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新世紀的出版學研究

>>>  新興科技、社會發展等人文科學探討  >>> 簡體     傳統


  面向新世紀的出版學研究將主要集中在四大領域,即:出版學學科體系的構建、出版學應用性研究、出版學戰略性研究和出版學借鑒性研究。
      一、出版學學科體系的構建
  出版學學科體系的構建是未來出版學研究最基本的研究領域。從出版學理論研究的歷史與現狀來看,出版學學科體系的構建主要從兩個方面展開:一是學科的整合,一是學科的分化。
  1.出版學學科的整合。美國科學哲學家夏佩爾認為:當學科發展到某一階段,人們會把某些具有內在聯系的、相關的事物或現象歸在一些,形成一個信息群,構成一個統一的課題或領域,作為科學在這個發展階段的研究對象,這是科學發展的必然。根據這一理論,出版學學科整合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首先是學科定位問題;其次是學科術語的規范;再次是學科體系的構建。
  學科定位 長期以來,在出版學研究領域存在著許多模糊的觀念,因此,給出版學一個客觀的準確的定位就顯得尤為重要。在教育部新頒布的專業目錄中,對出版學已有了明確規定:出版學屬于“文學”大類下的“新聞傳播學”的一個下位類——“編輯出版”,這樣,就解決了近幾年出版界爭論不休的“出版學”的歸屬問題。在出版學學科性質和歸屬問題明確以后,我們應著手解決出版學的研究對象、研究范圍、出版學與相關學科的關系等基本問題。
  學科術語的規范 任何成熟的學科都有其穩定的、規范的核心概念體系。目前,在我國出版學研究領域,規范的核心概念體系尚未形成,存在著大量不規范的概念。對于這些不規范概念首先應進行規范,其次應對每個概念加以界定。對于學科術語的規范應遵循以下幾條原則:第一,盡可能沿用已被出版界人士認可的學科術語;第二,與國際接軌,實現中外文學科術語的統一,以便于國際間的學術交流;第三,適當借用其他學科術語,使我們所界定的學科術語能廣為社會所接受。
  學科體系的構建 學科體系是學科概念體系的擴展與充實。目前,學術發展呈現出大學科群的綜合態勢,而在出版領域,編、印、發一體化的趨勢已逐步形成。基于這一態勢,出版學學科體系的構建應在揭示出版工作和出版活動一般規律的基礎上,力求包容出版管理、編輯、印刷、發行四大分支學科,明確學科間的相互聯系,從而構成完整有序的出版學學科體系。
  2.出版學學科的分化。與出版學學科整合相對應的另一個趨勢就是學科的分化。出版學學科的分化是在兩個層面上展開的:第一個層面是根據出版物的屬性來展開的;第二個層面是根據出版工作的各個方面和出版過程的各個環節來展開的。
  出版物的物質和精神雙重屬性決定其理論研究的分化。出版物作為一種精神產品,其生產與傳播應遵循精神產品生產與傳播的一般規律,由此衍生出出版文化學、出版傳播學、出版社會學、出版美學等分支學科;出版物作為一種物質產品,特別是作為一種商品在市場上流通,其生產與流通又要遵循商品生產與流通的市場經濟規律,由此派生出書業經濟學、圖書營銷學、出版統計學、出版會計學、出版企業管理學、圖書廣告學等。
  出版工作的各個方面和出版過程的各個環節的基本原理和運行規律一直是出版學理論研究的焦點,由此形成的學科有:編輯學、出版工藝學、印刷工藝學、裝幀設計、圖書發行學等分支學科,這些分支學科的研究深入到出版工作的各個具體環節,從具體問題入手,探索出版工作的運行規律,使出版學理論研究更具有實用性,并為學科體系的構建提供了多角度的支撐點。
      二、出版學應用性研究
  出版學應用性研究應緊緊圍繞著中國書業改革這個大課題進行。改革開放20年,中國書業改革為出版學應用性研究提供了大量的課題。從1982年至1988年的“一主三多一少”、1988年至1994年的“三放一聯”、1994年以后的“兩個轉移”,到近幾年提出的“加強管理、優化結構、提高質量”的十二字方針,中國書業的每項重大改革都值得我們理論界去思考和探索。建立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出版事業體系,推進中國書業產業化的進程是出版理論工作者義不容辭的責任。此外,出版工作具體環節和出版活動中的具體問題也為理論界提出了許多新的課題,如策劃編輯制、出版集團化、代理制、連鎖經營、反盜版、圖書定價、質量管理等問題都亟待理論界與出版工作者共同探討和解決。
