審美的專制:讀藥周刊2014年度回顧

>>>  名人論史——近當代作家的史學觀點  >>> 簡體     傳統



審美的專制

《讀藥》周刊2014年度回顧



前幾日聽到一個說法——每個人都知道自己喜歡什么,這是一種審美的專制。但在我看來,就讀書這件事而言,與其讓過多的選擇使我們陷入審美的疲勞,倒不如矜驕地堅持“審美的專制”。我一直覺得,堅定地知道自己喜歡什么,是一個讀書人應有的讀書品位和氣節。“審美的專制”,從另一個角度而言,恰恰詮釋了何謂頭腦清醒、價值堅定。


因此,在歲末各種書單競相登場之際,我給出了這份年度回顧——2014年,26本《讀藥》主題書。不為推薦,只是想做個心路回顧,當時緣何選了這些書,這些書的亮點和槽點又在哪里……



文學,美麗新世界或慶祝無意義


回想起2014年元旦,《讀藥》開年專題做的是赫胥黎的《美麗新世界》。我承認,這就是一次“審美的專制”。我一直記得赫胥黎的斷言,“你的1984終將過去,我的美麗新世界總會到來。”人類未來的噩夢不是奧威爾式的,而是赫胥黎式的,我悲觀地堅信這一點。我并不害怕審查、禁書,我只恐懼未來再無人愿意讀書;我不害怕信息被剝奪,我只恐懼在浩繁的信息中人們會變得被動和自私;我不害怕真理被隱瞞,我只恐懼真理會被淹沒在無聊煩瑣的世事中;我不害怕文化成為受制文化,我只恐懼它會成為充滿感官刺激的庸俗文化。


不過恐懼這一切的不只有我,所以我挑選了赫拉巴爾的《過于喧囂的孤獨》,當打包工漢嘉遭遇社會主義青年突擊隊員,當人類的價值理性遭遇工具理性的碾壓,其結果是摧毀性的——世界大步向前,年輕人們卻對知識和美變得麻木不仁——他們熱衷到希臘度假,卻從未在赫爾德、黑格爾的書中神游過此地,他們熱愛愛琴海的陽光,卻從未去過斯塔吉茹斯朝圣。或許有些唐突,但我忍不住想說,這像不像現在朋友圈的各種曬?


當說到朋友圈,即將過去的2014年顯然是活躍在“朋友圈”的一年。雖然我對微信朋友圈無感,但對窺探作家作品里的朋友圈還是興致勃勃的,那里有好玩軼事,有熊熊八卦。我先進入的是智利作家波拉尼奧的《美洲納粹文學》,在光怪陸離的美洲納粹文壇晃蕩,在這里,文字是攫取金錢的手段,是獲得名望的通行證,是通向上流社會的捷徑……。然后和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教授劉禾一起,在她的《六個字母的解法》里,從大作家納博科夫開始,開始了剝絲抽繭的文學偵探之旅,圍觀了20世紀英國劍橋的朋友圈,貝爾納、李約瑟、里爾克、奧威爾、艾略特、海耶克、斯諾、普利斯特利,徐志摩、蕭乾……


而每年的諾獎也是文學的驚喜時刻。今年的諾貝爾文學獎授予了法國作家莫蒂亞諾,他擅長的回憶和尋找這兩個母題是我最鐘愛的。在《暗店街》中,他讓主人公像拼碎片一樣拼湊自己的一生,卻又始終無法抵達“我”之所在,我想這正是他對人之生存境遇的看法。而這種距離感,在被譽為是“為中國古典詩歌而生的美國人”宇文所安的《追憶》里也存在共鳴,他說詩意在于說出的東西和人們正在感受和思考的東西之間是存在距離的,詩意不單在于喚起昔日的繁華,引起傷感,而且在于這種距離。


最后故事還是落腳到現代人的生活和情感上。美國作家安·比蒂不愧是“我們這個時代的敏銳觀察者和忠實記錄者”,在《紐約客故事集》中,她摸準了美國70年代的虎頭蛇尾和80年代的靈魂空虛,刻畫出了美國時代精神癥候群。而在此岸中國,80年代“丟了鑰匙”的梁小斌,則在自己的精神世界里“獨自成俑”,寫出了《地洞筆記》,反映出了這個時代和個體最赤裸的精神現實。


而最后的最后,我發現所有的這一切,似乎都可以用85歲的昆德拉給我們帶來的《慶祝無意義》作結。強權、集體、崇高、偉大、身份……都是虛妄的,而那些被視作不重要、無意義的東西,則是本真的、長存的。



往事,大門口的陌生人和時代的悲歌


現在,讓我們由文學的日常經驗進入歷史。首先,跟隨西方學者的視角看一下近現代中國。因為我不想只讀我們史觀下的“屈辱”近代史,我想看看將這些史實置于共時的世界歷史大坐標中,會產生什么不同的視角和審思?于是在美國漢學家歐立德的《乾隆帝》和魏斐德《大門口的陌生人》中,我看到了這樣一些有意思的切入角度:比如拒絕馬戛爾尼的乾隆,究竟是自信天子還是自負老人?比如經濟基礎決定漢奸構成?


