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零:《周易》是本什么樣的書(下)

>>>  名人論史——近當代作家的史學觀點  >>> 簡體     傳統

六、易學革命之一:向日者之術靠拢

《易傳》的出現很重要,簡直是一場革命。這場革命,意義何在?研究思想史的學者喜歡說,是《易傳》把占卜變成了哲學。這話不能說不對,但問題是,這種哲學到底是什么哲學。

我國近代有個思維定勢,科學、迷信勢若水火。占卜變哲學,好像山雞變鳳凰。潛臺詞是告別迷信。

這么說,恐怕有問題。我們要知道,古人講迷信,太正常,不講反而不正常。當時的聰明人,頂多也就是強調一下,不要泥于占卜,如此而已。不是告別占卜,而是淡化占卜。當時,占卜有各式各樣的占卜,哲學有各式各樣的哲學,問題不在占卜變哲學,而在什么樣的占卜,通過什么樣的途徑,變成了什么樣的哲學。

更何況,《易經》是個相當開放、綿延不絕的闡釋系統,里面既有占卜,也有哲學,占卜和哲學從沒有完全分開,也從沒有完全統一。占卜不一定是壞詞,哲學也不一定是好詞。

這里究竟發生了什么,我想提供一條新的思路。我的思路是從占卜本身找原因。中國的占卜,一向是眾術分立,適度統一,每個時期有每個時期的體系。它的各個分支,來源不一樣,有早有晚,形成共存局面。它們的后續發展,結局也不一樣,有生有死,有盛有衰,十個手指頭不一般齊,絕不是一種代替另一種。變是整體變,小局服從大局。《周易》既然是講占卜的書,它的存在要取決于整個占卜體系。大格局變了,它本身也要變。變,首先是從占卜本身開始變。

前面我們已經提到,漢代占卜分六大類。這六大類,其實可以歸納為三大類。

第一類是日者之術,即擇日之術。它是從星歷之術派生,因而模仿星歷之術。一種是用式盤選擇,一種

用時令書或日書選擇(相當《漢書·藝文志·數術略》的前三類),體系最龐大,內容最復雜。

第二類是卜筮(相當《漢書·藝文志·數術略》的第四類),前面已介紹。

第三類是占夢、厭劾、祠攘、相術、風水(相當《漢書·藝文志·數術略》的最后兩類)。

這三大類,怎么排座次,可以反映歷史變化。變化的規律是什么?古人有言,“譬若積薪,后來居上”(《文子·上德》、《淮南子·謬稱》、《史記·汲鄭列傳》都有類似的話),原來的大術,后來可能是小術,原來的小術,后來可能是大術。這就像碼柴火垛,先放的堆在下面,后放的擱在上面。

比如第三類,我們從人類學的知識看,巫術色彩最濃,原始時代,肯定最吃香,但在《漢志》中,它是排在最后。

卜筮,商代、兩周最流行,我們從文獻看,從考古看,其他占卜比不了。但后來的發展怎么樣,只能算第二流的占卜。

卜,早先居眾術之首,風光不風光?但首先衰落就是它。

西周甲骨,周原最集中,歷年出土,居數量之首,年代主要在殷周之際。東周甲骨,偶爾出土,數量小。漢代更少。《龜策列傳》說,漢武帝時,丘子明之屬以卜筮射蠱道,和巫蠱一道,被政府當左道旁門打擊。漢以后,卜徹底衰落,茍延殘喘,一直到清,早就不是以前的卜。歷代講龜卜的書,主要是宋以來的東西。出土發現,目前最早,只有上博楚簡《卜書》。

戰國、秦漢,大術是什么?我們從文獻看,從考古看,顯然是日者之術。這個時期的墓葬,經常隨葬竹簡。當時,各種實用手冊最流行,什么古書最吃香?數術、方技。數術,選擇最突出,卜筮比不了。

選擇書,從文獻看,從考古看,主要分兩種,一種是時令,一種是日書。時令書也分兩種,一種是四時令,一種是五行令。如子彈庫帛書的《四時令》和《五行令》就是時令,九店楚簡《日書》和睡虎地秦簡《日書》就是日書。日書的發現尤其多。

《史記》把《日者列傳》放在《龜策列傳》之上,《漢書·藝文志》把五行類放在蓍龜類之上,就是反映這個大趨勢。

占卜體系的轉變,主要在這兩段之間,大變是卜衰,日者興。卜筮卜筮,卜和筮本來在一起。筮一旦離開卜,將何去何從?

