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關閱讀 |
>>> 名人論史——近當代作家的史學觀點 >>> | 簡體 傳統 |
甲午戰爭前日本已做好近代化準備 陳悅(海軍史研究會會長):今天(2014年7月24日)這個夜晚非常特別,因為在120年前的這個夜晚,在離我們幾百公里之外的朝鮮牙山海洋里,有兩艘中國軍艦非常忐忑。他們在猶豫,是走還是繼續留在那里,因為在這天下午得到了一個情報,日本人已經攻陷了朝鮮皇宮,馬上要來找麻煩了。最終在第二天一大早,兩艘中國軍艦選擇放棄了他們的任務。他們在牙山是要保護中國三條運兵船,他們在到達之后,要把所有的軍人、物資全部卸載上岸后才能走。但在那一刻他們選擇的方式是“走吧”,果不其然一大早遇到了日本第一游擊隊的三艘巡洋艦,這便是1894年7月25日爆發的豐島海戰。 熟悉甲午戰爭史的人都知道,日本第一游擊隊是他們海軍里實力最強的小分隊。可我們是否想過,第一游擊隊是四條軍艦參戰,在1894年9月17日時,他們四條軍艦參戰,可為什么在7月25日只冒出三條軍艦?還有一條船跑到哪里去了。當時在豐島海域偷襲我們的軍艦是吉野、浪速、秋津洲,還有一個高千穗號,正在從夏威夷往朝鮮趕。這條船為什么跑到夏威夷去了?是因為從明治維新開始,日本政府已經覺察到國家的近代化,不能再繼續當一個東亞國家。那時候作為一個東亞國家就跟現在是一個非洲國家一樣,是落后的、不發達的、愚昧的,所以日本明治維新的起點不光是海軍、陸軍,而是整個國家要崛起。但我們知道日本的國土面積非常小,缺乏資源,它要崛起勢必要獲得更多的資源。在那個時代日本眼中他所能學習的老師英國也好、法國也好,無一不是靠一種模式崛起的:侵略,打落后民族。那個時代他們認為并不關乎道德,就跟美國人殺印第安人一樣,覺得這是發達人把他們干掉,然后占有他們的資源為我們所用。 當時日本崛起之路有幾條:向北,曾經嘗試過跟俄羅斯叫板,最后也有收獲,跟俄羅斯平分了千葉群島,因為那時候俄羅斯在遠東的力量很弱;向南走發現不通,法國和英國的勢力太大。剩下還有兩條路讓他們崛起:一條路是向東,夏威夷。日本做了一個匪夷所思的事,向夏威夷大量移民,夏威夷當時是一個王國,他們對于這個王國有琉球的想象,可能在那個時候已經準備要把夏威夷占了,但最終1894年夏威夷爆發了革命,國王被推翻了,美國人去了,這條線也走不通。剩下的一條線是占領朝鮮進攻大陸,于是1894年挑起了戰爭。 清政府不認為甲午戰爭是舉國之戰 今天我們討論的是兩個國家的國家觀,那么這兩個國家的國家觀之不同,一開始就看得非常明顯:日本人7月25日偷襲我們的運兵船后,在陸地上打了中國的陸軍,但打完不主動跟你開戰,等著你主動說我。最后,清政府向日本人開戰,日本人應付,8月1日中日兩國才正式互相宣戰。所以關于甲午戰爭第一個法律文件里,我們看到這樣一個事實:清政府不認為這是一個徹底的舉國戰爭,也不知道近代意義國與國的戰爭怎么打。清政府發了一個似是而非的宣戰,理由是日本不遵條約、不守公法,打我們的運兵船。李鴻章負責對日本開戰,是地方對日本開戰。日本對我們的開戰是,天皇希望爾等忠實勇武之眾一起對付中國,用各種手段打敗它,后來怕惹俄國和歐美列強,補了一句話“以不違反國際法為前提”。所以從兩國的宣戰詔書上就可以看到,兩個國家對于近代意義或者現代意義的“國家”一詞在認識上有截然不同。 中國軍隊上前線作戰時,沒有幾個士兵腦子里會想他為什么要去打仗,會認為大帥讓我去。前線遇到了如狼似虎的日本人,打起來發現日本人這么厲害,就跑了,因為本質上并不知道自己參加這場戰爭的目的是什么,可能就是圖一點軍餉,幾兩銀子。中國有一個非常古老的工資傳統,清政府時代就已經實施。清政府軍隊為了凝聚軍隊和人心,為了不讓部隊在兵營里逃跑掉,實施了一套制度,就是把這支部隊每個士兵的軍餉扣押3個月,先押著不發,你要跑得考慮放棄3個月工資值不值得。后來發現這個也留不住人心,就押6個月、1年。甲午戰爭之后就傳出很多故事,如威海的守將戴宗騫克扣戰士的工資到了一半,工資不發給你。但那個時代的中國武將們想不出任何招數激發將士們的勇氣,因為將士不知道為什么而戰。在很多老百姓的想象中,甲午戰爭可能是《三國演義》里那樣的內戰,因為他們不知道什么叫“國家”,是沒有概念的。 