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確把握和靈活調整宏觀調控的力度

>>>  史地研究雜志方面文獻收集  >>> 簡體     傳統


  黨的十四大以來,我國的經濟出現了良好的發展勢頭,如何準確地估計我國當前經濟形勢與面臨的主要矛盾,正確地把握和靈活地調整宏觀調控的力度,是保持和發展良好的經濟形勢的關鍵。本文對這一問題,談一些個人的看法。
      一、正確地評價和認識我國當前的經濟形勢與主要矛盾
  我國當前的經濟形勢,從總體上說是好的。經濟運行初步形成了適度快速增長和較低物價漲幅的良好態勢。經濟適度快速增長的穩定性增強,物價漲幅進一步回落到較低的水平,經濟運行呈現出“高增長,低通脹”的特征。1996年的經濟增長速度達到了近10%的水平,通貨膨脹率已經下降到人們基本上可以承受的程度。標志通貨膨脹程度的主要指標——社會商品零售價格上漲率,由1994年的21.7%回落到1996年的6.1%。1997年全年的物價上漲幅度預計可以控制在4%以下。
  我國的農業連續二年豐收,國家采取了敞開收購、增加收儲、緊急調運等措施,努力穩定糧食市場價格,農民種糧的積極性仍然較高。農副產品的有效供給明顯增加,供求關系顯著改善,對穩定經濟和物價起了重要的作用。
  國際收支平衡狀況良好,外貿出口大幅度回升,外商直接投資繼續增加,進出口貿易總額近3000億美元。今年上半年,累計貿易順差177.7億美元。我國的外匯儲備額1993年底為211.99億美元,1994 年底516億美元,到1997年7月末國家外匯儲備達到1259億美元, 在世界各國中占第二位。
  財政收入增長較快,金融形勢比較平穩。城鄉居民收入進一步提高。1997年1~7月累計,國內財政收入(不含債務收入)完成4716億元,同比增長29%。金融改革順利進行,貨幣供應量與經濟增長基本協調。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農村居民人均現金收入分別達到2623元和980元,扣除價格因素實際分別增長2.6%和3.2%。
  今年以來,宏觀經濟的好形勢是多年來沒有的,我國的經濟成功地實現了“軟著陸”,進入了適度的運行區間,這是深化改革,加強和改善宏觀調控所取得的成果,充分證明了黨中央確定的各項方針政策和“穩中求進”的總體要求是完全正確的。
  從我國的經濟運行情況看,仍然存在一些需要高度重視的問題,有的問題是比較嚴峻的,主要是:農業豐收以后,市場糧價下降,糧食購銷工作出現了新的情況,保護農民種糧的積極性,已成為關系全局的重大問題;國有企業機制轉換較慢,開發創新能力不強,不能適應市場需求的變化,企業總體經濟效益差的狀況沒有從根本上扭轉,資金周轉慢,產成品庫存增加,相互拖欠嚴重。到1996年底,全國38萬家獨立核算的工業企業產成品積壓達5346億元,比年初增加700多億元; 通貨膨脹的危險并沒有從根本上消除,勞動者就業的壓力相當大;不同社會群體包括城鄉、地區和人與人之間的收入差距偏大;金融風險逐漸暴露,國有商業銀行和非銀行金融機構的不良資產仍呈上升趨勢,城鄉信用社等非銀行金融機構支付困難的問題進一步顯現出來。
  對我國宏觀經濟運行形勢有一個正確和客觀的把握,這對于總結經驗,明確方向,繼續發展良好的經濟形勢是十分必要的。更重要的問題是在分析形勢的基礎上找出經濟發展中的主要矛盾,并對主要矛盾有一個科學的準確的判斷。我國經濟發展中的主要矛盾還是經濟總量發展的平衡與不平衡的問題。當前,對我國經濟總量的判斷,有兩種不同的觀點。一種觀點認為我國經濟中的總需求過旺,需求仍然是大于供給,因此,宏觀調控的重點是抑制需求;另一種觀點認為,在宏觀經濟中,有效需求明顯不足,供給大于需求,因此,宏觀調控的重點是刺激需求,解決供給過剩的問題。兩種觀點不同,對宏觀經濟政策的選擇就不同。我認為,我國經濟總量仍然是失衡狀態,是總需求仍然超過總供給。因此,在宏觀經濟政策實施中還不能松動銀根,必須適度偏緊,根據經濟運行的實際狀況,正確地把握和靈活地調整宏觀調控的力度。
