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前卒:百年老狼——經濟危機的脈絡(下)

>>>  新興科技、社會發展等人文科學探討  >>> 簡體     傳統

八 經脈逆轉

二戰沒啥好說的,各盡全力生死相博。最后德國日本輸了,法國英國殘了,只剩下美國一個資本主義國家獨霸天下。其他國家既然加起來都沒有美國強大,本土還有幾十萬美國駐軍,美國捏你是圓的就是圓的,捏你扁你就扁。按照此前100年的規矩,這必然意味著美國獨吞殖民地,甚至把世界作為殖民地傾銷。其他工業國根本沒有生存的機會。然后等到美國把所有殖民地榨干之后,再次進入大蕭條。

如果沒有蘇聯的話,這是順理成章的結果。不過,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后出現的蘇聯,在二戰后成了超級大國。有了另一個不受控制的工業強國。美國就不能想怎么著就怎么著。從國力來看,蘇聯二戰打光了一代青年人,實力或許也就美國的三分之一多點,但是蘇聯背后的軟力量驚人——兩次世界大戰證明了蘇聯的正確性。蘇聯不僅能避免生產過剩,還有能力保衛自己。美國如果想拆了其他國家的工業,變工業國為殖民地,不管是德國日本還是法國意大利,國內都有幾十萬共產黨,還有蘇聯外援。十月革命的經驗怕是很快就要鋪滿全球。

二戰后出現徹底變革的國家還有一個中國。中國不是工業國,原來是個殖民地。但是蘇聯的經驗改頭換面,也讓中國走上了獨立自主的道路。所以,美國不能把工業國變成殖民地,更不能接管英法日等國的舊殖民地,否則這些殖民地學不了蘇聯還可以學中國。美國不能把全世界都變成自己的敵人——這些敵人很快就會像中國和蘇聯一樣強大起來。

所以,二戰后美國主導的資本主義世界實行的是一種利潤倒流的制度。從國際上來說,美國不僅不壓制盟國搞工業,還給他們貸款,開放市場,鼓勵他們賣東西到美國。尤其是西歐和東南亞、韓國等中蘇的鄰國。在國內來說,資本主義國家一起發福利,搞社保,往底層撒錢。這樣,一方面購買力源源不斷地流向上層,流向發達國家,另一方面購買力通過各種渠道灑向窮國,灑向底層。金錢流動有來有往,自然購買力缺口問題就不那么重要了。資本主義國家因此進入了一個繁榮年代。

美國和蘇聯這么敵對,肯定都會拼命搞軍備。但是,在40年代美蘇都有了核武器,然后原子彈數量快速增加,以至于能基本消滅對方的主要城市。這種戰爭,開戰后沒有贏家,所以,美蘇一方面拼命發展軍備,指望能通過高技術來壓倒對方,另一方面不敢輕舉妄動,在柏林墻上開一槍都得最高領導人批準。這就形成了怪異的冷戰局面——軍事技術快速進步而不打仗。從1945年到蘇聯解體,這種局面一直持續著。

從英國用蒸汽機征服中國開始,世界歷史出現了一個新局面——基礎科技的研究可以決定軍事力量對比。過去游牧民族科技水平低也一樣打勝仗,現在不研究新型導彈,再兇悍的軍隊也沒法打勝仗。所以美蘇都拼命投資基礎科技,好開發決定性的新武器,一舉打破冷戰的核僵持局面。為了這個目標,眼前的小錢可以不賺,企業的稅收可以增加——有紅色鐵流嚇唬著,資本家也不得不捏著鼻子放血。這實際上又給所有企業創造了一個類似19世紀的科技背景——基礎科技進步趕著資本家投資,不管你樂意不樂意。結果就是激烈競爭加快速升級,全球一片欣欣向榮。

其實,購買力向窮國、窮人倒流也好,資本主義國家拋棄利潤搞基礎科技開發也好,本身都不是純種資本主義的行事方式。是被共產主義陣營逼出來的辦法,從這個角度說,蘇聯和中國是世界人民的大救星。有了蘇聯的壓力,變異資本主義在冷戰時代得到了穩定的額外需求,不斷地有科技進步來鞭策投資,兩條腿走路,和19世紀三條腿走路的純種資本主義一樣繁榮。

