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獻資源建設研究進展

>>>  新興科技、社會發展等人文科學探討  >>> 簡體     傳統


  一個學科的發展不是一種孤立封閉的過程,從學科內部講有理論的邏輯繼承和嬗變,也就 是說任何新理論的出現都有其源流可尋。從其外部而言,技術條件的突破可能會導致理論的 發展,同時,社會經濟環境變遷亦可能造成學科的萎縮或突飛猛進,這是不容置疑的。1996 ~2000年的文獻資源建設理論的演化亦復如此。由于理論的慣性,一些老調還在重談,比如 藏書評價、選書、藏書布局、結構和剔舊等等,雖是舊調重談,還是談出了一些新意。不過 ,這5年最重要的事件是Internet的出現,這對圖書館界來講的確是一個重要的歷史性事件 , 它的出現對文獻資源建設理論發展是一個極大的刺激性因素,無論怎樣估計其重要性都不過 分。技術的重大突破會對社會經濟政治生活造成重大影響,同樣,這種突破如何適應社會 需求也是一個問題,如果說社會的前進正處在某個交叉點上,這種技術變革適應了社會變革 的需求,這種技術必將得到大發展,反之脫離了社會需求的技術變革是沒有生命力的,從根 本講 還是時勢造英雄,這是歷史唯物主義的一條基本原理。幸運的是Internet正是這種應運而生 的“英雄”技術。理論與社會經濟文化的關系更是如此,“理論是灰色的而實踐之樹常青” ,網絡時代的圖書館需要解決一系列重大的文獻資源建設的理論和技術問題。總之,理 論的邏輯嬗變、技術革命的促進和日益緊迫的社會需求既是文獻資源建設發展的原因,也是 文獻資源建設理論發展的第一推動力。
      1 文獻資源建設概念之辨析
  孔子曰:“名不正,則言不順。”(《論語·子路》)文獻資源建設理論也存在一個“正名 ”問題。目前至少有“藏書建設”、“館藏建設”、“館藏發展”、“文獻資源建設”和“ 信息資源建設”等幾個并存的概念,誰是誰非還莫衷一是。儲流杰認為,“‘藏書建設’這 一概念大約產生于50年代,在一定意義上與館藏建設同義,但它們之間還是有區別的。‘館 藏建設’不能適應時代發展的需要,因為嚴格地講,‘館藏建設’概念含混,范圍不定,只 能限定在微觀層面,不適用于宏觀層次,因而只適用于口頭表達,將其作為理論概念則不妥 。‘文獻資源建設’正是宏觀層次上的高度集成的概念。因此,在微觀層次,也不宜使用‘ 館藏文獻資源體系建設’(即館藏建設)這一提法,因為館藏建設不存在宏觀布局、規則、協 調、組織和政策法規等體系建設問題,只存在館藏結構建設、特色建設、完備性和適用性建 設等問題。體系是指由若干有關事物和某些意識相互聯系而構成的一個整體。正如我們可以 說在全國或某一區域建立比較完善的工業體系,而不能說在某一個企業建立工業體系一樣。 [1]”儲流杰又認為:“在網絡環境上規范概念,可采用‘信息資源建設’這一概念,這里 的‘信息資源’(information resources)是狹義的,即指文獻資源或數據資源,包括文字 、聲像、印刷品、電子信息、設備、技術和資金等。……我完全贊同陳光祚教授用‘信息管 理學’作為一級學科的觀點;‘文獻資源’已不適應網絡信息時代的發展,即現代信息不僅 包括傳統的文獻資源,而且還包括大量的電子信息資源。[2]”王春生對此持不同意見,他 認為“對于文獻資源建設”這么一個組配不當的復合詞,很難給它下一個準確的定義。[3] ”他認為,“‘文獻資源建設’這個學科名稱是在研究‘文獻資源整體化建設’,即館藏合 作發展的基礎上提出的。提出者和贊成者普遍認為這個學科名稱適應了館藏文獻信息共享活 動不斷增加的圖書情報工作發展趨勢,應當承認,經費困難與文獻信息量劇增的矛盾確實使 館藏文獻信息共享成為圖書情報工作的一大發展趨勢。但‘文獻資源建設’的提出并不是其 必然結果。從實際工作看,每個圖書館都是根據各自的需要進行本館的館藏體系建設的。所 謂館際協作、宏觀文獻信息保障體系的建設,也都是在各館館藏體系建設的框架內進行的。 而各個圖書館的館藏體系建設不都是在館際協作、宏觀文獻信息保障體系建設的框架內進行 的。沒有一個館會不顧本館的需要去搞協作,去進行什么宏觀的文獻信息保障體系建設,換 句話說,即使是協作任務,如果本館讀者根本不需要某一學科的文獻,沒有哪一個圖書館會 愿意對這一學科的文獻進行收藏。即使在宏觀館藏文獻信息保障體系建設中,大家最關心的 問題也是如何通過協作減少本館的收藏壓力,這中間也存在一個得與失的比較。如果通過協 作而減少收藏所帶來的不便超過因減少收藏而獲得的經濟利益的話,各個圖書館在經費許可 的情況下,不管是否有協作分工,都是不愿意縮小收藏范圍的(網上信息資源的建設是另外 一回事,它不同于一般的宏觀文獻信息保障體系建設)。