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太陽是怎樣升起的——關于毛澤東的謠言與真相(上)

>>>  民初歷史變遷觀察  >>> 簡體     傳統

文章來源:共識網

毛澤東這個人,近代中國一百多年的戰亂和屈辱,那么多英雄人物拋頭顱灑熱血,最后由他出來終結這一切,并不是偶然的。他取得的功勞和地位,當之無愧。作為一個政治軍事領袖,不能說他永遠英明正確,但是作為一個以復興中國為使命的人,他在人格上是基本完美。

一、毛岸英之死

關于毛澤東的謠言很多,有一些層次很低的,我們就不用細說了。比如說什么他在全國各地為自己修建了很多行宮別墅。其實呢,大部分都是建國以前蔣介石就修好的,還有一些是接待國內外貴賓的賓館,毛澤東不過去住過幾天,就被說成是他的行宮別墅了。

這些事情呢,只要稍微認真的加以辨別一下,都比較容易搞清楚。但是有一些傳言就沒有那么容易辨別了。比如說,這個,第一個,毛澤東把他的兒子毛岸英送到朝鮮戰場上去,是為了讓他去鍍金的。增加點參加戰爭的資歷,好為將來培養兒子接班做準備。但是想不到竟然犧牲了。有些人的話啊,還說的很難聽,說什么要感謝美國飛行員,把未來的太子給炸死了。不然我們就沒有鄧小平的改革開放了,我們今天就是毛家王朝,

1.培養接班人的步驟問題

這種說法很難簡單的去駁斥它,因為什么呢?人已經死了,我們沒辦法驗證說如果毛岸英活著會是什么樣。

但是呢,這個事情也不是完全沒有線索。因為這個封建世襲制度被消滅以后啊,領袖人物要想培養兒子接班,就必須要一步一步的歷練上來,不能直接封為“太子”就行了。不管你是真共和還是假共和,面子總要裝的。要培養他在軍隊的勢力,在黨內的勢力,還要逐步的把他提拔到一個很接近領袖的位置上,這樣領袖死了以后才能夠順利的接班。

最典型的就是蔣介石,他是讓他的兒子蔣經國接班的。1937年蔣經國從蘇聯學習回國以后,首先就是到軍隊歷練,1938年獲封少將軍銜,過了一年,就派到江西去當贛南地區行政專員和保安司令,政權軍權一把抓。然后逐步的提升為江西省防空司令、省委委員。1945年,又提拔到中央來,當三民主義青年團和青年軍的領導。這是干什么呢,就是讓他在青年團和青年軍里邊發掘人才,建立自己未來接班的政治和軍事的班底。

總之呢,蔣經國的這個成長路線,明顯是蔣介石精心安排的。就是這么黨政軍內各個方面都去歷練,熬資歷,再一步一步提拔,后來到了臺灣以后,又當國防部主任、行政院副院長。最后當上行政院院長,也就是相當于我們的國務院總理的職位。這樣呢,就只等老蔣一死,他以總理的身份接這個國民黨主席和總統的職位,那就順理成章了。

所以說,如果老毛也想要讓兒子接班,他也要按照這個程序來。軍隊里邊的歷練,那是必不可少的。等毛岸英從朝鮮戰場回來,有了軍功,就好進一步提拔了嘛。對不對?所以這個邏輯啊,看起來還是挺順的。

但是呢,這里邊確實有問題。因為這個毛岸英是1945年12月從蘇聯回國的,距離他去朝鮮啊,還有五年的時間。毛澤東在1943年延安整風之后已經成了黨的最高領袖,毛澤東思想已經寫進黨章了。這個時候兒子從國外回來,培養接班人那可是恰逢其時啊。要知道蔣經國37年年底回國,僅僅過了幾個月初就當上少將了。

1945年到1951年這六年里邊是不是沒仗可打呢?也不對呀,這幾年正好是中共的軍隊打的仗最多,打的最為順風順水的六年。國共內戰1945年9月全面爆發,東北、華北、華中、西北……哪兒都在打仗。還是跟國民黨打,相對來說比較安全,因為國軍的戰斗力比較戰五渣嘛,對不對?這個時候比如說,派毛岸英去東北給林彪當個參謀,那還不是很簡單的事兒嗎?對吧?當時已經有了比較穩固的北滿根據地,在司令部呆著還是比較安全的。

等到遼沈戰役結束以后,師部也比較安全了,就可以去當個師政委嘛。再跟隨東北野戰軍揮師南下,配一個能干的師長負責指揮,那個時候就像秋風掃落葉一樣,肯定的不停的打勝仗嘛,一口氣把蔣介石趕到臺灣去,不需要什么很強的軍事才能,也不會有什么危險。幾場勝仗一打,這不就可以提拔上來當個縱隊政委了?然后占領某個地區,直接就從縱隊政委改成地委書記,這不就黨政軍的資歷都有了,一步一步上來了?

