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實性電視劇的回顧與展望

>>>  史地研究雜志方面文獻收集  >>> 簡體     傳統


  新時期以來,一批紀實性電視劇《新岸》、《長江第一漂》、《長城向南延伸》等嶄露頭角,引人關注。近年,《有這樣一個民警》、《好人燕居謙》、《一個醫生的故事》、《溝里人》等,又以迅速反映現實,頌贊新事新人,奏響時代主旋律,而把紀實性電視劇的創作推向了一個新的階段,獲得了更強烈的社會反響。
  然而,對于如何把握紀實性電視劇創作的美學特征,如何評估它的審美價值,如何拓寬思路,獲得更豐富多樣的表現手法與方式,以及如何界定紀實性電視劇的概念、內涵與外延,在理論、評論界尚存在著不同的見解與看法。文學界的紀實小說等也有著類似的情況。為了總結紀實性電視劇創作的得失,正確認識、把握藝術創作的規律,推動紀實性電視劇創作的繁榮與發展,本報與中國電視藝委會、中央電視臺研究室聯合舉辦紀實性電視劇筆談,懇望有關專家、學者與廣大讀者賜稿、賜教。
                      ——編者
  *      *      *
      一、前提
  把“紀實性電視劇”問題提到電視藝術界研究、討論的日程上來,實在是一件好事情。但研討必須有一個前提:哪些電視劇是紀實性電視劇,哪些電視劇不是紀實性電視劇,大體上要有個比較一致的看法。否則,你說你的,我說我的,并沒說到一處,這就很難取得共識了。
  我認為,紀實性電視劇有兩種類型:一種是以紀實的手法反映當前現實生活中的真人真事,如《長江第一漂》、《一個醫生的故事》。這種“紀實性電視劇”的主要人物、中心事件不允許虛構。另一種是以紀實的手法反映當前現實生活中的現象、問題、觀念。由于主要人物、中心事件并不依憑某個具體的真人真事而可以進行虛構,往往被稱為“紀實風格電視劇”,如《新聞啟示錄》、《黑槐樹》。第一種反映真人真事的,是“紀實性電視劇”的主體和多數;第二種著重以紀實性的手法、風格來反映現象、問題、觀念,而不局限于真人真事,是廣義的“紀實性電視劇”,但它的數量并不多。兩者都應包容在“紀實性電視劇”的范疇內。
      二、回顧
  我國電視藝術界使用“紀實性電視劇”的名稱,是新時期以來的事。沒有使用這個名稱之前,不等于沒有創作實踐。其實, 從1958 年至1966年的八年直播電視劇階段,我們就產生過一些紀實性電視劇,如《黨救活了他》、《劉文學》、《焦裕祿》、《雷鋒》、《像他那樣生活》等。“文革”之后,1978年我國恢復電視劇生產。1979年,上海電視臺制作了歌頌黨的好女兒張志新的電視劇《永不凋謝的紅花》,可以說是開了新時期紀實電視劇之先河。
  盡管我們從五十年代就有了紀實性電視劇的創作,但真正獲得質量的提高,還是在1981年之后。至于紀實性電視劇在全國電視劇生產中既具有令人矚目的質量,又占有一定的數量,則是在1989年之后。為了說明這兩點判斷,我想舉出歷屆“飛天獎”(它的第一屆叫“全國電視劇評選”,第二屆叫“全國優秀電視劇評選”)獲獎情況來加以分析:
  第一屆(1980年度)獲獎作品28部,沒有紀實性作品。
  第二屆(1981年度)獲獎作品10部,其中紀實性作品占1部, 即《新岸》。
  第三屆(1982年度)獲獎作品18部,其中,紀實性作品占1部, 即《家風》。
  第四屆(1983年度)獲獎作品18部,其中紀實性作品占兩部,即《女記者的畫外音》和《生命的故事》。
  第五屆(1984年度)獲獎作品14部,其中紀實性作品占兩部,即《新聞啟示錄》和《強行起飛》。
  第六屆(1985年度)獲獎作品20部,其中紀實性作品占兩部,即《巴桑和她的弟妹們》和《一個叫許淑嫻的人》。
  第七屆(1986年度)獲獎作品21部,其中紀實性作品占1部, 即《長江第一漂》。
  第八屆(1987年度)獲獎作品19部,其中紀實性作品占兩部,即《名聲》和《大角逐序曲》。
  第九屆(1988年度)獲獎作品19部,沒有紀實性作品。
