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061.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1096(2004)03-0038-04
在中國,區域經濟作為一門獨立的學科,從大學學位點設立算起只有7年歷史,從中國區域經濟學會建立算起也不超15年。在此之前,區域經濟問題的研究,主要由經濟地理學家進行。幾十年來中國特殊的區域經濟現象,吸引學者們從不同視角進行了卓有成效的研究,發表了一系列成果,對諸如西部開發、東北老工業基地改造等國家宏觀決策提供了重要參考,學科的地位不斷得以提高。
在我們為學科的健康發展而欣喜的同時,也應該清醒地認識學科發展中存在的問題。其中,與應用性研究成果十分豐碩不相匹配的是,中國區域經濟學的理論成果比較薄弱。多數研究只是基于對區域性實際問題的分析,或者是對國際上相關理論與中國實際是否符合的驗證。只有少數創新性的理論觀點,在國內外學術界產生一定影響[1,2]。隨著中國經濟在世界上影響的不斷上升,中國特殊的區域經濟問題不斷出現,我們應該推出更多有影響的理論成果。
本文根據作者近20年從地理學角度對區域經濟現象研究的體會,以及對近年國際上相關研究狀況的了解,提出應該引起學術界重視的五個重點理論研究領域,與同行討論。這五個領域涉及企業、城市、區域、區域與全球,以及區域經濟與環境諸方面。
一、區域發展空間格局的理論研究
經濟活動的區域差異,是區域經濟學之所以存在并發展的根本原因。區域經濟學中的主要理論建樹,均與區域經濟差異有關。如農業區位論、工業區位論、中心地理論、增長極理論、中心-外圍理論等從不同方面解釋了區域發展的不平衡問題。近些年來,隨著社會科學研究中對文化因素的關注,國際區域經濟研究中出現了強調文化和制度因素的學派。一些主要來自地理學背景的學者們,認為馬克思主義的勞動地域分工可用于解釋生產的空間分布問題;經濟空間只有放置于文化、社會和政治關系之中,才能很好地加以解釋;政府及非政府組織、半官方機構對經濟活動的干預和管制,影響區域經濟的發展;鄰近性、根植性、隱含知識和學習、合作網絡等,可用以解釋經濟的空間集聚現象[3]。
區域經濟研究的另一支脈胳來自主流經濟學家的貢獻。以克魯格曼等為代表的經濟學家在對經濟空間問題的研究中,基于規模收益遞增和外部經濟的假設,通過建立數學模型來解釋區域經濟差異問題。他們的諸多觀點均建立在數學模型分析之上,比較有影響的模型包括關于經濟集聚形成的中心-外圍模型,偶然事件影響模型,勞動力市場拉動模型,區域凝聚力和排斥力的一般模型等等[4]。
在新近區域經濟的研究中,忽視或冷淡了對20世紀中期形成的區域經濟空間格局理論的關注。而這一理論在區域經濟學理論體系中占據十分重要的地位。它是對區域經濟差異現象的客觀規律性描述和形成原因的解釋。由于中國區域發展背景的特殊性,帶來了特殊的區域經濟發展格局,基于中國實例的區域發展空間格局的理論研究,對區域經濟學的理論建設具有特殊意義。
區域發展空間格局理論的核心是區域不平衡發展問題。其中,區域發展中的極化現象是問題的關鍵。解釋極化現象的理論很多,但多數與增長極理論有關。增長極理論自1950年佩魯提出后[5],曾有一段時間追隨者眾,但上世紀70年代末期以后,隨著實踐效果不佳而漸被冷落。近10多年來,又有學者從新的角度對此進行研究,取得一些進展[6]。但是縱觀這些成果,有以下問題尚待進一步揭示:(1)增長極的演進問題。增長極的形成有一個過程。在該過程中,它可以逐漸達到某一等級的增長中心,也可以繼續向更高一級的增長中心發展。在一些情況下,還可以逐漸走向衰退,被新的增長中心所取代。這種演進的過程有什么規律可尋?為什么會出現這些演進?回答這些問題對于深入揭示區域發展格局的形成具有重要意義。(2)增長極的層次性。從理論上講,增長極是有層次之分的。低層次的增長極可能是高層次增長極的外圍。對中心外圍間層次性的內在關聯研究,是一項很有意義的理論課題。(3)區域多極現象。不同產業部門的增長極可以在空間上不相重合。相同等級水平的區域,有可能形成各自的增長中心。尤其是中國行政區劃的分割和市場經濟發育不甚完善,一個區域內的多極現象更易于形成。對多極形成機制的理論研究,不僅對我國區域政策制定具有參考意義,而且也會對國際上相關理論構建有重要貢獻。
二、產業集群研究
國際學術界近些年來十分重視對產業集群的研究。與上世紀上半葉研究大中型企業集聚不同,近年的研究更加關注中小企業的集群分布。人們逐漸認識到,不僅大企業對一國(一區域)的經濟發展十分重要,眾多中小企業的發展也可使區域充滿生機,尤其是相對不發達地區,中小企業集群的作用更顯重要。在中小企業集群的國際文獻中,學者們基于歐美國家的實例,在集群的形成和發展上作了許多卓有成效的研究。其中,波特對集群競爭優勢的研究[7],克魯格曼關于偶然因素對集群初始形成影響和收益遞增促使集群發展壯大的研究[8,9],以及一些地理學家關于集群中制度與文化因素、網絡聯系的研究[10],均被廣泛引用。