      二、對我國經濟運行中主要矛盾的理性分析和實踐觀察
  宏觀調控的主要目標是實現社會總供給和總需求的平衡,這也是經濟運行中的主要矛盾,抓住并不斷地解決這個主要矛盾,其他矛盾就可以相應地解決。這個矛盾在整個社會再生產過程中就顯得更為復雜。
  在社會再生產過程中,提供的社會產品和勞務形成了社會總供給,在商品經濟中,供給的形成是要由價值來體現的,而價值創造的基礎就在于供給的形成,因此,二者形成的基礎是一致的,也應該是統一的。但是由于物資和勞務以及價值的分配是在兩個不同的領域分別來進行的。在流通領域運動的物資要經過運輸、倉儲、批發、零售等環節,容易發生短缺的變化。而在價值分配中,分配的貨幣形成的需求不會減少。同時,由于種種復雜的原因,比如,財政赤字向銀行透支,引發了貨幣的財政發行或非經濟發行,這實際上是“憑空”創造貨幣,其結果必然引起價值的超分配,這樣,在價值分配領域中就出現了需求大于供給的問題,使總需求過多。商品流通領域和價值分配領域的這種變化,使總供給和總需求往往產生極大的差異,這種差異的結果多是需求多,供給少。
  從我國改革開放以來的經濟實踐來看,由于幾次出現經濟過熱,宏觀經濟失控,高投入,低產出,至使總需求經常處于過旺狀態,出現了幾次通貨膨脹。社會商品零售價格的上漲率,1985年為8.8%,1986 年為6%,1988年為18.5%,1994年為21.7%,直到1996年和1997年, 價格才開始回落。由此可見,在我國經濟總量失衡的通常表現是社會總需求大于社會總供給,以總需求膨脹為特征的經濟總量失衡是導致我國經濟波動的主要原因。因此,調節和控制社會需求總量一直是宏觀調控的重點。
  從目前我國市場的現象觀察,經濟總量似乎是平衡的,甚至是供給明顯過剩,買方市場明顯形成,商品和勞務的供給大于需求。我認為,這只是一種經濟現象,從經濟運行的過程和深層次來分析,我國目前經濟總量仍然是不平衡的,不是需求明顯不足,經濟運行的主要矛盾仍然是需求大于供給,這是推動物價上漲的主要因素,也容易形成通貨膨脹的反彈,我們務必不可以掉以輕心,原因是:
  1.國民收入超分配形成的過多需求并沒有完全被市場吸收。前些年出現的通貨膨脹,很重要的一個原因是國民收入超分配引起的。由于財政赤字、投資膨脹、消費基金膨脹、信用膨脹,使貨幣供給的增長速度過快,超過經濟增長率。貨幣供給的過量和國民收入分配政策的傾斜,分配格局發生很大的變化,國民收入過多地向企業和個人轉移。而企業的短期行為和不規范的分配秩序,加之預算外資金的失控,國有資產的流失,使許多貨幣轉移在個人手中,形成巨額的儲蓄存款。據統計,“八五”前四年,全國職工平均工資收入平均遞增22%,遠遠高于效益的增長。銀行對個人的工資性現金支出年均增長27.9%。改革以來,城鄉居民金融資產迅速增加,儲蓄存款增加了102倍,平均每年遞增33.5%。由于消費的選擇性和多樣性,消費需求的擴張力度明顯減弱,這些潛在的貨幣購買力并沒有完全被市場吸收,大量的貨幣沒有直接轉化為現實的市場支付能力,而是沉淀在銀行,成為市場潛在的支付能力積壓下來,隨時可以成為沖擊市場的力量。  
  2.漲價的潛在壓力尚未消除。從需求拉力來看,固定資產投資率仍居高不下,廣義貨幣供應量(M[,2])增幅仍然偏高。 從成本推力來看,近年來國家連續幾次大幅度地提高了農副產品和基礎產業的價格,企業職工的工資增幅較大,使企業的成本都明顯上升,如果企業不能逐步消化,一旦需求條件具備,今后還可能通過產品漲價釋放出來。