答案是向這個新的中心靠拢,向日者之術靠拢。

《周易》的出土本,現在有三種。上博楚簡《周易》是戰國文本,卦序同今本,文字內容也大體同今本,沒有傳。漢代的《周易》,現在有兩個本子,一個本子是馬王堆帛書《周易》,另一個是雙古堆漢簡《周易》。

馬王堆帛書《周易》,是按乾、艮、坎、震、坤、兌、離、巽的順序把六十四卦分為八組,[]每組順序取這八卦中的一卦為上卦;下卦則順序排列這八卦。這種卦序,不但和今本不同,和上博楚簡《周易》不同,和帛書《易傳》見到的卦序也不同。這種卦序,顯然是為了迎合漢代流行的卦氣說,特意設計。因為不同,整理者不敢叫《周易》,最初發表,是叫《六十四卦》(估計是由張政烺定名)。

雙古堆漢簡《周易》,更有趣。它的最大特點,是“在卦、爻辭的后邊,保存了許多卜問具體事項的卜辭。卜問的事項很廣泛,有卜病情、婚嫁、夫妻、產子的;有卜罪囚、逃亡及攻占、軍旅、出行的;有卜商賈出入,有求得與否,田漁有獲否的;有卜居家吉兇,居官是否升遷的;也有卜雨霽星否的。這些占卜事項吉兇的卜辭為今本和帛書所不見,反而與睡虎地和放馬灘秦簡《日書》所占卜的語辭類似,與《史記》里由褚少孫增補的《龜策列傳》傳文中所列卜問事項更接近”。李學勤說,此書“盡管仍用《周易》經文,和易學是沒有什么關系的,只是一種簡易的占書。為了區別起見,似乎稱之為《易占》更符合其性質”。

漢代,什么叫“易學”?這可是個大問題。有人把漢易分為儒門易和數術易,好像有道理,其實很難分。因為漢易的主流是象數,若講占卜就不算易學,剩下的東西就太可憐。更何況,即使官學,照樣講占候。

漢易大講象數之學,象數之學講什么?主要是以卦合歷,用于陰陽占候。

孟喜、焦延壽、京房一派,以六十四卦配四時、十二月、二十四節、七十二候,講飛伏納甲、六日七分等等。研究出土資料,你會立刻明白,這套把戲,從體系到術語,全都源自日者之術。

日者之術,戰國就很發達,子彈庫帛書《四時令》、《五行令》,九店楚簡《日書》和上博楚簡《日書》,都是很好的證明。陰陽五行說,無論陰陽,還是五行,都是以這種技術作背景。由于這種技術,戰國就有完備的體系。所以,我們可以斷言,漢易中的日者之術,絕不是源,而只是流。

戰國秦漢,是日者之術和陰陽五行說大行于天下的時代。上述發現說明什么?說明筮占脫離龜卜,出路是向日者之術靠拢。本來與龜卜匹配的占卜,現在變出了與選擇匹配的占卜。

與商代、兩周比,這是占卜格局的大變化。

我們要注意,《易傳》的出現,正好在這一時期。

七、易學革命之二:陰陽五行說的再創造

易學革命有兩個層面,第一層是術,第二層是道。術是占卜,剛才講過;道是哲學,現在討論。

學者說,占卜變哲學,不得了,肅然起敬。變出的哲學是什么?大家都說,唯物論和辯證法(就差說是馬列主義)。這個說法不準確,根本沒有說到點上。

我理解,易學革命,占卜變哲學,不是變成別的東西,而是把《周易》改造,融入陰陽五行說。陰陽五行說,很早就萌芽,但系統化在戰國時期。準確說,這是陰陽五行說的再創造。

陰陽五行說,是講天地造化的大道理。這種理論,用西方概念講,只能叫宇宙論或自然哲學。但我們不要忘記,它的根子是星歷之學和與星歷之學有關的占卜。占卜有很多種,它主要來自選擇術。這種理論,出自占卜,又回到占卜,就像血液循環,遍布全身,滲透到它的每一個毛細血管。只要是講技術的書,誰都離不開它。