但是呢,在這五年里,毛澤東啥軍事任務也沒有交給毛岸英去干,而是讓他去學種地,參加農村的勞動。后來又參加搞土地改革,也沒什么實權,主要就是做宣傳、文秘工作。建國以后,又去一家工廠當了黨支部副書記。既不去軍隊,也不去政府。總之呢,就是完全沒有要從黨政軍各方面來培養他的這個跡象。

2.毛澤東的選擇

到了1950年朝鮮戰爭爆發的時候啊,反倒不是一個很好的去戰場上熬資歷的機會。首先呢,這是解放軍第一次到國外打仗,人生地不熟的,風險很大。解放戰爭的時候,共產黨的群眾基礎很好,到哪個地方都有地下黨組織和老百姓跟帶路啊、通風報信啊之類的。在朝鮮,就是一個完全陌生的環境。

第二呢,這是和世界第一強國作戰,當時啊,共產黨的軍隊,打國民黨是比較輕松的,但是打日本人的軍隊,就非常吃力。日軍的裝備好,而且單兵作戰能力極強。而日軍呢,是打不過美軍的。美軍的戰術素養也很高,但最重要的是它們的裝備火力非常的強。當時中國人民志愿軍和美軍在裝備上,是存在代差的。就是說不是一個時代的,就好像當年鴉片戰爭時期英軍是熱兵器,清軍是冷兵器一樣。中國這邊還是傳統步兵裝備,也就是步槍機槍加火炮,而美軍已經是海陸空立體作戰了,空中有飛機、地上有坦克和裝甲車、海上有戰艦。在人類戰爭史上,存在代差的兩支軍隊交戰,基本都是落后的一方慘敗,很少例外。即使有少數的例外,也是落后的一方在自己的國家抵抗侵略獲得的勝利。比如這個埃塞俄比亞抵抗意大利的入侵。在沒有主場優勢的情況下,武器落后對方一個時代的軍隊取勝的案例還從來沒有出現過。

在這種情況下,你把自己的兒子送上戰場去“鍍金”,可以說是非常愚蠢。你要說把你欣賞的某個干部送上去鍛煉鍛煉還可以,因為萬一犧牲了還可以再選。這個能接班的兒子可就這么一個,死了就沒有了。

實際上啊,我們說的徹底一點,我們站在毛澤東個人地位的角度考慮,為他培養兒子接班的大局考慮,最好的選擇不是派毛岸英去朝鮮,而是根本就不要打這場戰爭。為什么呢?因為當時毛澤東的領袖地位已經很鞏固了,領導中國共產黨取得了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的勝利,統一全中國,這個功勞還不夠大?中國歷史上,從純粹的草根底層出身,白手起家,統一中國成為最高領袖的人只有三個,漢高祖劉邦、明太祖朱元璋,還有就是毛澤東。平均一千年才出一個。到了這個地步了,你還追求什么?朝鮮戰爭打贏了,你還是最高領袖,沒辦法進步了。那萬一要是打輸了呢?

當時中央高層除了毛澤東和彭德懷,其他人基本都反對出兵朝鮮。大家都覺得好不容易把國民黨趕到海島上去了,大陸統一了,打了這么多年仗,現在應該抓進時間搞建設。簡單來說呢,就都是求穩。在這樣一種情況下,你力排眾議主張出兵,一旦打輸了,毛澤東的領袖地位很有可能就要動搖了。對不對?大家都說不要打,你非要打,結果打輸了,犧牲了幾十萬青壯年,把國家經濟搞垮了,那必須要有人為此承担責任啊!那你就要下臺,或者說退居二線,至少也要取消你的最終決策權,以后大事兒小事都要大家投票決定,不能再聽你一個人的了。

