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文化視野下的歷史抉擇——第九章

>>>  古風悠悠—傳統政治與精神文明  >>> 簡體     傳統

第九章

一個失落的信念——誠信——欺詐成為美德

一八四一年十月,第一次鴉片戰爭時期,英國人的艦隊進入長江,不久占領了定海、鎮海、寧波、距楊州很近。當時,揚州為富甲一方的鹽商們聚集之地,因承平日久,突然發生戰爭,全城人都無不感到驚懼異常,惶恐不安。揚州城內有位鹽商叫江壽民,他與英國軍隊中當翻譯的一個人,很早就認識,并且有些交情,于是通過這個人的介紹并在揚州商人的授權下,前往鎮海英軍的指揮部與英國軍隊談判。通過討價還價,最后達成協議,揚州以白銀三十萬兩的代價換取英軍不進攻揚州的承諾。雙方簽署和議后,揚州的商人設宴款待前來簽署和約的英國軍人。

繁華美麗的揚州,因此逃過一劫。江壽民為此得到人們的交口贊楊,揚州人都稱他為“江善人,”

一八五三年,太平天國起義時期。太平天國的軍隊,占領了金陵和鎮江。太平天國的軍隊在豫王胡以晃、指揮黃宗清的率領下準備進攻揚州,當時清廷揚州知府張廷瑞,因公務不在城內。揚州鹽商因為曾經有與英國軍隊達成過和議的經驗。此時,也想如法炮制,眾鹽商開會討論再集巨資,換取揚州的安全。他們公推江壽民為和平使者到江寧與太平天國的軍隊談判。談判時,太平軍首領一口答應,承諾收了錢便離開,絕不進入揚州城內。江壽民喜出望外,回到揚州,將這一消息告訴揚州的所有商人。大家這才松了口氣,以為又向上次一樣有驚無險。于農歷二月二十二日,揚州人將太平天國的將領請到城里,大擺筵席招持。不料就在筵席進行的時候,進入城中的太平軍將江壽民捆綁起來,并在筵席上當場殺掉。然后打開城門,讓預先埋伏在外的太平軍蜂擁而入,揚州陷落。

這兩個事件讓人們看到不信守諾言的,是自己同文同種,同膚色的同胞,而不是那些擁有先進武器的侵略者。這是一個誠信問題,正好是說明文明與野蠻,先進與落后的典型案例。

有的人常常說,中國人是一個誠實守信的民族,實際上這一個自欺欺人的自我陶醉。實際上中國人更崇尚的是欺詐,是權謀。誠實,守信,實際上早已經失落,不再為人們所關注。

誠實,在人們的實際生活中,幾乎可以說就是傻瓜的同義詞。直躬的撿舉父親偷羊;尾生為了不失信而被淹死。在中國人的眼里,這些都是一群不懂變通的傻子。用知識分子的言語來形容,叫“迂”。

中國從來就是一個缺少誠實和信守諾言的國家,從遠古的傳說到現代社會,都無不彌漫著謊言與欺騙。

春秋戰國時期,是中國歷史上一個大動蕩的時代,這也是一個道淪喪,沒有任何誠實信用的時代。那些諸侯國的君王們,為了一點蠅頭小利就可把自己的盟友出賣,早上剛達成的協議,到了晚上,這君王們的莊嚴誓言就已經成為笑談,墨瀋未干的契約也就只是一張廢紙。人們在肆意地為了權力,為了利益,毫無顧忌地出賣著自己的靈魂,出賣著自己的人格,出賣著自己的尊嚴,出賣榮譽,出賣朋友。只要利可圖,他們甚至可以將自己的親人,自己的父親、兄弟、妻子、兒女、丈夫,所有的一切出賣;什么親情、友情、全部都必須服從個人的現實利益。他們朝三暮四,朝秦暮楚,到處上演著一幕幕欺詐,無恥的丑劇,到處是一個個的驚天騙局,誠信在人們的頭腦中被徹底地清除。事實上,也只有那些最無恥、最卑鄙、最背信棄義、最不信守諾言的人,才能在這個混亂的世界中生存下來,成為最后和最大的贏家,成為最終的勝利者。