沒錯,我們可以說,它是一種哲學,準確說,是占卜哲學。“哲學”前面加“占卜”,一點也不辱沒“哲學”。古人是通過占卜來認識世界,科學(天文歷算和醫學)只是它的一部分。

中國的陰陽五行說,有兩個組成部分:

(一)陰陽說

什么是陰陽?簡單說,就是光明和黑暗。天底下,陽光燦爛,照見的一面是陽面,照不見的一面是陰面,這就是陰、陽二字的初義。引伸開來,則舉凡一切矛盾,都可以套這個概念。古人喜歡講一正一反、一黑一白的辯證法。陰陽就是這種辯證法。占卜,再復雜,也是來自一是一否。錢幣有兩個面,扔一下,吉兇立定,也是這種辯證法。

《莊子·天下》說,《詩》、《書》、《禮》、《樂》、《易》、《春秋》,這六部經典,只有鄒魯之士、縉紳先生讀得懂。它們各有特點。《易》的特點是什么?三個字,“道陰陽”。《系辭上》5也說“一陰一陽之謂道”,《禮記·祭義》也說“昔者圣人建陰陽天地之情,立以為易”。戰國時代,古人都說,《周易》是講天地陰陽的書。

《周易》講占卜,數分奇偶,爻分九六(用陰陽爻表示),不但一上來,就以乾、坤二卦相對,而且八經卦,以天-地、山-澤、雷-風、水-火相對,六十四別卦,也是“二二相耦,非覆即變”(《周易正義·序卦》疏),處處都講二元對立。后人講卦變、爻變,就是利用這套把戲。

但有趣的是,我們讀《周易》,其上下經,卻沒有一字提到陰陽,真正講陰陽的話,全在傳的部分。如《坤》卦的《文言》,《泰》、《否》二卦的《彖辭》,還有《系辭》上下和《說卦》。《易經》不講天道運行、萬物生化,凡是講宇宙秩序的話,全在《易傳》之中。

可見《周易》講天地陰陽,是靠《易傳》。《易傳》把《周易》從一種占卜變成另一種占卜,才有這套哲學。真正的哲學是在《易傳》中。

(二)五行說

《易傳》沒有專門講五行的話。但陰陽、五行相結合,是大勢所趨。馬王堆帛書的《要》篇提到了“五行”。漢易是以陰陽五行講《周易》。

古人喜歡講循環論,道理很簡單。春夏秋冬,生老病死,生活的經驗,本來如此。五行說是一種五元循環的概念。這個概念有如魔方。東南西北配春夏秋冬,凡是四方加中央,都可使用這個概念。古人講四方變五位,八位變九宮,方色配物,一層層往里加,是個可以無限推廣的概念。

五行也有一部經典。古人講五行,都推始于《尚書·洪范》。《洪范》講五行,只有幾句話,“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水曰潤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從革,土爰稼穡。潤下作咸,炎上作苦,曲直作酸,從革作辛,稼穡作甘。”但后人卻大做文章。漢代講《洪范》,前有伏生《尚書大傳》,后有劉向《洪范五行傳》,都是發揮這個理論。《漢書·五行志》就是根據《洪范五行傳》,用五行講災異,大到山崩泉涌,小到牛馬生病,什么都有解釋。這是五行說的經典依據。但我們不要以為,五行說是憑《洪范》的幾句話就能創造。

