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園作為一種社會教育機構,它有自己的課程設置。幼兒園的課程指“實現幼兒園教育目的的手段;是幫助幼兒獲得有益的學習經驗,促進其身心全面和諧發展的各種活動的總和”。幼兒園課程的具體表現形式是幼兒園課程方案。課程方案是“課程工作者依據一定的價值取向(教育觀、兒童觀、學習觀、發展觀等),對課程的各要素(目標、內容、組織方法、評價等)進行選擇而編制成的一份書面計劃,用以指導教育教學行動”。
在任何社會里,有關教育的一系列價值取向其實是社會對其未來成員期待的一種折射。因此,要討論某一社會有關教育的價值取向必先要討論該社會的特點對社會成員的要求。
一、未來社會的特點
關于未來社會我們可以用信息化、學習化、合作化來形容它的特點。
說它是信息化社會是因為信息在大到國民經濟生產、小到個人的生活和工作中起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誰能夠首先獲得并有效利用信息,誰將成為最終的勝利者。信息將以前所未有的程度影響我們每一個人。
說它是學習化社會是因為學習活動將成為伴隨人們終身的活動。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與進步,每個人都面臨著許多新的東西要學習,如果不注意學習,就有可能跟不上社會前進的步伐。
說它是合作化社會是因為隨著信息的快速傳播和交通、媒體的不斷發達,人與人之間、團體之間、國家之間的聯系會越來越緊密和頻繁。任何人想封閉、孤立地生活和工作已經不可能,他必須和別人溝通與合作。也就是說,合作已成為未來社會成員的自身需要。
二、未來社會中的社會成員
在信息化、學習化、合作化社會中,需要的是具有以下特點的社會成員:
1.會學習并且愿意不斷學習。
處于快速發展的社會中,是舊知識、舊觀念不斷被淘汰,新知識、新的思維方式不斷涌現。面對這種情況,每一個人不僅得不斷學習,而且必須善于和愿意不斷學習。只有這樣,才能和社會保持同步,與社會共同進步。
2.會根據自己的需要選擇信息。
未來社會中信息會像海洋一樣包圍著我們。在這些信息中,有與我們有關的信息,也有與我們無關的信息;有積極的信息,也有消極的信息,甚至有些信息是相互矛盾的。在這樣的社會中,社會成員一定要會根據自己的需要和價值觀對信息進行必要的選擇。
3.更有自主性、主動性。
隨著市場經濟體系的建立和完善,社會呈現出一種加速度的發展狀態,它給每個人的發展空間和選擇機會都比過去更多了,那種一切由國家包起來的情況已經成為不可能重復的過去。人們必須更加有自主性和主動性,做自己生活的主人。
4.更有創造性。
在我們這樣一個自然資源相對匱乏的國家,如果人口的素質和創造性不高,那將是沉重的人口負担。相反,如果我們的國民素質高而且富于創造性,那么,將是極為豐富的人力和智力資源。這種資源一旦利用得當,必將起到深度開發自然資源的作用。沙漠研究所的科研人員已經研究出了在沙漠中種植水稻的方法就是一個有力的明證。現在,江澤民主席、朱róng@①基總理、教育部陳至立部長在幾個場合分別強調了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的培養,這足以說明國家正在極為重視創新意識、創新能力問題。
5.有更高的道德水準和更強的社會責任感。
未來社會科技高度發達,人的智慧被充分開發。在人們掌握更多的科學、技術的同時,必須要求人們具有更高的道德水準和更強的社會責任感。因為如果一個人有知識而沒有道德的話,那么,他會對社會構成極大威脅。知識只有掌握在那些有更高的道德水準和更強社會責任感的人手中,才能為社會、為人類造福。
三、關于適應未來社會的幼兒園課程的價值取向
(一)教育價值觀
教育所追求的最終價值是什么?我們認為,第一位是培養學生積極的情感、態度、認知的興趣、探索的欲望;第二位是提高學生認知的、審美的能力;第三位是傳授必要的、基本的知識。為什么這樣認識呢?因為在快速發展的社會中,知識是被不斷更新和變化的,而人的態度、情感則是相對穩定的(態度、情感屬于個性,個性具有穩定性特征),而且在學習化社會中,需要人們有學習的興趣與愿望。
