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化心理學與日常生活(上)

>>>  新興科技、社會發展等人文科學探討  >>> 簡體     傳統


  動物學的語言往往十分令人信服。人類被稱為“一雌一雄結合的”物種。看來,永久的一夫一妻制對我們來說是自然而然的,就象它對鵝、天鵝以及其他以諸如“愛情鳥”、“寶貝”等稱號進入我們的辭典的飛鳥一樣。一些專家說,家庭價值觀念存在于我們的基因之中。在1967年的暢銷書《裸猿》中,動物學家莫里斯(D.Morris)以令人欣慰的權威寫道,人類性欲的進化目的在于“強化一夫一妻制和維護家庭單位”。
  這種情景最近受到了某種損害。首先,鳥類不再是這種振奮精神的角色模型。鳥類學家現在利用脫氧核糖核酸(DNA)指紋法,能夠檢查一只母鳥的配偶是否真是其后代的父親。結果發現,某些雌山雀如此沉湎于與雄山雀的私通幽會,以致在社交等級體系中把配偶置于次要地位。對雌家燕來說,帶有長尾的雄家燕使私通變得不可抗拒。模樣無辜的雀科小鳴鳥的私通率為40%,以及等等。在短短數年內,認為大多數鳥類是真正一夫一妻的觀點已從傳統見解變為拆穿了的神話。結果,其他一雌一雄結合的物種的忠誠受到了懷疑。
  因此,認為人類天生是持久地實行一夫一妻制的我們也開始探討人類的忠誠問題。當然,你不必具有哲學博士學位就能看到,至死忠貞不渝對人們來說不象比如吃飯那樣是自然而然發生的。不過,一個正在出現的稱之為進化心理學的領域現在能對這個問題作出更精確的解釋。通過研究自然選擇過程如何形成心理,進化心理學家正在描繪人的本性的新面目,提出與促使我們進入或者離開婚姻的感覺和思想有關的新細節。
  好消息是,人們注定會陷入愛情。壞消息是,他們并不注定始終留在愛情之中。根據進化心理學的觀點,對無論是女人還是男人來說,在某些時候,在某些情況下,與人通奸,對配偶反感,突然發現配偶沒有吸引力、令人氣憤和蠻不講理——這些都是“自然而然的”。(甚至變得令人氣憤和蠻不講理或許也是自然而然的,從而促使令你反感的配偶的離去。)同樣能自然而然地發現,某個各方面都出眾的富有吸引力的同事會遺憾地損害你的配偶。當我們看到一對夫婦慶祝金婚時,一種油然而生的反應是有關一條用兩條腿走路的狗的著名評論:問題不在于這種出色地完成的奇跡,而是在于畢竟做到了這件事。
  這一切聽起來或許象是冷酷地聽任家庭進一步衰落的理由。可是,“自然”的東西不一定是不可改變的。進化心理學與過去以基因為中心的有關人的本性的觀點不同,它闡述人的本性的巨大適應性以及環境在形成行為方面的有力作用。特別值得一提的是,進化心理學證明,目前的社會環境與一夫一妻制是多么格格不入。此外,雖然這門學科沒有提出簡便易行的解決辦法,它確實指出了變化的途徑。
  進化心理學的前提是簡單的。人的心理與其他任何器官一樣,被用于把基因傳遞給下一代的目的;根據這種解釋,心理所引起的感覺和思想就能得到最好的理解。因此,饑餓感與胃一樣重要,因為它有助于使我們的祖先活得長久,足以生育和撫養其后代。性欲感與性器官一樣重要,因為它直接有助于生殖。任何祖先,如果缺乏胃,或者饑餓,或者性器管,或者性欲,他們就不能成為祖先,他們能嗎?他們的特點將被自然選擇所拋棄。
  這種邏輯超越了諸如饑餓和色欲等明顯的達爾文主義感覺。進化心理學家們認為,我們的日常的、不斷變化的對配偶或者未來配偶的態度——信任,懷疑,狂喜,厭惡,溫情,冷漠——都是自然選擇的作品,今天它們之所以能留在我們身上,是因為過去它們導致有助于傳遞基因的行為。
