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曉林:儒家心學與佛家禪宗(稿)

>>>  名人論史——近當代作家的史學觀點  >>> 簡體     傳統

a1b006b7afc8ca580db0b4d8e20e4938_0009.jpg

儒家與佛家似乎有些互不相干,九天居士不這樣認為。心學可以看作是儒家的重要組成,禪宗也可以看作是佛家的重要組成。因為我在內心深處承認儒家、佛家的密切聯系,從而關于它們內容之一的心學與禪宗也自然承認其存在著共通與共融。

 

我以前講過這樣的話:“文學也罷,藝術也罷,人生也罷,宇宙也罷,“物”在內在上是可以統而合之的。我向來主張“混沌之學”,各類的學問無非是人類自身根據實際需要而產生,至于各類的學問的命名更是多出于你我易“實施”的客觀需要而已。”現在來看,正確的成分仍然不少。不過,有些地方需要補充了。否則,歧異難免產生。宇宙間萬物的差異性導致了所謂的層面,導致了所謂的境界。也許到了至高的層面與至高的境界,“差異性”倏然消失,“共性”會充盈天地間。男女、人、動物……物,最后都以“存在”作為衡量。世間的存在無不是復合體,而為什么有了系列的專有(書法、繪畫、哲學、物理、天文……)——難道不是因為人類自身強調的結果嗎?當然,客觀永遠在或多或少的影響著我們的主觀。無論是王陽明的“我心即宇宙”還是慧能的“菩提本無樹”,作為個人靈魂深處的追求可以接受。殊不知,哪有精確的”等價物“存在呢?哪有精確的“始點”存在呢?遂之導出的便是“即”也僅是大略,“本”也僅是自以為精確的模糊而已。

 

儒家心學與佛家禪宗的根本是什么?最大限度地凸顯了人之為人的獨立性,將人自身以外的“物體”進行最大限度地淡化。萬物都有自己的“根本”,根本的存在決定了事物的屬性。這只是通常認知規律內的界定,如果將萬物置于規律之中有特例的規律內來判斷則有可能會出現另外的光景:非“根本”的存在也有可能決定事物的屬性。整體而言,人類社會出現并形成了強大的儒家心學與佛家禪宗實在是人類自身的大幸!同時也不可否認,這也是人類(思維)發展的必然。

 

在我看來,儒家心學與佛家禪宗的“同”遠遠大于它們的“異”。基于此,我想在《儒家心學與佛家禪宗》一書中做出盡可能遵循客觀、符合人性、考慮綜合的主觀之見。在闡述的過程中,盡可能地把自己的見解全盤托出而盲從非前賢。非引不可者,自然拈來。人在智慧上是能做到暗與古人合——儒家心學與佛家禪宗一并為我們做出了表率。二者的弊端,我將會提及并剖析。只要我們承認發展的存在,那么包括經典在內的“正確之物’定然會隨著時光的推移而有所不及。

 

人在宇宙面前微乎其微,經典在宇宙面前也難稱偉大。對于二者,我對宇宙與經典都會回之以擁抱;若要在宇宙與經典面前選擇一臣服的對象,我則當然地跪拜前者。

 


中國劉曉林的博客 2015-05-29 22:22:12

[新一篇] 劉曉林:蒙娜麗莎之美的思辯

[舊一篇] 劉曉林:藝術離不開心學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