所以當時毛澤東是頂著巨大的壓力做出這個決定的。自己關起門來想了七天,這才最后決定初步朝鮮。這確實是一個非常艱難、風險非常大的決定。當時想讓林彪帶兵去朝鮮,林彪說我去不了,我有病;然后又想讓粟裕去,粟裕說,我也去不了,我也有病。當然他們是不是真的病到不能帶兵,我們不去研究啊。反正兩員大將都不去,這就讓毛澤東更難辦了。但他還是堅持要出兵,就做了兩個決定,首先是讓彭德懷掛帥,解決主帥問題。第二,就是把自己的兒子送上戰場,解決黨內團結的問題。

彭德懷在紅軍時期和抗日戰爭時期戰功很大,但在最后的這個解放戰爭里邊表現并不突出,主要原因呢是因為他負責的西北戰區不是主戰場,沒有指揮幾十萬人的大兵團作戰的機會。所以毛澤東這次派幾十萬大軍入朝,首先想到的是指揮過遼沈戰役和淮海戰役的林彪和粟裕。選彭德懷是沒辦法了。用毛澤東的話來說,就是:“我作為共產黨的主席,不派自己的兒子去,又派誰的兒子去呢?”

這個時候問題就來了:為什么在解放戰爭的時候毛澤東沒有這樣想呢?

因為那個時候黨內意見很一致,仗打的比較順,派自己兒子去參軍,就有培養接班人的嫌疑。只有到了朝鮮戰爭,為了說服黨內同志團結起來支持入朝作戰,為了鼓舞志愿軍的士氣,他才決定讓毛岸英入朝作戰。

注意,這個決定不會是毛岸英主動請戰的,而是毛澤東自己的決定。因為毛岸英入朝的時間是在援朝戰爭爆發之前。是和派彭德懷入朝同時做出來的決定。當時關于是否參戰的爭論拖了很久,黨內沒有一致意見。一直到10月份,美軍都已經快打倒鴨綠江邊了,形勢非常危險了,再不做出決定就來不及了。

10月4號,彭德懷還在西北地區主持規劃建設大會,根本沒有出國打仗的準備。突然接到通知讓他去北京開會,會開到一半就走了。當天下午到了北京,毛澤東就找他談朝鮮戰爭問題。彭德懷當時沒有表態,回去想了一晚上,才來告訴毛澤東:我贊成你的決定。也就是說10月5號才最終定下來出兵朝鮮。

根據聶榮臻的回憶,毛澤是10月6號告訴他讓毛岸英去給彭德懷當俄語翻譯。10月19號,彭德懷就帶著一個秘書和兩個警衛員秘密進入朝鮮;10月23號,彭德懷的第一批司令部成員進入朝鮮跟他回合。而毛岸英就在10月23號入朝的這第一批人中間。整個過程都是高度保密的。直到11月2號,志愿軍已經跟美軍交上了火以后,國內才發表聲明支持志愿軍入朝作戰,開始進行公開的政治宣傳。

也就是說,毛岸英決定入朝的決定,是在抗美援朝戰爭爆發之前就做出了。在這么緊張和高度機密的戰爭節奏中,不會出現在工廠里工作的毛岸英聽說朝鮮戰爭爆發,然后主動要求去參戰的情況。毛澤東也不會有這個閑心來考慮說,誒,這次打朝鮮是個好機會,可以讓我們家岸英去撈點資歷,回來以后好提拔他做官接我的班。就算要考慮,那也應該是這段最緊張最驚險的時間過去了再說。因為早在10月9號,毛岸英入朝前半個月,斯大林就通知毛澤東說,我們的空軍還沒有準備好,暫時不能給你們進入朝鮮提供掩護,大概要再過兩到三個月才能準備好。如果說真的要去熬資歷、去鍍金,那可以等兩三個月以后有了蘇聯空軍保護之后再去嘛,那不是安全得多了?對不對?