因此,宏觀文獻保障體系建設是一 個很虛的東西,其提出只不過是為單個圖書館館藏建設增加了一個目標性要求(即可以考慮 因協作而減少收藏),而不能使單個圖書館的館藏建設在本質上發生變化,也沒有引起整個 圖書情報機構的館藏建設在本質上發生變化。館藏建設的本質是增加館藏信息量,建立科學 合理的館藏信息體系。雖然有政府部門的參與,但宏觀文獻資源保障體系建設還是在圖書情 報機構的范圍內進行的,它的落實還是要通過單個圖書館的館藏建設來體現的。如果在小范 圍(一個館)進行的文獻信息保障體系建設叫館藏建設,而幾個館或所有館合起來的文獻信息 保障體系建設就要改稱‘文獻資源建設’,顯然沒有必要。宏觀文獻信息保障體系與單個圖 書館的文獻信息保障體系,兩者之間是整體與部分的關系,但這個整體與部分的關系不是大 廈與磚塊的關系,而是大廈與某一層的關系。建大廈的一層可以叫建樓,建一幢大廈自然也 可以叫建樓。因此,圖書情報機構合作發展館藏的大趨勢,并沒有使‘文獻資源建設’這個 學科名稱的產生成為必然[4]。”王春生最后認為,“館藏建設”這個概念的合理性不能否 認。他認為這個概念有利于與國際學術研究接軌,因為國外沒有提出和采用“文獻資源建設 ”這個學科名稱,仍然采用館藏建設,但館藏文獻信息共享卻發展到了很高的水平。在網絡 環境下,館藏建設的本質,仍然是建立一個科學合理的館藏信息體系,雖然由于長期困擾圖 書情報機構進行文獻信息共享的通訊問題已得到了解決,各個圖書情報機構之間館藏文獻信 息的共享會很容易地實現,各館在館藏信息體系建設方面也更容易選擇與其他館進行某些合 作。但可以肯定的是,各館館藏信息體系建設的主要目的仍是為了滿足本館讀者的需要,而 不是協作任務,網絡環境下的館藏建設實質上并沒有發生什么變化,“館藏建設”作為一個 學科名稱在今后相當長一段時間內還是能適應時代發展需求的[5]。應該說,王春生的觀點 還是相當清醒和建立在實踐經驗基礎之上的。
  吳慰慈、羅志勇認為圖書館現代化網絡需要進行資源、組織和系統三方面的建設。“資源 建設,主要是指文獻信息資源建設[6]”。這樣,又提出了“文獻信息資源建設”的概念, 很快,儲流杰又提出了更寬泛的“信息資源建設”這個概念[7]。問題的關鍵是對“信息資 源”這個術語理解各有側重之處。鐘守真、李月琳認為“目前學術界對信息資源的概念有多 種不同的解釋,但總體上講,大致有兩種角度:一是狹義的,認為信息資源就是文獻資源或 數據資源,抑或各種媒介和形式的信息集合,包括文字、聲像、印刷品、電子信息、數據庫 等。這都是限于信息本身。二是廣義的角度,認為信息資源是信息活動中各種要素的總稱。 這既包含了信息本身,也包括了與信息相關的人員、設備、技術和資金等各種資源。事實上 ,這兩種角度是認識和理解‘信息資源’的兩個方面。前者能夠幫助我們把握‘信息資源’ 概念的內核與實質。這種認識的基點,在于強調‘信息資源’之所以被人們所重視,是基于 它本身所蘊含的內容實質有利于人們生產活動中不確定性的消除,有助于人們進行決策,減 少生產活動中其它物資資源、能源資源的消耗,降低成本、節省開支、提高效益。它強調的 ‘信息資源’是指人類社會活動中經過加工處理有序化了的、大量積累的、有用信息的集合 。與信息活動有關的人員、設備、技術和資金等則看作是信息活動中必要的條件而已。而廣 義的理解,有助于從整體上把握‘信息資源’的內涵。這種觀點是以系統論來考察的,信息 活動中的各要素只有按照一定的原則加以配置,組成一個系統,才能發揮其最佳效用,顯示 其價值。而這種價值的大小又在很大的程度上受上述諸要素的配置方式和配置效率的影響。 因此,單獨考慮信息這一資源要素,是有失偏頗的。在這里,我們還需要強調的是,信息只 有 在實施管理后才具備有成為資源的條件,可以說,‘信息資源是經過人類開發與組織的信息 的集合’。這是其一;其二,‘信息資源’不僅指信息本身,還應包括信息活動中相關要素 。因此,這是一個多要素集成的概念[8]。”這種廣義狹義的二分法雖然避免了語義上的邏 輯矛盾,但卻有點強詞奪理。正如“水資源”和“水利資源”是兩個不同概念一樣,“信息 資源”和“信息資源建設”也是不同的概念,后者必然包含信息本身,也包括了與信息相關 的人員、設備和資金等各種資源。因此王春生說“信息資源建設不是館藏建設。總的來說, 所謂信息資源建設,討論的是如何豐富網上的信息資源,與平常所說的圖書情報機構的館藏 建設是兩回事。網上信息資源的豐富與否決定于已有非數字化文獻信息和新創文獻信息的數 字化程度等,而館藏建設的內涵是根據一定的目標,經過對社會上已有信息的選擇,建立起 一個信息體系。因此,不能用信息資源建設取代館藏建設[9]。”爭論還會繼續下去,好在 真理愈辯愈明。不過,我們認為學科名稱的頻繁變化對學科發展并不都帶來好處,雖然文獻 載體類型多樣化,人們由圖書到文獻到信息,導致人們為了覆蓋概念的所指而不斷變換概念 ,這實無必要。