九 老大難當

除了社會主義的大鍋飯,天底下沒有免費的午餐,資本主義更是如此。利潤倒流,扶植盟國工業化,砸錢搞基礎工業,這些東西的確不錯。但問題占便宜的是整個資本主義世界,掏腰包的是美國政府和美國的工業。否則也算不得經脈逆轉,沒法救資本主義。在這個過程中,美國到處撒錢填購買力缺口,但是撒的不是紙片,是美金——美國公開承諾別人可以拿著美元到美國國庫換美金,所以別人能安心地收美元;美國自己的工業受排擠,但美國底子雄厚,相對比例下降也依然是第一工業國。美國在這個過程中相對衰落,但依然撐得住老大的面子,靠的是二戰結束時2/3的世界黃金儲備,一半以上的工業力量。在蘇聯壓力下,美國在兩次大戰中積攢了財富和霸權,現在給整個資本主義拿來當補品,補購買力缺口,所以資本主義能興旺。這就是所謂戰后“黃金時代”。

不過,財富和霸權都是有限的,購買力缺口卻與日俱增,資本主義興旺了幾十年,到了70年代再次陷入困境——美國補不起了。70年代,美國的黃金已經不到二戰末期的一半,而且大家意識到這一點之后,一擁而上用美元換黃金,每個月美國流失1/10的黃金,眼看著美國的黃金儲備就要迅速耗。美國只能迅速翻臉,說美元從此和黃金脫鉤。從1971年到1979年,黃金價格從每盎司35美元迅速跳到每盎司800美元。按照物價計算的美元稍微好看一點,整個70年代每年貶值7%。到了1979年,美國通脹率13%,美國不敢隨便印錢了。美國不印錢,其他國家也沒資格、沒實力發行有担保的通貨。整個資本主義社會一致衰退。1973年到1982年,整個西方世界兩次陷入大危機,幾個工業國都至少出現了兩次10%-20%的工業跌幅。

我老家有句話,說再好的刀傷藥不如不拉口(受傷)。盡管美國主動拿出家底給資本主義補缺口,可人家蘇聯天生就能做到沒有需求缺口。所以資本主義的黃金年代,蘇聯發展的也不慢。等到70年代西方衰退了,按照幾十年來的老規矩,西方倒霉的時候,蘇聯一定開心。因為西方衰退的時候要抓救命稻草,就得廉價賣給蘇聯工業物資,甚至甩賣高科技。蘇聯每年進口的高技術設備占全部新設備的比例從70年代前期的4%左右上升到后期的10%,整個70年代,蘇聯引進了幾百臺大型電子計算機和幾萬臺精密機床。還從失業嚴重的歐洲國家引進了大批成套設備,從法國雷諾和意大利菲亞特的買來的生產線裝備了伏爾加汽車廠,從美國、西德、英國、意大利引進的各個分廠拼成了卡馬汽車廠。

蘇聯用這些引進的技術生產出了su-27、米格29、臺風級潛艇和庫茲涅佐夫級航母(瓦良格號就是這一級航母的第二艘)、t72坦克。米格機和薩姆導彈在越南戰爭中打敗了美國空軍。到了80年代初,蘇聯已經在鋼產量等許多指標上超過了美國,經濟總量相當于美國的60%。蘇聯開始從全球守勢轉為攻勢,再加上中國的工業迅猛增長,一時間資本主義國家有傾覆之勢。

70年代的衰退,說起來也簡單——凱恩斯主義玩不下去了。凱恩斯主義的前提是國家源源不斷地撒錢,撒錢的前提是發國債,發國債的前提是能用代表真實財富的鈔票來還。由于購買力缺口永遠越來越大,只要你認定欠債還錢這個道理,那么早晚會還不起債。二戰結束的時候,美國的確有金山銀山,還有壟斷性的工業霸權,但這也不過支撐了20年出頭。再往后,美國再撒錢,撒出來的就是沒有工業品支撐,沒有黃金兌換的紙片。這種紙片當然沒人肯要。撒錢貶值,不撒錢全面危機。這就是所謂的“滯漲”。美國進退兩難。

這時里根上臺,演員出身的里根頗有逆向思維。既然欠債還錢是要害,我們為啥要堅持欠債還錢?不還錢,不就沒有債務危機的問題么?撒錢會貶值,原因是流通的美元太多。那么我撒錢再收回不行么?

于是美國采取了空前的高利率政策,80年代初期,國債利率15.8%。雖然說利率高意味著將來賠錢多,但利率高也意味著海外美元會源源不斷涌入美國吃利息,讓美國政府手里再掌握活錢。換句話說,里根往全世界撒錢的同時,還撒國債,用未來的高利息來避免眼前的通脹。至于將來咋還更大的窟窿?撒更多的錢,發更多的國債啊,誰說一定要用實體財富來還的?