實際上,就在10月22號晚上進入朝鮮的路上,跟毛岸英同一批入朝的人中間,39軍司令部參謀處長何凌登,就在汽車上被美軍飛機的子彈打中犧牲了。所以那是極端危險的,由于美軍具有絕對的空中優勢和強大的空中打擊力量,任何人,包括彭德懷在內,只要一踏入朝鮮,就隨時有生命危險,不會因為你是當參謀還是當翻譯而有所區別、不會因為你是主席的兒子還是農民的兒子而有所區別。入朝之后一個月,毛岸英就犧牲了,死于美軍的空襲。

回顧這段歷史啊,我想我們有理由相信,毛澤東派毛岸英入朝作戰,絕不是為了把他培養成接班人,而是在頂著黨內大多數反對意見,做出抗美援朝的、關乎國運的這么一個重大戰略決策的時刻,面對美國這么強大的對手,為了取得黨內高層的支持,激勵志愿軍戰士的士氣,讓全黨全軍團結起來不惜一切代價爭取戰爭勝利,主動做出的這么一個決定。這是一個偉大的決定,一個富有獻身精神的決定。絕不是為了鍍金,國家主席的兒子冒這么大危險去鍍金,還就是個俄文翻譯,不值得。

你看人家蔣經國,回國三個月就封為少將,還不用去前線,在后方當上幾年保安司令,就晉升為中將了,這才叫鍍金,這才叫培養接班人。從朝鮮戰爭之前毛澤東對毛岸英的安排來看,也沒有要培養他接班的意思。在橫掃國民黨殘兵敗將的時候,他沒有派自己的兒子去搶功勞,而把功勞留給大家;在大部分人都認為這個仗打不贏的時候,在粟裕林彪這樣的虎將都稱病不出的時候,他派自己的兒子頂著美軍的飛機上了戰場。所以說,哪些所謂的要感謝美國飛行員、感謝蛋炒飯之類的話,都是非常荒謬的。

二、《紅太陽是怎么升起的》?

以上呢,這就是我想要澄清第一個謠言。接下來我們來說第二個,這第二個呢,就比第一個要復雜得多了。

1.整人與用人

這個傳言是什么呢?就是說毛澤東這個人哪,為了個人的權力不折手段,搞黨內斗爭的時候心狠手辣、反復無常。這一類傳言的登峰造極之作呢,就是高華的那本名著《紅太陽是怎樣升起的》。講的就是說在延安整風當中啊,毛澤東以這個很陰暗的心里、用了很多很不光明的手段來整人。作者高華在書里邊說啊:

“毛澤東發動整風運動的根本目的是徹底肅清國際派在中共的影響,打擊和爭取以周恩來為代表的'經驗主義'者的力量,用自己的思想改造中央,進而確立毛個人在中共黨內的絕對統治地位。”

為了證明這個觀點呢,作者就列舉了很多證據。我們舉一個例子啊,延安整風結束以后召開的黨的第七次全國代表大會。他就說:你們看,通過延安整風,毛澤東大權在握,七大的人事安排就體現了毛澤東要獨攬大權的這么一個目的。

但是我仔細一看七大的中央委員名單呢,好像這個高華說的不完全對嘛。國際派的代表人物王明、博古、張聞天這些人,都還在中央委員會里邊呀?他們還是中央委員,沒有被迫害啊。于是《紅太陽》的作者就說,這些人已經被剝奪了實權了,只是掛一個空頭的名額,其實是被整了。這個說的呢,有點道理。

我們再一看,誒,那延安整風里邊表現最積極、被作者認為是毛澤東最信任的康生,,他的社會部部長的職位被撤銷了,沒有保留任何實際職位,就是一個空頭委員,這是怎么回事?于是作者又說,這是因為康生整風得罪的人太多,毛澤東不得不把他拿下來,顯示康生干的壞事與自己無關,這叫丟車保帥。

然后,再來看中央委員里邊被提拔的人,劉少奇、彭真這些人被提拔上來了。作者就說,你看,這就是毛澤東重用私人,把最先提出毛澤東思想和最先喊毛主席萬歲的人大力提拔了。這是任人唯親。這好像也有點道理。

但是我們一看,咦,周恩來也被提拔上來了?周恩來可不是毛澤東的嫡系,而是威望很高的中共元老,以前還當過毛澤東的領導,當了好多年,在井岡山把毛澤東打倒的時候,他也是站在博古王明那一邊的。就在一年前,周恩來還跟王明一起在南方局搞統一戰線,合作的還挺好。那這又怎么解釋呢?這個《紅太陽》的作者又說啊,這是因為毛澤東需要顯示自己的公正、寬大。為了掩蓋自己的權力野心,故意樹的這么一個典型。

這樣的解釋,我認為就有點牽強了。對不對?客觀的說啊,《紅太陽是怎樣升起的》這本書,對歷史細節的考證啊,非常的詳實,不是憑空造謠。這書里面說的事情呢,基本都是真的,但關鍵是什么?關鍵就是他去解釋這些事情,所用的邏輯有問題。