  以上九屆評獎,共有167部作品獲獎,其中紀實性作品11部, 占6.6%,平均每年只有1.2部紀實性作品獲獎。由此可見,這九年間, 紀實性電視劇在整個電視劇生產中的比重和獲獎作品的年平均數量都很少。不過這11部獲獎的紀實性電視劇中,包括了《新岸》、《女記者的畫外音》、《新聞啟示錄》、《巴桑和她的弟妹們》四個一等獎。它們的成就引起了各方面的注意。這就為1989年之后紀實性電視劇的進一步發展準備了條件。
  下面,我們再來看看1989年之后五年間紀實性電視劇的獲獎情況。
  第十屆(1989年度)獲獎作品35部,其中紀實性作品占4部, 即《長城向南延伸》、《有這樣一個民警》、《過了這個村》和《一個叫姚金蘭的人》。
  第十一屆(1990年度)獲獎作品38部,其中紀實性作品占5部, 即《熱血》、《梁子》、《賴寧》、《一個真實的童話》和《小槐樹》。
  第十二屆(1991年度)獲獎作品43部,其中紀實性作品占7部, 即《中國神火》、《硝煙散后》、《好人燕居謙》、《離太陽最近的人》、《豆花》、《鐵市長》和《墨海新蕾》。
  第十三屆(1992年度)獲獎作品50部,其中紀實性作品占9部, 即《天夢》、《黑槐樹》、《蘇雅的故事》、《凈魂》、《神算子》、《山梁上的太陽》、《走出空白》、《大風警報》和《金色輪船》。
  第十四屆(1993年度)獲獎作品48部,其中紀實性作品占4部, 即《一個醫生的故事》、《只要你過得比我好》、《礦山小英雄》和《神圣的軍旗》。
  以上五屆評獎,共有214部作品獲獎,其中紀實性作品29部,占13.6%,平均每年有5.8部紀實性作品獲獎。因此, 紀實性電視劇在全國電視劇獲獎作品中所占的比重,由前九年的6.6%上升到近五年的13. 6%,增加了一倍。以每年獲獎的紀實性電視劇平均數量看,則后五年年平均數5.8部是前九年年平均數1.2部的4.8倍。這后五年中, 紀實性電視劇獲獎作品的質量也是十分喜人的。其中有9部作品獲得了一等獎,這就是:《有這樣一個民警》、《一個真實的童話》、《中國神火》、《硝煙散后》、《天夢》、《神算子》、《金色輪船》、《一個醫生的故事》和《只要你過得比我好》。
  當然,這不是全國紀實性電視劇創作的全面、詳細的統計,但可以從這里看到全國電視劇創作的一種變化和趨勢,這就是:紀實性電視劇的質量和數量都有了一個較大的發展。
      三、問題
  理論是對實踐經驗的規律性的總結,反轉來又給實踐以指導和推動。我們在紀實性電視劇上有了如此豐富的創作實踐,那么,理論的總結本應該跟得上來才對。遺憾的是,當前這方面的理論研究卻落后于創作實踐。
  為了進一步發展中國紀實性電視劇的創作,有些理論問題迫切需要予以探討和澄清。
    1、“紀實性電視劇”這個名稱能不能成立?
  有的同志提出:“紀實性與戲劇性不能相容”,“紀實性是新聞學和史學的特定屬性和范疇。紀實和報道藝術,受‘新聞必須真實’的規范制約,排斥虛構和表演。而戲劇(包括舞臺劇、故事片電影和電視劇)則是以虛構、表演、戲劇沖突為特征……兩個完全對立的范疇,無法構成一個統一的名稱。”“要求電視劇講究紀實性和新聞的時效性,不僅是概念和藝術原則的混亂,實踐上也是弊多利少,對事業對藝術都沒有利。”
  以上這些話,就是認為:“紀實性電視劇”這個名稱是不科學的,是不利于電視劇藝術發展的。
  我以為,不能這么看。“紀實性電視劇”這個名稱是可以成立并在創作實踐中加以運用的。當然,一般地說來,我也贊同電視劇創作不應過于追求象新聞報道那樣的時效性。但是另一方面,也應該承認:象《黨救活了他》、《永不凋謝的紅花》、《長江第一漂》、《長城向南延伸》、《好人燕居謙》、《一個醫生的故事》、《賴寧》、《礦山小英雄》、《名聲》這樣的電視劇的出現,雖然不能象新聞報道那么快,但它們及時地問世并引起人們的反響,是有其不可替代的現實意義的。
  “紀實性電視劇”這一名稱能不能成立的爭論,類似文學界關于“報告文學”、“紀實文學”性質的爭論。“紀實”與“電視劇”之間,“報告”、“紀實”與“文學”之間,的確存在著矛盾,但這種矛盾是可以統一的。統一之后,便產生了“紀實性電視劇”和“報告文學”區別于其它電視劇和其它文學樣式的特殊的魅力。
