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文道:輕易理解“泄憤殺人”的國家是可怕的 鳳凰讀書

>>>  名人論史——近當代作家的史學觀點  >>> 簡體     傳統


有時我會發現自己已經跟不上這個時代的變化,新聞發生得這么多,被遺忘的速度又這么快。尤其是在微博當道的年代,早上才叫人吵得臉紅耳赤的話題,到了夜里便已轉眼成空,埋沒在一堆更新更火的議題底下,消失得無影無蹤。這個時代,昨天的新聞就已經顯得過時老套了,更何況前兩年的往事?那簡直是歷史了。而我卻總是記掛著一些舊聞中人物的表情與語調,以及大家述說它們的方式,始終不能把它們輕輕放下。于是我總在新聞里看見故事的回光,在最熱鬧的事件里頭聽見陳年舊聞留下的慘響。


例如“哈醫大血案”,便讓我想起了2010年震驚全國的一連串校園殺傷事件。表面看來,它們是性質截然不同的兩碼事:前者是一個不堪重壓的患病少年刺死了一位青年實習醫生,后者則是幾個人分別砍殺了好幾個幼兒園和學校里的孩童和老師。讓我把它們串聯起來的,是我們在這兩件事上都使用了“泄憤殺人”這個說法。雖然都叫作“泄憤殺人”,但我比較可以理解“哈醫大血案”。說到底,那名少年殺死的是一位讓他挫折使他難受的醫院里的醫生;然而校園連環血案我卻一直沒有搞懂,直到今天仍然叫我困惑糾結。


且回顧一下2010年那串事件。記得當時所有行兇的兇手都不認識遇害的孩子,與他們非親非故無冤無仇,徹底是完全的陌生人。更可怕的是這些案件似乎有彼此模仿的傾向,不同時間發生在不同城市,所以才會讓所有家長憂心。一時間所有父母每天都忙著接送子女,每一處校園也都加強了警備,深恐再發生類似案件。如何解釋這些血案?那些人為什么會備好兇器,幾乎是有預謀地沖進幼兒園和學校砍殺他們并不認識的弱小生命?


重想起來,當年幾乎所有媒體似乎都把焦點放在了“泄憤殺人”這四個字上,找出兇手生活中種種難堪境遇,將他們理解為飽受壓逼的邊緣人。由是就有了善解,原來這是在對社會報復;自己被壓迫,滿腔憤怨,于是挑選了比自己更柔弱的對象下手出氣。漸漸地,這成了共識。就連時任總理溫家寶都公開指出這些事情的背后“有深層次的原因”。那個“深層次的原因”究竟是什么呢?一家小學在校門口掛了一條橫幅,上面那句話遍傳網絡,約略表達了大家的看法。那句話是“冤有頭債有主,出門左轉是政府”。


我一直沒對這件事寫過什么,事實上,我對任何被公認為是要報復社會的“泄憤殺人”案都不敢多談。因為在我看來,許多有關重大社會現象的評論與其說是析解出了真相,倒不如說是評論界借此在表達自己的關懷。正如同樣是校園殺人,美國評論界的重點總是離不開槍械管理,因為人民是否享有擁槍的權利一直是美國社會的熱門議題,是彼邦區分意識形態立場的試金石。相反,“社會怨氣”卻不一定貫穿在他們對每一樁校園血案的議論之中,這是我們中國輿論界的關切。


仔細思考,我們是否都看過了那些兇手的口供筆錄?都讀過了他們的精神鑒定報告?這些資料甚至到今天都不曾完全公布。那我們怎能大膽斷定這是“社會怨氣”的作用?怎能說這是報復社會?不,我無意否定當前中國社會怨氣深重的情況,更不能不承認當前體制所造成的種種不公與壓迫。只是我以為從不公與怨氣的存在,到砍殺無辜生命的結局,其間還有很長的一段路要走,還有很繁復的環節需要解釋。簡單地講,我不太相信殺人有那么容易。你覺得自己在這個國家處處碰壁,你覺得自己看不到未來再也無路可退,然后你就會買一把斧頭藏在袋子里,第二天選一個保安看起來沒那么嚴密的小學,然后沖進去狂砍一些自己連見都沒見過的無辜兒童?假如這叫作“泄憤殺人”,那到底是種什么樣的憤怒,能夠使人冷靜計劃,并且起碼隔上一夜,才再找些無關聯的對象出氣?如果這就是中國式的“社會怨氣”,那也未免太過可怕,因為在這種怨氣面前,殺人是如此的容易,生命是如此的廉價。


最叫我震驚和不解的,更是大多數人對近年諸多“泄憤殺人”案之解釋的輕易接受。似乎我們都以為殺人不難,生命易損。就像坊間流行的《大秦帝國》那一類書,不只輕描淡寫地略過“坑趙卒五十萬”背后的殘酷血腥,更要歌頌其雄壯“大氣”。這么一個把殺人看得很容易很不難理解的國家是可怕的。


摘自《關鍵詞》


鳳凰讀書 2015-08-23 08:38:50

[新一篇] 時人多橫死車下,中國需要“馬路學” 開卷八分鐘

[舊一篇] 【思享】馬勇談一戰:“列強瓜分中國”是資本東移?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