五行說的創造,必須有技術支持,有知識鋪墊。這個支持,這個鋪墊,不是卜筮,而是選擇術。我們要知道,選擇術是戰國秦漢最大的一種術,歷代史志都是放在數術類(或術數類)的五行類。選擇書,夙有時令書和日書兩大類,上面我已提到。時令,四時令,把一年分為四時,配二十四節氣;五行令,把一年分成五段,配三十節氣。它們都有復雜的方色配物,越分越細,越推越廣,什么都可往里裝。日書更把時令細化,日常生活的一切都可往里裝,所有占卜都可往里裝,簡直就是占卜大全。五行說的大本營,其實是這個領域。

古人用這兩種理論,破圓為方,化方為圓,整合所有的“術”(醫書和兵書,也都滲透著這個理論)。這種系統化的理論,就是陰陽五行說。好壞不論,古人是這么講。

《漢書·藝文志》有兩類書密切相關,一類是陰陽家的書,一類是五行類的書。陰陽家在《諸子略》,五行類在《數術略》,兩類密切相關。司馬談《六家要指》說,“夫陰陽、四時、八位、十二度、二十四節,各有教令,順之者昌,逆之者不死則亡”,陰陽家是講這一套,五行類也講這一套。我們看五行類,它的前六本書就是以陰陽為名,其中還有《陰陽五行時令》。這兩類的區別是什么?主要是前者多半有作者,可以稱為“家”,后者只是一般的技術書,要講“作者”,無名可考。

過去,我們都以為,陰陽五行說,完全是哲學家的創造,即鄒衍的五德終始說一種。其實,根據現有認識,我們應該說,它是無名技術專家和有名哲學家共同創造。我相信,思想不光是哲學家的創造(就像藝術,前面有工匠)。

另外,值得補充的是,研究中國的自然哲學,除了《易傳》,除了《洪范》,還有個資源不容忽視,這就是戰國道家的宇宙論。比如《老子》就有這方面的高論。郭店楚簡《太一生水》就是闡發《老子》的宇宙論。上博楚簡《恒先》,還有《淮南子》中的道論,這樣的東西,收集一下,還有不少,都是很有哲學味道的東西。

漢代六家,儒、道為顯。漢初,道家最吃香。武帝時,儒家大翻身,反居其上。魏晉以來,又往回轉。

漢代學術,陰陽近儒,法家近道,各為二家之附庸。儒家是儒-陰陽家,法家是道-法家。法、名、墨消亡后。漢代學術的遺產是儒、道唱對臺戲,陰陽淪為數術。

一部易學史,不光是儒經嬗變的歷史,象數派的背后有陰陽、數術,義理派的背后有黃老、釋道,此不可不察也。

八、易學革命的遺產:象數與義理

《周易》有兩種讀法,一種主于象數,一種主于義理。象數以占卜為主,《周易》只是工具,往往借題發揮。義理以哲學為主,借陰陽五行講天地造化、人事休咎,更多是就書談書,以《易》解《易》。

《易》本卜筮,先秦易說,都是以象數為主,兼談義理。自《易傳》出,開始有不占之說,義理逐漸突出,于是有兩種不同讀法。漢以來,易學有象數、義理之爭,就是反映這兩種讀法,來龍去脈,可概括如下:

(一)漢易

通常說的漢易,是指王弼掃象(推翻漢易象數學)前的易學。

漢易有今古之分。今文家宗田何,古文家宗費直。田何是淄川(今山東青州)人,費直是東萊(今山東萊州)人,都是齊人,屬于上文說的北派。

今文易是西漢官學。田何是秦漢之際人,為漢易第一人。漢初,田何傳易,王同、周王孫、丁寬、服生是第一代。王同授楊何,周王孫授蔡公,丁寬授田王孫,是第二代;楊何授京房(不是下面的京君明)、司馬談,田王孫授施讎、孟喜、梁丘賀,是第三代。《漢書·藝文志》的三家易,施、孟、梁丘,宣帝時立于學官。孟氏易是援陰陽五行說講《周易》的一派。孟喜倡卦氣說,為漢象術易的祖師爺。焦延壽著《焦氏易林》,自稱得孟喜之傳。焦延壽授京房(京君明),有《京氏易傳》。京氏易是西漢象數易的代表,漢元帝時立于學官,對西漢末和東漢早期的易學影響最大。