完成中國歷史上第一次真正意義上統一的秦始皇與他的臣工們就是這樣一群最為下流無恥人群的絕妙組合。

《左傳》第一篇,就是著名的“鄭伯克段于鄢”。這是一個兄弟相殘的故事,哥哥鄭莊公,是鄭國的君主,為了通過打擊自己的弟弟來報復母親對自己的不公正待遇,而故意縱容弟弟的不法行為,直到弟弟的罪行暴露以后,才在正義的名意下率領他早就集蓄好的軍事力量,一舉將弟弟打敗,并將自己的母親囚禁起來。鄭莊公是一個極不誠實的人,對自己的親弟弟,采取了不教而誅的卑鄙手段,從而去實現自己不可告人的目。

戰國時期,六國為了抗擊強大的秦國,在著名的外交家蘇秦的游說下,結成了抗秦同盟。而這個聯盟,在秦國的威脅利誘下,很快就解體了,很少表現出他的政治和軍事上的優勢。這些各懷鬼胎的諸侯們,根本就沒有想過要去信守自的承諾,履行自己應承担的義務。這樣才造成秦國有機可乘,終于被秦國的軍隊各個擊破,最終誰也沒有逃脫滅亡的命在命運。而為了折散反秦聯盟,秦國所采用的手段也是完全背信棄義的奸詐手段。

公元前313年,秦國準備向齊國發動攻擊,但是齊楚是盟友,為了破壞齊楚聯盟,秦國派張儀到楚國游說楚國的國君楚懷王。張儀到楚國后對懷王說,只要楚國與齊國斷交,我會向秦王請求將商於之地六百里獻給楚國,交讓大王娶秦國的公主,這樣秦楚兩國就成了親戚。楚懷王聽了十分高興,認為自己撿了一個天大的便宜,便答就與齊國斷交。當秦國的看到自己的目的達到后,馬上就翻臉不認帳。張儀可以毫無愧色地告訴到秦國來索要土地的楚國使者,說自己承諾的是六里地而不是六百里。楚懷王這才知道自己上了當,然而此時悔之晚矣。不自量力的楚懷王為此大動肝火,派兵攻打秦國,最后被秦軍打得丟盔卸甲,損兵折將,只好割地求和。

這種崇尚狡詐不講信義的事件在春秋戰國時期,比比皆是。國與國之間,人與人之間誠信已經成為最為奢侈的東西。這就是為什么,公元前356 年,歷史上著名的商鞅變法伊始,不得不采用“立木賞金”的辦法來重建政府的信譽。可見當時的秦國普通老百姓對政府信義已經沒有信心。對政府的行為總是抱著懷疑的態度。

不講誠信,從來就是專制政權的最具特色的政治產物。

清代咸豐年間,太平天國起事,(清文宗)“謂有能復金陵者可封郡王。及曾(國藩)文正公克金陵,廷議以文臣封王似嫌太驟,且曰:舊制所無,因析而為四,封候、伯、子、男各一。(清.薛福成《庸庵筆記》)

一言九鼎的天子承諾,變成了一種權宜之計的不得已作法,一但目的達到,就會承諾變成為了無法兌現的空頭支票,這樣的政府在人們的心目中那里還有一點誠信可言?

清政府的這一作法,曾經使許多立有戰功的軍人大為不滿。只是曾國藩等一些湘軍領袖,下決心堅決要做清政府的奴才,這才使國家避免了一場更大的分裂。才使得清政府能夠茍延殘喘地存在了幾十年。但這是一柄極為可怕的雙刃劍,隨時都有可能讓自己受到傷害。