  為什么進化心理學家們能如此信心十足?部分原因在于,他們的信念所依賴的是進化生物學的全部資料基礎。在各類物種中,以及在從大腦到膀胱的各種器官中,大自然注意到了基因傳遞的最精細方面。請考慮一下靈長類動物的睪丸的精巧構成:如果你找到一群雄猿并稱一下它們的睪丸的重量(實際上并不建議你這么做),你將發現一種模式。黑猩猩以及其他“睪丸相對較重”(與體重相比的睪丸重量)的動物的特點是,它們所交配的雌性十分混亂。睪丸較重的動物既不是完全一夫一妻的(例如長臂猿),也不是系統的一夫多妻的(大猩猩)。一個雄性獨占一群雌性。解釋是簡單的。當雌性與許多雄性一起生殖時,通過產生大量精液,雄性基因能有益于其自己的傳遞。哪個雄性能成功地使其基因進入特定的卵子或許完全是一個量的問題,因為競爭的一群群精子必須進行博殺。
   女人的煩惱
  諸如這樣的模式除了顯示大自然的精巧設計,還使一種探索工作成為可能。如果睪丸的進化是為了符合女性的行為,那么睪丸就是了解女性天生行為的線索。通過男性的睪丸,我們就能擺脫現代文化的影響,穿透史前的迷霧,看到女性在我們的進化的社會環境中如何行動:我們能夠瞥見古時女性的部分心理。
  人類的相對睪丸重量介于黑猩猩和大猩猩的睪丸重量之間。這表明,女人雖然遠沒有雌性黑猩猩(它們可能是真正的性欲機器)那么狂野,但她們天生有幾分喜歡冒險。如果她們不是這樣,為什么自然選擇會用珍貴的資源來營造和維護有份量的睪丸?
  還有更精確的證據證明女性天生的不忠。你可能認為,一個丈夫射出的精子數量將只取決于他已有多長時間未過性生活。錯了。根據最近的一項研究,更重要的是,他已有多久沒有見到他的配偶。一個已有比如說一周未過性生活的男子能產生更多的精子,如果他的妻子因出差不在家,而不是因患感冒而整天呆在家中。總之,真正重要的是這個女人是否有機會誤入歧途。她越是有機會從別的男人那兒收集精子,她的配偶產生的精子也就越多。這再次說明,自然選擇設計這種精巧的武器,乃是為了證明這種武器具有與女性的不忠進行斗爭的某種作用。
  因此,與一夫一妻制論題有關的頭號問題是:女人并不天生是忠貞的楷模。移情別戀,準備在適當情況下露一手是她們的心理的天生組成部分。這方面的第二號問題是:如果你認為女人是糟糕的,你應該看看男人。
   男人的煩惱
  就男人來說,來自生理學的線索同樣有助于揭示男子的心理。請考慮一下“雌雄二態”——男性和女性平均體形之間的差別。極端的雌雄二態在一夫多妻的動物中是典型的,一個雄性或許能使幾個雌性懷孕,使其他雄性沒有后代。由于獲勝的雄性往往通過與其他雄性搏斗或者恐嚇其他雄性來確保其戰利品,肌肉發達、喜愛攻擊的雄性的基因得以傳遞給后代,而不那么強大的雄性的基因就被拋入歷史的垃圾堆。雄性大猩猩如果能贏得一系列搏斗,就能獲得一大群配偶,如果贏不了,就沒有配偶。因此,雄性大猩猩的體格是雌性大猩猩的兩倍。就人類來說,男人的體格比女人大15%左右,這足以說明,男人的背離一夫一妻制就象女人的背離一樣,不僅僅是最近的文化發明物。
  人類學提供了進一步的證據。曾得到研究的過去或者現在的1154個人類部落中的近1000個,包括世界上的“狩錯”部落的大部分,都允許一個男人擁有一個以上的妻子。這些部落是我們能作為“祖先環境”——人類進化的社會背景,為之設計心理的環境——的現存例子的最相似的東西。人類學的假設是:在這種部落——南非的昆桑人,巴拉圭的阿克人,19世紀的愛斯基摩人——中間長大的人們的行為是十分“自然而然的”,而且,至少比在不是祖先環境的一部分——電視,汽車,因重婚而坐牢——中間長大的人們的行為更自然。
  有關女性的系統的一妻多夫制或者一妻多夫——一個女人同時獨占對一個以上的男人的性接觸權——的人類學例子因逐漸消失而少得可憐。因此,雖然男性和女性在適當情況下都傾向于不忠,男子看來更深深地傾向于確實擁有第二個或者第三個配偶——擁有一大群配偶。
  他們也更傾向于偶然的招花惹草。男子不那么注重性伴侶。賣淫——與某個你不認識、也不在乎認識的人發生性關系——是世界各地的男子難以抗拒地尋求的一種服務。此外,幾乎所有完全依賴視覺刺激的色情作品都是由男性消費的。
