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關閱讀 |
>>> 讀書—連接古今充實信仰 >>> | 簡體 傳統 |
和起先預想的一樣,1月3日在中山音樂堂舉行的“嘻嘯——劉索拉與朋友們·新年音樂會”,來的聽眾呈現出很明顯的兩極分化,喜歡的聽眾非常喜歡,不喜歡的人那也是相當的不喜歡。書評君邀請的20位讀者里,也呈現出了非常明顯分化趨勢。
▲劉索拉(攝影 | 陳丹青)
文 | 小熊
“像我們這樣的樂隊,中國就一個。”劉索拉此前在采訪里說出的這句話,書評君并不認為是傲嬌或任性,這里既包含表層的樂隊形式,也包含更深層的內核,比如音樂的精神。到了這個年紀,劉索拉已經拋開了各種既有的模式,好比她拎著瓶水就這么走上臺,時站時坐,隨心所欲。
而劉索拉在演唱時的肢體語言之豐富和奇異,更是讓很多第一次看她現場演出的聽眾感覺震撼。從《生死慶典》開始,她的哼唱和肢體語言,就有點讓人聯想到古老的巫和儺,結合“生死”與“慶典”兩個主題來看的話,更是有這方面的暗示。作為序曲之后的第一首曲子,一下子就有如此高潮的表現,參加觀樂的小伙伴baychen說:“生死本是人生之最大兩事。生,慶之,作歡迎之態;死,亦慶之,作告別之態。只不過,現世人喜談生,而避論死,才使死帶有神秘和敬畏色彩,殊不知喜喪也是人生一大成就。《生死慶典》中用時而平緩,時而高亢,近似瘋狂的表演表達了對生的渴望,也表達了對死的敬畏。劉索拉的哼唱和肢體語言就像是對生死的歌頌,祈福生者多平安,告慰亡者靈魂慢慢散,整個曲目就是對人生的感嘆。”
▲古琴手巫娜
音樂會的重頭之一是“摔琴”系列,書評君認為,巫娜的古琴在這個以古琴為主題的故事中,并沒有太多的被展現出來,觀樂的小伙伴們對此也有有人贊同有人反對。好比有人就覺得“用不一樣的說書來展現這個故事,的確有獨到之處。這不是古琴專場音樂會,古琴和人聲、其他樂器產生對話,而不是突出它自身的表現,這正是劉索拉要表達的,不拘泥于傳統表現形式的創新之處。而巫娜本身也是很有創新精神的,她一定會理解領會這種表現方式。”也有小伙伴說“我整場最關注的其實是那個琵琶,我那個位置的確看不到古琴所以也沒太在意聽,但是即使古琴沒有很凸顯,那種氛圍還是到了的,而且中途停下調整過后效果變好了一點。對了,雖然這個故事是關于古琴的,但也不見得一定要凸顯古琴呀,不是說這是個十多種樂器同等重要的音樂會嘛。”
在音樂會的結尾時,老五的吉他和此起彼伏的鼓聲,把留到那時候的人都帶到了最高的興奮點。引用一位小伙伴的評語就是——打開了新年的大門,發泄了過往的不安。
劉索拉的音樂確實對聽者有著挑戰性,這么多年堅持做這件事,將民樂和爵士樂的范兒結合在一起,臺上的人玩得開心,臺下的人喜歡或是不喜歡,大概劉索拉和她的朋友們也沒那么在意了吧,她確實很任性,但有這樣的樂隊,書評君覺得真挺好。
────────────
精彩評論
────────────
@安初蜜:2015新年我的第一開場觀演(值!):“嘻嘯——劉索拉與朋友們•新年音樂會”,太帥了!cool!看看這位和我們母親差不多年齡的銀發老太,發出的每一個聲音都來自內心,不是歇斯底里,確是至性淋漓。她的朋友——打擊樂李真貴張仰勝、琵琶楊靖、古琴巫娜……都那么盡情痛快,但好像觀眾關注更多的還是🎸“唐朝老五”劉義軍。
有些音樂充耳不聞,有些音樂過耳就忘,有些音樂不堪一聽,有些音樂卻是直擊內心!今天這場就是,從開始到結束,我懂了。果然不虛此行。
