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百年(八):蔣氏父子的臺灣歲月(2)——臺海對峙僵局的形成

>>>  緬懷先烈—追憶民國歷史  >>> 簡體     傳統

1949年底國府遷臺后,蔣介石在各方呼吁下復行視事。1950年2月12日,國府監察院大會決議提請國民大會彈劾代總統李宗仁。2月13日,國民黨中央非常委員會委員聯合致電李宗仁,敦促其盡速返國,14日李宗仁復電拒絕。2月23日,國民黨中常會決定由總裁蔣介石復行總統職權,25日國府監察院提出彈劾李宗仁案。3月1日,蔣介石在臺北復行視事,7日提名陳誠為行政院長,陳誠遂于12日正式組閣。

此間,美國政府已經接受了共產黨控制整個中國的現實,公開表態不再插手國共內戰,任民國政府在臺灣自生自滅,中共方面也在積極準備渡海攻打臺灣。1949年12月16日,中共領導人毛澤東以中華人民共和國元首的身份出訪蘇聯,為剛剛建立的共產黨中國尋求援助。在與斯大林會晤時,毛澤東提出要蘇聯協助中共訓練海空軍人員,并出售飛機和艦只,但蘇聯担心臺海問題引發美蘇軍事沖突,甚至引發第三次世界大戰,因此態度較為曖昧。1950年6月25日,朝鮮戰爭爆發,杜魯門總統下令第七艦隊進入臺灣海峽,協防臺灣,這無疑是讓瀕臨絕境的國府從太平洋中撿起了一根救命稻草。

韓戰的爆發使美國徹底改變了此前在亞洲收縮力量的方針,開始在亞洲對中國大陸及共產主義實行全面遏制政策,視其為在全球對蘇聯實行遏制政策的重要組成部分。戰爭爆發當日,美國遠東總司令麥克阿瑟向總統提議,臺灣極具戰略地位,應以海空軍保衛該島,給予蔣介石以廣泛的軍事援助……保衛日本的安全。同時,麥克阿瑟還連夜派出以費爾德為組長的“駐臺灣軍事聯絡組”進駐臺灣,并致電蔣介石通報朝鮮戰況,詢問蔣介石臺灣所急需的援助以及能否在確保臺灣安全的前提下派一個軍馳援韓國。此時的蔣介石寄希望于通過參與韓戰擊破朝鮮共軍的進攻,然后經由朝鮮重返大陸。經與費爾德等人研究后,蔣介石決定派國軍中最精銳的52軍三萬兩千人開赴朝鮮。

6月27日,美國總統杜魯門在白宮發表聲明,一面命令駐日美軍參加朝鮮作戰,支援韓國,一面下令美國太平洋第七艦隊進入臺灣海峽,準備阻止并擊退對臺灣的任何進攻。杜魯門說:“共產黨部隊可能占領臺灣,將直接威脅太平洋地區,以及在該地區執行合法而必要任務的美國部隊的安全”,因此,他下令第七艦隊進駐臺灣海峽,阻止國共雙方的相互攻擊,并聲稱“臺灣地位的決定必須等待太平洋安全的恢復、對日合約的簽訂或經由聯合國的考慮”。由于朝鮮戰爭的爆發,美國對臺灣的政策發生根本改變,美國開始重視臺灣在遠東的軍事戰略地位,正式將臺灣列入美國在太平洋地區安全的重要一環。朝鮮戰爭爆發不僅使臺灣在美國人心目中的軍事地位驟然上升,為美國插手臺灣、卷入中國內部沖突提供了契機,同時也給困守臺灣、孤立無助的蔣介石政權提供了一個絕處逢生的最佳時機,因此也被稱為“國民黨的西安事變”。

7月,國府再次表示愿派兵赴朝協同美軍作戰,并向美方通報,中共毛澤東已于7月4日秘密訪問了蘇聯,中共軍隊正在向東北調動,華東地區也有大規模集結,可能于7月中旬攻打臺灣。7月27日,杜魯門總統再次發表聲明,宣布美國將給予國民黨中國以廣泛的軍事援助,解除臺灣對大陸沿海進行海空活動的限制,計劃對大陸沿海作偵察飛行和海軍巡邏,以確定中共對臺灣進攻的緊迫性。7月31日,麥克阿瑟飛抵臺灣與蔣介石會談,商定在臺灣設立美國駐臺軍事聯絡組,美臺雙方陸海空軍歸麥克阿瑟統一指揮,“以共同防守臺灣”。

8月1日,杜魯門又提出“臺灣中立化”方針并派遣美國空軍第十三航空隊進駐臺灣。8月4日,《臺美聯防協定》簽訂。自朝鮮戰爭以后,美國將臺灣視作其在太平洋上的“一艘不沉的航空母艦和潛艇供應艦”,盡一切努力保護臺灣,大量美援是以滾滾而來,而國府也在整個戰爭期間前后三次表示要派軍入朝,但美國担心蔣介石出兵將導致中共加倍還擊,使韓戰擴大,因此每每婉言謝絕。1951年2月,美國與臺灣達成協定,由美國向臺灣派遣軍事代表團并運送武器。4月,美國在臺灣成立以蔡斯為團長的“美國軍事援華顧問團”,公開協助蔣介石訓練軍隊。8月,美國眾議院外交委員會發表《9000萬美元援臺方案》。1954年12月2日,美國與臺灣簽訂《共同防御條約》規定美國可以有“在臺灣、澎湖及其附近為其防衛所需而部署美國陸海空軍的權力”,對雙方“任意締約國之領土的武裝攻擊”,即應共同“采取行動,以對付共同危險”,美臺關系進入蜜月時期。