古文易是私學,主要流行于東漢和魏晉。費直是漢成、哀之際和王莽時人,比較晚。費氏本同中古文本(秘府所藏古文本),號稱《古文易》,傳者絕少。東漢流行京氏易,費氏易不吃香,陳元、鄭眾、馬融治費氏易,局面才有所改觀。馬融授鄭玄,有鄭氏易。鄭玄倡互體、爻辰(借自《易緯·乾鑿度》),把孟氏易、費氏易和《易緯》捏在一起,兼糅今古,對東漢晚期和魏晉易學影響最大。鄭玄提倡古文易,費氏易強調以傳解經,是魏晉義理派的源頭,但鄭玄仍是象數派,荀爽、虞翻也是。

漢易,西漢孟、焦、京,東漢鄭、荀、虞,六家都講象數。但所謂象數,其實包括兩種不太一樣的解釋,一種是以《易》解《易》,主于爻變;一種是借題發揮,借爻變,講陰陽占候、災變咎徵,把《周易》日書化。這兩種思路對后世都有影響。

(二)宋易

鄭玄之后,王弼掃象,借老說易(除道教,還有佛教的影響),納《周易》于玄學,是風氣使然。他的義理是玄學的義理。這是一大轉折。從此,象數之說才歸于沉寂。

宋易,雖以義理為主流,但并非完全不講象數。宋易也有象數派和義理派,只不過概念與以前不同。宋易所謂象數是圖數之學,所謂義理是理學家的理。

宋易象數派,源頭是華山道士陳摶。陳摶以圖解《易》,源頭是《周易參同契》、道教煉丹術。陳摶以《先天太極圖》、《龍圖》、《無極圖》授劉牧、李之才,而有各種“數學”和“圖學”。周敦頤發明太極圖說,邵雍創先天學,是這派的代表人物。他們喜歡玩圖,不斷創造各種易圖,后人也把這種學問叫“圖書之學”(圖是河圖,書是洛書)。

宋易義理派,源頭是胡瑗。此派講義理,上承王弼注,但反對以玄解《易》。宋易所謂義理,與王弼不同。胡瑗以下,程頤講理,張載講氣,各有所主,也有很多不同的流派,但共同點是反對象數派。

朱熹比較特殊,論派別,他和程頤是一派,但他的《周易本義》卻兼采象數,是宋易的集大成者。

(三)清易

清代學術,有漢、宋之別。易學也像時裝,有它的流行趨勢。漢易講象數,講過頭,掃象,改玩義理;宋易講義理,講過頭,又尚象,回歸漢易。乾嘉考據,鉤沉輯佚,《周易集解》又成起點。整理漢易,惠棟、張惠言、焦循、孫星衍有大貢獻。

《四庫全書總目提要》卷一有“兩派六宗”之說,對易學史有所概括:

漢儒言象數,去古未遠也。一變而為京、焦,入於禨祥,再變而為陳、邵,務窮造化,《易》遂不切於民用。王弼盡黜象數,說以老莊。一變而胡瑗、程子,始闡明儒理,再變而李光、楊萬里,又參證史事,《易》遂日啟其論端。此兩派六宗,已互相攻駁。又《易》道廣大,無所不包,旁及天文、地理、樂律、兵法、韻學、算術以逮方外之爐火,皆可援《易》以為說,而好異者又援以入《易》,故《易》說愈繁。夫六十四卦大象皆有“君子以”字,其爻象則多戒占者,圣人之情,見乎詞矣。其馀皆《易》之一端,非其本也。今參校諸家,以因象立教者為宗,而其他《易》外別傳者亦兼收以盡其變,各為條論,具列於左。

這一描述,是不是完全準確,可以討論,但大輪廓是對的。它說的“兩派”是漢魏時期的兩派(象數派和義理派);“六宗”是宋易的分支。

象數派,代表人物是漢代的京房、焦延壽,特點是“入于禨祥”,講陰陽災異,神秘色彩很濃。此派發展到宋,分為陳摶、邵雍二宗,特點是“務窮造化”,講宇宙論,講萬物生化。它的源頭是道教。

