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中華民族的民族整體精神

>>>  史地研究雜志方面文獻收集  >>> 簡體     傳統


  在中華大地上繁衍生息的中華民族,經過朝朝代代,逐步壯大,從3世紀至13世紀,還“保持一個讓西方望塵莫及的科學知識水平。”〔1〕不僅使中國出現持續千年的繁榮,還使中國雄居世界達數百年之久。近代中國,雖屢遭帝國主義的侵略,但是民族終未被分裂,國家終未被滅亡。之所以如此,是中華民族的民族整體精神所支配的結果。
      一、中華民族的民族整體精神的內涵
  我國戰國時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荀況說過:“人,力不若牛,走不若馬,而牛馬為用,何也?”乃“人能群,彼不能群。”就是說,人類能夠組合成共同生活和勞動的群體,組成社會。生活在中華大地上的56個民族,由于地域條件,歷史沿革和文化傳統等淵源,組成為一個群體——中華民族。這個群體的成員,逐步形成一種為整個民族的團結和國家的統一而共同奮斗的“為公”、“為民族”、“為國”而獻身的群體精神。在《詩·小雅·常棣》中也記載有“兄弟鬩于墻,外御其務(侮)”。就是說,兄弟相爭于內,但是,能夠團結起來,共同抵御外侮。引伸為各民族能夠團結一致,共御外侮。這反映了中華民族的團結精神。這種群體精神和團結精神,就是中華民族的民族整體精神。
  經過數千年來這種民族整體精神的熏陶,中華各族人民形成一種共識:凡為民族團結和國家統一作出貢獻的人,被譽為英雄,倍受敬仰,流芳百世;凡破壞民族團結,造成國家分裂之人,被作為民族敗類,遭到唾棄,遺臭萬年。可以這么說,世界上沒有哪個民族、哪個國家留下像中華民族、中國那么多家喻戶曉、婦幼皆知的愛國英雄以及他們的悲壯故事。
      二、民族整體精神在古代中國的表現
  縱觀中國歷史,從公元前21世紀的夏朝以來,中國社會是“分久必合、合久必分”。這分分合合的歷史證明:“分”是相對的、短暫的;“合”是絕對的、長久的。4000多年中,只有春秋、戰國時期約366年;從三國到南北朝約369年;從五代十國到宋、遼、金約319年,這幾個歷史時期,處于較長時期的內亂和分裂的局面,其余3000多年,雖說也有局部戰亂,農民起義及改朝換代的爭奪戰,但時間不長。在漫長的奴隸社會和封建社會中,民族整體精神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歷代政治家、帝王都想建立一個一統天下的王朝。如戰國時期為秦統一六國而出謀劃策的張儀和李斯;三國魏晉時期“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的曹操;“鞠躬盡瘁,死而后已”的諸葛亮;一生致力于統一的晉朝尚書左仆射羊枯,都為統一而獻出了畢生精力。秦王政兼并六國,結束了諸侯分立和戰亂的分裂局面,統一了中國;漢高祖劉邦,晉武帝司馬炎、元太祖成吉思汗,明太祖朱元璋,清太祖努爾哈赤等,都為國家的統一作出了貢獻。
  2.歷代帝王為了維護自己的一統天下,對邊遠少數民族采取安撫和征服相結合的方針。當少數民族不鬧獨立、不侵犯中原、服從封建王朝統治時,對其實行安撫政策,否則,則以武力征服。最常用的安撫辦法是贈送財物、派遣使臣、和親等。蘇武就是漢武帝派到匈奴去的使臣,因一事件涉嫌,被匈奴扣為人質,流放到北海(今貝加爾湖)牧羊,歷經19年折磨而不變節,最終洗清不白之冤,回到長安。漢高祖時就用過和親之策,他曾將后宮宮女所生之女作為大公主,嫁給匈奴冒頓單于,被冒頓封為閼氏;此后,漢代還有王昭君與匈奴呼韓邪單于和親、唐朝文成公主與吐蕃贊普松贊干布聯姻等。這些男男女女,都為民族團結和國家統一貢獻了自己的青春。
  3.當外敵入侵時,中華各族兒女將同仇敵慨、團結御侮。不論是漢族還是其他民族建立的中央政權,各族人民均是如此。如14世紀時,日本海盜集團在我遼寧沿海騷擾,被明朝總兵劉江大破于望海@①(今遼寧省金縣北),到了16世紀中葉,倭寇又趨活躍,在日本封建政權的支持下,于浙江、福建、廣東沿海建立據點、進行搶劫、屠殺軍民,當地軍民在抗倭名將俞大猷、戚繼光的帶領下,經過幾年的浴血奮戰,予以殲滅;清康熙年間,彭春和薩布素分別于1685年和1689年兩度奪回被沙俄占領的雅克薩城(位于今黑龍江省呼瑪縣以北、漠河以東的黑龍江北岸),并與沙俄簽訂了《尼布楚條約》,確認了黑龍江、烏蘇里江流域廣大地區是中國的領土;清末將領左宗棠1875年督辦新疆軍務時,在維吾爾等各族人民支持下,率兵討伐英、俄支持的阿左柏,收復了烏魯木齊、和闐(今和田)等地,阻遏了英、俄對新疆的侵略。這些都證明了古代中華各族人民團結御侮的民族整體精神。
      三、民族整體精神在近代中國的高揚
