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學研究領域的真與真理

>>>  新興科技、社會發展等人文科學探討  >>> 簡體     傳統


      一、問題的提出
    科學研究的目的是求真,求得真理。政治學研究也不例外。不過,什么是政治學研究所應求的真,什么是政治學研究所應追求的真理,卻還是一個需要探討的問題。
    科學所理解的真不同于常識所理解的真。在常識中,真與假是相對應的。只要是真實存在的,無論是客觀存在的事物、現象或者它們的性質、本質、規律等,對常識說來,就都是真的而不是假的。對于科學研究來說,真所標志著的事物,不僅要具有真實性,還必須具有區別于暫時性的穩定性,區別于偶然性的必然性,區別于表面性的決定性。這是因為,科學的任務是解釋和預測現實世界的過程和現象,科學所求之真不能是經驗事實及其表面現象、表面性質,而必須是在事物的發展、運動中具有穩定性、必然性和決定性的因素。同理,科學所追求的真理并不是對于經驗事實及其表面現象、表面性質的正確認識,而是對在事物發展、運動中具有穩定性、必然性和決定性的因素的正確認識。這個道理,古代哲人就已經知道了。如古希臘哲學家柏拉圖說:人類對客觀事物的認識有“知識”與“意見”兩類;知識的內容是起初存在的事物,即永恒不變的形而上存在,意見的內容是既存在又不存在的東西,即流動、變化著的經驗事物[1]。
    自然科學及一些社會科學學科所求的真——其研究領域中具有穩定性、必然性、決定性的因素,即所研究對象的本質與規律;所求的真理,就是對于所研究對象的本質與規律的正確認識。在自然界,運動是物質的存在形式,萬事萬物的發展、運動都決定于其固有的物質屬性;規律是事物固有物質因素間的本質性聯系,規定著事物發展、運動的方向、道路與途徑;事物遵循其固有規律的發展、運動,“每一細節都是必然和確定的”[2],具有不可改變的必然性。自然科學只要掌握了自然事物所固有的物質性質與運動規律,就可以“根據世界在某一時刻的狀態,……無歧義地得出它的過去和未來的其他一切狀態”[3]。在經濟學、人口學等社會利,學學科的研究領域,客觀現象是在個人行為相互作用基礎上自發形成的。在宏觀現象中,這些有著各自能動追求的個人行為,近似于自然運動中的原子運動,即有各自不同的特點和方向,但相互之間的作用及其結果又完全是隨機的,由此形成的宏觀社會現象也就類似于自然界的物質運動,為其所固有性質與規律所決定。因此,在這些學科的研究領域,具有穩定性、必然性和決定性的因素,也就是它們所研究對象的本質與規律。
    在人類政治生活領域,具有穩定性、必然性和決定性的因素,卻并不是政治現象或政治事物所固有的本質與規定。政治現象形成于人們對于他們所理解的社會共同利益——階級利益、民族利益、國家利益等——的自覺追求。人們從事政治的根本目的,就是要以體現一定社會利益的政治原則、政治方式來控制人類社會生活。貫穿于人類社會政治生活的法則、秩序完全是由人們自己自覺確立的。構成政治現象的各類要素——國家、政府、政黨、制度、法律、政治行為、政治決策——都貫穿著人的能動作用,或是人們實現其政治思想、政治原則的工具,如恩格斯就說國家是“第一個支配人的意識形態力量”[4],或是人們實現其政治思想、政治原則的現實活動或過程。因此,政治領域中的這些客觀要素,盡管也是現實中的客觀存在,也有各自的特殊性質與相互之間特定的客觀聯系,但它們的發展、運動卻并不決定于自身的客觀性質與相互間客觀聯系,而同人們的政治思想、政治觀念有著很大關系。更為重要的是,盡管一定的政治思想、政治原則總是在特定社會歷史條件下形成的,但其具體內容究竟怎樣,卻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政治思想家、政治家的能動意識活動;同時,思想家、政治家不僅有著個性之間的差別,他們所創造的政治思想、政治原則更有著正確與錯誤的根本區別。所以,政治社會的發展、運動、興衰存亡,總是同人的政治選擇的正確與錯誤有著很大關系,而并不決定于政治事物所固有的本質與規律。由于這樣的原因,盡管政治學研究者也可以從不同時代、不同社會的政治現象中抽象出一些共同的要素,并進而從中歸納、概括出一些普遍性的性質、聯系,卻不能由此而形成可以解釋與預測政治現象的理論模式,如果有人一定要想做出某種必然性結論,如一些古代政治學家曾經嘗試過的——幅員遼闊的國家要保持穩定就只能采取專制制度、健全的民主政治只能在小國建立等等,就難免陷入謬誤。
    更為重要的是,在政治生活中,如果有人根據有關國家、政黨、民主、社會主義等政治現象的一般本質與規律的知識,去治理國家,建立政黨制度,發展社會民主,建設社會主義,就一定陷入境。這就給政治研究提出了非常重要的問題:在人類政治生活中,怎樣的知識才是有意義的?政治研究應當追求的真、真理到底是什么?