清軍士兵不知甲午戰爭是為了保家衛國 有一個特別例子,1894年11月日本組織一個新兵團,第二軍登陸花園口(今遼寧大連莊河市明陽鎮花園口村),順著金州攻向大連灣、旅順,主要目的是占領旅順,消滅北洋海軍,后來北洋海軍不在沒有實現。從花園口登陸以后,在向金州去的路上,日本第二軍遇到了非常麻煩的事。盡管清軍戰斗力非常薄弱,不值得一提,但再怎么不值得一提的軍隊也是有一定戰斗力的。所以往金州走時,日本人遇到一個選擇,當時從花園口通往金州有兩條路可走,一條是金州大道,一條是復州大道,日本不知道清軍在哪里條路上設了防,于是派偵查騎兵去偵查。 那天偵查騎兵的運氣極好,在通往金州的路上,騎兵正在往前走時,突然從金州方向來了一匹馬,就把騎兵打下來,抓住了一個中國的年輕人,穿的是一身中國的便衣。日本兵把他抓之后,把衣服扒了,里面是號衣,果然是軍隊,然后把他押回大營里,作為重要的情報來源進行審訊。中國這個兵骨頭很硬,名字叫王清福,被抓后他說得最多的一句話是“快快死,快快死”。在押往日本軍隊的過程中,王清福趁日本兵不注意,掙脫開,想自殺,要把自己碰死,但被日本人給救了,扎了繃帶,拉回到大營。 進了大營以后,等待中國這個小騎兵的不是辣椒水也不是老虎凳,是幾個日本軍官對他的審訊。但我們這個小騎兵嘴巴非常緊,問什么也不說,結果日本軍官的一句話,讓整個局面全部改觀。問了半天,突然來了一句話,你二十來歲,家里是不是有父母?你現在這么死掉的話,你的父母會有人來養嗎?你的國家會養他們嗎?這個小兵180度轉變。據日本記載,王清福流眼淚,不斷地抽泣,流著流著士兵開始說話,我家有八十老母,父親不在了,如果我死了,我母親肯定也活不了。日本少佐說,那么你更應該好好活下去。小士兵就說,金州大道方向有駐防,復州大道方向沒有駐防。一瞬間就把關乎國家命運或者一個城市命運的重要情報揭露出來。 這里能看到一個東西,在這一個小小的士兵心里,最珍貴、最寶貴是他的家庭與他的母親。至于那個遙遠的國家,甚至都不認為國家在他死后,能夠保障他母親的生存。被俘之后憑著一時的勇氣要好好死,但日本人思想工作一做后,其實日本人也沒說什么話,小士兵就被打動,還說了一系列的情報。而且這個小士兵作為戰俘被收容起來,當天兩個日本士兵拿了狗食的東西給他吃,日本軍官發火說,雖然他是俘虜,是敵軍,也應該好好對待他,應該給他換一口飯吃。我覺得這個小士兵在中國的大營里,都可能沒有遇到這樣的交流,和他的營官、哨官,按照現在的說法,是人跟人平等的交流。他徹底被感動了,后來他的名字出現在俘虜名單里。 日本為向列強表文明寬待戰俘 那時日本抓中國的戰俘,按二戰的思路,要么干掉你,要么在中國挖一個集中營給他圈起來。但那時候的日本急著借這一仗崛起,這一場仗好比是東亞的兩個小孩子,還沒有成人。中國根本不想到世界上比試一下,日本強拽著中國到大擂臺上,在一圈洋人的圍觀下,證明日本已經長大了,把中國一腳踢出去。日本在做這個事情的過程中,非常担憂洋人來干涉,別打了一頓中國,最后自己也被洋人提起來扔了出去。所以他們不想違反任何國際法則,在對待戰俘問題上也非常慎重,拉回日本交給各個海軍的軍長司令部,一開始分去就幾百人,到了平壤一下來了上千人,就說沒有這么多房子,沒有這么多糧食管吃喝,又不讓他們干活。最后日本政府把戰俘交給寺廟,委托由僧人看管他們,政府只給寺廟的生活費、吃飯的錢,剩下的政府連一個兵都不管,由僧人看管,在看管名單里我們驚奇地發現了王清福的名字。 1895年甲午戰爭結束,中日雙方開始遣返戰俘,發生了一個意外的事,有一些戰俘不愿意回中國,里面就有王清福。今年三四月,我們在大連一帶遇到了一位日本華僑,種種跡象顯示,這個人極有可能是王清福的后代。王清福的一個舉動導致日本人快速地進攻金州,拿下金州,拿下大連灣,把旅順也拿下了。 相反日本戰俘,同樣在金州也出現這樣的事。有幾個日本士兵,為了能夠在中國進行偵查和情報工作,在中國生活了很長時間,甚至于真的留了辮子,在身上有了跳蚤、虱子,跟那時中國人完全一模一樣。然后他們在金州花園口一帶進行偵查,被八旗騎兵發現。發現的緣故很特別,農村的老大爺們關注問題的角度不大一樣,發現這幾個莫名其妙的中國人,上完茅房很怪,用紙,這一下子徹底暴露了。