音樂我是外行,只感到劉索拉對音樂的把控力駕馭力非常強——旋律、節奏、板腔、高低……這些曲目多數是以民樂的鼓來表現,大堂鼓、小板鼓…兩位琵琶演奏很突出(應該是北派),古琴實在是[擦汗]……果然不是個適合合奏的樂器,即使是在《俞伯牙摔琴謝知音》的曲目里也基本聽不到琴音,最多聽到撓搓之聲。
@baychen:“嘻”表示笑聲,也表示贊嘆、悲嘆或者驚懼;“嘯”常常表示動物發出的聲音或者風聲,延伸到人類,常用來表達內心情緒的一種宣泄。整場音樂會聽下來,感覺最深的是內心世界的情緒對外的一種表達,或低吟,或咆哮,無不在感嘆著世事無常的驚喜和悲傷。劉索拉與朋友們,這個名字本身就是一種隨意性,暗示了這場音樂會不會像其他音樂會那樣莊嚴,更多的隨和,親切和互動,就像一場派對,朋友之間的相互欣賞和愉悅。在這場音樂會中,對我震撼最大的就是打擊樂,此起彼伏的鼓聲,打開了新年的大門,發泄了過往的不安。
@瞿圓圓:我藝術造詣真的很淺,我還是適合聽聽普通低俗點的音樂不裝逼了。音樂會內容對于我這個外行來說很高大上,形式上可能有點太隨意了,當然可以接受啦不過感覺這樣的音樂可能會更適合在小型的那種音樂廳里面演奏。
@黃鋼:
(1)對與我自己,既然要去聽,就需要提前做一些功課,明白“嘻嘯”的形式,明白一些創作的背景、故事,也許能聽出些門道,能理解其中的情感。
(2)對音樂會,還是期望有個完整的編排,拽個新接觸到的詞兒:音樂會也要講究個“和聲行進”。
(3)對劉索拉,活得精彩!60歲了還有這樣的勁頭!我有動力去進一步了解她的音樂和文學作品。
(4)覺得整場音樂會吉他、電鋼琴都成打擊樂了,電吉他吸引人是接受其搖滾樂樂器器屬性,更易讓人放開,好像看電吉他演奏就該是站著聽、跟著喊;聽民樂,尤其還是在音樂廳,好歹還得規矩些,免得隔壁紫禁城城里有人喊“放肆!”。
@Maria超:聽一次知道世界上還有這種音樂就很好了。如果找唱片聽肯定沒有在現場聽有氣氛。劉索拉的編曲功力很強啊,又有世界音樂意識,怪不得在世界各地巡演廣場歡迎。
還有我覺得唱忐忑那位龔琳娜原來是拜師劉索拉啊,同樣是哼旋律沒有歌詞,只不過她嗓門大蓋過了樂器,而索拉更愿意跟著樂器走,做它們的影子。最后給點58個贊吧,下次新京報有這樣的活動再帶上我哦。最好給兩張票,哈哈。
@黃林:總覺得劉老師的肢體動作比她的人聲更有意思些,我自認為我對音樂的口味已經很寬泛了,但劉老師的音樂還是讓我大吃一驚,特別是他的人聲,實在聽不下去。不好意思,真的沒有堅持到最后,到了說書那一段實在聽不下去,中途離場了。個人覺得,古琴是比較孤傲的樂器,這樣呆在邊上,孤零零地感覺有點可憐。基本沒有察覺到古琴的存在,反而吉他和鍵盤都很突出。
@微笑的何優:整場音樂會水準很高,盡官音響方面有不盡人意之處。能在一場演出中同時看到劉索拉、老五、巫娜,真是太棒了!民樂,世界音樂的唱片都聽過一些。其實劉索拉的音樂無需用標簽來界定類型,音樂就應該是開放的天空。不用拘泥于傳統既定的表現形式,各種樂器和人聲的對話,可以展現出音樂的無限可能性。就像帕瓦羅蒂和他的朋友們的音樂會等演出活動一樣,希望劉索拉將這種演出一直進行下去。
新京報書評周刊 2015-08-23 08:43:57
稱謂:
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