這樣規矩就變了,以往美元的担保是實體財富,國債的担保是稅收,錢都對應實體財富。現在美元的担保是國債可以避免通脹,國債的担保是我可以印錢還你,形成一個沒頭沒尾的死循環,可以無限放大——唯一的問題是別人為啥要承認你的死循環。里根的回答是把軍費每5年翻一番,占住全球的海運和資源,只要你需要海運來支持工業,就得承認這個死循環。

通過里根的轉型,美國徹底變成了一個金融帝國,70年代結束后,再也沒見過貿易順差,主觀上是個印錢剝削的寄生帝國。客觀卻歪打正著,給資本主義提供了“可靠”的新增紙幣當需求。簡單的說,美國用槍炮給資本主義指定了一個“金”礦。資本主義捏著鼻子接受這個金礦,結果是填上了購買力缺口。80年代的資本主義再次進入繁榮年代。

十 自殺性攻擊

美國印錢,從長遠來看,一刀砍向了兩個超級大國。

對蘇聯那邊來說,首當其沖的影響就是資本主義國家不再溢出生產力了,70年代的廉價技術廉價物資轉讓戛然而止。但這還不算問題,更大的問題在于美國找到了一條收保護費的合適方案。過去是美國和蘇聯單挑,還要掏錢支援盟國,免得他們倒向蘇聯,所以蘇聯實力弱也能頂住甚至反攻。現在美國用金融紐帶把整個資本主義世界綁在一起,把原來容不下的生產力都抽到美國,再增加軍費和蘇聯對抗,蘇聯要真正的和全世界對抗。甚至連老盟友中國在80年代都站到了美國一邊。

這時候絕對的實力對比差距決定結果,蘇聯一個國家,3億工業人口,沒法和美國、德國、日本、法國、英國、中國的工業之和平等競爭。要保證兵力均衡,就沒資源搞產業升級,非要搞產業升級,就得降低生活水平。最后蘇聯在軍備競賽中疲憊的倒下,冷戰結束了。

不過,金融帝國之路對于美國來說也是死路。要通過國債回收美鈔,美國國內金融市場的收益率就要高。比如說里根就搞過20%的貸款基準利率。否則美鈔就不會回來。但誰都知道工業企業不可能像金錢游戲那么賺錢,20%的利率意味著利潤率低于20%的工廠都應該關門放貸。所以美國的工業紛紛外遷,美國人也不甚在意,反正可以印錢買工業品,自己不造東西又如何?這條路走下去,美國也是個工業空心化的結局。

即便蘇聯死了,但以金融為核心的利益集團已經形成,能拿出最多的錢搞政治捐款,裹挾最多的人口支持繼續印錢,所以工業還是復興不了。美國越來越依賴印錢,沒工業品了就印錢,印錢繼續打垮自己的工業,去工業化的道路看來要一條路走到黑。所以,客觀上美國在冷戰后期的發展模式是個自殺性攻擊戰略。用長遠的自殺來換取短期的工業物資充裕,幸而幸而在工業空心化之前,美國壓垮了蘇聯,沒有弄巧成拙。

如此說來,整個冷戰時期的資本主義一以貫之地靠兩條腿支撐繁榮:科技和美國提供的購買力。不過以70年代危機為分界點,之前美國提供的購買力是真實財富,是進步的。之后美國提供的購買力是通過國債游戲來担保價值的紙片,是寄生蟲的副產品,所以不可持續。只是蘇聯死的早,才沒有讓這個問題露餡。

十一 記吃不記打

自從1848年以來,資本主義從未靠自身的因素走出危機,當然,世界大戰或許是個例外。說穿了,資本主義就是個利潤驅動的結構,記吃不記打。蘇聯存在的年頭,甭管能不能持續,資本主義的老大至少懂得讓利潤回流,可持續剝削。蘇聯死了,軍備競賽和社會福利這兩條腿還在,但資本主義看著支撐自己繁榮的兩條腿,越看越不順眼。左手砍福利,右手減基礎科研投資。按照舊例,蘇聯解體后七八年也就差不多又要總危機。