義理派:代表人物是魏王弼,特點是“盡黜象數,說以老莊”。此派發展到宋,分為胡瑗、程頤二宗和李光、楊萬里二宗。它的源頭是玄學。

宋學強調正統,但它的資源可并不純粹。

近現代的易學,照樣有義理、象數兩派。這里不再詳談。大家看下面的書目,自然可以明白。

九、讀什么書好

讀《周易》,怎么讀?我的建議是:先讀原書,次讀易史,最后讀出土本。這里做一點推薦。

(一)讀原書

《周易》,原文很難懂,不看注,讀不懂。看注,有兩個麻煩,一是注本太多,讀不過來,要挑一挑;二是注本分派,象數派、義理派,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要比一比。這里選幾本書,供大家參考:

1.唐孔穎達《周易正義》,收入清阮元校刻《十三經注疏》(清嘉慶刊本),北京:中華書局,2009年,第一冊,1-228頁。

此書,經注出魏王弼,傳注出晉韓康伯,而孔穎達為之疏,是唐代的標準讀本。王、韓注宗老尚玄,一掃兩漢象數學(雖亦偶引象數說),是魏晉義理派的代表作。

2.唐李鼎祚《周易集解》,清李道平《周易集解纂述》,潘雨庭點校,北京:中華書局,1994年。

與前書相反。李氏憫舊注亡息,斥王注為“野文”,集漢唐舊注成此書。其引書“三十余家”(見序),舊說是35家,近考有40種。漢唐舊注,多賴此書保存。研究兩漢象數學,此書最重要。

3.宋程頤《周易程氏傳》,收入宋程顥、程頤《二程集》,王孝魚點校,北京:中華書局,1981年,下冊,689-1026頁。

程頤治易,推重王弼、胡瑗、王安石。此書是依王弼本而注,不包括韓注各篇。宋易分象數、義理二派,而以義理為主流。此書是宋易義理派的代表作。

4.宋朱熹《周易本義》,廖明春點校,北京:中華書局,2009年。

此書與《周易程氏傳》不同,篇序不遵王弼本,而依呂祖謙復原的古本。朱熹不滿空談義理,主張以筮解易,以象數濟義理。他有句名言:“《易》本卜筮之書。”(他的語錄和書信多次講到)。此書,書前印有《筮儀》、《卦歌》和九種易圖,就是講筮法和卦象。這是吸收象數派的東西。其書,注釋極為簡練,敘述極為明晰,對后世影響很大。

5.清惠棟《周易述》,附:《易漢學》、《易例》,鄭萬耕點校,北京:中華書局,2007年。

乾嘉考據,重興漢易,此書是代表作。惠棟所謂漢易,主要是孟喜、京君明、鄭玄、荀爽、虞翻五家,特別是荀、虞。荀、虞注主要保存于《周易集解》。特別是虞注,《集解》引用最多。

6.楊樹達《周易古義》,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

作者說,他從小就不以漢象數之說為然,而獨喜宋程子書(自序)。書前葉德輝序,謂漢易重象數,清儒(如惠棟、張惠言)專事抉發,有大功,但不外爻辰、卦氣等題外話,無關本義,門人楊遇夫近輯《周易古義》一書,遍采群書,才是善說《易》者。書名所謂“古義”是義理之義。

7.尚秉和《周易尚氏學》,北京:中華書局,1980年。

尚氏是晚清、民國之交人。近現代,義理重歸主流,象數被目為迷信,再次被掃蕩,尚氏志在恢復西漢象數。清儒講漢易,最重荀爽、虞翻。尚氏講漢易,獨尊《焦氏易林》。他說,漢易正宗是孟、焦、京,而非馬、鄭、荀、虞。焦氏之書,獨合古義,驗之《左》、《國》筮例,無不密合。但他動言逸象,什么都成符碼,似有推闡過度之嫌。他著書約十種,此書以象解《易》,通釋全書,是尚氏的代表作。