      2 藏書發展與發展政策
  藏書發展和藏書發展政策是近年來文獻資源建設研究的熱點之一。“藏書發展”(Collecti on.Development)是一個含義相當廣泛的概念,它來源于阮岡納贊的圖書館五定律之一:圖 書館是一個成長著的有機體。夏佩福認為“這個概念在國內文獻中使用并不多,一般以‘藏 書建設’來代替。并且認為藏書建設是指符合圖書館任務與讀者需求,系統地建立、發展、 規 劃、組織藏書體系的全過程,其活動內容包括藏書基礎模式的確立、藏書體系規劃、藏書補 充、藏書組織管理等。這些內容雖然涉及藏書發展活動的大部分內容,但仍然顯得過于狹窄 。美國從70年代起開始注意與圖書館藏書有關的各項活動之間的相互關系,并將其看成是一 個有機的整體,其主要特征就是將原來使用的book selection,collection building等用語 改為collection development。特別是在70年代末,美國出版了許多以collection develop ment為題名的圖書和論文集。這個用語的變化,一方面反映了圖書館員已經接受了人們將目 光從個別的新的資料轉向了現有的館藏的全體這個變化,另一方面也反映了圖書館員已強烈 地意識到圖書館的館藏不但是指圖書,而且應該是指任何形式的記錄資料。實際上,藏書 發展是弄清楚圖書館所服務的人群的情報需求,制定規劃,收集文獻,保持藏書的活力,及 用 戶使用信息資源的過程[10]。肖希明認為“藏書發展與藏書建設、圖書選擇、圖書采訪是密 切相關的概念,但它們并不是同一概念。圖書選擇、圖書采訪,是指遵循一定的方針、原則 ,挑選適合需要的出版物和采用一定的方式和途徑收集出版物。無疑,這是藏書發展的重要 內容,但不是它的全部工作。藏書建設,國內一般認為指的是符合圖書館任務與讀者需求, 系統地建立、發展,規劃、組織藏書體系全過程,其活動內容包括藏書基礎模式、藏書體系 規劃、藏書補充、藏書組織管理等。這些內容雖然涉及藏書發展活動的大部分內容,但 仍然顯得過于狹窄和微觀。美國著名圖書館學家G.E.Evans指出,藏書發展是一個弄清楚圖 書館所服務的人群的情報需求,制定規劃收集文獻,克服藏書中的薄弱環節,保持藏書的活 力,以保證用戶使用信息資源的過程。國內學者研究指出,藏書發展的含義是圖書館在分析 社區和讀者需求、評價館藏的基礎上,根據制定的藏書發展政策,使藏書的輸入(選擇和采 訪)和輸出(淘汰與剔除)達到最佳狀態的一種工作。藏書發展的內涵非常廣泛,從圖書館社 區分析和讀者研究、館藏發展政策的制訂,到圖書的選擇與采訪和藏書的評價、剔除、維護 ,再到合作藏書發展與資源共享都是其研究范圍。[11]”關于藏書發展政策(collection de velopment policy),夏佩福認為是指圖書館對不同學科領域、不同深度和廣度的資料作出 選擇和保存決策的指南,是圖書館規劃藏書發展,合理安排購書經費的基本依據。藏書發展 政策一般對有關主題領域的現有藏書的充實和重點收集的圖書資料有著明確的規定,并包含 圖書館基本的選書規則等有關理念[12]。關于藏書發展政策的內容,肖希明認為應包括以下 構成要素:圖書選擇與采訪政策;經費分配政策;藏書發展綱要的制定;藏書管理政策;合 作藏書發展政策;館際互借與資源共享政策;藏書保護政策;藏書剔除政策[13]。
  關于藏書發展政策的基本功能,夏佩福認為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1)讓圖書館員、管理者 和讀者等了解圖書館既存藏書的性質和范圍,藏書發展的目的和計劃;(2)規定了藏書發展 與管理等有關的職責;(3)確定圖書館的基本圖書資料選擇規定后保持這個選擇過程的一貫 性,根據有效使用資源的原則形成優秀的藏書發展;(4)明確圖書資源收集的優先順序;(5) 提供預算和分配的基礎情報;(6)明確藏書發展工作的責任分担和相互關系;(7)提供處理剔 除資料的選擇和藏書評價的指針等[14]。從我國圖書館的實際情況看,研究和制訂藏書發展 政策的現實意義,肖希明認為主要有以下幾點:(1)為藏書發展提供宏觀指導。(2)為藏書發 展工作提供標準和規范。圖書館藏書發展不僅需要政策的宏觀指導,而且需要政策進行具體 規范。(3)為合作藏書發展提供依據[15]。