  什么是“紀實性電視劇”?就是從作品內容到藝術形式都追求“紀實性”的一種電視劇。它對于以“戲劇性矛盾”和“虛構人物、故事、情節”為特征的傳統戲劇,是一種突破與創新。它是電視劇園地中的一朵花。紀實性電視劇主張客觀、真實、幾乎象生活本身那樣自然樸實地記錄生活;但又是有所選擇、有所提煉地,而不是自然主義的象照像那樣地復原生活。在表現形式上,它提倡盡可能接近生活的原貌,避免表演和雕琢的痕跡。“紀實性電視劇”大多取材于現實生活中的真人真事,但有時也有以虛構的人物來表現現實生活中真實存在著的問題、現象和觀念的例子。“紀實性電視劇”在不違背真人真事的基本人物性格、基本故事情節的真實性的前提下,允許作為電視劇創作所需要的一定程度的虛構、想象與剪裁,比如出現虛構的人物,撰寫主人公的語言和內心獨白,描述客觀環境對主人公的烘托或影響,渲染真人真事中原來就蘊含著的戲劇性。等等。“紀實性電視劇”應該比“新聞報道”、“人物專訪”更有藝術感染力,同時又比以“戲劇性矛盾”和“虛構人物、故事、情節”為特征的電視劇更有真實感。它的創作難度在于:既要使藝術加工不破壞真人真事選材的真實性,又要在表現真人真事時不枯燥、不拖沓、不平庸、能動情。“紀實性電視劇”擅長以較快的速度,真實地反映出現實生活中出現的新的人物、新的事物、新的問題、新的思想、新的觀念、新的情感,給觀眾帶來一種真實感、親切感和參與意識,從而引起觀眾的共鳴,受到他們的歡迎。
  大量的創作實踐證明,只要下功夫,這些要求是可以達到的。
    2、“紀實性電視劇”能改名為“傳記性電視劇”嗎?
  有的同志提出:“真人真事的電視劇,拋棄‘紀實性’、‘報道性’的束縛(凡成功者實際均不是紀實性、報道性作品,所以少受束縛),按照傳記體原則進行創作,可以得到更好的發展。”
  我不贊成這個建議。
  首先,“紀實性電視劇”的“紀實”,至少有三種含義:其一,是取材于當代現實生活。只有這樣,才有“紀實”的可能。距離我們太久遠的歷史生活,即使考察、表現得再詳盡,觀眾也難以根據自己的生活經驗去判斷它是否真實,這就無從談“紀實”了。倘若籠統地將“紀實性電視劇”改名為“傳記性電視劇”,那么,《唐明皇》、《武則天》、豈不與《有這樣一個民警》、《好人燕居謙》都歸為一類了?那樣一來,《有這樣一個民警》、《好人燕居謙》還有什么獨特性?其二,“紀實”的對象有時是一個人(如《長江第一漂》),有時是一個集體(如《熱血》)有時是一件事(如《強行起飛》),有時是一種現象(如《名聲》)有時是一種觀念(如《新聞啟示錄》),有時是一種精神(如《天夢》),不是用“傳記性電視劇”就能包容得了的。其三,“紀實”也是一種藝術手法和風格。沒有“紀實性電視劇”這個名稱,也就沒有了《女記者的畫外音》、《新聞啟示錄》、《巴桑和她的弟妹們》、《大角逐序曲》、《一個醫生的故事》、《黑槐樹》等電視劇對“紀實”藝術的追求。所以,沒有必要躲開“紀實”這兩個字。
    3、“紀實性電視劇”的風格、結構、手法是多種多樣的, 不必定于一格,劃地為牢。
  那種對“紀實性電視劇”的形態作出單一、狹窄的規范的作法,是不可取的。
  “紀實性電視劇”目前已經出現的類型十分豐富,有按時間順序展開敘述的,如《新岸》、《家風》;有從一個人生片斷開掘人物精神境界的,如《有這樣一個民警》、《賴寧》;有在強烈的矛盾沖突中歌頌民族精神的,如《中國神火》、《長江第一漂》;在有人物命運的懸念中表現人的崇高品質的,如《好人燕居謙》、《礦山小英雄》、《蘇雅的故事》;有在平凡、溫馨之中顯出人與人之間的心靈溝通的,如《一個真實的童話》、《一個叫姚金蘭的人》、《金色輪船》;有以濃烈的現代生活氣息將觀眾帶入關于觀念更新的思考的,如《女記者畫外音》、《新聞啟示錄》;有以虛構的人物和逼真的紀實風格,來抨擊某種社會現象的,如《黑槐樹》、《過了這個村》。我們希望“紀實性電視劇”的路子越走越寬,而不是越走越窄。
    4、當前“紀實性電視劇”創作中存在的主要問題是什么?