  許多研究證實了女性的更有識別力的天性。一位進化心理學家對男性和女性進行調查,題目是他們愿意作為“約會”對象的人們的最低智力水平。男性和女性的一般回答都是:一般智力。那么,潛在的約會對象必須多么聰明,他們才會同意發生性關系?女性說:哦,在這種情況下,顯然必須高于一般水平。男性說:哦,在這種情況下,顯然必須低于一般水平。
  在進化心理學家中間,對這種男性的來者不拒的方式的主要根源沒有爭議。一個女人,無論她有多少性伴侶,通常一年只能生育一個后代。對一個男人來說,每一個新配偶都提供了一次使基因傳往后世的實際機會。根據《吉尼斯記錄大全》,世界歷史上子女最多的父親是死于1727年的摩洛哥阿拉維王朝皇帝毛拉伊·伊斯梅爾。他生了1000多個子女。
  男性來者不拒的性欲背后的這種邏輯現在看來是一清二楚的,但并非始終如此。達爾文曾指出,在一個又一個物種中,雌性的“欲望總是比雄性弱,但他從未發現原因何在。只是在1960年代末和1970年代初,生物學家威廉斯(G.Williams)和特里弗斯(R.Trivers)才把男性旺盛的性欲歸因于他們的幾乎是無限的生殖潛力。
   女人為何欺騙?
  即使在當時,女性放蕩的能力仍是令人困惑的。對女性來說,更多的性生活并不意味著有更多的后代。她們求質不求量是否因為,尋求一個強健、聰明的配偶很可能預示后代的強健和聰明?有大量證據表明,女性向往這類特征,但就我們人類來說,基因并不完全由男性提供。與我們的猿類近親不同,我們是一個“父親投資很大”的物種。在每一種已知的狩錯文化中,婚姻是一種規范——不一定是一夫一妻的婚姻,也不一定始終是持久的婚姻,但必須有某種婚姻;通過這種機制,父親幫助撫養子女。
  不過,在我們人類中,一個女性的基因遺產經由一個具有兩樣東西的配偶才能得到的最好的發揚光大,這兩者是優良的基因和雄厚的財力。可是,如果她找不到一個同時具有這兩者的男人,那該怎么辦?一種解決辦法是哄騙一個深愛、寬容以及或許是富裕的、但并不特別強健或者聰明的配偶,讓他來撫養另一個男人的后代。女人不一定必須了解這種策略,但從某種程度上說,不管是有意識地還是無意識地這么做,靈活的時代選擇是適當的。一項研究表明,欺騙配偶的婦女往往在排卵期前后這么做,這時她們最容易受孕。
  就這件事來說,在月經周期不受孕時進行欺騙有其自己的邏輯,作為一種使情夫成為傻瓜的方式(無意識地);這個女人從他身上獲取物品或者服務,以交換他的不會產生后代的征服。當然,他買的鮮花或許無助于她的基因,但在祖先環境中,不那么無意義的禮物——最重要的是食物——能有所幫助。南非昆桑人狩獵村莊中的一個名叫尼薩的婦女告訴一位人類學家:“如果你有幾個情人,一個帶給你一些東西,另一個帶給你另一些東西。第一個在夜間帶著肉來,另一個帶著錢來,第三個帶著珠子來。你的丈夫也買一些東西送給你。”
  多個情人還有別的用處。這位名叫赫迪(S.B.Hrdy)的人類學家推論說,女人與不止一個男人發生性關系,這使幾個男人得出他們或許是某個后代的父親的印象。于是,他們或許會善待這個后代。她的理論得到葉猴的啟發。雄性葉猴有時殺死其他猴子所生的幼猴,作為一種打破性僵局的方式。這是與(前)母猴配對的序幕。除了強行中斷母猴的哺乳,使它的精子集中于未來的后代,還有什么更好的辦法使它恢復排卵?
  任何人如果打算全面譴責葉猴的道德,應該首先注意到,以不忠為基礎的殺嬰在許多人類部落中是被接受的。在南美的雅挪馬馬人和所羅門群島的提科皮亞人中間,男人在娶過去結過婚的女人為妻時,要求殺死她們的嬰兒。此外,巴拉圭的阿克人有時集體決定殺死一個沒有父親的新生兒。因此,對一個處于祖先環境中的女人來說,擁有多個性伴侶既能使他們保住她的子女的生命,又能使他們保護或者扶養她的幼兒。