  3.高投入低產出的粗放型經濟增長方式并沒有明顯改變。經濟增長主要依靠增加物質投入,投入產出率低,經濟剩余少,經濟效益低。每增1億元固定資產投資,當年創造的國民生產總值,“六五”為3.2億元,“七五”為2.2億元。經濟的投入產出率低,特別是國有經濟, 增加1億元的國民生產總值,要付出2億多元的投入。企業的資金利稅率逐年下降,工業物耗占工業總產值的比重,1978年是67.4%,1995年進一步上升為71.7%。我國單位國民生產總值的能耗為日本的6倍,美國的3倍,韓國的4.5倍。投入多,產出少,經濟效益低,必然不斷地制造和擴大總供求的缺口。加之預算的軟約束使投資和消費雙膨脹不斷地被再生產出來,在倒逼機制的作用下,很容易造成貨幣供應量過多,從而使通貨膨脹反復出現。
  4.“八五”末期積累的漲價壓力尚未完全釋放。“八五”末期有關部門提出了1500億元左右的調價要求,由于宏觀形勢嚴峻和抑制通貨膨脹的需要,1995年只出臺了鐵路客運票價和棉花收購價,兩項調價金額合計200億元左右,另外的1000 億元左右的漲價壓力要在“九五”時期出臺,這樣就加大了今后價格改革的壓力。我國目前的價格回落,在很大程度上是行政手段在起作用,如果沒有行政手段的干預和限制,完全由市場供求調節價格,很多商品的價格還會高于目前的價格。
  5.我國的農業基礎還不穩固。農副產品短缺的問題依然存在。近年來水旱災害頻繁,造成的損失越來越大,充分暴露了農業基礎薄弱,特別是水利建設嚴重滯后的問題。加之農業經濟資源短缺,特別是土地資源的減少,人口的增多,農副產品供求矛盾依然存在。我國現在每年出生1600萬的人口,需要增加225萬噸的糧食滿足新增人口的需要。 到本世紀末,我國人口預計13億,按每人平均400公斤糧食計算,需要5.2億噸,而按照農業發展規劃,我國的糧食生產即使經過努力到本世紀末只能達到5億噸,屆時將出現2000萬噸的缺口。目前,盡管農業連續二年豐收,但農業狀況對物價的影響尚不確定,我們對此不可盲目樂觀,掉以輕心。
  通過理性分析和經濟運行的實踐觀察,可以看出我國目前主要矛盾仍是需求潛力大,有效供給不足,總量仍是處于失衡狀態,通貨膨脹的機制依然存在,宏觀調控的重點仍是抑制需求總量。當然,從市場現象觀察,供給過多,大量商品積壓,資金難以循環周轉,這也是事實。這就要求在宏觀調控的力度上要有一個準確的把握,在整體從緊的情況下,注意審時度勢,進行適時適度的微調,靈活調整其力度,特別是在調整經濟結構上要做一些深入細致的研究。
      三、正確把握和靈活調整宏觀調控力度的幾點建議
  1.繼續搞好國民經濟的總量平衡,保持穩定的宏觀經濟環境。我國經濟盡管實現了“軟著陸”,總量矛盾有所緩解,但基礎很不穩固。因此,在整個“九五”期間,都要把總量平衡作為宏觀調控的重要任務和主要矛盾,重點是控制需求總量,增加有效供給,堅定不移地堅持適度偏緊的財政貨幣政策,繼續控制固定資產投資需求和消費需求的過快增長。抵消和抑制來自各方面的擴張沖動,保持貨幣流通的穩定。
  2.調控力度的傾斜要有利于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根據我國目前貨幣購買力的潛力,要深入開發新產品來滿足消費和促進消費。根據消費需求的變化,加快產品結構、產業結構的調整,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是促進經濟持續增長的重要途徑。結構的調整必須以市場為導向,適應市場需求的變化,發展市場需要的產業,開發市場需要的產品,拓展市場需要的各種健康、文明、方便的服務。要繼續發展城鄉居民住宅及相關的市政配套和服務設施、農業及相關的農田水利基礎設施、高新技術及電子信息服務行業,面向農業和農村市場的短線產品以及適合國內外市場需要的產品。對于這些產業和產品的開發、生產,在宏觀調控力度上要給予傾斜,滿足投資,靈活調整,適度松動,以解決供給的不足。要根據對產業結構實行戰略性調整的要求,壓縮和調整嚴重過剩的生產能力。對這些行業和產品在宏觀調控力度上必須從緊。要充分利用增量帶動和促進存量調整,下決心解決“大而全”、“小而全”和盲目重復建設這個頑癥。通過調整,使生產能力過剩的行業得以“消腫”,使生產能力相對不足的行業得以加強,使經濟資源從劣勢企業中撤出,向優勢企業集中。作為宏觀調控力度的傾斜,就是要有利于通過形成生產供給能力來創造新的需求,而新的生產能力又有助于從外商外國人手中搶奪市場,這是調整結構、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和進行宏觀調控力度傾斜的基本著眼點,也是解決目前市場很多商品供過于求、商品積壓和緩解有些商品供不應求的有效途徑。