不過,蘇聯雖然死了,遺產還是有一些的。從科技上說,基礎科技的開發周期越來越長,往往投入幾十年才見成果。反過來說,這也意味著許多冷戰時期的科技投入,要到冷戰后才開花結果,80年代開始爆發的集成電路革命就是如此。冷戰時期的計算機,性能不穩定,體積龐大,運算速度低,只能在關鍵的工業節點上用。到了90年代,各種計算機單片機價格一兩年就跌一倍,不到10年,游戲機和玩具上用的芯片,計算能力超過當年管一條生產線的電腦。

這種迅猛的技術進步,和互聯網、手機一樣都是冷戰的技術遺產。但一旦出現,就逼著所有企業一起更新設備。資金因此涌入計算機等新行業,雇人、擴大產能,開發商品。資本主義因此又多混了幾年。直到公交車的月票都電子化了,摩爾定律也開始失效,這一輪基礎科技的刺激才漸漸結束。

蘇聯的另一個遺產是西方的貨幣徹底信用化。再也不受黃金或是實物產品的限制。只要美國能繼續發債,只要其他國家繼續接受美國的紙幣,認為美國有不勞而獲的權利。美國就能源源不斷的印無價值的貨幣,給世界提供真實的需求。這些年美國每年的逆差越來越大,一方面我們要理解這是美國的無恥,另一方面,這是資本主義不可缺少的“額外需求”。有了它大家羨慕嫉妒恨,沒了它?那問題可就不是心煩那么簡單了。實際上,從使用價值來說,美元并不比當年舊金山的金砂更低。美國印美元發福利和美國的窮人都去淘金砂,對實體經濟的直接影響是一樣的,對資本主義經濟的刺激也是一樣的,資本主義就是這么賤。

不過,淘金砂和印美元有一點不同——淘金成本低。這話聽起來很稀奇。明明淘金要風餐露宿,早出晚歸。印鈔票只需要開動流水線,甚至只需要在電腦上輸入數字。但是,淘金固然辛苦,淘出來的金砂,大家都認為可以當等重的金幣用,天生就有價值。紙片天生只是紙片,賦予美元以價值的組織不是美國印鈔廠,不是美國財政部,而是美國的海陸空三軍加陸戰隊。美國擁有世界第一的軍隊,海軍等于世界其他國家之和,所以大家相信世界貿易握在美國手里,相信只有美元能夠買到其他國家的資源和物資。這才是美元具有的原因。因此,給美元賦予價值,需要美國付出高昂的軍費,需要美國海軍飛行員在沒有同級別對手的情況下每天,需要美國保持制造世界最強大的航母與核潛艇的能力。美元的“制造成本”并不低。

再回到前面的討論。英國用蒸汽船拖著戰列艦打中國,帶來的不僅僅是全面殖民時代,還有工業化戰爭的時代。從此決定戰爭勝負的不是尚武精神,不是牧場多少,也不比野蠻程度,而是看工業力量。美國之所以有天下第一的軍隊,是因為整個20世紀它都是世界第一工業國。不意外的話,讀者應該已經意識到問題了——現在的第一工業國不是美國。

印錢引發去工業化,體現在美國身上就是產業人口越來越少,到現在,3億人口只有1000萬出頭的制造業勞動力,其中三分之一在軍工。工業規模縮減,好多配套生產,包括航母和核潛艇的配套都得交出去做。就算不包到外國,本國基礎工業規模收縮,勢必帶來生產成本上升。美國這兩年的趨勢就是武器越來越貴,即便不開發新武器,過去能造一艘航母的錢,現在只能造一艘兩棲登陸艦。所以美國總琢磨著裁軍節約軍費。不過,正裁軍……這很容易出現一個失控的惡性循環。

光是美國自己去工業化還不要緊,但美國減少的工業并沒有消失,而是轉移到了其他國家,并在別國開花結果。這意味著別國可以用這些工業來打造對抗美國的軍隊。所以美國在印錢轉移產業的時候也有原則,太大的盡量不轉,潛力的不轉,美國不駐軍的不轉……免得將來控制不住。但是,70年代發展低谷的時候,蘇聯逼的太緊,美國捏著鼻子打破一切原則,帶領整個西方向中國轉移工業,以避免被蘇聯一勺燴了。等到蘇聯解體,慣性已然形成,美國也沒法改變印錢換東西的既定方針了。再持續了20年,東亞出現了一個美國沒有駐軍的第一工業國,開始學著造航母,造四代戰斗機了……全世界都發現美元上多了倆字:貶值!