      二、政治學研究領域的真
    政治學研究領域的真是人民根本利益。
    人們從事政治的根本目的,是要創造出能夠有效地實現、維護人民根本利益的政治形式。利益就是滿足主體需要的條件。人民根本利益也就是特定人類群體的生存、發展所需要的根本條件。一般而言,人民根本利益由多方面因素所構成,從人類群體賴以生存、繁衍的自然環境、物質資料的生產、集體生活的秩序到特定性質的政治——政治原則、政治制度等。但是,對于建立于階級沖突與階級對抗的階級社會,人民根本利益,即特定人類群體的生存、發展所最需要的條件,首先就是特定性質的政治——特定的政治原則、政治制度等;惟有這些政治的原則、制度才能將社會沖突有效地限制在一定秩序范圍之內,人類社會生活才能獲得必要的秩序,人們才有可能去從事正常的物質生產,自然資源才會造福于人而不是導致人們之間的沖突。
    人民根本利益是客觀的,具有確定的性質與內容,就是說,生活于特定社會歷史條件下的人類群體,對于某種特定性質的政治原則、政治制度的需要是客觀的,具有確定的性質與內容;但是,人民所最需要的政治原則、政治制度不會從社會生活中自動地產生出來,只能形成于人們的自覺創造。問題是,人們對于人民根本利益的認識以及由此而做出的政治選擇是主觀的,人們的政治思想和政治實踐也同其他領域的思想、實踐一樣,既可能是正確的,也難免是錯誤的,既可能是實現其自身根本利益的,也可能是違反于其自身根本利益的。結果就必然是,那種在特定歷史條件下形成的人民根本利益對于現實政治的客觀制約作用,也就通過人們或正確或錯誤的自覺活動而表現出來——如果人們的政治活動是由正確認識其根本利益的政治思想所引導的,他們所創造的政治制度等就必然能夠較好地解決各種現實政治問題,使政治社會獲得穩定、秩序;如果他們的政治活動是由錯誤認識其根本利益的政治思想所引導的,他們所創造的政治制度就不僅不能有效維護社會的穩定與秩序,還會使其陷入困境與危機。
    所以,人民根本利益是政治世界中惟一具有穩定性、必然性和決定性的客觀因素,政治學研究領域的真就是人民根本利益。
      三、政治學研究所應求的真理
    政治學研究所應追求的真理,就是對于人民根本利益的正確認識。
    首先,政治學研究要實現其服務于人類的科學宗旨,最重要的,就是要正確認識人民根本利益。自人類進入文明時代以來,人類社會要獲得必要的秩序,人們要獲得他們所向往的幸福生活,首先就必須以政治方式組織他們賴以生存的社會,建立作為自己“自主活動的條件”[5]的政治世界。但是,政治世界貫穿著階級對抗與階級沖突,任何政治的原則、制度都必然對不同的階級、社會集團具有不同的意義;各個階級、社會集團所追求的政治目標始終是相互沖突的。因此,在人類政治文明發展進程中,人類與政治的關系就始終處于這樣一種狀態:一方面,人們對于某種特定性質的政治的需要,是客觀存在的,如果不能被滿足,文明社會就難以獲得穩定和秩序;但另一方面,這種政治需要的真實內容,卻隱藏于各種相互沖突的政治觀念的后面,往往為人們所不了解。人們常常將自己不需要的東西誤認為自己最需要的東西。歷史和現實中不乏這樣的事例:人們起初以為最能造福于自己的政治選擇,最終卻是導致他們災難和痛苦的直接根源。因此,自古以來,正確認識人民根本利益,發現體現人民根本利益的政治形式,就一直是人類認識在政治領域所追求的基本目標。
    其次,政治學要正確解釋和預測政治的現狀與未來,也必須正確認識人民根本利益。政治世界是價值世界。決定政治世界的原則、制度、組織形式等的發展、演變的根本因素,是其價值性質——好還是不好、造福于人民還是危害于人民。因此,政治研究要對現實政治做出大體正確的解釋與預測,首先就必須正確認識人民根本利益,形成可以正確判斷政治現象的價值性質的價值標準。