  我認為是兩個問題。一是從內容、選材上看,缺乏及時反映當前改革開放中面臨的新問題的作品,也缺乏引導人們從一種舊觀念轉變到一種新觀念的帶有思考性的作品,比如“鐵飯碗”與“合同制”的問題、“分配住房”與“住房商品化”的問題,“反腐倡廉”問題,“打假”問題。這些問題,報告文學多有觸及,而“紀實性電視劇”卻沒有反映。二是從藝術上看,在豐富、拓寬“紀實性”的表現手法上,創作者們的突破、創新還很不夠。無論是從內容上還是從形式上看我們對“紀實性”的追求,可以說,十年前出現的《女記者的畫外音》和《新聞啟示錄》,今天仍然是一個很高的標桿。在我們的創作中,歌頌英雄模范、反映好人好事的題材占了絕大多數,這是一件值得欣喜的事。但是我們往往又容易滿足于題材的重大、方向的正確所帶來的成績,而看不到我們自身藝術功力的不足,忽視了“紀實性電視劇”的成功除了題材的優勢之外,關鍵還在于作者有沒有歷史使命感和社會責任心,有沒有象火焰一般燃燒起來的革命激情,從而敏銳地捕捉住選材在今天所具有的時代感,并敢于在進一步探索作品的紀實手法上去標新立異。
  總之,提高“紀實性電視劇”的藝術質量,加強它的藝術感染力的問題,已經十分緊迫地擺在了我們的面前。
      四、展望
  我們正處在兩個世紀之交,祖國的改革開放和經濟建設進入了一個決定性發展的階段。每一個炎黃子孫都在為中國的繁榮和強盛貢獻出自己的一分力量,電視藝術家們自然不甘落后。
  我們的電視劇創作是在發展,是有進步,每年都有一批新的優秀作品奉獻給人民。但是從當前電視劇年產量已達到七八千集這樣一個總體規范來看,優秀作品的比重還是太小;而平庸的作品、“玩電視”的作品、遠離生活和時代的作品、以發財為目的的媚俗的作品還太多。這些低質量的作品正在日益降低中國電視劇在觀眾中的地位。已經呼吁了十多年的“提高電視劇質量”的問題,至今并未得到有效的解決。
  為什么近幾年來報告文學、電視專題片、紀實性電視劇越來越受到人們的歡迎?很重要的一個原因,是人們已經厭惡、唾棄了那些不顧生活真實而胡編亂造的所謂“創作”。與其看那些無病呻吟、嘩眾取寵、無關痛癢的東西,還不如看一點哪怕是粗糙,卻讓人覺得是真正來自生活實際的作品。中央電視臺的《焦點訪談》、《生活空間》欄目收視率的迅速提高,前不久紀實性電視劇《9.18大案紀實》引起的強烈反響,就是一個證明。觀眾歡迎的是真實反映生活激流和時代脈搏的作品,觀眾敬佩的是真正懂得人民的愿望、同人民的心相通的藝術家!所以說,“紀實性電視劇”在中國這塊土地上,大有可為!
  不久前“紀實性電視劇研討會”在山西召開。山西電視臺的藝術家們,十年來拿出了《無字的歌》、《有這樣一個民警》、《百年憂患》、《好人燕居謙》、《刑警隊長》、《一個醫生的故事》、《溝里人》等一批好作品。太原電視臺的藝術家們拿出了《離太陽最近的人》和《礦山小英雄》。山西省話劇院的藝術家們拿出了《豆花》。這說明了山西的電視藝術家與時代同步伐,與人民共憂樂。山西的這些“紀實性電視劇”的成功,在中國電視劇的發展史上樹立了一塊豐碑!
  形勢逼人。十五年來,走在“紀實性電視劇”創作前列的不只是山西的藝術家們。浙江電視臺產生過《女記者的畫外音》、《新聞啟示錄》和《中國神火》;四川電視臺產生過《長江第一漂》、《長城向南延伸》、《一個真實的童話》和《山梁上的太陽》;中國電視劇制作中心產生過《生命的故事》、《大角逐序曲》、《賴寧》、《墨海新蕾》、《只要你過得比我好》和《神圣的軍旗》;河南產生過《名聲》、《小槐樹》和《黑槐樹》;上海產生過《家風》《天夢》;成都產生過《賴寧》和《走出空白》,都可謂成績突出,影響久遠!我們深信,中國紀實性電視劇創作的潛力很大,它正在走向更大的繁榮。
  紀實性電視劇只是電視劇藝術中的一個品種,它需要關心、扶持、發展、成長,但它不可能取代整個電視劇的位置。它應該與其它電視劇品種共同生存,互相學習,互相吸取有益的營養,一起把中國電視劇的發展推向一個新的階段,以迎接即將到來的人類的第二十一個世紀。*
  
  
  
文藝報京⑸J8電影、電視藝術研究鐘藝兵19961996 作者:文藝報京⑸J8電影、電視藝術研究鐘藝兵19961996

網載 2013-09-10 21:47:01

[新一篇] 紀實性電視劇斷想

[舊一篇] 紀念周信芳先生誕生一百周年 略論麒派之形成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