與國際學術界的研究相一致,中國地理學家、經濟學家、管理學家以及政府部門的工作人員但從不同角度研究了產業集群問題。相關論文及研究報告不乏見于諸多經濟學和地理學刊物。針對國內關于產業集群的研究現狀,有的學者對深入進行該項研究提出四點建議:即研究集群的來龍去脈,研究發達國家相關討論,了解國際會議研究議題,分析我國研究集群的做法[11]。
從理論角度看,中國關于產業集群研究還很薄弱。盡管近期已有少數基于中國實例的研究見諸于國際重要學術期刊,并在一些觀點上加深了國際上的相關討論[12,13],但與中國產業集群應該展示的理論深度和廣度相比,還有較大差距。中國產業群中可以研究的問題很多,這里僅從理論研究層面提出以下3個特色明顯的課題。
1.產業群競爭優勢問題
產業群的競爭優勢對產業群形成和發展具有重要作用,是產業群理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在研究中,歐美學者從收益遞增和網絡組織理論來分析其競爭優勢來源。規模經濟和分工經濟存在可以為集聚帶來收益遞增。但在規模經濟和分工經濟中存在協調成本和交易成本,它們又限制了規模經濟和分工經濟。在這樣的情況下,人們發現企業之間的網絡聯系的發展,可有助于緩和規模經濟和分工經濟與協調成本和交易成本之間的沖突。同時,網絡組織關系還可以帶來企業間資源共享、風險共攤,優勢互補。正因為如此,規模經濟、分工經濟和網絡聯系被認為是產業群所共同具有的競爭優勢的三個重要來源。共性之外是特殊類型產業群的個性。不同技術類型、不同制度背景下產業群競爭優勢來源,除了以上三個來源外,還會有一些值得特殊關注的因素。比如,對中國中部農區勞動密集型傳統產業集群的研究發現,模仿創新、制度扶持、中原文化和廉價要素投入構成特殊的競爭優勢來源,它們與以上三個共性來源一起,在經濟欠發達地區造就了頗具競爭力的產業群[14]。受此啟發,對所有中國特色的產業群的競爭優勢研究,均有望在理論上有所發現。在各個側面研究基礎上將理論觀點綜合升華,有助于構建中國特色的產業群競爭優勢理論。
2.企業家文化與產業集群
中國各地文化背景的差別,影響著企業家的成長,進而影響著產業集群的形成。在一些地區(如浙江省),特殊的文化造就了在全國甚至于世界上有一定影響的產業群。以浙江義烏市后樂村為例,基于土壤貧瘠而產生的“雞毛換糖”積肥方式,逐漸演變為當地農村的傳統副業(制作糖和雞毛產品),進而作為一種流動交易文化在市場經濟條件下發揚光大。農民以“作小文章賺大錢”作為經營策略,逐步完成了最原始的資本積累,并進而造就了全國著名的義烏小商品市場。根植于類似與此的交易文化,并不斷以邏輯關系擴延經營思維到不同經濟活動中,形成了形形色色的浙江產業群。這種現象的理論總結,可成為中國產業群理論的重要組成部分。
3.產業群演化研究
作為一種空間經濟現象,產業群的形成發展變化過程應有一定規律。目前國際學術界對這種演化過程的探索成果還不多。中國的產業群演化又有一些獨特之處。比如位于農區的產業集群多始于分散于村落的農村工業,到一定程度后才遷移到某一集中地區;有一些集群初始階段專業化特色就十分突出,也有一些區域初始發展的產業具有一定的隨意性,在演化過程中自然選擇加以政府引導,專業化特征才逐步顯現出來。由“村村點火、處處冒煙”的分散格局到專業化產業集群的演化過程中,除了區位因素外,中國特殊的制度因素也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與基于內生力量發展的產業集群相對應,近年來由外資帶動發展的產業群也逐漸引起關注。這種內外部力量相互作用下的產業群演化問題是一個值得重視的研究課題。
三、全球化與區域發展
全球化進程的加快,帶來了區域經濟與全球經濟的密切關聯。外部力量成為區域經濟發展中十分重要的影響因素。國際上的相關研究集中于跨國投資區位選擇、外國直接投資的區域變化、外國直接投資對投資地的影響等方面。基于大量文獻,外國直接投資對投資地的影響,可以總結為以下幾個方面[15]:(1)廣泛性:幾乎所有投資地區域經濟發展的各個側面均或多或少地受到全球化的影響。(2)層次性:外資對投資地的影響有直接和間接之分。間接影響還可根據所通過的中間機構的多少,再分為不同層次。(3)區域性:投資企業位于不同區位,與投資企業關聯的國內企業位于不同區位,帶來外資影響的區域差異。(4)多面性:外資可對投資地帶來積極影響,但其負面影響也不容忽視。(5)差異性:不僅不同源地的外資影響存在差異,不同規模、不同部門的外資影響也存在差異,而且投資于不同類型區域(如不同發達程度、不同產業結構區域)的外資影響也存在差異。(6)時間性:外資的投資區位以及區域影響程度,隨著時間而發生變化。