    無疑,政治學研究也需要了解政治領域中各類經驗事實,了解在政治生活中發展著的國家、政黨、政府、制度、規范、行為等的狀況、性質等,不斷發展、豐富政治知識。但是,這些政治知識只有在正確認識人民根本利益的前提下,才是有用的和有意義的。歸根結底,國家、政府、政黨等政治形式都是人們為實現其政治目的而使用的工具,而人們的政治目的則形成于對自身根本利益的認識。
      四、政治真理的特殊性
    政治領域的真理具有不同于一般意義上的真理的特殊性。
      (一)政治真理是真與善的統一
    國內學術界通常認為:真理是對于客觀世界的本質與規律的正確反映;真理的內容具有同人類的需要、利益無關的客觀性;真理之所以為真理,不是因為它對人類有益,而恰恰相反,真理之所以對人類有益,在于真理正確反映了客觀世界的本質與規律。應當說,這種觀點在人與自然的關系的領域,還是正確的。自然科學及一些社會科學學科所求之真理——對其研究對象固有本質與規律的正確認識。這些真理的內容確實具有同人類的需要、利益無關的客觀性。因此,這類真理的基本性質只是真,本身無所謂善、惡、好、壞。但也正因此,這類真理也可以作為單純的工具服務于各種不同的價值目的——當今世界最發達的科學技術掌握在個別霸權主義國家手里,也就成為它借以稱霸世界、任意干涉他國內政的工具。
    政治學研究所應求的真理是真與善的統一。作為特定人類群體的生存、發展所需要的根本條件,人民根本利益既是政治領域的真,同時也是善,是人所最需要的東西。人們如果不能正確認識它,不能以相應的政治形式去實現它,維護它,政治社會就沒有賴以維系的客觀基礎,就不能不陷入困境與危機,建立在對抗與沖突之上的人類文明就無法存在、延續。所以,政治領域的真理,既具有“真”的性質,同時也是一定政治社會賴以長治久安、興旺發達的根本,是其人民生活幸福的根本保證,是至善的體現。
    其實,在人類生活中一直存在著兩類真理,即有關事物的固有屬性或物質屬性的真理與有關人的生活、人類社會秩序的真理。前者是對于經驗事實的物質性質、經驗性質的認識,后者是對于人、人類社會“應有狀況”的認識;前者是以經驗事實及其規律為內容的真理,后者則是以無法在經驗中直觀的形而上事物為內容的真理;前者內容不涉及善惡這樣的價值性質,后者內容總是真與善的統一。對于人類,雖然前者也不可缺少,但后者卻更為重要。如果人們不知道自己應當怎樣生活,不清楚怎樣的社會秩序才能造福于自己,他們就永遠不會獲得幸福。正如古希臘哲學家柏拉圖在告誡自己同胞時所說:善是人類認識與知識的發展所要達到的最高目的;善的理念是最大的知識問題,關于正義等等的知識只有從它演繹出來的才是有用和有益的,“如果我們不知道善,那么別的知識再多對我們也沒有任何益處”[6]。
      (二)政治真理不具有自然科學真理所具有的普適性
    自然科學的真理——人類關于自然事物的本質與規律的正確認識,具有超越時代、國家等界限的普適性,“對任何自然現象都有效。有了它們,就有可能借助于單純的演繹得出一切自然現象的描述”[7]。就是說,在不同的時代、國家,人們都可以照搬正確的科學理論、科學公式,去解決他們所要解決的實際問題;而且,誰掌握的書本理論知識多,誰改造客觀世界的能力就強,解決問題的辦法就多,也就更能在實踐中做到按客觀規律辦事,實現主觀與客觀的相統一;而誰不相信,不學習其他國家先進的科學技術知識,偏要按自己的經驗、傳統辦事,就一定要在歷史發展中被淘汰。