8.高亨《周易古經今注》(重訂本)和《周易大傳今注》,前者有1984年中華書局本和2004年《高亨著作集林》本(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清華大學出版社,第一卷,1-424頁);后者有1979年齊魯書社本和2004年《高亨著作集林》本(第二卷)。文獻考證,二書最詳備,極便參考。

作者強調,經是經,傳是傳,經要以經解經,傳要以傳解傳,兩者要分開,所以各寫一書,以盡其意。前書注經,作者說,它的特點是,第一不守《易傳》,第二不談象數。后書注傳,他說,象數要講,但不可泥于象數。可見二書主于義理。

(二)讀易史

有兩本書可推薦:

1.朱伯崑《易學哲學史》,北京:華夏出版社,1995年。

此書分四卷,通釋全部易史。

2.劉玉建《兩漢象數易學研究》,南寧:廣西教育出版社,1996年。

此書是李鼎祚《周易集解》的導讀,主要是講漢易的歷史。

(三)讀出土本

有四本書不可不讀:

1.上博楚簡《周易》,收入馬承源主編《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圖版:11-70頁,釋文考釋:131-260頁,濮茅左整理。

此書是個殘本,包括殘簡58枚,加上我增補的一枚,共59枚。這59枚簡,涉及34卦,大約只是原書的一半。其抄寫年代約在戰國中期,在現存古本中年代最早。濮氏的釋文是以我的舊稿為基礎,但另有新解,以為簡本卦序與今本不同。我寫過一篇讀后記,除訂正他的誤釋,還明確指出,簡本卦序,與今本并無不同。[ 李零《讀上博楚簡〈周易〉》,54-67頁。]這一點,現在已被證實。[ 孫沛陽《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周易〉的復原與卦序研究》,《古代文明研究通訊》,北京:北京大學震旦古代文明研究中心,總46期(2010年9月),23-36頁。]

2.馬王堆帛書《周易》經傳,參看:張政烺遺稿的兩種本子。影印本:《馬王堆帛書〈周易〉經傳校讀》,北京:中華書局,2008年;排印本:《張政烺論易叢稿》下編:遺稿,北京:中華書局,2011年,89-292頁。

張先生的遺稿,約寫于1976年前后,一直未發表。2005-2006年,我和我的學生通過課堂討論,才把這部手稿整理出來。

3.雙古堆漢簡《周易》,收入韓自強《阜陽漢簡〈周易〉研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

雙古堆漢簡也是殘本,包括殘簡221片,涉及52卦,因為殘缺過甚,已無法恢復其卦序。

4.李學勤《周易溯源》,巴蜀書社,2006年。

此書原名《周易經傳溯源》(長春:長春出版社,1992年),14年后,經修訂,改名《周易溯源》。全書涉及數字卦、上博楚簡《周易》、馬王堆帛書《周易》經傳、雙古堆漢簡《周易》、王家臺秦簡《歸藏》

是目前唯一一本綜合有關考古發現,討論最深入的著作。

讀《周易》,書太多,很多書,只有為了研究易學史,才有必要讀。讀《易》,最基本的書還是《易經》、《易傳》。《易經》是卜筮時代的經典,《易傳》是筮離于卜,與陰陽五行說相結合的產物。漢易的特點是陰陽占候和日書化。我們要注意,清易宗漢,宗的是東漢三國的漢,而不是西漢,西漢易不等于戰國易,《易傳》也不等于《易經》。

最后,我想用三言兩語作為總結:《易經》是西周筮占的經典,《易傳》是戰國秦漢新舊占卜雜交的產物。在《易傳》的闡釋下,《易經》才成為中國自然哲學的源泉之一。

陰陽講世間萬象的二元對立,五行講世間萬象的五位循環,它們一靜一動,構成古人解釋世界的兩把鑰匙。

我說的自然哲學,就是指這兩把鑰匙。





網載 2015-08-23 08:38:37

[新一篇] 李零:《周易》是本什么樣的書(上)

[舊一篇] 我的王國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