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馬拉拉,我想講我的故事

>>>  文章華國詩禮傳家—精彩書評選  >>> 簡體     傳統



“我想講我的故事,可這也將是6100萬失學兒童的故事。我想讓所有的男孩子、女孩子都能得到上學的權利。這是他們的基本權利。”


——2014年諾貝爾和平獎得主  馬拉拉·尤素福扎伊



馬拉拉這個名字,不管有意無意,這兩天你一定經常撞見。剛剛獲得諾貝爾和平獎的她因為同時是史上最年輕的諾貝爾獎獲得者(才17歲)而備受關注。這不,獲獎僅五天,她的簡體中文版自傳《我是馬拉拉》便準備推出,計劃月底上市(這里書評君不得不贊嘆出版商的眼光及速度- -)。這本自傳由馬拉拉和英國知名戰地記者克里斯蒂娜·拉姆合著,還原了馬拉拉的傳奇經歷。書中還有兩份馬拉拉的日記手稿。諾獎頒獎詞中,她被稱“反抗針對兒童和年輕人的壓迫,捍衛了兒童受教育的權利”,于是,我們自然要從她的反抗說起,首先,她是誰。

────────────

誰是馬拉拉?

────────────



馬拉拉,1997年生于巴基斯坦,11歲時便在BBC網站發表文章,以爭取兒童和女性接受教育的權利而聞名。年僅17歲的馬拉拉獲得2014年諾貝爾和平獎,也是諾貝爾獎史上最年輕的獲得者。

────────────

為什么要讀她的故事?

────────────


2012年10月9日,因為不懈地爭取受教育權,馬拉拉在乘校車回家途中,遭到塔利班槍手近距離射殺,而后奇跡生還。


2012年11月10日,聯合國決定將7月12日(馬拉拉的生日)定為“馬拉拉日”。


2013年7月12日,馬拉拉在聯合國發表演說,這是她被槍殺后首度公開演說。


2014年10月9日,馬拉拉獲得諾貝爾和平獎,同時她也是諾貝爾獎史上以來最年輕的獲得者。  


2014年10月,《我是馬拉拉》簡體中文版面市,她說這是她的故事也是全球6100萬無法受教育兒童的故事。



────────────

《我是馬拉拉》搶先讀

────────────

文 | 馬拉拉


我來自一個國家,這個國家在午夜建立。而我在生死邊緣徘徊的時刻,剛過正午。


一年前,我離家去學校,沒曾想,卻再也沒能回去。我被塔利班分子開槍擊中,失去意識,然后就被帶離了我的國家——巴基斯坦。有些人說我永遠都不會返回故鄉了,但我堅信,總有一天,我一定會回去的。沒有人愿意離開自己心愛的祖國。


……


我開始搭校車,是因為母親不敢讓我獨自上路。我們一年到頭都被人威脅,有些刊登在報紙上,有些是其他人轉來的傳單或小紙條。母親很担心我,但塔利班分子從來沒有特別針對過小女孩,相對而言,我更担心他們會針對我的父親,因為父親總是發表反對他們的言論。去年8月,我父親的好友,也是他抗爭暴權的同盟扎西德·汗在去祈禱的路上臉部中槍。我知道所有人都在勸我父親:“小心點,否則下一個就是你了!”


我們家門口的街道狹窄,校車無法開進去,所以我每次都在小溪邊下車,穿過一道上鎖的鐵柵門,然后再走一段階梯,才能到家。我總覺得要是有人攻擊我,一定是在階梯上。和我父親一樣,我總是愛幻想。有時候在課堂上,我的心思就會不知不覺地飄走。我想象在回家的路上,有人從臺階上跳出來朝我開槍。我想象自己的反應:也許我會脫下鞋子,朝他扔過去;但我又覺得如果那樣做的話,我就和恐怖分子沒有什么區別。最好還是向他祈求好了。“好吧,如果你想開槍就開吧。不過,在此之前,請先聽我說幾句話。你這么做是不對的,我不是針對你,我只是希望每個女孩都可以去上學而已。”


我并不害怕,但我也開始在每晚臨睡前檢查門鎖好了沒有,而且也開始向真主禱告,詢問人死后會怎樣。我和我最好的朋友莫妮巴無話不談。我們住在同一條街上,從小學開始就是好朋友。我們分享彼此的一切,比如賈斯汀·比伯的歌、電影《暮光之城》,還有最好的亮膚面霜。莫妮巴的夢想是成為一名時尚設計師,但她知道她的家人絕對不會同意,所以她告訴別人說她想成為一名醫生。在我們的社會里,女孩們即便能外出工作,也很少能從事除醫生或教師以外的職業。而我卻不同,我從未隱瞞自己想當醫生,或想當發明家或政治家的念頭。莫妮巴似乎總能未卜先知,可我總是安慰她:“別担心!塔利班從沒有針對過一個小女孩!”


