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企業競爭的再認識

>>>  新興科技、社會發展等人文科學探討  >>> 簡體     傳統


  中圖分類號:F27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1—148x(2000)08—0025—02
    一、競爭的目的不僅僅是利潤最大化
  從世界范圍來看,人類經歷了一個十分漫長的過程,才逐漸認識到將“利潤最大化”作為企業唯一的、最終的目的是短視的,更好地服務于社會、服務于消費者才是企業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基礎。當前,全球經濟一體化、消費者需求多樣化以及現代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已經使老福特那種不顧顧客需求層次的不同,僅僅依靠擴大“黑色T 型車”的生產規模牟取暴利的時代一去不復返了。實踐證明,歷經數百年的滄桑巨變,能夠生存下來并不斷發展壯大的,恰恰是那些以服務于社會為目的,因而能夠很好地適應社會和消費者需求變化的企業,正所謂“欲取之,必先與之”。
  同樣,一個企業如果把競爭的目的理解為與競爭對手爭奪市場份額,以實現企業利潤最大化,那么它就不可避免地會采取一些危害社會和消費者的手段去達到這一目的。有鑒于此,西方發達國家企業界的有識之士已在呼吁企業重視社會責任,他們的各大專院校中也紛紛開設了管理倫理學等課程。事實上,社會和經濟發展到今天,消費者需求已高度多樣化,企業所面臨的經營環境已經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因此,將與競爭對手爭奪市場份額以獲得最大利潤作為競爭的目的也是不現實、不理智的,是一種典型的“替代型”思路。
  在現代市場中,企業之間往往不是誰吃掉誰的問題,而是如何配合才能更好地服務于消費者。大型企業或跨國集團可以利用他們雄厚的資金、技術、營銷能力,發展他們的核心產品或服務;而中小企業則可利用他們靈活的應變機制和突出的創新精神,為大企業生產配套產品及零部件,雙方的關系可以說是“和則兩利、戰則俱傷”。大企業之間的兼并也不完全是競爭的結果,而更多的是看中對方技術或市場營銷方面的優勢,彼此取長補短,互相利用。最近傳出的戴姆勒—克萊斯勒與日本三菱間的購并議案,前者的意圖就是要借此獲得對方在亞洲的市場和在生產小型車方面的專業技術,共同發展。而傳統意義上的以強凌弱案例,如寶馬公司1994年以20億馬克兼并嚴重虧損的英國陸虎公司,卻由于寶馬公司連續5年注資150億馬克,改造陸虎老化的設備和技術,不但沒有收到成效,反而使寶馬公司深陷其中,1999年就因此虧損49億馬克。因此,現代的競爭理念應該是企業通過競爭更好地滿足消費者需求,更多地合作將市場做大。
    二、企業競爭應多采用協作競爭的方式
  競爭與協作是一個問題的兩個方面,它們的關系從來就是不可分割的。競爭之中有協作,協作之中也會有競爭。外商在爭奪中國市場時彼此是競爭關系,但他們卻往往采取協作的方式一起來搶占中國市場,因為只有聯合起來,才能形成更強大的力量,達到他們共同的利益。而目前我國企業卻大多過分注重競爭、忽視協作,將競爭理解成你死我活、魚死網破的關系。對競爭的這種片面理解,導致了我國企業間過度競爭,甚至在價格、廣告及其它促銷手段上采用一些不正當競爭方式。企業在出口商品時競相降價、自相殘殺;各地企業引進外資或進口外國生產設備時互不協商合作,造成大量重復項目上馬;國內同行企業間價格大戰自不必說,互相貶低、惡語中傷也屢見不鮮。結果呢,無非是兩敗俱傷,或是鷸蚌相爭,漁翁得利。其實,將競爭理解為有你無我是一種誤解,企業間要在競爭中積極尋求共同語言,注重異中求同,在發展中尋求合作,采用協作競爭的方式。