教育的價值在于促進幼兒的發展。教育應促進學生各個方面的發展已是教育界的公論,教育如果落在學生發展的后邊,教育就是沒有任何價值的。但是,由于幼兒階段既是人的一生發展的奠基階段,又是學校教育的準備階段,它的這個雙重特點決定了教育促進學生各個方面的發展在幼兒教育階段又具有特殊的含義。
教育的發展價值在幼兒階段有三個層次。
第一層含義是遠期發展的價值,即終身發展的價值。
前邊已經提到,應把培養學生積極的態度與情感、學習興趣、探索欲望作為教育的根本價值。其實,這些內容本身就是對人的一生發展有無限益處的。幼兒階段是人生的初始階段,這個階段養成的良好的飲食習慣、衛生習慣、睡眠習慣都對一個人一生健康、有規律地生活起決定性的作用。另外,幼兒時期又是一個人的自我意識形成的重要時期,這一時期所形成的自我評價模式與自我價值感會影響他一生的行為模式和處世態度。因此,幼兒教育的遠期發展價值應定位在激發幼兒學習的愿望,引導幼兒對周圍的人、事有積極的態度和情感;養成良好的生活、衛生習慣;對自己的積極的自我評價,自主、自信等。
第二層含義是中期的發展價值,它指幼兒為學校學習所做的能力方面的準備。
這些準備主要是指與符號化學習活動有關的心理能力準備。從廣義角度講它包括感知能力、觀察能力、比較能力、分類能力、推理能力、理解能力、概括能力等。從狹義角度講它包括前讀寫能力(準確發音能力、圖形觀察能力、上下左右方位知覺、語言理解能力、語言概括能力、前閱讀、前書寫技能)、前數學能力(對物體的類、序、集合、相等與不等、部分與整體等數量關系的感知)、社會適應能力(遵守規則的能力、完成任務的能力、交往能力、生活處理能力)等。這些能力在學校學習中具有極重要的意義。
第三層含義是近期的發展價值,指當前的發展價值,即在活動中幼兒當時的發展。
幼兒的活動是實實在在的,幼兒的發展也不能脫離每一天的活動,幼兒每天的活動也應使幼兒當時有所進步與發展。如在飼養小動物的活動中,幼兒喜歡小動物,和大自然有親近的情感,他的情緒處于積極的狀態;同時,他在給小動物喂食時,他的動手操作能力、解決問題的能力得到提高;他在仔細觀察小動物長得什么樣的時候,他的觀察能力得到發展;在這些過程中,他也獲得了關于動物的一些知識。
遠、中、近三層發展價值之間的方向要一致,不矛盾。即近期的發展要有利于中期、遠期的發展。如果近期價值與中期、遠期價值相矛盾,那么它應該服從中期、遠期的發展價值。
(二)教育內容觀
國際21世紀教育委員會在給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報告中對基礎教育內容的界定為:“培養學習興趣、求知的欲望與能力、以及以后接受終身教育的愿望與能力。”
我們這次發布的《北京市幼兒園教育綱要》和前邊談到的教育價值觀以及國際21世紀教育委員會對基礎教育內容的界定的精神完全一致。具體的教育內容,以“科學領域”為例:
1.態度與興趣。
我們把“態度與興趣”列為教育內容的第一個方面,在這一部分里,我們提出在小班“引導幼兒喜歡觀察常見事物、現象,對認識它們感興趣”。在中班“引導幼兒主動觀察、探索周圍常見事物、現象,并從中體會到愉快”。在大班“引導幼兒體會大自然的美與奇妙,熱愛大自然。養成喜歡探索周圍事物、愛思考、愛提問、積極回答問題等習慣”。
2.認知能力。
在“認知能力”這一部分中,我們提出在小班“引導幼兒積極運用多種感官進行感知和探索”。在中班“引導幼兒有目的、有順序地觀察周圍常見的事物……”“會比較事物的不同點……”“會按照事物的某些特點進行排序……”“會按一個維度對常見物體進行分類”。在大班“……從不同角度觀察或連續觀察,找出事物變化的簡單原因,學習簡單的推理”。“……從不同角度對物體進行分類,有初步的概括能力”等。
3.基本經驗。
這一部分是我們對幼兒的知識要求部分。但是,這里的“經驗”一詞不是我們平常所說的經驗的意思,而是指經過幼兒的操作活動所獲得的體會與體驗。限于篇幅,有關科學領域的基本經驗要求此略。
從以上教育內容的三個方面可以看出,現代教育觀中對教育內容的界定決不僅僅指知識,態度、情感、能力方面的內容是更重要的教育內容。
(三)學習觀
學習觀是人們對學習活動、學習過程總的看法。在學習觀方面,我們必須澄清以下問題:
1.學習的主體。