當校車來的時候,我們跑下樓梯。其他女孩在出門之前,都會把面紗蒙好,然后爬上校車的后方。那是一輛白色的豐田之花卡車,車廂里平行擺放著三條長椅,兩條在車的兩側,一條在車中央。那天,車上擠著二十個女生和三個老師。我坐在左側,莫妮巴和另外一個低一年級的女孩夏希雅·拉姆贊,分別坐在我的兩邊。當時,我們懷里抱著考試資料,書包放在腳旁。


那之后發生的事情,我都記不大清楚了。我只記得當時車里的空氣又熱又黏,與往年比,天氣涼得晚,只有遙遠的興都庫什山頂覆蓋了一層薄薄的白雪。車子座位后面沒有窗戶,兩邊蓋著厚厚的塑料布,時不時會被風吹開一溜小縫。塑料布黃黃的,上面滿是塵土,沒法看到外面。我們只能從車廂后面看見一線藍天的痕跡和一抹太陽。那天的太陽就像是個黃色球體,飄浮在漫天風沙之中。


我只記得,校車一如既往地在路上架設的檢查崗處右轉行駛,然后經過廢棄的板球場。然后,就什么也不記得了。


在我做過的夢里,我被開槍擊中時,我的父親也在車上,他也被擊中了……周圍擠滿了人,我正到處尋找父親。


而事實是,校車突然被截停了。在我們的左手邊,是長滿雜草的希爾·穆罕默德·汗的墓園,他是斯瓦特第一任經濟部長。在我們的右手邊,是個零食加工廠。我們停在離檢查點不到兩百米的地方。


我們看不到前方。但有個留著大胡子、穿著淺色衣服的年輕男子站在車身前方,揮手示意讓車子停下。


“這是胡沙爾學校的車嗎?”他問司機。學校的名字就寫在車身上。我仿佛能聽見烏斯曼大哥在喃喃自語:這是什么蠢問題?他回答:“是的。”


“我需要其中幾個孩子的信息。”男人說。


“你得去學校辦公室。” 烏斯曼大哥說。


他說話的時候,另一個穿著白色上衣的男人走到車后面。


“你看,又是記者要來采訪你了!”莫妮巴說。自從我開始跟著父親在幾個活動上發言,為女孩子爭取接受教育的權利,抗議塔利班分子試圖讓女性穿遮面長袍后,便常有記者來訪,甚至還有些外國人,但從來沒有人像這樣攔在路邊的。


那個男人戴著一頂寬檐帽,用手帕蒙住口鼻,看上去就像是得了流感一樣。他看著像是個大學生。他一躍跳上車廂,向我們走過來。


“誰是馬拉拉?”他用命令式的口氣問道。


沒有人開口說話,但有幾個女生望向我的方向。我是唯一一個沒有把臉蒙起來的女孩。


這時候,他舉起一把黑色手槍。后來我才知道,那是一把柯爾特45型自動手槍。幾個女孩子開始尖叫起來。莫妮巴之后告訴我,當時我死死地抓著她的手。


我的朋友們告訴我,那個男人開了三槍,一槍接著一槍。第一槍射穿了我的左眼眶,子彈從我的左耳射出。我倒在莫妮巴身上,鮮血從我的左耳噴涌而出。另外兩發子彈擊中了我旁邊的女孩。有一槍打中夏希雅的左手,還有一槍從卡內·利茲雅的左肩射穿進入她的右上臂。


朋友們后來告訴我,槍手開槍時手在發抖。


當我們終于到達醫院時,我的長發已被鮮血染滿,莫妮巴的腿上也全是鮮血。

誰是馬拉拉?
我是馬拉拉。
而這,就是我的故事。



作者:[巴基斯坦] 馬拉拉·尤素福扎伊 [英] 克里斯蒂娜·拉姆 
譯者:翁雅如  朱浩一
出版日期:2014年10月    
出版社:鳳凰阿歇特·四川人民出版社


以上選摘自《我是馬拉拉》,選摘時有刪節。




────────────

訪談:馬拉拉的另一面

────────────

翻譯:董楠
來源:紐約時報中文網
本文最初發表于2014年8月24日


Q:你現在在讀什么書?
A:我一直在讀約翰·斯坦貝克的《人鼠之間》,這是學校的課程。這本書很薄,但是內容很充實。它反映了20世紀30年代美國的情況。我興奮地讀到了女人們在當時受到的對待,還有流動工人的貧困生活。書籍可以捕捉到不正義,讓你久久難忘,讓你想要為此做點什么。所以它們才這么有力量。

Q:你最近讀過的一本真正的好書是什么?
A:保羅·科埃略的《煉金術士》。我喜歡它,是因為它充滿希望和啟迪。它講了一個男孩進行尋寶之旅的故事,他從旅途的每一段路程,以及遇到的每個人身上都學到東西。最后,他在一個非常有意思的地方發現了財寶。他的故事告訴你:應當相信自己,繼續自己的旅程。