  肖希明、王友富還撰文介紹了國外圖書館藏書發展政策理論和實踐概況。該文對國外關于 藏書發展政策的定義、內容范圍、研究意義、制定政策的依據、程序以及新的信息環境中藏 書發展等問題作了較系統的介紹[16]。館藏規模是藏書發展理論研究中的一個基本問題,“ 藏書發展穩態理論”是一個非常有影響力的理論模式。藏書發展穩態理論又稱零增長理論。 王莉認為“穩態”比“零增長”更容易抓住這一理論的本質,更能精確地揭示這一理論的內 涵。王莉認為,強調穩態理論不適于中國圖書館現實的觀點,是機械地認識穩態發展理論的 結果。因為穩態發展理論僅僅提供一種思想而不是具體的實施方案,同時穩態理論并不是絕 對 的不增長、絕對的“零”。文獻增長是必然的,圖書館館藏的增長也是必然的。穩態理論并 不排斥和否認館藏的增長,只是為盲目發展敲響警鐘。所以穩定理論應當肯定,在中國也是 可行的[17]。
      3 從圖書采訪論到圖書采訪學
  圖書采訪是文獻資源建設中一個老問題,但老問題卻談出了不少新觀點。黃宗忠的《論圖 書 采訪學》當之無愧是一篇力作。文章首先論證建立和發展圖書采訪學的必要性,認為其必要 性有以下幾點:(1)圖書采訪工作永遠是圖書館的基礎工作。在信息化社會,圖書館圖書 采訪工作只會加強,不會削弱。(2)圖書采訪工作需要圖書采訪理論作指導。要建立一個有 價值的館藏,或者是基本上能滿足讀者需求的館藏,不僅需要圖書館圖書采訪人員及相關人 員的努力,還要有正確的科學的圖書采訪理論作指導。(3)圖書采訪工作的實踐經驗需要總 結 上升為理論。圖書采訪工作的實踐是圖書采訪理論的源泉。長時間以來,廣大的圖書館工作 者在圖書采訪實踐中積累了許多經驗,通過一代一代人的總結、開發、概括、提升,形成了 我們今天的已有理論與體系。隨著社會的發展,科技的進步,圖書館的變革,圖書采訪工作 實踐的內容越來越豐富,經驗越積越多。然而,由于各個時期的社會環境與條件不同,過去 總結出來的經驗與理論,有些有一定的局限性。這就要求我們從實際出發,既要批判地繼承 過去的經驗與理論,又要認真總結今天的新鮮經驗,上升為理論,把二者有機結合起來,用 以指導再實驗[18]。”
  文章的第二部分對圖書采訪理論的形成、發展進行了評價。介紹了目前圖書采訪理論中較 系統的幾種理論:“(1)圖書館藏書絕對完整論,或稱絕對完備論。藏書絕對完整論或絕對 完備論經過了近200年的實踐與研究,不少人持否定意見,認為難以做到,也沒有必要這樣 做,其理由:一是從歷史發展看,出版物增長很快,而圖書館經費、人力、設備、空間都是 有限的,實際上這一想法是難以實現的;二是圖書館收藏大量沒有科學和實用價值的多余出 版物,實際上是淹沒了有用的藏書,占用了設備與空間;三是國家圖書館雖是人類文化遺產 的保存處所,是一個國家的收藏中心、版本圖書館,然而它僅要求是系統完整收藏本國所有 出版物,并非絕對完整收藏全世界出版物。(2)圖書選擇論。針對藏書絕對完整性,19世紀 俄國的斯達索夫提出了藏書補充選擇論,認為國家圖書館藏書補充需經嚴格的選擇。斯達索 夫的功績在于提出了圖書‘選擇’一詞,并對藏書系統化和特色化的研究作出了貢獻。圖書 采訪中的圖書選擇理論,從提出至今已有100多年了,它為當代圖書館界普遍接受,并成為 今日主流。特別近幾十年來,由于圖書館購書經費有限,出版物的品種與數量不斷增長,出 版物良莠混雜,圖書館規模與任務不一,因此圖書采訪中對圖書進行選擇是必由之路。 近些年來,還有一些學者不僅把圖書選擇看成是圖書采訪工作中的一個環節,而且把圖書選 擇、圖書采訪、藏書補充、文獻收集、圖書采購看成是同一內容、同一事物。由王振鵠教授 編著、臺灣學生書局1984年出版的《圖書選擇法》一書,就反映了這種走向。在王著之前, 早在1966年,印度阮岡納贊也出版了《圖書館書刊選擇》一書,也持這種看法[19]。”(3) 圖書需要論與價值論。“圖書選擇論確立后,那么選擇什么書呢?首先應當選擇圖書館需要 收藏與讀者需要使用的圖書。圖書館需要論,自19世紀以來,逐漸在圖書采訪工作中占上風 ,已成為今天圖書選擇最重要的指導思想。選擇任何一本書,都必須考慮圖書館館藏需要和 讀者使用需要這兩個因素。讀者使用需要,有正確需要與不正確需要,圖書選擇時,一般只 應 考慮讀者正確需要[20]。”(4)圖書選擇評分法。英國公共圖書館學家麥考文(Lionel Roy M ccolvin,1896—1976年),1925年年僅29歲時發表了《公共圖書館圖書選擇原理》一文, 認為圖書選擇是圖書館中最基本的任務,或者稱為基本職能。