  3.狠抓農業,保持農業的穩定發展。要切實把農業放在國民經濟的基礎地位來加大對農業的投入,加強農業基礎設施建設,提高農業抵御自然災害的能力,改善農業生產條件。要改進和完善土地使用制度,保護土地資源。要采取多種措施,鼓勵和扶持農民的股份制、股份合作制等多種形式,發展農業生產、農副產品加工業和養殖業,推進農業的產業化進程。落實農產品價格的保護措施,增加農民收入,保護農民的利益。要積極推廣科普教育,提高農民的文化素質和科技素質,提高其科學種田的能力,并采取優惠政策,鼓勵農業科研和科技成果的應用。通過這些措施,增加農副產品的供給,緩解農副產品潛在的供不應求的矛盾。
  4.防范金融風險,抓好財政的增收節支。社會總需求的擴張與信用狀況和財政收支狀況有緊密的聯系。要進一步控制信貸投放和現金投放,加強貨幣回籠,努力實現貨幣發行的目標。要加大整頓金融秩序的力度,嚴格執行國家有關加強金融機構內部控制、禁止銀行資金違規流入股市等各項規定,進一步規范證券市場。要切實做好防范金融風險的工作,努力降低銀行的不良資產比重,特別注意化解城鄉信用社的金融風險。堅決取締非法金融機構和非法金融活動。密切關注國際金融市場的變化,擬定應對措施,防止國際金融風險對我國的沖擊。金融機構必須規范自己的經營行為。要加大稅收征管力度,加強對預算外資金的管理,通過完善財稅管理,盡快形成國家財政穩定的收入渠道,提高財政收入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使財政真正走出困境。
  5.準確地調節社會需求總量,調節經濟增長率,加強宏觀經濟運行的監測和預測。我國今后對經濟增長的調控,基本目標是在較高水平上保持增長的平穩,減少增長的波動。實現這一點,比實現經濟擴張或緊縮的目標要困難得多。這就要對社會需求總量進行準確地調節,如果需求總量失控,勢必引起經濟的波動。因此,必須時時監測經濟運行的變化,把握好宏觀調控政策的力度,把經濟政策的連續性、穩定性和靈活性很好地結合起來。要建立一套切實可行、能及時反映國民經濟變化的監測預警系統。通過對宏觀經濟的監測和預測,使宏觀調控能及時掌握經濟運行的現狀,把握經濟發展的未來趨勢,發現問題,抓住宏觀調控的有利時機,適時適度地采取措施加以解決。
稅務與經濟2長春37~40F10國民經濟管理與計劃郝中華19981998對我國宏觀經濟運行形勢有一個正確和客觀的把握,對于總結經驗,明確方向,繼續發展良好的經濟形勢是十分必要的。目前,我國經濟總量仍然是失衡狀態,總需求仍然超過總供給。因此,在宏觀經濟政策實施中還不能松動銀根,必須適度偏緊,根據經濟運行的實際情況,正確把握和靈活調整宏觀調控的力度。宏觀調控力度/經濟總量/社會總供給/社會總需求/國民收入長春稅務學院黨委副書記 作者:稅務與經濟2長春37~40F10國民經濟管理與計劃郝中華19981998對我國宏觀經濟運行形勢有一個正確和客觀的把握,對于總結經驗,明確方向,繼續發展良好的經濟形勢是十分必要的。目前,我國經濟總量仍然是失衡狀態,總需求仍然超過總供給。因此,在宏觀經濟政策實施中還不能松動銀根,必須適度偏緊,根據經濟運行的實際情況,正確把握和靈活調整宏觀調控的力度。宏觀調控力度/經濟總量/社會總供給/社會總需求/國民收入

網載 2013-09-10 21:45:55

[新一篇] 正義還是德性  ——自由主義/社群主義之爭的一個側面

[舊一篇] 正確理解哥德爾不完全性定理①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