  國內企業往往認為競爭對手的存在是一種威脅,對企業沒有任何好處,因此不加選擇地希望消滅對手。其實,某些競爭對手的存在是有利的。事實上,對于一個企業而言,只要不能壟斷整個市場,就不可能消滅全部競爭對手,老的競爭對手消滅了又會出現新的競爭對手。既然必定要面對一定數量的競爭對手,倒不如主動選擇相對穩定、相對有利的對手。美國哈佛商學院教授邁克爾·波特在其著名的《競爭優勢》一書中,把某些競爭對手稱為“好”的競爭對手。“好”的競爭對手能給企業帶來以下戰略好處:1.有助于遏制其它插足者。當有新的對手欲插足該行業時,“好”的競爭對手可以協助企業一起以削價等策略共同防御新的插足者。2.協助市場開發。“好”的競爭對手可以在分担企業的市場開發成本,改善產業形象等方面對企業有所幫助。3.有助于企業增加競爭優勢。“好”的競爭對手的存在,就象一面鏡子,能使企業不斷認識到自身的弱點與不足,從而不斷改善產品和服務,提高企業自身歧異化的能力,增加競爭優勢。4.有助于增加產業需求。例如,競爭對手如果對廣告費用大量投入,可以增加整個產業需求,企業可以相應獲利。雖然沒有哪個競爭對手能符合“好”競爭對手的所有檢驗標準,而且由于競爭對手的目標、戰略等在不斷變化,對競爭對手是好是壞的評價也會隨之變化。但是,畢竟某些競爭對手相對于其它一些要好得多。“好”競爭對手可以發揮上述有益作用,又不會帶來太嚴重的長期威脅。因此,企業應主動選擇對自身相對有利的競爭對手并與之聯合,共同將市場做大。
  美國一些公司在招聘和留用人才方面相互合作的做法,很值得我們學習和借鑒。美國各大飛機制造廠在贏得政府合同方面彼此針鋒相對,但他們在員工的使用上卻能互通有無。贏得合同的飛機廠會向員工過剩的其他飛機廠“租借”熟練工人,以滿足生產激增的需要;而員工過剩的飛機廠則不僅可以籍此留住熟練工人,保持自己競爭與完成未來合約的能力,而且也可以因“出租”工人而得益。美國電話電報公司等30個大型企業還組織了人才聯盟,彼此采用標準化人才評估方法,相互推薦自己暫不使用的熟練工人,這種做法往往可以取得“雙贏”的結果。
   三、企業應更多地依靠增加產品的文化含量來獲得競爭優勢
  “一個企業競爭優勢的獲得歸根結底產生于企業所能為客戶創造的價值:或者在提供同等效益時采取相對較低的價格,或者其不同尋常的效益用于補償溢價而有余。”由此看來,降價銷售只是獲得競爭優勢的一種比較簡單和低級的手段,企業應該著重研究怎樣通過為顧客創造“不同尋常的效益”來獲得競爭優勢。
  我國不少企業只會簡單地依靠價格大戰爭奪市場份額。彩電、冰箱、洗衣機、影碟機都曾掀起價格大戰,大商場之間更是常常比賽打折。事實上,價格大戰往往是一把雙刃劍,價格大戰往往引起行業的整體利潤率下降。以降低成本、提高產品和服務質量為代表的非價格競爭,對企業自身素質的提高和企業長久的生存發展才大有裨益。尤其是當今知識經濟時代,企業市場營銷的重點,已經由過去的“產品、定價、促銷、流通渠道”組成的4P's,轉到了“顧客主導、成本低廉、方便購買和充分溝通”組成的4C's。非價格競爭這種手段偏重于提高企業自身的整體素質,不是只爭一時之長短,有利于企業發展的長久穩定。因此,企業應更多地使用非價格競爭手段,特別是要通過增強企業產品的歧異化能力來取得競爭優勢。
  增強產品歧異化能力的一個重要方面,是增加企業產品的文化含量。產品的文化含量從某種意義上說比科技含量更重要。因為科技是可以模仿和復制的,科技可以為任何國家、任何企業所學習、掌握,從而最終失去其歧異化能力。然而,文化是一個國家和民族所特有的東西,它很難復制與模仿。例如意大利的食品、法國巴黎的時裝、中國各個不同民族的手工藝品、美國的快餐、日本的電器、新加坡的機場和航空公司都是依靠其文化特色來取得產品競爭力的。企業若能將產品與國家或地區的文化特色相結合,增加產品的文化含量,將會使產品與服務與眾不同,將能保持長久的競爭力。