  這種邏輯依據的仍然不是對這種做法的有意識的理解。雄性葉猴大概不懂父權概念。然而,使雄性對某些幼嬰可能帶有或者不帶有其基因的線索感到敏感的基因能夠得以生存。一個說“請善待孩子,如果你與他們的母親有過多次性關系”的基因將長期昌盛。
   愛情的創新和墮落
  當然,基因不會說話。它們通過創造感覺和思想,通過營造和維護大腦來影響行為。每當進化心理學家們談論某種涉及行為的趨勢時——比如,某種一夫多妻的或者一夫一妻的愛好,或者男性的父親投資——他們也是在談論一種基本的心理基礎。
  例如,男性父親投資的實現需要產生一種有強烈吸引力的情感:父愛。在我們的過去的某個時候,使一個男人愛他的后代的基因開始活躍,而促進疏遠感的基因受到損害。原因大概是,環境的變化,比如食肉動物的興旺,使沒有愛心、不懂保護的父親的后代更可能滅亡。
  跨越這個門檻意味著不僅愛孩子;成為慈愛父母的第一步由男人和女人形成相互吸引力組成。使父母倆全身心關注一個子女的幸福的遺傳決定因素看來是使男女能彼此心醉神迷的主要原因。
  直至最近,這種見解仍是異端邪說。“浪漫愛情”被認為是西方文化的反常發明。例如,據說波利尼西亞的曼吉亞人對提到婚姻之愛感到困惑。可是,最近人類學家們對包括曼吉亞人在內的據說是沒有愛情的文化進行了再次考察,并發現了非人類學家們早已知道的東西:男女之間的愛情是人類的普遍現象。
  從這種意義上說,一夫一妻的標記是恰當的。然而,一夫一妻這個術語以及愛情這個術語所傳遞的永久和對稱的感覺卻是廣泛地令人誤解的。進化不僅發明了浪漫愛情,而且也從一開始起使愛情墮落。這種墮落在于男性的父親投資所固有的利益沖突。請記住,使男性投資達到最大限度的目的有時使婦女不忠。然而,正是這種投資的珍貴使她的不忠對她的配偶的利益來說是毀減性的。對這個世界來說,一個對不是他的子女傾注時間和精力的男人的基因是不長久的。
  與此同時,男性父親投資也使這個男人天生的一夫多妻傾向與他的妻子的生殖利益發生抵觸。他的尋求新妻子可能使他撤回、或者至少減少對其第一個妻子所生孩子的投資。這種資源的再分配總的說來或許有助于他的基因,但無疑不利于她的基因。
  這類長期的基因沖突的現存遺產是人類的妒忌。從理論上說,應該存在兩種妒忌——一種是男人的,一種是女人的。男人的妒忌應該著重于性行為的不忠,因為通奸是他所面臨的最大基因威脅。一個女人雖然幾乎不會贊同伴侶的性行為不忠(這會消耗時間和轉移某些資源),她更關心的應該是感情的不忠——這種完全傾心于另一個女人的感情不忠可能導致更大得多的資源轉移。
  密執安大學的進化心理學家巴斯(D.Buss)曾生動地證實了這種預言。他把電報放在一些男女身上,并讓他們想象其配偶正在做各種令人不安的事。當男人想到配偶的性行為不忠時,他們的心跳的加速程度相當于一口氣喝了3杯咖啡。他們出汗。他們皺起眉毛。當他們想象配偶處于萌芽狀態的移情別戀時,他們平靜了下來,盡管沒有完全恢復到他們的正常程度,對女人來說,情況恰恰相反:想到配偶的感情不忠——使愛情改變方向,而不是作為補充的性行為——導致更深的悲傷。
  這種妒忌與這類不忠是如此絲絲入扣,以致進一步證明,這類不忠具有漫長的進化史。然而,現代環境把他們帶到了新的高度,使婚姻變得比以往更充滿風險。從某種意義上說,男人和女人始終注定要使彼此不幸,但現在他們特別善于這么做。
   (摘自美國《時代》周刊,1994年8月15日)*
  
  
  
現代外國哲學社會科學文摘滬14-17B4心理學賴特19971997明博[美]R.WRIGHT 作者:現代外國哲學社會科學文摘滬14-17B4心理學賴特19971997

網載 2013-09-10 21:39:41

[新一篇] 還原意識形態的運作過程    ——詹姆遜的意識形態理論

[舊一篇] 進化心理學與日常生活(下)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