優良的圖書選擇會導引出優良 的讀者服務。因此,選擇圖書時,既要重視圖書的知識價值,又要重視圖書的社會需求。他 主張把兩者結合起來,并提出了一個純理論的“圖書選擇評分法”[21]。(5)社會調查選擇 論。英國的維納德(Wellard,J.H.)認為圖書選擇的社會需求性應通過社會環境調查和讀者需 求調查來確定,這是對社會需求理論的補充與深化。他認為社會環境調查有五個項目:圖書 館區域人口密度與讀者分布、城市發展、工業發展;為讀者需求調查也有五個項目:讀者類 型、讀者數量、閱讀興趣、閱讀內容及其原因等。維納德提出的圖書選擇兩項調查,今天仍 具有現實意義,特別是對公共圖書館的采訪工作,可惜的是做得太少了,或根本沒有做[22] 。(6)讀者使用概率論。印度著名圖書館學家阮岡納贊(shiyali Ramamrita Ranganathan,18 92—1972年)1966年出版了《圖書館書刊選擇》一書。他在書中提出:“負責圖書采購的圖 書館員或教師,應該注意到選擇圖書對于讀者使用該書的概率性。”即選擇符合讀者需要的 、使用率較高的圖書。阮岡納贊的讀者使用概率論,是對圖書選擇社會需求理論的補充和發 展。(7)圖書采訪協調論,或稱圖書合作采訪論。20世紀以來,隨著知識的急劇增長,出版 物的猛增,圖書館經費、人力、物力、空間的有限,一個圖書館要搞好館藏建設,選擇和收 集本館需要的圖書,滿足讀者需求已成困難,在此形勢下,圖書采訪工作的出路,就是要突 破或拋棄一館獨立采訪的廣而全的做法,要打破館與館的界限,走多館合作采訪,甚至全國 合作采訪,區域合作采訪之路。這是采訪工作的新思路、新理論,也是圖書采訪工作必由之 路。(8)圖書采訪國家控制論[23]。(1)關于圖書采訪的含義,黃宗忠認為采用“圖書采訪” 或“圖書館采訪”一詞較好,比較明確,能全面概括和反映圖書采訪全過程。(2)黃宗忠認 為圖書采訪學的對象是圖書采訪系統或圖書采訪工作。因此,圖書采訪學就是研究圖書館讀 者需求與覓求、選擇、采集圖書的矛盾產生、發展規律的科學[24]。(3)關于圖書采訪學的 研究內容,黃宗忠認為可以分成五大塊:“一是圖書采訪的基本理論研究;二是圖書采訪及 圖書采訪理論發展歷史的研究;三是選書理論及其方法的研究;四是圖書采訪技術方法的研 究;五是圖書采訪現代化的研究[25]。”(4)關于圖書采訪學的研究任務,黃宗忠認為主要 有以下方面:一是不斷總結圖書采訪的實踐經驗,并上升為理論;二是探討圖書采訪的原理 與規律;三是研究圖書采訪工作中存在的問題;四是發展圖書采訪技術與方法;五是預測圖 書采訪未來的發展趨勢[26]。選書決策也是研究者較關心的問題。高波對中美大學圖書館選 書決策進行了比較研究[27]。張炎烈對國外選書專家系統機制進行了剖析,給出了選書專家 系統的理想結構模型[28]。王成林對“合作選書”的發展趨勢,合作選書的具體方法作了進 一步探討,認為“合作選書”應樹立下面意識:(1)質量意識;(2)使用意識;(3)整體意識 ;(4)經濟意識[29]。贈書作為圖書館采訪的一種方式之一,在新形勢下有了較快的發展。 劉光宏對我國圖書館接受贈書的發展趨勢進行了分析,提出了對策[30]。
  網絡是圖書館采訪工作面臨的新環境,王春生認為網絡環境對采訪工作有以下方面的影響 :“(1)文獻信息容量增大,類型增多,導致對特定文獻的評價更加困難。在同一文獻中集 合多種類型信息,使得在評價文獻中不但要對各種類型的信息單獨進行評價,還要對它們之 間結合的合理性、完善程度進行評價。(2)網絡文獻信息情況復雜,缺少了傳統文獻出版中 的出版商這一環節對文獻信息質量的把關,大量信息垃圾充斥網上,過去根據出版者的特點 、信譽選擇文獻的方法難以再發揮作用,大大增加了采訪時對文獻信息進行正確評價的難度 。(3)采訪觀念的變化。由于網絡出版的文獻產品出賣的只是使用權,而不是某個有形物體( 如書、磁帶)的所有權,這就要求采訪人員樹立一個新觀念,即文獻信息使用權的采訪也是 采訪工作的一部分,它與文獻信息載體實物所有權的采訪具有同樣重要的地位。(4)采訪工 作對技術的關注日益增加。高校圖書館在技術水平、服務層次方面在我國整個圖書館事業中 都是比較高的,因而涉及的技術問題也比較多。實際上,采訪工作從采購音像、縮微文獻開 始,就已經涉及技術問題了。隨著網絡的發展,采訪工作需要關注的技術問題越來越多,不 但要關注技術問題的硬件方面,如電腦的配置,還要關心技術問題的軟件方面,包括操作系 統,本館是否有專用軟件,讀者培訓與使用是否方便等。軟件方面的技術問題是以往采訪工 作中很少涉及的。采訪工作中大量技術問題的出現要求采訪人員不斷學習,努力通過各種方 式增加自己對新技術的了解,提高理論水平,豐富實踐經驗。同時,還要注意在采訪工作中 與技術人員的密切合作。否則,很難順利完成文獻采訪工作[31]。”