其實,就算不貶值,美元也不因該一直能印下去的。這里有個心理因素起作用。比如說,中國的房子,一平米炒到3萬,大家可以接受,炒到30萬,300萬,就算開發商還在捂盤,我們心理也得嘀咕嘀咕。現在美元不貶值的唯一担保是國債,但總是高息攬儲,只花不賺,勢必要借新債還舊債,利息越滾越大。

1982年美國國債突破1萬億美元,1986年突破2萬億美元,1990年突破3萬億美元,1992年突破4萬億美元,1996年突破5萬億美元。2002年突破6萬億美元,2004年突破7萬億美元,2006年突破8萬億美元,2007年突破9萬億美元,2008年突破10萬億美元。扣除中間因為冷戰勝利、蘇聯解體而節約掉的幾萬億美元,從增長趨勢來看,這是一條不斷加速增加的指數型曲線,從每4年借一萬億變成了每1年借一萬億美元。大家都學過中學解析幾何,知道這種曲線延伸下去是啥樣——斜率無限接近于無窮大。只要你不相信過幾年美國每星期能引發1萬億國債,你就得接受美元必然崩盤的現實。

這個道理既然說起來這么簡單,就沒人想不通。其實也不用想通,半通不通的時候,大家就會下意識地排斥美元。作為一種信用貨幣,潛意識里被人排斥就是大問題。因此,美國發美元就越來越費勁。美債的上限雖然還在增加,但美國人自己也加的心驚膽戰,連 3A評級都沒保住。中國的外儲從一萬億奔三萬億,中國人卻越來越不高興。變化的臨界點快到了。

不管大家心態如何,工業天生就是要指數增長。既然所有工業國都是按照資本主義規律生產,在美元還不是紙片的時候欣欣向榮,那需求缺口也自然一天天增大。只有美國毫不猶豫地印錢,其他國家毫不猶豫地收美元、買美債,缺口才能堵住。現在美國印錢手軟,別人收錢也手軟……危機回來了。

十二 清算

危機其實早就回來了。但現代世界都是信用貨幣,依靠創造貨幣的權利,金融資本最大。所以這個世界比產業資本最大的時候多了項選擇——次貸。次貸說明白了,就是把錢借給還不起錢的人。國家搞凱恩斯主義是國家通過信用向富人借錢,把錢塞給窮人創造購買力。不過,窮人可沒有國家的信用,為啥富人能心甘情愿地借錢給還不起的人?

因為資本可以自己騙自己。

資本把錢借給窮人,共同特點不是用你的收入做抵押來還款,而是用你買到的東西來抵押。如果窮人買的東西在增值,那么金融機構可以收抵押品還債。所以,在一個炒作的市場上,金融機構是不在乎放款。能炒作的東西往往是貌似稀缺,也不容易損耗的不動產,具體而言就是房子。此前幾十年的繁榮帶來了房地產增值的預期,所以窮人只要是貸款買房子,就可以在缺乏利潤增長點的金融機構借到錢。只要房子還在炒來炒去,這個泡沫就不會破,窮人和金融機構都很開心。這其實也是個死循環:房子為貸款做抵押,讓窮人得到錢,窮人有了錢,有了購買力,經濟就好轉,房價也因此有抬升的理由。這樣一圈圈轉下來,是不是很愚蠢?也不是,起碼不比國債-美元的死循環更愚蠢。

不過,還是剛才的理由,房價不能無限漲,總有人套利出場,勝利大逃亡,減少了場內炒作資金,于是崩盤一發不可收拾。窮人抱怨富人貪心,富人抱怨窮人過度消費,總之購買力不足的事情還是發生了,只是這次長的像過度消費。這就是2008的次貸危機。2008年上半年中美房產市場的停滯直接誘發了蕭條。

人類畢竟還是吃一塹長一智的,2008危機固然來勢洶洶,股票也是像1929那樣的跳水,但畢竟歷史書上寫過1929的慘狀。所以所有國家,不管金融系統內還有多少信用,全部拿出來砸錢,修鐵路、發福利、造房子(囧 還是房子)。這樣,好說歹說,拖到了2011,而且極有希望拖到2012。其實,這還是走過了一個凱恩斯所說的“長期”,1933-1937。不過,凱恩斯主義和列寧最大的區別是一個借富人的錢,一個搶富人的錢。借富人的錢,早晚還得把利潤連本帶利再給少數人,否則人家有錢也不外借,寧可自己留著炒糧食,炒豬肉,炒礦石……炒錢(高利貸),總之炒一切他們能炒的東西。但很明顯,既然當初那些錢只是為了應付眼前的就業和消費,肯定不可能產生富人所期望的那么多利益。所以,歷史再次回到了1938年的境地。借錢也不敢借,印錢也不敢印——各國國內如此,國際上美國也一樣。兩個不同層次的問題,殊途同歸,誰讓你都是資本主義呢?