而隨著恢宏的晚晴帝國走入了末路,可民國也未能造就現代國家的傳奇,而終于自豪于“從此站起來了”的新中國,卻轉瞬又陷入文革的迷狂……在回顧這令人唏噓的中國近現代史時,我深感有太多需要發掘和重新反思的地方。以“直筆難能千載貴,文章留與后人評”言志的歷史學家楊天石素來為我敬重,在他的《找尋真實的蔣介石:還原13個歷史真相》中,我開始重思蔣介石到底是“獨夫民賊”還是“抗日英雄”?而黨史專家郭德宏的“不能把黨史寫得只有一個人正確”的史觀也讓我看到了史家的凜然風骨,他的《王明年譜》還原了毛澤東最大的政治敵手王明。


當然,我并不想只看激蕩著王朝覆滅、領袖風云、權力斗爭的大歷史,我也想感同身受一下那些被時代裹挾的普通大眾的命運。你們一定要聽聽他們的故事,他們每個人都是一部活的編年史。沈博愛的《蹉跎坡舊事》告訴了我們在正史中仍半遮半掩的幾十年間,中國社會最底層的農人、小知識分子究竟遭遇了什么?程乃珊的《上海女人》則寫盡了那些從十里洋場走來的嫵媚上海女人,在時代巨變和孽情欲河中如何掙扎求生。而《花花朵朵壇壇罐罐》里的沈從文先生,則如一匹“無從馴服的斑馬”,在舉世若狂的政治風云中,保持著“有所不為”的立場,放棄文學,轉行文物。


而這些顯然也是文學家創作時最偏好的題材。今年張藝謀執導的《陸犯焉識》上映,賺得熱淚和票房無數。我也去貢獻了票房,然后做了一期原著小說,因為我覺得張藝謀并沒有真正把握到嚴歌苓的《陸犯焉識》的精髓,這不是什么Love Story,而是一曲在政治與歷史夾縫中的現代知識分子悲歌。當然相較于這種沉重的苦難,人們更愛看亂世傳奇。而民國這個聲色與戰火同在的浮華亂世,顯然是個體命運跌宕和滋生奇情的最佳敘事背景。于是我讀到了蔣曉云的《百年好合》,她顯然不同于張愛玲,也區別于同樣遭受動蕩的龍應臺、齊邦媛。她潛意識里甚至質疑那種激越動蕩家國情懷的真實性,于是干脆選擇了自外于家國情懷的大歷史書寫,將筆觸落到那些被時代洪流沖擊的流亡女性身上。


對于中國近現代這百多年的滄桑歷史,你我都沒有資格說什么“往事如煙”。而往事也不應該如煙,我們需要的是不斷地爬梳、整理、研究,在歷史著作、民間記憶、文學作品中一點點還原歷史的真實。



思想,反抗平庸之惡和如何面對變遷


很多時候,我會突然間陷入存在式驚恐:生存是否會壓倒啟蒙?我們是生活在一個無思的年代嗎?而這時,我就會去找一些喜歡用思想鞭撻人的作者的書來“折磨”下自己,比如漢娜·阿倫特。在她的這本《反抗“平庸之惡”》里,阿倫特指出:當人們在道德和政治上不思考、無判斷,就很容易淪為服從權威的傀儡;這些在制度中“盡忠職守”的“無思者”,不再能察覺自己的行為之惡。所以當我們在問難社會、痛責制度時,是否想過作為制度中的個體,我們應如何為罪行承担責任?我們是否有通過思考和判斷,重建能成為法則的道德和行為準則?


所以當我在讀龍應臺的《野火集:30周年紀念版》時,先是多次啞然失語:三十年前龍應臺筆下的臺灣,與我們身處的當下何其相似?!書中的種種批評,正在我們身邊不斷上演。但一番思考過后,又有了個積極的角度:顯然,只要陋習仍在,野火便不會停歇;然而只要野火仍旺,那些陋習就不至于那么肆無忌憚。所以,如果我們想要讓社會趨于良性運轉,那么就必須一起來反抗“平庸之惡”。


我也知道大家對此多悲觀。曾聽很多人用“霧霾”來形容當下的中國,一詞便可見態度。不過,我推薦大家看一本《洛杉磯霧霾啟示錄》。你們可知道,如今擁有明凈天空的洛杉磯,幾十年前的狀況之糟糕更甚于當下中國。而推而言之,中國當下的所有問題,不管是環境還是政治,對它們的治理與其說是不能,不如說是不夠或不愿努力。那么,我們當然有理由寄望:如果中國政府和民眾不再選擇與問題共存,那么我們頭頂上的霧霾終會被驅散。


在這里,我想有必要提一下儒學和現代國家治理。對其觀點我們先不做評判,還是了解為先。比如秋風試圖在《國史綱目》里揭示中國幾千年來歷史發展一以貫之的大道,而湯一介也在《矚望新軸心時代》里,站在全球歷史的視野中,對中國文明秩序進行反思和建言。(今年九月湯先生去世,再次悼懷)。只是,我對文化層面的儒學思想多親和,對政治層面的儒學義理和制度多少持懷疑態度。但我相信一點,要達到政治清明,推動自由民主的政治發展,必須要有多種思想、多種社會力量的積極參與。