1900年的中國近代史上著名的庚子國變,就展示了這種背信棄義給國家和人民所帶來的巨大傷害,他使中國差點淪為列強的殖民地。

1840到1900年,中國與西方列強已經打了六十年的交道,應當知道國際公法。有義務保護外國僑民,更不要說那些擁有外交豁免權的駐中國的外交使節。

當義和團興起時,他們攻打教堂,殘害傳教士,和信教的教民,到處打、砸、搶,無惡不作。這些既違背了國際法,同時也違背了中國自己的法律。傳教士在中國內地傳教,是得到中國政府批準允許的,是合法的。而義和團的行為,已經構成了刑事犯罪和危害國家安全罪,作為國家機器有理由對他采取堅決的法律手段加以制止。而中國政府,的最高決策者,只是為了發泄自己見對西方列強的極度不滿,竟想借義和團之手來對外國人加以報復。對外公使不斷提出的處交照會,置若罔聞。清政府的軍隊還公然槍殺日本駐中國大使館書記生杉山彬;德國駐華公使克林德。

清政府軍隊與義和團在政府的支持下公然對外國駐北京的使館和教堂發起進攻。這是一種公然挑恤和踐踏人類普世價值的野蠻行為。

這必然要引起列強的不滿。1900年5 月28 日各國駐北京公使,召開緊急會議決定調兵進入北京保衛使館和僑民。并通報給總理衙門。6月10 日,八國聯軍在英國海軍中將西爾摩的率領下從天津向北京進發,6 月16日清政府頒布宣戰詔書,國家處于戰爭狀態。8月14 日,聯軍攻占北京,慈禧太后倉皇出逃。終于讓她嘗到了自己釀造的苦酒。這個對中國人為所欲為的獨裁者,在外國人的面前也同樣可以為所欲為,,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

庚子國變,是發生在中國二十世紀最悲慘的歷史事件之一。這是由一個極其愚昧落后,野蠻無知的政府直接造成的,但是他的悲劇性后果,最終卻由中國的老百姓來為之承担。

專制政權的最大特色就是沒有原則,一切取決于政治和軍事力量的對比。處理國內問題是這樣,處國理國際問題還是這樣。在當他能夠有實力足以能夠蔑視任何承諾的時候,其蠻不講理的豺狼本性就立即得到顯現。一但被打敗,立即就會變成一條馴服的哈巴狗。寄希望于任何一個可以挽救其命運的條約協議。那怕這個條約對其進行何種羞辱,此時都會得到信守。這就中國文化中侍強凌弱的意識。

公元1565年,明嘉靖四十四年乙丑廣東東莞士兵嘩變,廣東總兵湯克寬,與叛軍屢戰不利,于派人到澳門請西洋人幫助官軍平叛,并且許諾事成之后,免征其交給海關的部分貿易稅款,戰事平息后,湯總兵將戰功歸為己有,上奏朝廷,而海關收西洋人的稅款卻沒有減少,西洋人不服,不肯交納稅款,雙方僵特不下。廣東地方政府于是下令斷絕西洋人的糧食供給,西洋人無可奈何,只得答應交納稅款。一場事端才得已平息,但是西洋人卻十分憤怒認為中國人不誠實不守信用。據說當時湯克寬與洋人達成的協議并沒有得到廣東巡撫的批準,完全是湯克寬的個人行為。這顯然只是一種不負責任的托詞,如此這樣大的軍國大事,作為一省最高軍事行政長官居然會在全無曉的情況下進行,讓人匪夷所思。更何況明代對軍人的控制極嚴,湯克寬以一個地方軍隊的首腦擅自作出這樣的決定是要冒很大風險的。并且就算是湯克寬的個人行為,而以他作為軍隊指揮官的身份而言,也代表了政府在行使體權力。就算是巡撫完全不知曉,政府也有責任執行雙方在平等條件下達成的任何協議。可見當時政府官員完沒有契約合同的觀念,只是憑自己的意志和想象,作為行事的準則。(見明·葉權《賢博編·附錄·游嶺南記》)

 

 

無數的歷史事實告訴人們,中國國家政權也從來就沒有信守承諾的意識,既然國家政權是一個不負責任的政體。那么,整社會也將失去誠信。人們只能陷入亳無理性的,沒有任何可以約束人的游戲規則中進行博奕,以謀求個人的發展和尋找機遇。那么在社會上人們所能看到的就是一幕幕由此引發的人間悲喜劇。

