬同胞,倘使每人購買價值十元的西服,流到外國去的錢平均就達四十萬萬元,這樣會使中國窮困,衣著業歇業。最后會議決定,國貨維護會要在報上發表文章、分發傳單,勸大眾不改裝,如果剪辮仍穿綢料。他們將上書滬軍都督府要求頒布這方面的布告,引導民眾。三十二名代表表示,將在本月剪辮而不改裝,以為榜樣。會議開了兩個多小時,到下午四點四十分才結束,并宣布兩天后在老地方再次開會,討論國貨維護會的章程。分明感到了易服給這一行業帶來的巨大沖擊。難怪當時上海灘出現了這樣的洋場竹枝詞:

  ……

  輕紗自古美中華,何必爭穿外國紗。尚有嘉興紗樣薄,方之蟬翼竟無差。

  皮鞋膠布盡通行,黑白咸稱制造精。安得華人勤拂拭,從頭到底現文明。

  ……

  廣州一宣告獨立,到車衣店來定購新式衣服的人即紛至沓來。辛亥革命的風暴波及廣東東北部豐順縣的一個山村,“村里的人,男的少了一條辮子,女的少穿鑲邊花裙,改穿長褲子。此外,就是洋布、洋傘、洋鞋、呢帽(村民叫荷蘭帽)之類的洋貨,在上層人物的身上以及在他們的屋里一天天增多了。”

  民國新立,1912年1月9日早晨,蘇州中學生葉圣陶到校,他和同學要與即使到南京臨時政府就任的校長袁希洛合影,大家討論要一律穿西裝,沒有西裝的只好去親友那里借,大大忙碌了一番,等到十一點衣服齊了才拍照,他也是借來的。

  辛亥之前穿西裝的人很少,即便有,也以中下階層的人為多,中等以上階層的人不屑為之。到了革命潮起,舉國競以服洋裝為時髦。避亂在滬的遺臣遺民,經濟每多困難,平時出門,只能坐黃包車。時人集一聯:“革命巨子綠[氈]帽,亡國大夫黃包車。”

  身為清廷外務部的參議、外交次長的顏惠慶目睹了北京城的易服,“至于服飾,也出現了一些稀奇古怪的搭配:有人穿著西式晨禮服,卻戴著便帽;有人在晚禮服內襯上皮里(由于北京天氣寒冷);還有人穿晚禮服,卻配上直條紋的呢褲等等。然而,所有這些奇特的現象,恰恰反映了社會思潮和走向,即除舊布新,因此有著內在的合理性。

  由帝國入民國,女子的服裝變化更大。民國初年,胡蘭成小時候跟父親從嵊縣鄉下到杭州,給他印象最深的包括“共舞臺女子演的髦兒戲,以及街上穿旗袍鑲水鉆的婦女,著實刺激”。那時,“上海杭州的女子,穿窄袖旗袍,水蛇腰,襟邊袖邊鑲玻璃水鉆,修眉俊目,臉上擦粉像九秋霜,明亮里有著不安。”

  本文參考書目:

  胡濱譯《英國藍皮書有關辛亥革命資料選譯》,中華書局1984年版,247頁。

  (英)丁格爾著,陳紅民等譯《辛亥革命目擊記》,中國青年出版社2002年版,110頁。

  上海科學院歷史研究所編《辛亥革命在上海史料選輯》,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1023頁。

  龔師曾《辛亥革命前后的回憶》,《辛亥革命回憶錄》第四集,文史資料出版社1963年版,331頁。

  《上海洋場竹枝詞》,上海書店出版社1996年版,第225、226頁。

  《近代史資料》1961年第1號,中華書局1961年版,456、457頁。

  梁若塵《一個山村里的革命風暴》,《辛亥革命回憶錄》第二集,文史資料出版社1961年版,366頁。

  《葉圣陶集》,江蘇教育出版社1994年,78頁。

  劉聲木《萇楚齋隨筆》,直介堂1929年印,90頁。

  顏惠慶著,吳建雍等譯《顏惠慶自傳》,商務印書館2003年版,99頁。

  胡蘭成《今生今世》,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3年版,42頁;胡蘭成《山河歲月》,廣西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198頁。



綜合 2022-01-09 19:04:17

[新一篇] 《無語江山有人物》前言

[舊一篇] 清帝退位詔書 中國封建君主專制制度終結的標志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