馬克思說,經濟危機是相對過剩與絕對匱乏的結合。窮人買不起,富人賣不掉,今年的情況就是如此,能造東西的國家担心市場,不能造東西的國家担心物資供應。能印錢的國家担心錢不好賣,沒人要(貶值),不能印錢的國家担心自己的東西(貨物或資源)換不到錢。還有許多國家,印錢和造東西的權利都在自由的競爭中喪失了,這些國家沒別的選擇,只好去死,比如現在餓殍百萬的東非,比如風起云涌的中東,馬上還要加上南歐甚至西歐。未來會咋樣?我也不知道。

從長時段看歷史,某些時候能夠看到一些出乎意料的發展脈絡。比如斯大林之后的蘇聯,總的趨勢就是官僚機構僵化,最能保持官僚機構慣性的機構——克格勃地位上升,克格勃領導人取得越來越大的發言權,甚至入主克里姆林宮。而掌握意識形態,理論上應該給這個國家帶來活力的黨務官僚,既沒有創新能力,也沒有管理能力,在整個國家漸漸靠邊。這樣一個趨勢,經過了蘇聯解體的動蕩也沒有斷掉,久加諾夫和普京之間的勢力對比依然延續著蘇聯時代的規律。這說明現在的俄國只需要看門人,尚且不需要能帶來轉折的領路者。這是一個僵化、衰敗,走向死亡的國家,

同樣,從上面的分析看,資本主義近2個世紀以來并沒有什么改變。1848年的危機,被金礦拯救,被科技延緩,被世界大戰遮掩,還是在1929爆發。凱恩斯主義的拖延沒有解決危機,第二次世紀大戰該打還得打。戰后有了蘇聯,有了核武器,全世界人民在核戰爭的恐怖中繁榮了幾十年,又吃了20年冷戰遺產。終于到了2008,又到了2011。不要以為眼前的危機是什么新鮮事,這只是170年前的老朋友又來打招呼了而已。既然是老朋友,就不要怪馬前卒還是用19世紀馬克思的理論來給他做身體檢查。政治經濟學教科書說的沒錯,狼真的會來。

既然認出了老朋友,我們就希望有個送走老朋友的方案。至少請他出去逛上幾十年再說。咋送呢?我只能說,不是每個問題都有答案的。

首先,我們可以祈禱上帝賜我們一個金礦,足夠大,而且最要出現在任何強國都控制不了的大陸。在全部土地都瓜分完畢的今天,這個想法貌似不現實。

其次,我們可以指望忽然出現一項逼全世界工業更新設備的科技進步。這種事誰也別說不可能,但是……誰也別說一定可能。科研這個東西一分錢一分貨,冷戰后基礎科研投資停滯,指望忽然有科技吊命可不容易

第三 世界大戰。這個方案不必解釋,誰愛選誰選。

第四 社會主義,釜底抽薪地消滅生產過剩。當然,歷史證明,革命從來不是請客吃飯。

除此之外,其他可選方案已經被金融資本透支的差不多了。但凡還有半點辦法,2008到2011的歷史也不會這樣。如果上面的答案你都不喜歡,咋辦呢?

不喜歡就不喜歡吧,誰告訴你歷史一定要給個你喜歡的選項的?實際上,歷史也沒要求你選,歷史自己會挑個順眼的方案。現在我們要做的,只是坐下來等。看危機這頭百年老狼到底先咬死誰,或者把哪一部分世界逼的窮則思變,另辟蹊徑。是中國?是美國?是歐洲?是第三世界?。總之看到老狼亂咬的時候不必驚奇,這不是個稚嫩的狼崽子,是頭成了精的百年老狼。

歷史證明,資本主義從未在內部找到過解決危機的方案。盡管人類干涉歷史很艱難,但如果人類有干涉歷史的意愿,真正要做的是結束資本主義。為一個發愁生產力過多的制度送葬,這應該是我們的光榮。至少也是我們對古人取得智商優越感的方式。

馬前卒20110916本文成文倉促,內容基本來自對既有稿件的整理,不恰當、錯漏之處在所難免,各位多多包涵。



網載 2015-08-23 08:42:09

[新一篇] 馬前卒:百年老狼——經濟危機的脈絡(上)

[舊一篇] 許章潤:開啟第四波改革開放(上)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