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享會】吳國盛:接受互聯網就要接受其內在的民主邏輯

>>>  名人論史——近當代作家的史學觀點  >>> 簡體     傳統

編者按

“互聯網是一種基于民主意識形態的技術配置,接觸互聯網意味著要被迫接受它的邏輯,這個技術自主性是當代一個非常突出的特點。”8月14日,2014夏季騰訊思享會“中國說”在北京正院公館舉行。在近四個小時的跨界聚會中,討論的話題從大數據與社會變革到技術發展與人類幸福。60多名來自華語世界的科技精英、經濟學者、歷史學者、社會學者、文化學者、公益人匯聚一堂。到底大數據與基因技術可以讓人類更幸福更安全嗎?以下是中北京大學哲學系教授吳國盛發言實錄:


吳國盛


使用互聯網就要接受其內在的民主邏輯


吳國盛(北京大學哲學系教授):新技術會不會讓人類更安全呢?我覺得不一定。不必然使人類更幸福更安全,但是也不會一定讓人更不幸福更不安全。


我講兩件事情,第一件事情,過去我們對認為技術是中性的,它是人類的使用工具,可以用可以不用,可以用來做壞事也可以做好事,這個思想是很膚淺,而且往往不正確。技術有自己的自主性,有自己的結構,某些技術必定指向某些事情。比如,菜刀必定是砍事情的,至于砍人還是砍菜?砍人是意象結構。比如,互聯網是一種基于民主意識形態的技術配置,網民平等分配信息,共同分享這個信息,它只能出現在美國這樣的民主國家,任何國家都發明不了這樣的技術。這個一般到中國使用以后產生雙重的錯誤,一方面是經濟效率提高,大家覺得很好,國家也很高興,可是一個潛在的后果就是你被迫要接受民主、平等、開放的意識形態,互聯網在中國發展最快的十多年也是中國民主化最快的過程。我有一個基本的邏輯,別老想著堵、圍、防火墻,接觸互聯網意味著要被迫接受它的邏輯,這個技術自主性是當代一個非常突出的特點。所以,你現在要做的是在新技術的情況下怎么改變結構。互聯網的防火墻可以建,但是翻墻也很容易,建成困難翻墻容易,這是互聯網的內在邏輯決定的。


技術有自主性不是中性的


所以,第一件事情,技術是有自主性的,不是你想用就用,想不用就不用的。一旦進入框架之后,你想不用很困難。戒網,戒手機,“戒”只是種說法,這種說法意味著某些事情你做了之后想不做很困難,而想做很容易,這就是技術的邏輯在起作用。包括剛才講的社會統計大數據也好,還有基因方面的大數據,這都是現代性的邏輯在迫使我們不得不做。所以,我們一定要高度重視現代技術和新技術里的自主邏輯,那個自主性是朝向有利于人類幸福和安全的角度走還是不利于,這兩種可能性都有,但是我們要對它有敏感。


時間是由技術構造出來的


第二件事情,我們評判一個技術是有利還是不利的時候,根據是什么?拋出第二點,技術和時間的相互構成。在科學家看來,物理時間是派生的,生活時間是第一位的,這個時間怎么來的?技術構造出來的。比如人類受雙重的制約,一個是我們身體本身的時間結構,人不能一天就把一輩子過完,那不行;還有一個時間,身體發育的時間結構,包括人種在生態環境中也有一個適應結構,這個結構搞壞了不行。早期氧氣是毒氣,對厭氧菌是毒氣,慢慢適應變成很好的東西。所以,只要給充分的時間,什么環境污染都無所謂。但是人受不了,人本身有一個時間結構,第二人的倫理、法律、人文結構有一個相對穩定的結構,人不可能變得太快,人一天一變的話沒任何意義。假定你暫時不變,習慣是人生的偉大指南就這個意思。人,無論是生理還是社會屬性都有一些惰性,這些惰性如果跟技術太沖突的話,人類就不安全了,人類就不幸福了。


安全也是主觀感受


互聯網技術的出現讓更多人來分享信息,從而分担責任,某種意義上說應該是更安全一點兒。但是由于信息的傳輸技術太發達,所以安全也不是客觀的。剛才講幸福是主觀的,安全可能也是主觀的。信息太發達反而容易產生不安全感,有些東西也不是事實,也是不可量的,因為你不知道,所以你沒有安全感,這是雙重的。一方面從總量講,由于信息開放之后,社會的總體架構更趨于安全,不會出現巨大的災難,由少數人造成災難的可能性小多了。另外,沒心沒肺、混吃等死的人是不是就沒有安全感的問題了?現在每個人都知道信息,每個人都憂心忡忡,吃完飯打開電視哪兒水災、地震、病毒流行了,你就覺得世界怎么那么亂?年年地震,小時候地震很少,是不是真的很少?那時候也差不多這么多,只不過那時候信息不通。




騰訊思享會 2015-08-23 08:39:40

[新一篇] 【思享】中國左翼自由主義的“香港共識”

[舊一篇] 【思享會】李淼:未來90%的人類會變寵物?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