    政治真理則具有特殊性。首先,政治真理的內容是特殊的。人民是生活于特定社會歷史條件下的特定人類群體,人民根本利益——特定人類集體的生存與發展所最需要的政治條件——是由多種社會歷史因素所規定的,具有鮮明的特殊性。其次,政治真理的適用范圍是特殊的,只適用于特定的時代、國家,不具有自然科學真理所具有的超越時空的普遍性。這是政治真理的內容所決定的。教條主義錯誤的實質是在政治實踐中盲目照搬在科學技術領域行之有效的思維原則,將馬克思主義書本理論誤解為可以到處運用的科學公式和科學知識。所以,馬克思、恩格斯雖然發現了人類社會發展的基本規律,但他們從來也沒有將唯物主義歷史觀的基本思想當做超越時空的科學公式,而是一再強調:他們的思想只是行動的指南,而不是不可違背的教條。
      (三)政治真理具有形而上性質
    人民的根本利益——能夠將社會沖突有效地限制在一定秩序范圍之內并有利于社會經濟文化發展從而造福于人民的那些政治原則、政治制度等,并不是單純的經驗事實,尤其是在人們沒有正確認識它的情形下,它總是表現出無法在經驗中直觀的形而上性質——為人民所最需要而現實政治中又最缺少,只是通過社會沖突,通過人民生活中存在著的種種缺陷、弊端,甚至通過社會生活的無政府狀態,通過社會危機,從而表現出來。這就是說,在認識人民根本利益的過程中,人們所最為熟悉的、在科學技術領域取得巨大成功的經驗研究方法,實際上很少用武之地——古往今來,那些切實把握時代政治脈搏、正確體現人民根本利益的政治思想都不是在對所有經驗事實的系統實證分析北京行政學院學報京10~13D0政治學呂嘉20042004自然科學及一些社會科學學科所求的真——其研究領域中具有穩定性、必然性、決定性的因素,即所研究對象的本質與規律;所求的真理,就是對于所研究對象的本質與規律的正確認識。政治學研究所求的真卻不是政治現象或政治事物所固有的本質與規律,而是人民根本利益;政治學研究所求的真理就是對于人民根本利益的正確認識。自然科學的真理的基本性質只是真,不具有善、惡、好、壞的價值性質;政治真理則是真與善的統一。自然科學的真理具有超越時代、國家等界限的普適性,政治真理的適用范圍則是特殊的,只適用于特定的時代、國家。政治/真/真理/人民根本利益/政治真理基金項目:國家社科規劃課題:全球化與馬克思的社會主義理論研究(01BKS002)張小簡,女,1952年生,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所《世界哲學》編輯部編輯,1007Interpreting Two Doctrines in the Context of Globalization
   NI Jia-min
   School of Law,Central China Normal University,Shanghai,200433,China呂嘉,清華大學人文社會科學學院教授。(北京 100084) 作者:北京行政學院學報京10~13D0政治學呂嘉20042004自然科學及一些社會科學學科所求的真——其研究領域中具有穩定性、必然性、決定性的因素,即所研究對象的本質與規律;所求的真理,就是對于所研究對象的本質與規律的正確認識。政治學研究所求的真卻不是政治現象或政治事物所固有的本質與規律,而是人民根本利益;政治學研究所求的真理就是對于人民根本利益的正確認識。自然科學的真理的基本性質只是真,不具有善、惡、好、壞的價值性質;政治真理則是真與善的統一。自然科學的真理具有超越時代、國家等界限的普適性,政治真理的適用范圍則是特殊的,只適用于特定的時代、國家。政治/真/真理/人民根本利益/政治真理基金項目:國家社科規劃課題:全球化與馬克思的社會主義理論研究(01BKS002)

網載 2013-09-10 21:30:20

[新一篇] 政治學演進的內在邏輯:從價值取向到科學取向的嬗變  ——兼論政治哲學與政治科學的貫通

[舊一篇] 政治的正當性及其形態演化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