談完了中國,當然要再關注一下全球。在全球化時代,不再有國家能獨善其身,所有的變革都可能是牽一發而動全球的。在加頓艾什的《事實即顛覆》中,他追蹤報道了21世紀前10年的世界大事,從東歐的“橙色革命”、到伊斯蘭主義的興起、“9·11”、美國大選及反恐,再到緬甸、伊朗等非西方國家的新動向,使我們不禁思考:在全球性的歷史變遷和政治變革面前,中國和世界該何為?美國學者卡普蘭在《武士政治》中給出了他的觀點,21世紀是一個危機四伏的世界,全球治理將有賴于美國的“新帝國主義”戰略。我當然不認同其觀點,相信你們也不,但我覺得忽視其聲音更不應該,知己知彼永遠是最好的戰術。


而中國哲學家趙汀陽和西方老革命德布雷在《兩面之詞》中的對談,則將這種中西方之間的思想交流碰撞推到了一個新的高度。經歷過文革的趙汀陽和同格瓦拉在拉美叢林打過游擊的德布雷,以“革命”問題為切入點,深入討論了全球化、民主、新技術、媒體、權力變局、全球治理等問題。在中西方都存在方向迷思的今天,這一對話極具破局啟發性。我期待有更多的這類思辨涌現,并成為推動社會變遷的觀念力量。


12個月,26本書,展現中外文學的創作生態,傳遞知識精英的思想力量——這是我的“審美的專制”,這是我的閱讀回顧,這是《讀藥》2014年的成果。我真的用心了,希望你們喜歡。謝謝,明年再見!



《讀藥》2014年度書單


文學


《美麗新世界》/[英]阿道司·赫胥黎/李黎、薛人望 譯/北京燕山出版社

《過于喧囂的孤獨》/[捷克]赫拉巴爾/楊樂云 譯/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

《美洲納粹文學》[智利]羅貝托·波拉尼奧/趙德明 譯/上海人民出版社

《六個字母的解法》/劉禾/中信出版社

《暗店街》[法]莫迪亞諾/薛立華 譯/百花文藝出版社

《追憶:中國古典文學中的往事再現》[美]宇文所安/鄭學勤譯/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紐約客故事集》[美]安·比蒂/周瑋 譯/譯林出版社

《地洞筆記》/梁小斌/北京時代華文書局

《慶祝無意義》[法]米蘭·昆德拉/馬振騁 譯/上海譯文出版社



歷史·往事


《乾隆帝》[美]歐立德/青石 譯/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大門口的陌生人》[美]魏斐德/王小荷 譯/新星出版社

《找尋真實的蔣介石:還原13個歷史真相》/楊天石/九州出版社

《王明年譜》/郭德宏編/社科文獻出版社

《蹉跎坡舊事:一代中國農人的耕讀夢》/沈博愛/語文出版社

《上海女人》程乃珊/湖南文藝出版社

《花花朵朵 壇壇罐罐》/沈從文/重慶大學出版社

《陸犯焉識》/嚴歌苓/作家出版社

《百年好合:民國素人志》/蔣曉云/新星出版社



思想·其他


《反抗“平庸之惡”可試讀》/[美]漢娜·阿倫特/陳聯營譯/上海人民出版社

《野火集:三十周年紀念版》龍應臺/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

《洛杉磯霧霾啟示錄》/[美]奇普·雅各布斯/曹軍驥 譯/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

《國史綱目》/姚中秋/海南出版社

《矚望新軸心時代》/湯一介/中央編譯出版社

《事實即顛覆》[英]蒂莫西·加頓艾什/于金權 譯/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

《武士政治》[美]羅伯特·D.卡普蘭/丁力譯/山西人民出版社

《兩面之詞:關于革命問題的通信》趙汀陽、[法]德布雷/張萬申譯/中信出版社




關于《讀藥》



http://book.ifeng.com/duyao/


《讀藥》是鳳凰讀書頻道于2010年推出的書評周刊,每月2-3期,以專題形式深度解讀和評鑒好書,給讀者以智性閱讀指引,迄今已推出140期。首任責編張哲,陳爽為第二任責編。《讀藥》書評人由專家學者、文藝評論家、知名作家及獨立書評人組成,如吳稼祥、秋風、高全喜、黃道炫、聞一、左鳳榮、余世存、張檸、于堅、黃紀蘇、孟暉等人;《讀藥》訪談嘉賓包括,賀衛方、楊繼繩、金雁、馬原、張煒、施小煒、林夕、周云蓬等。展現當代中外文學創作生態,傳遞世界一流知識精英的思想力量,這是《讀藥》的價值追求。



文/陳爽(鳳凰網讀書頻道《讀藥》周刊責編)


鳳凰讀書 2015-08-23 08:43:33

[新一篇] 樹洞回聲

[舊一篇] 沒錯,諾獎得主格拉斯是德國黨衛軍 讀藥周刊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