1954年2月,在國府第一屆國民大會第二次會議上,蔣介石當選為中華民國第二任總統,實現連任,副總統為陳誠。雖然美國支持臺灣,抵制中共,但其“臺灣中立”和“臺灣地位未定論”卻意在分裂中國,這與蔣介石的“堅持一個中國”立場是背道而馳的,因此美國和蔣介石政府之間實際上多為相互利用,并非真心合作。為取蔣而代之,美國找到了二戰時曾在滇緬戰場與美軍協同作戰,且深受美國器重的國府陸軍總司令孫立人,孫立人在國府內的地位也因此扶搖直上。此間,蔣介石正安排其子蔣經國接掌軍權,兩蔣因此與孫立人和美軍顧問團發生矛盾。為除掉與美國關系密切且擁有重兵的孫立人,蔣介石于1954年6月免去孫立人陸軍總司令一職,改任為總統府參軍長,解除了他的兵權。1955年,臺灣盛傳孫立人“軍訓班”時期的老部下郭廷亮、江云錦等暗通中共,并密謀趁蔣介石到鳳山閱兵之機發動“兵諫”。5月,郭廷亮以“匪諜罪”被捕,孫立人也于6月中旬被監管。8月20日,孫立人被迫辭去總統府參軍長職務,國府也隨之開始立案調查“兵諫案”。10月,國府以“縱容部屬武裝叛國、窩藏匪諜密謀犯上”的罪名將孫立人送往臺中軟禁,此即“孫立人兵變事件”,也稱“孫立人事件”。1988年蔣經國死后,臺灣各界紛紛要求為孫立人平反,國府迫于壓力解除了對孫立人的軟禁,允許他公開露面,但為維護蔣氏父子的威信,直到孫立人在臺中去世,也始終未對此案正式“平反”。

韓戰結束后,北京方面開始調兵遣將,向臺海集結,準備待機攻臺。然而,由于臺美《共同防御條約》的簽訂,美國協防臺灣及澎湖列島,共產黨因此遲遲不得機會。此間,國共小戰不斷,中國沿海不少島嶼均被解放軍攻陷,但臺海戰爭大局卻沒發生顯著的變化。1958年,中東地區局勢緊張,5月黎巴嫩親美政權被推翻,美軍進入貝魯特;7月,伊拉克發生兵變,親美的費薩爾王朝被推翻,英法隨即出兵約旦,東西方冷戰因此的加劇。6月,解放軍在舟山群島舉行了大規模的三軍聯合兩棲作戰演習,其假想目標正是臺灣;同時,大批艦艇、飛機也紛紛在東南集結,臺海局勢趨緊。7月,毛澤東為爭取政治和軍事上的主動,打擊騷擾沿海的國軍,牽制美軍調往中東,決定炮擊金門——毛澤東認為,金門、馬祖與臺灣不同,攻擊這兩個地方“在政治上有理,在軍事上有利,美國找不到借口”。隨后,大陸方面釋放出“攻取金門馬祖、武力解放臺灣”的消息。8月6日,國府宣布臺澎金馬地區進入緊急戰備狀態,20日蔣介石親臨金門視察。

1958年8月23日下午5時50分,解放軍動用近600門各式火炮開始炮擊金門,“八二三炮戰”開始。此次炮戰共進行了三個波次,解放軍共向金門發射了4萬7千發炮彈,金門守軍進行了還擊,國軍總計陣亡140余人,各級將領也多有身亡、負傷者。炮戰開始時,金門防衛總司令胡璉和國防部長俞大維正在金防指揮部內吃飯,正要走出時,共軍炮彈突然落下,如果解放軍再晚一分鐘發炮,那么這二人必然性命難保。

“八二三炮戰”后,美國總統艾森豪威爾担心解放軍會趁機渡海進攻臺灣,于是下令將停泊在地中海的美軍第六艦隊半數艦只調往臺灣海峽增援,使美軍在臺海的總兵力達到1.5萬人,這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后美軍最大規模的一次軍事集結,臺灣海峽的緊張氣氛驟然升溫,而中東緊張形勢得以緩解,毛澤東達到了牽制美國在中東行動的預期目標。炮戰后,解放軍開始對金門實施全面封鎖,并集中炮火打擊向金門進行補給的海上運輸船,致使金門島上國軍的彈藥和糧食補給日趨困難。

9月3日,北京宣布自次日起暫停炮擊三天。9月4日,中共政府發表聲明,宣布在中國12海里的領海范圍內,一切外國飛機和軍用船舶,未經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的許可,不得進入中國的領海和領海上空。9月6日,中共政府總理周恩來警告美國國務卿杜勒斯,如果美國干涉臺、澎、金、馬事務,則一切后果由美國政府自負。9月7日,美軍派出艦隊為國府向金門補給的運輸船護航,解放軍奉命開火,只打國軍船只,不打美軍,結果美軍撤退。

由于金門是當時國府轄區中與大陸最接近的地方,中共政府也不想讓國軍從金門、馬祖撤守,以使大陸與臺灣進一步隔離,成全美國分裂中國的圖謀,因此10月25日,北京宣布解放軍此后逢雙日不打金門的飛機場、料羅灣的碼頭、海灘和船只,允許補給,以利國軍“長期固守”,條件是不能有美艦護航。從此,福建前線基本上維持了這種“雙日不打單日打、以零星炮擊為主”的局面,直到1979年1月1日。


三鑒齋 2011-04-18 08:12:26

[新一篇] 民國百年(八):蔣氏父子的臺灣歲月(1)——國民政府遷臺

[舊一篇] 民國百年(八):蔣氏父子的臺灣歲月(3)——“反攻大陸”計劃的破滅與蔣介石時代的結束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