實際上他舉的這些個例子呢,我們用相反的立場和邏輯來解釋,也完全解釋的通。

我們完全可以說,王明、博古這些整風的主要對象被批判了以后,還保留了中央委員的位置。這說明,毛心胸寬廣,政治斗爭只是為了貫徹政治路線,不是為了整人。周恩來這樣的人呢,以前跟王明博古他們一起犯過錯誤,但是已經改正了。所以只要做一下檢討,跟以前的錯誤劃清界限,還要繼續重用。這說明毛任人唯賢,不計前嫌,還是心胸寬廣。反之,像康生這樣的人,雖然對毛忠心耿耿、言聽計從,但在整風過程中犯了很大的錯誤、制造了很多冤案,所以要堅決拿下。這說明毛澤東這個人公正無私,不姑息養奸,不包庇縱容自己的親信。

你看,我們這樣來分析,也是通的,也有道理。對不對?所以事情是同樣的事情,我們用不同的立場、不同的邏輯去分析,就可以得到兩種相反的意見。我們應該相信哪一個呢?

有一些很細節的問題啊,我們沒有時間去很詳細的討論。但是我覺得有一點,我們要分析評價一個歷史人物,必須要把他放到具體的歷史環境當中去。為了澄清《紅太陽是怎樣升起的》這本書的里邊那種不尊重事實的立場和邏輯,我們必須對延安整風的來龍去脈做一個整體的把握。

2.艱難創業

首先,我們要知道,這個中國共產黨在成立之初,它本質上不是一個獨立的政黨,而是共產國際的中國支部。它是在共產國際的支持下建立起來的,在思想上、組織上都要服從共產國際的領導。一方面,共產國際從蘇聯對中共進行遙控指揮,直接下命令;另一方面,共產國際又從蘇聯派一些人過來,直接當中共的領導人。這些從蘇聯派過來的人呢,他們的權力來源是共產國際,對蘇聯言聽計從,而且從思想上也認為蘇聯的那一套模式就是搞社會主義的標準,什么東西都要學習蘇聯。這些人呢,可以稱之為“國際派”。他們的代表呢,就是王明和博古。王明的身份是共產國際的中國代表,長期在蘇聯對中共進行遙控指揮;博古呢就是王明的同志,被派回中國當領導,負責執行王明的路線。

還有一批人呢,是中國本土成長起來的,這些人對中國的情況很了解,能力也很強。這些人就是“本土派”,其中最典型的代表就是毛澤東。

還有一批人呢,是“中間派”。他們也去蘇聯學習過,但是回國以后長期在一線工作,接觸了很多的實際情況,思想上其實已經本土化了。比較典型的代表呢,就是周恩來和鄧小平。他們原來是在歐洲留學,接觸過很多資本主義的東西,思想已經比較成熟了再去的蘇聯,不是王明博古那種沒有被“污染”過的。像這個鄧小平回國以后,先在上海干一些黨務,基本上是跟著國際派走的。但是大革命失敗以后,他去廣西搞百色起義,慢慢的發現這個本土派的毛澤東在井岡山搞的很好,就跟著毛澤東走了,后來還被國際派打成了“毛派頭子”。

這種情況呢,就好像我們現在,一家美國的跨國公司跑到中國來開了一家分公司,獨立法人,中方這邊也有一些股份,但是美方控股,高管都要從美國那邊派過來。王明博古這些人呢,就好像土生土長的美國人,已經徹底西化了,受到美國總部的重用;周恩來鄧小平這些人呢,就是外派留學生,被派到了美國總部進行過短期培訓,然后再回國担任要職;毛澤東呢,就代表中方股東,為革命出了本錢的,但是股份比較少,沒有發言權。

那個時候的蘇聯呢,就好比是一個大財團。共產國際,就好像是它設立的一家風險投資公司,或者說小微企業孵化器,專門在世界各國搞風投、支持新的共產黨創業。中共這個共產國際控股的中外合資企業,由于有財大氣粗的蘇聯在后面砸錢,剛開始發展的很快,很短的時間內就從幾十個人發展到了好幾萬人。