  近代中國的民族整體精神,主要表現在中華民族兒女團結一致,反對帝國主義的侵略、保衛領土主權的斗爭。由于滿清政府、北洋軍閥政府的腐敗無能,自鴉片戰爭以來,次次戰敗簽約,回回割地賠款,使得祖國大好河山支離破碎,喪權辱國,在這國家生死存亡的緊要關頭,中華各族兒女奮起救亡。從林則徐虎門銷煙到滿族八旗于鎮江同英國侵略軍的血戰;從鄭成功收復被荷蘭人侵占的臺灣到臺灣高山族人民抗擊日軍的進犯。這些都體現了民族整體精神。到了本世紀30年代,日軍侵占了大片中國領土,國民黨政府為了打內戰而對日軍采取不抵抗政策,中國共產黨不記前嫌,于1935年發表了著名的“八一宣言”,促成了第二次國共合作,組成了由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使中國成為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四個主要參戰國之一。江澤民同志在莫斯科衛國戰爭紀念館揭幕式上講話時指出:“中國戰場作為東方的主戰場,抗擊和牽制了日本陸軍總兵力的三分之二以上,中國軍民傷亡三千五百多萬人。”根據1991年10月中國政府公布的《中國的人權狀況》(白皮書),中國人民在抗日戰爭中遭受的實際損失達5620億美元,其中直接經濟損失620億美元,間接經濟損失5000億美元。〔2〕中國抗日戰爭的勝利是中華民族人民自鴉片戰爭以來“外御其侮”的第一次全面勝利,是中華民族的民族整體精神的新的重大的勝利。這次勝利以及以后的抗美援朝的勝利,洗清了一百年來受侮的恥辱,大長了中國人民的志氣。今年是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及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戰爭勝利50周年,5月8日,莫斯科集會紀念原蘇聯衛國戰爭勝利50周年,我國國家主席江澤民作為反法西斯戰爭作出巨大貢獻、付出巨大犧牲的中國人民的代表,在主席臺前排就坐,葉利欽在紀念大會講話中對中國人民在抵抗日本法西斯侵略戰爭中的作用,給予了高度的評價。
      四、弘揚民族整體精神的重要現實意義
  當今世界,雖然愛好和平是主流,但敵對勢力依然存在,他們不希望有一個完整的強大的中國。因此,總要千方百計地實行“分化”中國的陰謀活動。他們支持少數人進行“臺獨”、“藏獨”的國家和民族分裂活動,這是不符合傳統的民族整體精神的,也是中華各族人民堅決反對的,因為國家的統一,臺灣的回歸,“是全中國人民的愿望,是一百幾十年的愿望,……是包括臺灣人民在內的中華民族的共同愿望。”〔3〕是民族整體精神的反映。如果有些人一意孤行,想借用外國人的力量和金錢,搞分裂民族,分裂祖國的活動,他們將成為新的漢奸、賣國賊,成為民族和國家的敗類,被釘上歷史的恥辱柱。
  生活在2000多年以前的子路曾經說過:“楚蘭生于深林,不以無人而不芳,君子修道立德,不以穹困而變節。”一百多年以來,中國受帝國主義的殘酷掠奪,底子很薄,雖說經過10多年的改革開放,經濟建設取得了很大成就,人民生活水平普遍提高,但是,與一些發達國家相比,還有很大的差距。我們要像王勃在《騰王閣序》中所說的那樣:“窮且益堅,不墜青云之志。”希望全國56個民族團結起來,希望海外學子學成后盡快回到祖國的懷抱,弘揚我們的民族整體精神,用我們智慧的大腦和勤勞的雙手,改變我們國家的面貌,實現我們分三步走的戰略目標。
  英國《金融時報》曾發表文章說:“中國的崛起,不只是全球經濟活動的再次分配,它予示著大約500年來由歐洲人主宰世界現象的結束,說21世紀是太平洋世紀,更確切地說,應該是中國的世紀。”鄧小平同志也說過:“所謂‘亞洲太平洋世紀’,沒有中國的發展是形不成的”,“中國人要振作起來,大陸已有相當的基礎。我們還有幾千萬愛國同胞在海外,他們希望中國發達,這是世界上獨一無二的……下個世紀中國是很有希望的。”〔4〕我深信,只要中華各族人民(包括幾千萬海外炎黃子孫),繼續弘揚民族整體精神,團結一致,保持穩定,我們這個古老的民族,一定會為“亞洲太平洋世紀”的到來作出新的貢獻。
  注釋:
  〔1〕李約瑟:《中國科學技術史》,轉摘自宋健主編《現代科學技術基礎知識》,科學出版社、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1994年3月第一版,第14頁。
  〔2〕張憲文:《評大東亞戰爭史觀》,《求是》,1995年第13期。
  〔3〕《鄧小平文選》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10月第1版,第219頁。
  〔4〕同〔3〕,第358頁。*
  字庫未存字注釋:
    @①左山加中咼
  
  
  
人文與管理8武漢39-41G10精神文明建設李崇仁/姜承榮19961996 作者:人文與管理8武漢39-41G10精神文明建設李崇仁/姜承榮19961996

網載 2013-09-10 21:59:41

[新一篇] 論中華民族族體的構成

[舊一篇] 論中華民族研究  ——兼論中華民族的復合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