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途中的午餐》 羅昊 作品活在電影里的誘惑,有多少人能拒絕?人人都想像電影一樣去生活by傅踢踢一千個囤貨刷出一個“爆款”,一千筆風投捧出一塊“金磚”。成功歷來是偶發事件,哪怕精于造夢的互聯網時代,仍舊難逃這條規律。但無本即無木,無源即無水,每一次刷屏背后,都暗藏共通的需求。這些天,“足記”是移動互聯網的熱詞之一。從蘋果商店排名1000開外,到免費分類排行第一,僅用了不到10天時間。微信朋友圈、微博大量刷屏的電影截圖、攝影“大片”分享,也都出自這款應用。忽如一夜春風來,滿城盡是“足記”的足跡。目前,這個8人團隊運營的產品,要直面百萬用戶的需求,服務器都已“癱了4天”。“足記”究竟是什么?加拿大攝影師克里斯托弗·馬羅尼曾親赴多個電影取景地,放置相同場景的電影劇照之后,重新拍攝,生成疊加效果。作為馬羅尼的粉絲,創始人楊柳起意做“足記”,就是為了讓普通人體驗馬羅尼的玩法。通過產品查看當前位置,調用經典劇照,在實際場景中拍攝合成照片,再發布到社交網絡。這是“足記”的初始邏輯。也是因此,“足記”起初在蘋果商店的分類,劃在“旅游”之列,口號也是“像電影一樣去生活”。問題是,按照這一產品邏輯,用戶既要熱愛旅行,又要對電影耳熟能詳,堪稱窄眾。上線半年內,“足記”的用戶數量僅五位數。改變,始于2.1.4版本。增加橫向寬屏拍攝、濾鏡優化效果、添加中英文字幕等功能之后,足記不再是“旅行+電影”了。它讓任何的場景,都能快速擁有簡易的電影質感。不是所有文藝青年都能負担“像電影一樣去生活”的成本,但少有文藝青年能拒絕“活得像一部電影”的誘惑。更何況,這種“像”,只要免費下載應用、碰觸幾個按鈕,就能輕易實現。蝴蝶的翅膀扇動了,颶風開始醞釀。大量通過“足記”的分享在社交網絡瘋傳。或者借唯美畫面,一抒款曲。或者靠寫意風景,巧言心聲。更有甚者,莊重嚴肅的畫面,配上詼諧搞怪的吐槽,博得滿堂彩。用戶生成內容,參與感,小切口,互聯網時代的“產品箴言”,似乎一一應驗。如果到這里為止,對投資者而言,或許是個完美的故事,值得掏出真金白銀。但久經沙場的風投們估計還有更深層的困惑。同是引發“病毒式傳播”的應用,“魔漫相機”今安在?“臉萌”又去向何方?究竟是產品迭代速度加劇,還是應用本身鏡花水月?破題,還需從植根的土壤談起。如果Web1.0強調的是分享,Web2.0的特征則是連接。從一對多到多對多,社交的關系方能建立起來,傳播爆點也才能在短時間內形成。社交不是憑虛御風,需要依托載體。最好的載體,便是內容。而在很多社交產品的模型中,用戶生成內容,進而彼此連接,是再理想不過的模式。但用戶生成內容,相對而言,具有不可避免的先天缺陷:偶爾有驚艷之作,但多數跨不過專業領域的門檻。無論哪一個垂直領域,品相較優的文本,鮮少出自普通用戶之手。更多情況下,對文章、圖片、音頻、視頻等傳統文本,意見領袖、專業人士作為樞紐,負責生產及發布,用戶再通過關系網絡輻射出去。可這一過程的背后,只是傳播過程的2.0,而非生產模式的升級版。大量產品始終意在挖掘普通用戶本身的生產力。因而,輕量級的應用逐步涌現。通過提供強大的工具,簡化用戶生產的過程,甚至幾秒之間就實現對原始文本的再創造,是用戶生成內容成功的關鍵。“臉萌”也好,“魔漫相機”也罷,直到今天的“足記”,趣味是表象,讓用戶發聲是根本。當蕓蕓眾生中的每一個,都能以迅捷的方式在浩如煙海的用戶中凸顯自我特征、呈現內心投射,“爆款”產品才具有“群眾基礎”。遺憾的是,除非通話、地圖、餐飲等核心需求,普通產品哪怕經歷過再紅火的尖峰時刻,最終都將回歸所在的細分領域。而對小產品來說,巨頭、平臺的模仿能力,實在過于強大了。在中國,創業團隊的宿命通常是:一直被模仿,直到被收購。一路上,普通用戶忙于生成內容的熱情究竟有多高,或許唯有四個字概括:聽天由命。“足記”之所以“升天”,固然七分靠打拼,但也不能忘記那三分天注定。(本文摘自微信公眾號“傅踢踢”,原標題為《不能負担“像電影一樣去生活”的成本,卻想要電影般的生活》。)
《旅途中的午餐》 羅昊 作品
活在電影里的誘惑,有多少人能拒絕?
人人都想像電影一樣去生活
by
傅踢踢
“足記”之所以“升天”,固然七分靠打拼,但也不能忘記那三分天注定。
(本文摘自微信公眾號“傅踢踢”,原標題為《不能負担“像電影一樣去生活”的成本,卻想要電影般的生活》。)
ONE·文藝生活 2015-08-23 08:46:31
稱謂:
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