      4 藏書結構:從“等級結構說”到“構建要素說”
  藏書結構思想源于美國圖書館界。80年代初肖自力在《圖書情報工作》1981年第1期發表了 該領域的開山之作《試論藏書結構》,首次提出了藏書結構的概念,并提出了藏書等級結構 5級之說。該文影響甚大,一批學者相繼投入取得不少成果,近年亦有一些相當分量的成果 問世。王耀文、劉永勝認為關于藏書結構概念的特征,從眾多零星和分散的論述中,可歸納 出四點:(1)模糊性特性。(2)多維復雜特性。既要考慮文獻學科屬性,又要兼及文獻的類型 、 語種、出版時間,更要照顧讀者的需求水平。美國圖書館協會曾從18個方面構思藏書結構的 框架,國內一般考慮了5個方面,即學科結構、等級結構、語文結構、類型結構和時間結構 。(3)整體相關特征。組成藏書系統的各要素,即各種不同成分的藏書并非毫無關聯地湊合 在一起,而是處于彼此聯系、相互配合的狀態之中,一旦這種聯系、配合發生突變,藏書結 構就要受到破壞。(4)自組織特征。藏書結構是一個開放系統,由于受出版社、書店、讀者 群、經費等外界因素的影響,它不斷吸收著外界輸入的各種能量、物質和信息,而且這種吸 收表現為持續不斷的過程,再加上各要素之間的聯系和制約,藏書結構便形成有組織的、有 秩序的穩定結構[32]。關于等級結構的劃分,目前初步形成了5種學術觀點:肖自力的“5級 ”之說;黃本華的“3級”之說;張炎烈的“7級”之說;李銀生的“4級”之說;劉永勝的 “4級”之說[33]。
  應該說等級結構說還是靜態劃分法,朱同同的“構建要素說”是藏書結構理論的一次重大 突破。朱同同認為“某類事物的集合不一定就是體系。可稱為體系的集合,除了以某類事物 為構建材料外,還要有足以形成其整體性狀和功能的種種內在聯系,即要有構建要素。圖書 館文獻體系也不應是種種文獻的簡單累積,而應該是有種種內在聯系的功能整體。圖書館文 獻體系猶如知識大廈,目前圖書館界對這所大廈的構建材料的研究,即對種種文獻的研究比 較深入,然而對這所大廈的構建要素,即對影響其整體功能的種種內在聯系的研究,卻很少 涉 及。問題在于對種種文獻性能的熟悉不能代替對圖書館文獻體系構建要素的認識。圖書館館 員要從圖書館文獻體系施工員的角色,上升到這一體系設計師和管理者的位置,必須對體系 的構建要素有清楚的認識。圖書館文獻體系的建設要上升到理論高度來開展科學研究,就不 能回避對其研究對象的內在聯系首先開展深入探討。沒有研究對象不能形成學科,而搞不清 研究對象的內在聯系,也就不能科學地建立學科。圖書館文獻體系的構建要素,不是一個臆 造的概念,而是一個客觀存在,具體指一系列對圖書館文獻體系的整體性狀有著重大影響 的內在聯系因素。認識這些構建要素是把握圖書館文獻體系整體功能的前提,在認識的基礎 上能夠全面規范這些構建要素了,圖書館文獻體系性的變化甚至優化的問題就基本解決了。 提出圖書館文獻體系的構建要素并對這一概念開展研究,具有重要的學科理論意義和實踐意 義。圖書館文獻體系的構建要素可按其性質劃分為評價性構建要素、結構性構建要素和動力 性構建要素三類。評價性要素揭示整個文獻體系在構建發展中的價值目標,結構性要素揭示 整體空間布局和過程構建框架的種種內在聯系,而動力性要素則揭示其所以具備整體活力的 內在原因。三者相輔相成,全面構成揭示圖書館文獻體系內在聯系的基本要素[34]。”
  以上的“等級結構說”和“構建要素說”一般還是針對傳統圖書館的,盧芝平則給出了數 字圖書的藏書級別體系:永久保存級。數字資源保存在本地數字圖書館,其他地方不可獲得 ,其內容、維護和存取由該館負責。這一級別的資源可采用以下三種方式進行存取:在線存 取(online),近線存取(near-line),脫機存取(off-line)。服務級。這類資源對用戶是有 用的,是用戶必須的,數字資源也保存在本地數字圖書館,但該數字圖書館并未就其內容、 維護、存取等作出像永久保存級資源一樣的承諾。代理級。數字資源保存在其他地方并由其 他機構負責管理和維護,但本館通過談判或協商已取得對該資源的存取權限,并在本館目錄 中已對其進行了編目或鏈接。鏡像級。該信息資源是其他數字圖書館館藏的拷貝,盡管它保 存在本地,但本館不對其內容和維護承担主要責任,它支持圖書館館藏資源的發展,但不能 成為該數字圖書館的主要館藏。鏈接級。它可以是在任何地方保存的資料,圖書館可以在本 館資源的某一位置上進行鏈接。對這類信息資源,數字圖書館無權控制,也不對其內容和維 護負責。圖書館應當根據館藏發展政策進行評價和篩選[35]。