國家的軍隊負有保民衛國的重要職責,平日列所事事,用人民的血汗活。而專制度下的這家軍隊的將士,完全將國家和人民的重托置之腦后,而是乘火打劫,這樣軍隊如何能有戰斗力?因此,中國歷史上凡是遇上外敵入侵,雖然中國的軍隊在數量上與入侵者相比,占有優勢,卻往往是一觸即潰,望風而逃。但是中國的軍隊卻非常懂得貪功冒賞的生才之道,其行為之下流野蠻,讓人發指,痛心疾首。

明崇禎年間,司禮監太監曹化成,奉命監軍抗擊清兵。他下令,凡是將清軍的頭提來報功的,就賞銀一錠。并由兵部派人負責審察是否是敵人的首級。審察的人報告他說,滿人的頭,臉比較寬,而口較小,但是清軍中有許多人都是遼陽地方的人,與中國人的臉形沒有區別,(這些人本來就是中國人)無法區分。這樣一來,軍隊的士兵不是去殺敵人,而是將一些手無寸鐵的老百姓抓來殺掉,砍下他們的頭,送去報功請賞。更可惡的是有些人,將砍下的老百姓的頭冒充滿人,為了去掉這些普通中國人頭上戴網巾的痕跡,就用濕草鞋擊打頭皮直到所有的痕跡消失為止,又將這些人頭放在蒸籠里去蒸,讓人的頭腫脹起來,以此騙過審察人員。

這樣兇殘、無恥的軍隊怎么會不百戰百敗?

失去了誠信的社會,在一般人的生活中,稍有不慎,也會遺禍無窮。

在宋代,有一位諫議官的兒子叫辛有儀,他與一個叫阮逸的人是很要好的朋友。有一天,辛有儀對阮逸說:“你還沒有成家,我有個很知己的朋友,沒有兒子,他的家庭很富有,他想為自己的女兒召一個上門女婿,入贅他的家里。他現在準備拿出兩千兩銀子來做這件事,如果你同意,我想法為你成全這門婚事。但是,你要拿一千兩銀子酬謝我,不知道行不行,”阮逸聽了很高興,就答應了他的要求。

不久,阮逸結了婚。便對妻子的父親提起這件事,妻子的父親反悔,不肯履行當初的承諾。于是,辛有儀非常生氣,就想方設法地對阮逸進行報復。有一天發他在阮逸的詩稿中發現有一首詩,其中有:“易立太山石,難芳上林柳。”的詩句,便將它拿到衙門去控告阮逸,罪名是“語涉譏刺,圖謀不軌。”于是官府就將阮逸逮捕,關進在牢,最后判阮逸一家被判充軍流放。

就因為一個承諾沒有過兌現,便惹火燒身,給一家人帶來如此的災難。雖然這位辛有儀實在可惡,但不履行承諾,也不是一個值得稱許的事情。

在中國這個無序竟爭的社會,什么事情都可能發生。他迫使人們不得不采取各種卑劣的手段去實現自己利益的最大化。什么人格尊嚴,什么誠實守信,在人們的眼中只不過是一些阻礙其發展和無用的東西,早就被人打發到陰山背去閑著去了。

唐朝有個中郎官叫李慶遠,此人狡猾陰險。最初在皇太子左右當差,因此能夠隨太子進出宮廷。于是他非常得意,憑借他特殊的身份,到處招搖撞騙。以至于宰相以下的官員都稱他為“要人”不敢怠慢。

這個李慶遠經常在宰相吃飯的時候機造訪,宰相看到他來,就趕緊召呼他一起坐下用飯,吃到一半的時候,就會有一個他豫先安排好的人,急匆匆跑來找他,在門外大聲說:“李慶遠,殿下正在到處找你,有事商量,還不快去。”于是他便假裝還來不及將菜飯咽下,就將菜飯吐了出來,跟著來人立刻就走。他到各個部辦去,都會如此地表演一番,讓人們認為他是太子殿下身邊的大紅人,須臾不能離開。于是許多官員都紛紛賄賂他,托他辦事的人絡繹不絕,因此,他賣官鬻獄,無惡不作。后來,太子對他有些疏遠,沒有讓他在自己的身邊當差。但是他還是常常潛入太子的宮中,去吃衛士們吃剩的菜飯。有一次晚上從宮中出來,吃壞了肚子,疼痛不堪。有人問他是什么回事,他還要對人大言不慚地撒謊說:“是太子殿下召我進宮,賞賜的瓜果太多,將肚子撐壞了,”還沒有說完,就大口大口地嘔吐,人們一年他吐出來的食物,全部是一些衛士們吃的粗糧和爛菜。(事見唐•李《朝野簽載》)