住在小村的八旗騎兵小分隊就把這幾個日本人抓走了,據日本人自己說,最后在金州城找到這幾個人的尸體,鉗子什么的都有,因為這幾個日本人什么也不說,最后被我們處死了。 日軍士兵是在打近代戰爭 其它的例子還很多,1895年初春日本士兵在山東作戰時,他們登陸榮成灣好幾天,后勤供給不上來。我們能想象日本士兵穿著夏天的服裝,來到1月份的山東半島,刮著北風。他們軍隊有一個規章,告訴士兵們怎么防凍,畫的圖樣很標準,一條行軍毛毯,先把自己的外套脫下來,把毛毯盡量纏緊自己的身體,再使勁地把外套套上去,以這樣的方式勉強熬過冬天。他們在榮成灣挖地營,挖了一些像老鼠洞的地方,以此來防凍。然后出發前幾天,他們每天吃的東西是一個冷飯團加兩個梅子干,偶爾發一個類似于方便食品的東西,是一種炒面,士兵就把炒面背在背包里。日本軍人就是靠著這樣的東西打贏這場戰爭的。 通過這些小事就明白,日本軍人知道是在打仗,而中國軍隊是在應付工作,并不覺得這個打仗工作跟其它工作有什么區別,今天覺得這個工作太苦太累了,就扔掉號衣不做了。我問一個日本老研究者,為什么日本人在那個時代會出現這樣的狀態?那個老先生回答我說,從明治時代開始,日本政府就刻意地普及教育。今天說《馬關條約》賠了2億多兩白銀,他們拿這個錢辦教育,這個是錯的。日本教育在明治維新的時候已經辦起來,辦的教育加上政府主張近代化的新聞,這兩樣東西像兩個支柱一樣,在明治維新時代培育出了新日本人,有近代化的愛國心、近代化的意識。從1874到1894年,這二十年時間整整一代人出來了。日本人之所以打甲午,那支軍隊之所以打得那么狠,跟明治一代人有很大的關系。而我們這邊的清軍仍然是古代狀態,只是古代人拿了一把槍打了徹底近代化的人。 滿漢民族問題被日本人利用 就國家意識而言,清政府的士大夫有一點,底層的老百姓徹底沒有,什么國家概念都沒有。而且高層也出現了一個思想混亂,這是日本人非常拿手的事。在那個時代,確實朝廷上是一個民族,滿朝文武將領是另外一個民族,想讓他們激發出一個愛國心、民族心、皇族心?骨子里都不知道是什么。日本進入遼東后發了一個《告十八行省豪杰書》,是想造成一種思想混亂,鼓動中國人起來支援日軍。所謂的“告十八行省豪杰書”散發的范圍不是很廣,在幾個地方粘貼了,但效果很牛。說日本軍隊進攻中國不是打中國人,是打清朝、打清國,這場戰爭跟中國人無關,是清朝的戰爭。然后說你們還記不記得“揚州十日”、“嘉定三屠”、記不記得崇禎皇帝多么可憐,我們這次來是給大明皇帝報仇,你們十八行省的豪杰們但凡有點血性的話,快快起來,我們也會給你武器,趕緊恢復一個漢人的朝廷。結果這一招非常有用,在東北戰場日本人沒有遇到反清復明的中國軍隊,遇到大量的中國人歡迎他們,甚至于不排斥日本軍隊進入中國。 普通百姓毫無國家觀念 比如當時日本一個攝影記者在金州城里拍了照片。拍的是日本占領金州兩天之后,金州城里恢復了跟往日一樣的景象,中國人跟日本軍人在一起比肩而過的逛街。日本軍人剛來時,對中國村里的老百姓,說我們拿雞蛋給錢,老百姓說不要不敢要,過兩天還給他錢,還是說不敢要。等幾天過了,看到日本人是真的給錢時,日本人再去拿雞蛋時就收錢了。而且不光收錢,看到這次給一塊日元很好,下次告訴你們,對不起,買的人太多了,要兩塊日元,最后漲價到十塊日元,日本人說奸商。這是在淪陷區、亡國的中國景象,就是甲午戰爭時的景象。這種景象雖然在抗戰時好了很多,但依稀可以看見。 我說了這幾個故事,大家可以感受一下當時中國人的“國家”觀念。 陳悅,1978年生,江蘇靖江人,現居山東威海。致力于中國近代海軍史、艦船技術史、甲午戰爭史研究,定遠號紀念艦策展總監,海軍史研究會會長,山東史學會甲午戰爭委員會委員、北洋水師網站站長。在《中國甲午戰爭博物館館刊》等刊物發表專業文章近百篇,著有《北洋海軍艦船志》、《近代國造艦船志》、《清末海軍艦船志》、《碧血千秋--北洋海軍甲午戰史》、《沉沒的甲午》、《辛亥·海軍》、《中國近代軍艦圖鑒》等。曾參加中央電視臺“《解密甲午》”和“《走遍中國》再尋甲午魂”等專題片的拍攝。電影《1894甲午大海戰》顧問、電視劇《鐵甲艦上的男人們》總顧問。
騰訊思享會 2015-08-23 08:39:06
稱謂:
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