但是發展到了一定規模以后,就出問題了。這跟我們企業創業也是一樣,剛開始你比較小嘛,沒人理你,你自己自生自滅。等你規模搞大了,大家就把你當成競爭對手了,要跟你打價格戰、要挖你的人才、在媒體上曝光你的負面新聞等等。當然那是革命戰爭時期,競爭對手的手段就比較直接了。國民黨在蔣介石的帶領下,發動了“四一二”反革命政變,開始大規模屠殺共產黨人。這個時候,本土派和國際派就出現了分裂。本土派的代表毛澤東帶著軍隊上山打游擊去了,國際派還在上海這樣的大城市死守。

最后的結果,本土派在農村的根據地站住了腳跟,國際派在上海被國民黨搞得沒辦法生存了,只能全部搬家到了毛澤東創建的江西革命根據地來。就好像我們現在有的企業,為了面子,跑到這個上海的陸家嘴、北京的CBD去租用最好的辦公樓,但是這些地方寫字樓的租金貴啊,風光了幾年之后交不起房租了。然后大家一看,誒,江西分公司的毛經理搞得還不錯,圈了一塊地在搞建設,雖然還都是些毛坯房,但好歹是有獨立產權的,比較安穩,所以總部就干脆搬到江西辦公去了。

總部這些人到了江西以后呢,還夢想著當年在CBD里邊的好日子,天天想著要去圍攻大城市、要搞正規軍作戰,說起來還有理論支持,就是學習俄國的十月革命,直接就去攻打圣彼得堡,然后就成功了。這跟毛澤東“農村包圍城市”的思路起了沖突。總部這幫人就仗著自己是領導,還有投資方兼大股東共產國際的支持,把毛澤東給免職了,自己直接指揮軍隊作戰。結果幾場仗打下來,把江西根據地的這點本錢也給打沒了。沒辦法,只有變賣家產,跑路,打算跑到湖南去投奔找二六軍團。

而且總部這幫人啊,心還忒狠,因為毛澤東當時有病,行動不太方便,他們就覺得這家伙反正不聽話,帶著還是個累贅,所以干脆把他留在江西,不帶他去湖南了。

關鍵時刻,蔣介石幫了一個大忙。因為蔣介石這個人哪,比國際派那幫人識貨,很早就看出來,上海那些馬克思主義書呆子對他沒有任何威脅,反倒是在江西農村鬧革命的這些泥腿子威脅更大。所以天天在報紙上喊打喊殺,要堅決消滅朱毛紅軍。搞得包括全國各地的紅軍、地下黨在內的大部分人,都以為朱德和毛澤東就是中共最高領袖。博古王明這些人大家都沒聽說過。這個時候,以周恩來為代表的中間派就站了出來,堅決要求把毛澤東帶上,因為要是留在江西,被國民黨抓住了或者殺掉了,對士氣影響太大。這是中間派第一次站出來支持本土派。其實這也說明,經歷了從大革命到現在的各種失敗,中間派已經開始動搖了,雖然在組織上還聽國際派的指揮,在心理上已經開始傾向于本土派了。

長征開始以后啊,紅軍的逃跑路線很快就被蔣介石識破了,在西進路上布下重兵。國際派那幫人確實是缺乏實戰經驗,有點本錢的時候就天天琢磨著怎么去攻打大城市,這叫“左傾冒險主義”;打輸了開溜,馬上就慌了,一根筋就想著趕緊到了湖南就安全了,一路狂奔,這叫“右傾逃跑主義”。在路上被蔣介石各種圍追堵截,眼看就要全軍覆沒了。這個時候中間派終于坐不住了,在遵義會議上,跟本土派的人聯合起來,逼迫國際派把對紅軍的指揮權交了出來。其實在那種情況下,毛澤東站出來,率領紅軍搞兵變,把國際派那些人抓起來也是做得到的。因為輸的實在是太慘了,你們這幫人在上海把自己的總部丟掉了,跑到江西來又把我們的根據地搞丟了,現在三萬紅軍戰士血染湘江,軍隊里邊的那種憤怒是可想而知的。如果毛澤東是個野心家,直接煽動軍隊搞嘩變奪權,一下子就可以徹底解決問題,后邊就沒有延安整風那些事兒了。