Q:你最喜歡的當代作家是誰?
A:黛博拉·埃利斯(《帕瓦納的旅程》的作者)和卡勒德·胡塞尼(《追風箏的人》的作者)。兩個人都講述身處困境、必須做出艱難選擇、必須鼓起勇氣的年輕人的故事。他們都準確地描寫了被戰爭蹂躪的地方。有些作家能向我展示出我所不知道的世界,我喜歡他們;但我最愛的還是這樣的作家,他們創造出的人物與世界讓我感覺真實和熟悉,或者讓我感覺受到鼓舞。班主任鼓勵我在課余多看些書,找找自己喜歡的書,后來我在學校圖書館里發現了黛博拉·埃利斯。那是在我來英國不久后,很想念朋友們。讀著關于阿富汗的事,令我感覺好像回到了家中。這就是書籍的力量。它們能讓你去到雙腳去不了的地方。

Q:對于那些想了解如今巴基斯坦的女孩和女人們所面臨的困境的人們,你向他們推薦什么書呢?
A:《泥城》,這是黛博拉·埃利斯的《帕瓦納的旅程》系列中的一本。我迷戀這個系列,看得停不下來。埃利斯美妙地捕捉了飽受戰爭破壞的阿富汗與巴基斯坦的孩子們的童年。這些故事非常感人。

Q:有沒有一本書是你希望所有女孩都能讀一讀的,所有學生必讀的書呢?
A:給所有女孩:黛博拉·埃利斯的《養家糊口的人》。這本書講了一個年輕的女孩接受挑戰,拯救全家人的故事。我覺得世界各地的女孩都應當了解女性在某些社會中遭受怎樣的對待。但是,雖然帕瓦納受到的待遇不如男孩和男人們,她自己卻從來不這樣想。她相信自己,更加堅強地同饑餓、恐懼與戰爭作戰。像她這樣的女孩非常鼓舞人心。《養家糊口的人》告訴我們,世界上哪里都有勇敢與堅強的女人。

學生們都應該讀一讀《追風箏的人》。它告訴你,不要通過外表判斷別人。書中也寫出了忠誠與友誼。

Q:關于書籍與閱讀,你的童年記憶是怎樣的呢?
A:我讀過的最早幾本書里有《米娜》,講了一個女孩支持阿富汗的女性權利與教育。我還讀過兒童版的小馬丁·路德·金傳記。

但我小時候沒有讀過很多書。在我們的國家,很多孩子不上學,也不學識字。上學的人通常也只讀課本。我們課上主要讀歷史、科學和數學,而不是文學。很多人買不起書。大多數書籍都是二手的,之前被很多孩子讀過。在巴基斯坦,就連學校也沒有多少書。幸運的是,我父親重視教育,覺得讓我學會閱讀是很重要的。在斯瓦特,我讀了八九本書,就被人們看成女書蟲!在這兒(英國伯明翰),女孩子們都讀過幾百本書呢。

受邀為伯明翰圖書館揭幕,是我人生中最難忘的時刻之一,它是歐洲最大的新圖書館。我從來沒見過那么多書,它們全都是免費向公眾開放的。要是巴基斯坦的孩子們也能這么方便讀到書就好了。伯明翰人擁有這么棒的一座圖書館,真的很幸運。



────────────

馬拉拉語錄

────────────


1.“重要的是一直推動這個世界去采取行動。但有時候可能無法實現,所以你不得不做出努力,你不得不去完成這些工作。”


2. “我夢寐以求的改變,以及我希望我們的社會發生的改變……都需要通過教育來實現。”

3. “我們必須幫助女孩們與生活中的一切障礙抗爭,站起來大膽發聲,戰勝她們內心的恐懼。”

4. “我希望成為總理,但不是馬上。我希望從政,先成為教育部長,積累經驗,然后當上總理。”

5 “我的夢想是讓我的祖國變得更好,成為發達國家,讓每個孩子都能接受教育。”

6. “即便我是一個女孩,即便不被人們看好,我都不會失去希望。”

7. “讓女孩子變得強大的最佳方式是教育,所以我們所有人都應該呼吁讓女孩接受教育——女孩和男孩都應接受教育,因為有時候是男孩,有時候是男人阻止女孩發聲……所以我們也需要告訴社會中的男人和男孩們,讓他們給予女性更多的空間……讓她們能夠站出來。男孩和男人們應當了解平等和公正,了解女性也擁有同等的權利,應當受到平等對待。”




新京報書評周刊 2015-08-23 08:41:16

[新一篇] 阿城:且說侯孝賢 鳳凰副刊

[舊一篇] 古典詩詞中的悲秋綜合癥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