      5 文獻信息資源共享:從實體構建到網絡共享
  文獻信息資源共享研究是近年文獻資源建設研究方面的熱點。黃俊貴轉引有關期刊上的數 據說:1994~1999年,6年間有關文獻資源共享問題研究,共發表論文2374篇,平均每年263 .33篇,差不多每1.38天就有1篇論文產生[36],從一個側面也說明這個問題已成熱點。張玉 禮認為“從藏書建設自身理論研究和實踐的發展結果看,文獻資源建設包括微觀和宏觀兩個 方面的含義。微觀意義的文獻資源建設是指單個圖書情報機構對文獻的收集、組織、管理、 貯存等工作,即我國圖書情報界習稱的藏書建設。而宏觀意義上的文獻資源建設則是指一個 地區、一個系統、一個國家,乃至國際間眾多圖書情報機構對文獻資源的統一規劃、協作、 協調發展,最后形成一個整體,來滿足社會對文獻的需求[37]。”
  進入90年代后,文獻資源建設與文獻資源共享問題逐漸成為一個問題的兩個方面。“文獻 資源共建共享”的提法越來越頻繁地出現在學術論文中。人們意識到資源共建是資源共享的 基礎,而資源共享卻能引導人們更好地進行資源共建。這種理論思考盡管具有更好的完整性 ,但它并沒有改變原有理論的基點與框架。所以我們可以認為,近十多年文獻資源共享理論 研究,主要是1984年以前理論的深化與細化。就理論的基點與框架而言,文獻資源建設理論 已經整整15年沒有實質性進展了[38]。”
  1998年11~12月間,上海地區文獻資源共享協作與華東師大信息學系成立聯合課題組,進 行了一項文獻信息資源共享研究。其研究結果為一份研究報告《上海地區文獻信息資源共享 問題研究》(簡稱《上海報告》),發表于1999年第3期《圖書館雜志》。范并思把這個全新 的文獻資源共享的理論框架概括為:“在確立文獻信息資源共享的目標時,應該以文獻資源 的可獲知能力(accessibility)和文獻信息資源的可獲得能力(availablility)取代原有宏觀 文獻資源建設理論的文獻資源保障率;在研究文獻資源共享問題時,他認為構成一個完善的 文獻信息資源共享體系必須有三個方面:第一,文獻資源體系(holding);第二,書目信息 存 取體系(bibliographic access);第三,文獻傳送體系(document delivery services)[39] 。”可獲知能力是指特定單位用戶獲知所需信息有無和所在等信息的整體水平。而可獲得 能力是指提供可利用的文獻信息資源的整體水平。這兩個概念的提出,文章認為有兩個意義 : “第一,擴大我們對文獻信息資源共享的思路。我們并不否定文獻保障率的重要性,只是把 它放入到一個更大的視野中。正如我們現在已經認識到的,單個圖書館不可能通過本館的資 源 滿足讀者的需要。同樣對于一個城市來說也是如此。我們既要注意建立合理的文獻資源的布 局,盡量減少不必要的重復。同時也必須注意到擴大各種多樣化的途徑來促進本地區的文獻 相互利用的發展,促進對異地、國外的豐富的信息資源的利用。這兩者都具有同等重要的意 義、不可偏廢。第二,適應新的信息環境變化。目前資源共享的環境的變化主要體現在兩點 :一是網絡的高速發展。在技術上已經可以實現電子文獻傳送以及一次和二次文獻的連動檢 索和傳送。地理區域性的文獻資源的完備化的意義也遠遠降低了。二是電子文獻傳送產業對 圖書館市場的滲透。近年來,聯機檢索商、出版商,圖書館協作網絡等各種各樣的公共的 和商業性的信息業已經開始不斷開辟和擴大電子文獻傳送的市場,可以通過這些企業來補充 本地 文獻資源的不足。這些變化既是對圖書館的挑戰,也擴大了我們資源共享的機會。如果 我們善于利用這些環境的變化,就可以減少許多財政壓力,增加選擇的機會。比如我們可以 選擇是訂購期刊還是只是利用電子文獻傳送商的期刊論文的服務[40]。”范并思根據這個體 系,提出新的文獻資源保障率計算公式:
  文獻資源保障率=存取檢索能力×(文獻資源擁有數+文獻傳輸能力)文獻資源總數