《紅太陽是怎樣升起的》這個書里邊呀,有一個說法,就是毛澤東這個人很陰險,在黨和軍隊中間搞兩面派。對黨內呢,就說槍桿子里面出政權,用軍權來奪取黨權;在軍內呢,就說黨指揮槍,用自己在黨內的地位來壓制那些軍頭。這個分析也是屬于我們前面說的,用錯誤的邏輯來歸納正確的事實。毛澤東堅持黨指揮槍是真的,而用軍權來奪取黨權呢,只是借這個勢,絕對不會坐實。毛澤東終其一生,都從來沒有動用過軍隊來解決黨內的政治對手。不管是在江西、在長征路上、延安整風、還是后來的文化大革命,都是如此。在江西,黨中央讓他交出軍權他就交出軍權,連續交了三次;在長征路上,眼睜睜的看著跟自己一起上井岡山的紅軍戰士白白犧牲,他還是堅持要搞黨內斗爭。這是他作為共產黨人的政治原則,不是什么兩面派,什么野心家。

我們做個對比:后來中央紅軍和四方面軍會合以后,中央這邊還沒讓張國燾交出兵權呢,也沒讓他的軍隊去打仗犧牲,他就坐不住了,僅僅是在北上還是南下的路線上有了分歧,就就要發動兵變來逮捕毛澤東張聞天這些人,然后自立中央。這才叫用軍權來奪取黨權,這才能叫兩面派。我們可以想象,如果當年國際派這幫人,不是跑到毛澤東的地盤,而是跑到張國燾的地盤去指手畫腳,還要他把軍權交出來,那會是一個什么結果。

所以中共內部那么多牛人猛人,為什么大家都服毛澤東?除了他指揮打仗厲害、制定戰略厲害,很重要的一點,就是通過這些事情讓大家看到,毛澤東這個人是確實把革命事業而不是個人的權力地位放在第一位的。自己創建的軍隊,在自己的打出來的地盤里邊,一群把地盤搞丟了的“上級”跑過來,讓他上他就上,讓他下他就下,就這么搞了三次。有幾個人能做得到?

最神奇的是有一次,上海那個朝不保夕的中央開了個會,要罷免擊敗了蔣介石十幾萬軍隊的毛澤東,派了個職位很低的特派員過來傳達命令,在路上走了一個多月,連個書面文件都沒有帶,還把口信傳錯了,說要開除毛的黨籍。毛澤東就馬上卸任,交出黨內軍內一切權力,賦閑去了。這就叫共產黨員的組織紀律性。這種人來當領導,大家才會服你;你下的命令,大家也會堅決執行,這叫以身作則。

3.擺平山頭

所以這個遵義會議的結果,本土派重新掌握軍權是必然的,不可阻擋的。但是由于毛澤東的妥協,國際派只是交出了軍權。黨內一把手張聞天還是國際派。中間派的周恩來被授予軍事行動的最高決策權,毛澤東復出,成為周恩來的副手。由于周恩來不懂軍事,而且也比較謙讓,所以實際指揮權仍然歸毛澤東。打了幾次勝仗以后,毛澤東才成了軍委主席,周恩來成了副主席,二人調換了一下位置,把這個關系理順了。

毛澤東掌權以后,最終成功帶領紅軍走到了陜北,并且站穩了腳跟。樹立起了巨大的威信,通過這樣的勝利,慢慢的成為了中共實際上的一把手。但是這個一把手的地位不是很穩固,甚至不是很明顯。最高領袖名義上還是張聞天,雖然他比較支持毛澤東,本人也沒有爭權的野心。但他背后的國際派在蘇聯的支持下仍然非常強大,特別是1938年共產國際代表王明回國以后,奉斯大林的直接指示,對共產黨的抗日政策進行干預,要求“一切服從統一戰線、一切經過統一戰線”,要共產黨服從國民黨的領導,放棄在抗日統一戰線中的領導權。

有了蘇聯的支持,王明就對中央最高領導層進行改組,把自己從蘇聯帶回來的康生和陳云兩個人塞進了中央書記處。這樣中央書記處就變成了王明、毛澤東、張聞天、康生、陳云這么一個組合,國際派占了4個席位。本土派只有一個軍權在握、實在干不掉的毛澤東。中間派因為曾經“倒戈”而受到懲罚,周恩來被踢出了中央書記處,一個位置也沒有了。