      三、出版學戰略性研究
  出版戰略研究要認真思考并回答跨世紀出版工作的重大問題,必須對21世紀出版業的基本特征和發展趨勢作出正確的判斷。因此,出版學戰略性研究應側重于以下幾個課題的研究:
  1.“知識經濟”時代的出版業。“知識經濟”是以知識資源的生產、分配、消費為重要特征,以知識資源的開發作為社會進步主要動力的一種社會經濟形態。在“知識經濟”時代,以出版產業為主體的傳播業,已不再是一種簡單的社會支持系統,它將成為獨立的產業體系,在新的經濟形態中,被賦與了更加重要的社會功能。因此,按照出版產業自身的發展規律迅速發展,促進出版產業體系更加完善、功能更加齊備,是步入“知識經濟”時代出版理論研究的重要課題。宏觀上,應研究如何改變中國出版業部門所有、地區所有的狀況,以適應“知識經濟”時代對出版產業提出的高效率、低成本、大產出的要求。
  2.出版業可持續發展研究。我國政府已制訂《中國21世紀議程》,為下一個世紀中國可持續發展指明了方向。在這種形勢下,出版理論研究應盡快明確出版業可持續發展的內涵;中國出版業可持續發展的戰略;研究出版資源的合理開發和利用;研究出版業如何實現與社會發展、經濟增長、人們需求的協調發展;研究出版業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如何保持同步增長等與中國出版業可持續發展密切相關的問題。
  3.出版業高新技術發展戰略研究。出版業高新技術主要指電子計算機技術、多媒體技術和網絡技術。出版業高新技術發展戰略研究應緊緊圍繞通過科技進步,不斷提高出版業經濟增長中的科技含量這一大主題做文章。首先,應研究如何利用高新技術從整體上提高全行業的裝備及管理的現代化水平,推動產業結構調整與優化,提高出版物產品質量和全行業勞動生產率;其次,應研究利用多媒體技術,積極研制開發新的出版媒體,特別是電子出版物的開發與生產技術的研制;第三,研究利用網絡技術和桌面出版技術,實現出版編輯工作自動化、出版物發行網絡化和出版事務管理網絡化;第四,應加大各項技術標準研究的力度,在全行業消除無標準生產的現象。
      四、出版學借鑒性研究
  1.出版史研究。出版史研究應從兩個方面進行:一方面是出版事業史,它主要研究國內外出版活動實踐的歷史,研究出版活動的文化和社會背景;另一方面,是出版思想史的研究,它主要從歷史上出版家的出版理念,某一時代的出版理論思想這一角度進行研究和總結。目前,這一方面的研究比較薄弱,但對于出版學理論框架的構建來說,這方面的研究尤為重要。
  2.國外書業研究。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我國出版業與國外出版業的交往日益頻繁,中國的出版業需要走向世界,世界出版業也急切需要走進中國。在世紀之交各自謀求發展的過程中,中國出版業如何抓住機遇、迎接挑戰,是國外書業研究的重要課題。具體地說,應對世界各國出版業概況,特別是發達國家的出版業概況進行了解,對國外書業領域的先進技術、出版企業管理方法、出版經營理念、出版業管理模式、法制建設以及如何保護本國出版業不受外來沖擊等課題進行研究,為我國出版業有選擇地吸收與借鑒打下良好的基礎。
  收稿日期:1998年1月16日
出版發行研究京19~20Z1出版工作、圖書評介朱靜雯19991999本文作者單位:武漢大學圖書情報學院 作者:出版發行研究京19~20Z1出版工作、圖書評介朱靜雯19991999

網載 2013-09-10 21:39:57

[新一篇] 面向應用的物流績效評價方法比較研究  ——一個理論梳理框架

[舊一篇] 面向語義的網絡信息資源整合的指示數據庫案例研究①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