  在這一新的公式中,文獻信息存取檢索能力是最重要的。用戶必須要知道本館、本地或異 地有什么文獻資源,然后才談得上利用文獻。這就需要將相關信息集中起來,建立完善的書 目信息服務體系。在網絡時代,這一體系還應該延伸到終端用戶。知道有什么信息資源后, 還知道如何獲得它。最便利也是成本最低廉的方法是在身邊的圖書館中完全獲取它。這在一 般情況下是不經濟的,也是不可能的。其次是利用信息傳送體系,這一體系除包括傳統的郵 遞 服務,在異地則可以是電子信息傳送或傳真方式。總之,對一個文獻資源共享體系而言,讓 用戶以最快、最便捷、最廉價的方式知道自己所需文獻在什么地方,其重要性一點也不亞于 擁有這些文獻。正如以上公式中所示,存取檢索能力是惟一的、不可取代的,而文獻擁有數 卻可以通過文獻傳輸能力得以改善[4]。但是,肖自力認為用可獲知力和可獲得率的概念取 代原有的文獻資源保障率有兩點值得商榷。(1)他們(指上海的聯合課題組)誤解以致完全扭 曲了原有的文獻資源保障率的內涵,當作了文獻資源擁有率的同義語。因為,根據《中國大 百科全書·圖書館學情報學檔案學卷》文獻資源保障率=文獻滿足用戶需求量/用戶對文獻的 需求總量,而不是范并思的公式。按照范的公式,提高文獻資源保障率就意味著擁有更多的 文獻,追求文獻的絕對完備。這不僅困難,而且沒有必要。這樣的“文獻資源保障”自然應 當摒棄,就是在80年代也不能成立;(2)他們強調資源共享的環境變化、網絡及電子文獻傳 送產業的發展,可以利用異地、國外的豐富的信息資源,因而地理區域性的文獻資源的完備 化的意義降低,可以減輕對文獻資源保障的壓力,盡管上海地區國外文獻收集存在明顯的負 增長趨勢似乎也無所謂。肖自力認為就上海市而言,這個思路或許可以理解,但不能推向全 國。雖然經濟和信息的全球化趨勢愈來愈明顯,卻非世界大同,國家仍是生存和發展的基本 單位,作為最大的發展中國家,我們既要充分利用全球化帶來的各種便利,更要有自己的規 劃與布局[42]。
  數字化、網絡化浪潮風起云涌,文獻信息工作的全球化、市場化、社會化的迅猛發展向文 獻信息資源建設的理論提出了許多富有挑戰性的問題,我們期待越來越多的富有前瞻性的理 論成果問世以指導實踐的進步。
情報學報京695~705G9圖書館學、信息科學、資料工作李剛/倪波20022002本文回顧了近五年來文獻資源建設研究的狀況,詳細介紹文獻資源建設的主要研究領域的 最新進展,初步討論了網絡條件下文獻資源建設的一些理論問題。 RRThe paper reviews the studyings in the development of document and information resources,then introduces the new research progresses of them in detail and dis cusses some theories about them in the Internet circumstance.文獻資源/信息資源/建設/研究進展/document resource/information resource/develop ment/research progress信息資源建設Research Progress in the Development of Document and Information Resources南京大學信息管理系,南京 210093/Department of Information Management,Nanjing University,Nanjing 210093  李剛,男,1969年生,南京大學信息管理系碩士,發表論文10余篇。  倪波,男,1936年生,南京大學信息管理系教授,博士生導師,發表論文300余篇,論著50 余種。 作者:情報學報京695~705G9圖書館學、信息科學、資料工作李剛/倪波20022002本文回顧了近五年來文獻資源建設研究的狀況,詳細介紹文獻資源建設的主要研究領域的 最新進展,初步討論了網絡條件下文獻資源建設的一些理論問題。 RRThe paper reviews the studyings in the development of document and information resources,then introduces the new research progresses of them in detail and dis cusses some theories about them in the Internet circumstance.文獻資源/信息資源/建設/研究進展/document resource/information resource/develop ment/research progress信息資源建設

網載 2013-09-10 21:36:09

[新一篇] 文學隱性與消費社會中的“個性特征話語”

[舊一篇] 文藝學的問題意識與文化轉向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