所以《紅太陽》一書的作者拿七大的人事安排來說事,說毛澤東任人唯親,挑選對自己“臣服”的人進入領導班子,還找了那么多理由。我們跟王明比一下就知道了,毛澤東在七大的人事安排簡直就是“和稀泥”:中央五大書記里面,中間派(周恩來)、國際派(任弼時)、本土派中的解放區(毛澤東)和白區(劉少奇)各個山頭的代表全都有。還有一個朱德,以前是國民黨的將軍,去過歐洲,去過蘇聯,周恩來介紹入的黨,在井岡山跟毛澤東一起干革命,把毛澤東趕下臺的事兒他也有份,長征途中又被安排去張國燾的四方面軍工作,跟各方面都有些淵源,德高望重、脾氣又好,但是又不代表某個具體的派系勢力,因而成為各派力量的緩沖和調解人。

對比王明和毛澤東所搭配的兩份名單,我們就知道什么叫“不怕不識貨,就怕貨比貨”。你要從完美無缺的角度來挑剔毛的用人,怎么說都有毛病;但你要是跟同時期的其它政治領袖比,你就會發現若論大公無私、任人唯賢、不計前嫌這些品質,真沒人比得過毛。

王明當權,就專用國際派;蔣介石當權,就專用黃埔軍校的嫡系;只有毛澤東當權,不管什么派別、什么山頭的人,只要能干的、服從黨的政治路線的,全都上。在軍隊里也是,解放戰爭期間東北司令林彪算是毛的嫡系,西北司令彭德懷是獨立性很強的無派別人士,中原戰區司令劉伯承是國際派,毛澤東在井岡山被整下去以后,在前線指揮反圍剿的就是他,彭德懷大罵“崽賣爺田不心疼”也是罵的劉伯承;華東戰區司令陳毅是中間派,跟周恩來鄧小平他們一起留學法國回來的,算是周的鐵桿,但華東戰區的實際指揮是粟裕,是長征開始后留在南方的游擊隊將領,劉少奇提拔上來的;華北戰區是聶榮臻,在歐洲和黃埔軍校期間都是周恩來的老部下。

所以你看在毛澤東的領導下,中央的五大書記、軍隊的五大主力戰將,是各個山頭都有。為什么延安整風后的共產黨這么團結?不說是確立了毛澤東的領袖地位,有了領袖就號令統一了。國民黨老蔣的領袖地位早確立了,號令也統一,問題是大家都陽奉陰違,打起仗來都是各顧各。所以問題的關鍵不是共產黨有沒有領袖,而是毛澤東這個領袖起到了什么作用?

他的作用除了制定戰略,很重要的就是能夠超越派系,公正對待黨內軍內的各種力量,沒有偏私。所以共產黨的軍隊就特別抱團,一方有難、八方支援;國民黨的軍隊就是“友軍有難,不動如山”。孟良崮戰役,黃埔4期畢業生張靈甫率領的精銳74師快被圍殲了,蔣介石天天發電報命令周邊部隊增援,除了黃伯韜的25師,其它部隊全都睜一只眼閉一只眼。這個25師為什么要拼死相救呢?因為師長黃伯韜不是黃埔的嫡系,卻得到了蔣介石的重用,所以他就特別感恩,沒有門戶之見,真的有為黨國盡忠的決心。后來打淮海戰役,三大兵團的統帥,只有黃伯韜不是黃埔嫡系,也只有他一個人最后戰死沙場,另外兩個黃埔出身的杜聿明和黃維都當了俘虜。后來蔣介石在黃伯韜的追悼會上還說,“如果我手下的將領都像黃伯韜這樣,怎么會打不過共軍?”他始終沒有意識到:如果他對待各個非黃埔系的將領都像對待黃伯韜一樣,他手下的將領才可能都跟黃伯韜一樣。

——前面扯得有點遠了,我們還是接著王明回國來說。他改組中央書記處的人事安排,私心太重太明顯,把本土派打壓了不說,把中間派也徹底得罪了。而且他所執行的這種對國民黨過分妥協的政策,隨著國民黨軍隊在正面戰場的節節敗退而失敗了。但是王明背后有蘇聯的支持,大家暫時也拿他沒辦法。直到1941年蘇德戰爭爆發,蘇聯必須用全部精力投入對納粹德國的作戰,沒有精力顧及中國了。毛澤東才抓住機會開始反擊,發動了延安整風。




網載 2015-08-23 08:41:52

[新一篇] 一個地主孫的血淚成長史

[舊一篇] 紅太陽是怎樣升起的——關于毛澤東的謠言與真相(下)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