在學習活動中,幼兒是活動的主體。教師的主導作用通過選擇教育內容、設計教育環境實現。教師主導作用起得怎樣,要用幼兒是否真正在活動中處于主體地位來衡量。
2.學習的時機。
學習的時機隨時都有、隨處都有,而不僅僅是在活動室里、在上課的時候。教師應樹立時時有學習的觀念。
什么時候是幼兒學習的最佳時機?當教育目標與幼兒已有水平之間有適當的距離,并產生求知、探索需要的時候是幼兒學習的最佳時機。為找到這個最佳時機,一方面,教師必須細心觀察和了解幼兒心理能力的發展線索,使教育目標能夠恰當地落在他的“最近發展區”之內;另一方面,教師應努力創設學習情境,使幼兒處于主動、自愿的學習狀態。
3.學習的內容。
學習的內容和前邊講過的教育內容是一致的,即學習的內容不僅是知識,興趣、態度、情感、生活能力、解決問題的能力等同樣是重要的學習的內容。
4.學習的方式。
幼兒的學習是通過和環境相互作用,并在此過程中主動建構自己的認知結構而進行的。這里所說的環境,一方面是指操作材料等物質環境,另一方面是指同伴、教師等人的環境。在這里,強調幼兒的學習過程是主動建構的過程,更突出了幼兒在學習活動中的主體地位。
5.學習的組織形式。
幼兒學習的組織形式應是比較自由和多樣化的。它可以是個人的探索、操作活動,也可以是小組的操作、討論活動,還可以是全班集體的交流活動。
在這里,我們特別強調重視個人活動和小組活動,因為這兩種活動特別有利于幼兒與環境的相互作用,建構自己的認知結構。在這兩種活動中,由于交往的范圍比較小,幼兒能夠比較放松,心理負担較輕,而且交流的機會相對較多。
個人、小組、全班集體這三種學習的組織形式都是需要的,可以這樣認為,三者的關系是:當需要幼兒感知、體驗和積累感性經驗時,應進行個人活動和小組活動;當需要歸納、整理大家都具有的感知經驗時,應組織全班的集體活動。
(四)兒童觀
兒童觀是指對兒童的認識、看法以及與此有關的一系列觀念之總和。它涉及到兒童身心發展的特點、兒童期的意義與價值、兒童的權利和地位、教育與兒童之間的關系等問題。兒童觀的發展水平對幼兒教育實踐水平的影響是巨大的,甚至可能是決定性的,沒有正確的兒童觀就不可能產生優質的幼兒教育。
1.兒童是與成人人格平等。
兒童是社會中最軟弱、最沒有能力保護自己的群體,雖然他們如此弱小,但我們仍然要把他們看成和成人平等的、有獨立人格的人。這里的平等不應只是蹲下來和幼兒說話、給幼兒一個微笑等表面化的平等,而要做到真正的在心里能夠感知到的平等,要充分尊重幼兒,承認幼兒的生存權、發展權、受教育權、參與權、被尊重權等。
2.兒童是主動發展。
幼兒是有發展的內部驅動力的人,是主動發展的人。他們對事物有天然的好奇心,只要環境中有令他們感到新奇的東西,同時又沒有成人限制他,他會主動地去感知和探索。我親眼看到在公共汽車上、在門簾旁、在草地上,到處都有幼兒在主動地感知、探索和學習。那種認為只有在教師教的時候才是幼兒學習的時候的觀點,是對幼兒學習活動極大的誤解。
3.兒童之間是有個體差異。
我們應該承認,幼兒在遺傳素質、生理發展、神經類型、認知策略、學習速度、情緒情感等許多方面有明顯的個體差異。我們常說,教師應尊重、理解、接納每一個幼兒,其中的含義就包含了理解、接納每一個幼兒各自的特點,允許、甚至鼓勵他們在不同的領域,以自己的速度發展與進步,在教育教學過程中不強求一律。
(五)發展觀
前邊已經提到,教育的價值在于促進學生的發展,而且“發展”一詞的含義在幼兒階段有三個層次。關于發展觀的問題,前邊在不同地方已經以多種形式提到,在這里不做贅述,只是把主要觀點再梳理一遍。
1.幼兒的發展有其內在的客觀規律,教師要尊重這個規律。
2.發展的定位應是終生的發展、可持續發展,不可以急功近利。
3.教育要引導幼兒發展,不能落在其發展的后邊。但也不能硬灌知識,強行發展。
4.幼兒的發展是主動的過程。
(注:本文系“北京市幼兒園課程方案實驗研究”課題組成果之一。)
學前教育研究長沙5~7G51幼兒教育徐明20002000徐明,100037 北京市教科院基礎教育研究所學前室 作者:學前教育研究長沙5~7G51幼兒教育徐明20002000
網載 2013-09-10 22:00: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