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鳴:自取其辱的饒毅

>>>  名人論史——近當代作家的史學觀點  >>> 簡體     傳統

   今年的中科院的院士評選,在初選階段,此前呼聲極高的北大著名的生物學家饒毅就出局。饒毅回國前,在美國西北大學任講座教授,系這些年回國的海歸學者中的佼佼者。他的落選,在網上引起一片驚嘆。隨后,饒毅宣布,從此以后,不再參加院士的評選。
其實,饒毅的落選,在某些人看來,是意料之中的事。因為此前他曾放言批評中國的科研體制,說科研基金的取得,不是靠科研,而是靠走關系。甚至有人說,饒毅的落選,是有關部門施放的一個信號,任何一個科學家,無論你多有實力,科研做得多么好,都不能隨便得罪體制。其實,在當今之世,饒毅這樣老老實實做學問的人,無論說沒說過得罪人的話,想要得到院士的殊榮,恐怕都沒那么容易。得到院士,跟取得基金一樣,要走關系,而且是更加復雜的關系。
雖然說,現在的中國,得到院士的頭銜,跟爭取到科研項目一樣,都得經過專家的評審,先匿名,后實名。從理論上說,主持事務的機構,說了并不算。似乎不能說,某個人得罪了有關部門,他就別想評院士拿項目了。但是,里面的人都知道,這些機構的那只看得見的手,依然起作用,而且作用相當大。道理很簡單,在當今的中國,無論大學也好,科研機構也罷,本質上都是衙門,而最高的科研行政機構,就是衙門的衙門。衙門里,通行的是權力邏輯,得罪誰,也不能得罪權力。在這樣一個權力體系里,要得到好處,第一,不能得罪人,必要時,還得拍拍馬屁。第二,要懂得如何運作。如果饒毅既得罪了人,而且他和他身后的北大,又沒有很好的運作,那么,饒毅的落選,幾乎是無可懷疑的。從某種意義上說,饒毅無論學術做得有多好,來頭有多大,參選院士,恐怕都是自取其辱。
現在的學術體系,要想得到什么好處,無論是獲獎,拿什么江的學者頭銜,取得國家自然科學和社科基金的科研項目,單位評一級學科,重點學科,重點學科研究基地等等名堂,都得運作。兩院院士是中國學術界金字塔的塔頂的桂冠,個人得到了,祖墳冒青煙,單位有人得到了,單位蓬蓽生輝。一所大學,對外宣傳,其中很重要的一項,就是說自己有多少個院士。這樣的桂冠,凡是有實力的單位,都會力爭的。跑關系不勞評選者個人,單位就出面,甚至組成專門的班子跑。主持的機構當然得打點,工作做到家。有可能做評委的人(一個界別,也就那么些大佬,誰能做評委,猜也猜得到),肯定挨個跑到,個個拜到。這樣的運作,具體有什么內容,大家都懂的。
就這樣,學界變成了一個關系界。饒毅的落選,只是把這個關系界的面目暴露得比較清楚了而已,這里,認人,認關系,認……好些別的東西,就是不大認學術。跟真正意義上的權力場一樣,學界的邏輯,也是權力,權力的運作,權力技術的操作。而所謂的學術,只是評審時的點綴。一個大學,評職稱時如此,一個科學院,評院士的時候,也是如此。
中國的院士,自打民國時的中央研究院開始,已經經歷了三個階段,最開始的時候,看學術,所以,民國時的中研院院士,個個都是學術大佬,無論懷有什么樣的意識形態偏見,都不好說人家沒學問。1949年之后,評相當于學部委員,政治因素摻了進來,好些學部委員,其實只是政治家。現在,則變成了關系,一種衙門氣,銅臭氣混合的關系,這種關系,如果不是已經主導,也是正在主導著院士的評選。院士的評選,已經變成了一個權力的角斗場,為著自己的利益,去爭奪這個本來屬于學術的桂冠,借以獲取更大更多的好處。
中國的學界,學術活動已經開展了很多年了,但卻一直沒有形成良性的同行評議制度,而是放任行政力量操縱和主導。不僅不尊重自己同行中有價值的意見,連國外學界的意見,也不尊重,以至于把學術變成行政力量的婢女,政治花壇上的點綴。科學無國界,學術無國界。在21世紀的今天,沒有任何一個國家,無論被何種意識形態控制,都不可能自說自話,關起門在稱王稱霸。凡是叫個學術的東西,無論自然科學,還是人文社科,遲早都得國際學界較量。關起門來運作出來的貨色,一般來說,是見不得太陽的。據說,中國的科學界,已經有三個人評不上本國的院士,得到了美國的外籍院士了。這種事,估計怎么說,也不是中國科學界的榮耀,不意味著,我們的院士比人家的強。如果有一天,我們的院士,在人家那里視同垃圾,國人的臉,也就真的沒了。


張鳴 2011-09-04 06:49:59

[新一篇] 郭娟:郭沫若的身后名

[舊一篇] 為何中國總讓人高興不起來?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