    四、應更多地進行適度競爭
  競爭不足會產生壟斷并伴隨產生低效率,過度競爭則會帶來資源的浪費,因此,應把競爭約束在適度和合理的范圍內。一般來說,壟斷問題需要政府進行干預來解決,而過度競爭在一定程度上則是企業可以自覺避免的。首先,各企業應盡可能保持與其它企業間相對穩定的競爭態勢,必要時可以聯手為新競爭對手插足設置進入壁壘,防止其將競爭引入新一輪高成本、高投入的競爭。其次,各企業都不應首先使用降價等損人利己的競爭手段,這樣只會引起一場混戰。我國目前一些城市的大型商場過度密集發展,使得各商場紛紛降價競爭,造成行業平均利潤率整體下降、部分大型商場倒閉,這種競爭,于企業和社會都有害無益。
  例如,我國在國際市場上占絕對優勢的鎢這一產品,由于大小的企業爭先恐后地進入生產行列,過度競爭使這一產品在世界市場上的價格由1980年的每噸144美元降為1998年的40美元, 這就必然使得各生產企業不盈利甚至虧損。又如,國內不久前發生的彩電大戰、VCD大戰, 雖然暫時消費者得到了“實惠”,但行業內卻是幾家歡樂幾家愁,有些企業甚至破產倒閉,一些消費者最終也失去了產品的售后服務。可見,過度的惡性競爭對生產者和消費者都是有危害的。
  綜上所述,我國企業由于在競爭觀念上存在誤區,導致了在競爭策略、競爭手段及競爭程度等方面一些做法的失之偏頗。正如著名的管理心理學家麥克雷戈說過的那樣:“真正的問題在于管理者的宇宙觀和價值觀的改變,這個問題解決了,其他如何推行的問題便成為細枝末節了”。
  收稿日期:2000—02—27
商業研究哈爾濱25~27F31工業企業管理王維紅20002000當前我國企業由于在競爭中的一些錯誤觀念,導致在競爭策略、競爭手段及競爭程度等一些做法的失之偏頗。企業競爭應圍繞服務社會和大眾做文章,通過選擇“好”的競爭對手來促進共同發展,以文化含量為競爭的底蘊,并保持適度競爭。競爭/協作/競爭優勢  competiton/cooperation/moderate competitionThe essay analyses the harmfulness of somemisunderstandings about the competition existing in  theenterprises in China.  It argues that  the  competitivestrategies and means of an enterpridse should tend to servethe public as well as society, choosing good competitors inorder to achieve " win-win" solution, taking good use of thecorporate cultural content and keeping moderate competition.山東財政學院 經濟統計系,山東 濟南 250014  王維紅(1966—),女,經濟學碩士,講師,主要研究方向:經濟活動分析。 作者:商業研究哈爾濱25~27F31工業企業管理王維紅20002000當前我國企業由于在競爭中的一些錯誤觀念,導致在競爭策略、競爭手段及競爭程度等一些做法的失之偏頗。企業競爭應圍繞服務社會和大眾做文章,通過選擇“好”的競爭對手來促進共同發展,以文化含量為競爭的底蘊,并保持適度競爭。競爭/協作/競爭優勢  competiton/cooperation/moderate competition

網載 2013-09-10 21:29:36

[新一篇] 對企業性質的再認識:超越交易費用標準

[舊一篇] 對外開放、貿易成本與中國制造業聚集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