向這樣的丑陋的表演,在中國的官場中,是一出久演不衰的活鬧劇。置身于官場中的各色人等,既是這鬧劇的表演者,同時又充當觀眾,分不清人生如戲還是戲如人生。

清雍正初年,有一位當同知的官員被引見去見皇上,不料他帽子中不知道什么時候鉆進一只蝎子,怎么弄也弄不出來。當他見到皇上,趴在地上時,這蝎子不斷地用鉗子螫他的頭,痛苦萬分,痛得他涕淚交并。

雍正皇帝見到這個情形,十分吃驚,不知道是怎么一回事,便問他是什么事情,讓他如此的傷心,以至于痛哭流涕。

這位同知,非常機靈。聽了皇帝的問話,趕緊,將頂帽子摘了下來,不斷地對皇帝叩頭,說:“臣見皇上,就想起圣主仁皇帝康熙爺他老人家六十一年的深厚仁德。臣的家,兩代人都受到皇帝的極大恩典。一想到這里,就忍不住涕淚橫集了,望皇上怒罪。”雍正皇帝被他編出來的這套騙人的話,深信不疑,還為之感受動不已。就說“你這個人還有些有良心,知道感恩。” 遂后將這個人的名字記下,升任知府。

后來人們戲稱他為:“蝎子太守。”(清·錢泳《履園叢話卷七38》

這樣一個偶然的事件,在十分得體的謊言中,不但化解了自己的痛苦,還竟然有了意外想不到的收獲。這似乎太讓人感受到不可思議,然而這不可思議的事居然發生了。試想如果他是一位誠實的人,對皇上坦承自己流淚的真實原因,恐怕也就當不上這個蝎子太守了。相信這對他而言,是一個意外的驚喜。

看來這謊言確實有美麗的和丑陋之分,有善意與惡意之分。

既然整個社會道德鏈上誠信已經缺失,那在普通人生活的世界里,就只會成為道德敗壞、奸詐狡猾之徒的天堂,而誠實善良的人,就成為了他們肆掠施暴的對象。因此,明代一位文人張應俞,還專門收集了騙子們如何騙人的事例匯聚成書,以提醒人們隨時注意不要上當受騙,洋洋萬言,并名之曰《編經》。這其中各種騙術之高明,讓人感受到了中國文化中讓人不齒的一環。事實上在明代以前和明代以后的許多文人,已經注意到民間這種不誠實的行為大量存在于普通人的主活之中。宋末元初的詩人周密在他的《癸辛雜識》中,提醒人們注意他說:

“世號墨魚為烏賊,何為獨得賊名?蓋其腹中之墨可為寫偽契券,宛然如新,過關半年,則淡然無字故狡者,專以為騙詐之謀,故謚曰:‘烏賊’”。

明代中期有人說,現在市面上賣的商品假貨太多,特別是在北京和南京兩個地方,其次就要算蘇州。看到賣花的人挑一担花在賣,這些花,燦然可愛,但是沒有過一枝是真的。賣楊梅小販,為了讓楊梅的色澤看起來更好,便用大棕刷沾上墨彈在楊梅上,染成紫黑色出售;

還有的將老母雞插上野雞的尾巴,冒充野雞賣。等等。

不誠實的行為,充斥著社會的各個階層,迅速地腐蝕了人們思想意識。將人類的普世道德價值徹底地顛覆了,社會只有一天天爛下去,直到不可收拾。

 


一生懵懂 2011-04-13 20:36:58

[新一篇] 中國——文化視野下的歷史抉擇——第八章

[舊一篇] 中國——文化視野下的歷史抉擇——第十章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