中國是世界上引進外資最多的國家之一,近年來隨著加入世界貿易組織,經濟上對外開放程度逐步加大。同時,中國經濟長期持續高速增長且區域差異明顯。在這樣的發展中國家,經濟全球化與區域發展上有許多特殊問題值得研究。在理論層面,以下幾個問題尤為重要。
1.經濟全球化因素與內生因素在區域發展中的關系分析
黨的十六屆三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若干問題的決定》明確提出國內經濟與對外開放協調問題。區域發展中內在因素與國際因素的關系,不僅是每一個區域發展均要遇到的實際問題,也是區域發展中的一個重要理論問題。其中關鍵的理論點很多,比如:(1)經濟全球化對區域經濟發展的精細分析。目前通過數學模型分析外資、外貿對區域經濟影響的研究并不少見,但并沒有形成相應的理論。例如,外資、外貿對經濟的帶動與區域經濟水平、結構均相關,這種帶動的具體規律如何?在相同的區域條件下,這種帶動是否可以量化表示出來?(2)內生增長與外部帶動之間的協調理論。完全依賴外部力量的區域發展模式不可取,但在多大程度上利用全球化力量發展區域經濟才算協調?這種狀況在不同類型區域(如中國沿海和內陸地區、技術水平較高地區與資源型產業地區)是否有所差別?這些均需要通過深入研究才能給出回答。
2.經濟全球化對區域經濟差異的影響
國際學術界關于跨國公司投資對區域經濟差異的影響,存在不同結論。有人認為外國投資加大了區域經濟差異,另一些人則通過實例證明了相反的觀點。本文作者在評介這些成果的基礎上,通過對中國實例的分析,證明外資對區域經濟差異的影響是處于變化之中,有些時段以減少區域差異為主,有些時段則表現為擴大區域差異[16]。進一步的研究證明東部地區與西部地區的GDP增長率差異約有90%是由外資引起的[17]。但該研究所依據的數據時序偏短。從較長的時間段來看,這種從擴大到縮小之變化是否仍然存在?這種狀況是中國特有還是同樣存在于其他國家?回答這些問題,尤其是從理論角度對其內在原因的揭示,對研究區域經濟趨同理論很有意義。
3.外資企業關聯與區域發展
跨國企業投資到一個地區后,通過新建企業與跨國公司其他分部的關聯,把所投資區域拉入到跨國公司的空間網絡之中。新建企業在跨國公司生產鏈中的地位,影響著所在區域與跨國公司的關系,進而影響全球化力量對區域發展所帶來的利弊多少。除了跨國公司內部關聯外,跨國公司之間的關聯,也影響投資企業所在地區的發展。兩個競爭性跨國公司共同投入一個地區(如德國大眾與美國通用投資上海),與兩個互補性跨國公司共同投入一個地區(如德國大眾與德國博世投資上海)對區域的影響會有很大不同。還有,外資企業與國內企業的關聯程度,也是影響區域經濟發展的重要因素。以上這些關聯,盡管已有學者進行研究,但經驗性成果較多,理論層面的發現很少。
四、中國城市化問題研究
根據世界上一些國家的城市化過程,學者們總結出了城市化與經濟關系的一般規律。但各個國家由于國情不同,也會出現不同的城市化道路。中國作為發展中大國,工業化進程開始較晚,但近20余年來發展十分迅速。伴隨著農村經濟改革及農村工業蓬勃發展,出現了城市化遠遠滯后于工業化的現象。如2000年中國GDP達到1萬億美元,城市化率僅為36%;而上世紀60年代美國GDP達到1萬億美元時,城市化率超過80%,日本上世紀80年代GDP達到1萬億美元時,城市化率超過65%[18,pii]。與這種現象相關聯,中國城市化進程中有許多理論問題值得研究,比如:(1)城市化與工業化的關系問題。可以通過對中國城市化和工業化進程與國際上一般規律不一致原因的探索,分析其存的客觀性,并在此基礎上,對國際相關理論提出反思。(2)城市化的利弊分析。在承認社會經濟發展帶動城市化、城市化又反過來促進社會經濟發展的同時,有客觀分析城市化的代價或城市化的弊端。這種辯證的觀點尤其是對具體利弊的理論分析,對中國這一正在快速城市化的發展中大國,具有重要意義。(3)城市化適宜度研究。城市化進程并非越快越好,城市化水平也并非一概越高越好。城市化進程要與社會經濟發展水平相適應。同時,科學進步和人們價值觀的改變,經濟結構和地域文化的差異,也會影響城市化水平的差異。不同條件下的城市適宜度研究具有重要理論和實際意義。(4)城市化中的空間進程與社會進程關系研究。城市化不僅是人口、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的轉變過程,也表現為空間上的人文景觀形態變化。同樣的城市化進程,可以通過不同的空間進程表現出來。科學地研究兩者關系,找出適宜的空間形態,對全面協調的城市化十分重要。
五、區域人口、資源、環境與經濟協調發展
中國作為世界上第一人口大國,盡管資源總量并不十分貧乏,但人均資源量卻很低,尤其是中國的人口集中地區與資源富集地區在空間上的不一致,再加上20余年經濟的高速增長帶給環境巨大壓力,致使中國的人口、資源、環境與經濟發展之間的矛盾十分突出。如何實現區域經濟的可持續發展,是各級政府面臨的一個重大實際問題。而在這一實際問題背后,則有一系列理論問題亟待研究。比如:(1)人口、資源、環境與經濟協調發展研究中指標體系選定問題。如何科學地選擇相關指標、如何確定這些指標的權重并沒有相對公認的意見。(2)區域發展質量的科學認定。包括區域經濟增長與社會發展的關系度量問題,綠色GDP的量化計算問題等。盡管資源環境定價涉及多個學科,但區域經濟學家在其中的貢獻不可缺少。(3)區域生態型經濟系統的建立問題。包括用生態學的思想構建經濟結構,構建企業之間的關系,以及工業生產中的“綠色制造”和農業生產中的“綠色農業”等問題,可以通過對這些問題的單項研究,把他們統一在區域發展大系統之中。
六、小結
中國區域經濟學發展中,有許多問題值得研究。本文所討論的5個問題,只是涉及其中的一些方面,且側重中國特色區域經濟學的理論探討。作者在中國經濟地理學的研究中,曾提出以創新思維方式,抓住特殊的研究對象深入研究,來逐步在國際學術界擴大其理論影響的觀點[19]。在區域經濟學的研究中,情形與此大致類似。只要我們不斷引進新的研究方法,培養扎實的學風,經過一段時間的努力,一定會逐步在國際學術界構建中國特色的區域經濟學科。
收稿日期:200經濟經緯(河南財經學院學報)鄭州38~41F107城市經濟、區域經濟李小建20042004根據國際上區域經濟學新近發展趨勢和中國特殊國情,從理論創新角度提出中國區域經濟學應該加強的5個領域研究:區域發展空間格局的理論研究;產業集群研究;全球化與區域發展;城市化問題;區域可持續發展研究。區域經濟學/理論創新/中國
Regional economics/theoretical construction/China基金項目: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02BJL052)高啟杰水金 男,1938年生,博士,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研究員,1007Theoretical Research Themes in Regional Economics in China
LI Xiaojian
(1.Institute of Regional and Urban Studies,Henan Institute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Zhengzhou,45002,China;2.College of Environment &Planning,Henan University,Kaifeng 475001,China)This paper reviews the recent progress of regional economics in international academic forum and the specialties of Chinese context for development of the discipline.Five important areas are suggested for further research:spatial structure of economic development,cluster of enterprise,globalization and local growth,the progress and prlblem of arvanization,and regional sustainable development.李小建(1954-),男,河南孟津人,河南財經學院院長,教授,博士,博士生導師,研究方向為企業區位與區域發展。河南財經學院 區域與城市研究所,河南 鄭州 450002;河南大學 環境與規劃學院,河南 開封 475001 作者:經濟經緯(河南財經學院學報)鄭州38~41F107城市經濟、區域經濟李小建20042004根據國際上區域經濟學新近發展趨勢和中國特殊國情,從理論創新角度提出中國區域經濟學應該加強的5個領域研究:區域發展空間格局的理論研究;產業集群研究;全球化與區域發展;城市化問題;區域可持續發展研究。區域經濟學/理論創新/中國
Regional economics/theoretical construction/China基金項目: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02BJL052)高啟杰
網載 2013-09-10 21:3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