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關閱讀 |
>>> 創業先鋒 眾人拾柴火焰高 >>> | 簡體 傳統 |
下面已經這么多答案了,可能寫了也沒有多少人看到。但是看到很多人都在分享高中的學習經驗,顯然這不是題主希望看到的,高中的學習呢,簡單地講就是重復重復重復,就那么些知識點,反反復復練三年,其實收獲甚微,而且,高中時外界干擾不多,可以專心學習。
對于題主所說的長時間,是不是可以理解成需要一些好的學習習慣,就把之前在 Coursera 看到的一些和大家分享,希望對看到的人有所幫助,并感謝 vancexu(鏈接:http://vancexu.github.io/)。
Learning How to Learn: Powerful mental tools to help you master tough subjects是 UCSD 開的一門課。(鏈接:https://www.coursera.org/learn/learning-how-to-learn/outline)
Whether you are an outstanding or a struggling student, “Learning How to Learn” will give you powerful mental tools that will help you learn more effectively in tough-to-master subjects. You will discover practical, immediately useful insights that will help you to more deeply master your studies.
1.1 專注模式和發散模式
大腦很復雜,了解一些關于大腦的工作原理可以讓我們更好地學習,減少困惑。
首先介紹人在學習和思考時兩種不同的模式:專注模式 (Focused mode) 和發散模式 (Diffuse mode),專注模式就是集中精力學習或理解某事,只有局部的神經鏈接處于激活狀態,有利于你解決實際問題。比方說你熟悉四則運算,那么解決算數題的時候就主要靠那部分神經出力;而發散模式就是人腦放松的時候,神經信號可以在腦內大面積移動,有利于發揮創造性,比方說你洗澡的時候突然想到一個久攻不破的問題的解決方案。
當你面對熟悉的事物時,一般處于專注模式,而當你需要新想法和辦法時,或者你需要從宏觀上把握某件事時就切換到發散模式,這兩個模式是可以互相切換的,但不能同時進行。可以在緊張的學習新知識的時候通過洗澡、散步等讓自己放松的事情主動進入發散模式來幫助加深理解。
打個比方,如下圖,專注模式是針板密集的時候,球在局部彈來彈去,發散模式是針板稀疏的時候,球在整個桌面游走。
大腦是一個昂貴的器官,需要消耗同等體重軀干部分 10 倍的能量。而大腦中有 1,000,000,000,000,000 數量級的突觸,這些突觸連接是動態的,因此你一覺醒來之后就不是你了,你的大腦已經發生了變化。
1.2 拖延、記憶和睡眠
當你做一件你不想做的事情比如學習時,大腦中和痛苦相關的區域被激活 (insular cortex), 大腦就趨向于將注意力轉移到其他不那么痛苦的事情。
后面會有更多關于拖延的介紹。
介紹一個應對拖延癥的簡單辦法:番茄工作法 (Pomodoro)。番茄工作法由 Francesco Cirillo 發明,聽上去很簡單:
25 分鐘
沒有任何干擾
專心學習
最后當這 25 分鐘結束后,你需要一個獎勵,上網刷朋友圈或者喝咖啡什么都可以。
Practice makes permanent.
你需要不斷的練習來增強大腦中的連接,形成比較深刻的記憶模式。
記憶分為長期記憶 (Lone-term memory) 和工作記憶 (Working memory)。工作記憶也就是短期記憶,一般認為可以存放 4 塊 (Chunks, 關于 chunk 后面會深入介紹) 信息,就像一塊不太好用的黑板,不僅大小有限,而且很容易就被抹掉了,所以你需要不斷重復,比如記電話號碼,你需要一直重復直到你有機會把它寫下來。而長期記憶的容量很大,從工作記憶轉化到長期記憶需要時間以及不斷的重復,這里提到了一個小技巧:spaced repetition, 就是一晚上重復 20 遍的效果不如你每天重復幾遍。
睡眠對學習也十分重要。我們覺醒時大腦會產生有毒的物質,而睡覺時大腦細胞收縮,細胞間隙變大,腦脊液可以通過并且清理掉這些東西。睡眠的意義不止于此,它也是學習與記憶的重要的一部分。睡眠時大腦會整理你的想法和你學習的內容,不重要的記憶會被清理掉,而你想要記住的會得到加強。睡眠時大腦還可以重復你白天學習的復雜知識,對解決難題和理解知識都有幫助。在睡覺之前看的東西更容易進入你的夢境,而夢到它又有助于你對它的理解,關于睡覺對學習的作用具體可見我的另一個回答:
睡眠可以幫助大腦整理白天學過的知識嗎? - 知乎用戶的回答
(鏈接:http://www.zhihu.com/question/28714587/answer/41873436)
另外,鍛煉身體很重要。除了散步洗澡聽音樂等讓你放松的方式會幫助你進入發散模式,鍛煉身體能讓你從之前集中精力的地方解放出來,使得發散模式有機會呈現,鍛煉身體對大腦生長新的神經元有益。
隱喻和類比是強大的學習技巧。
Chunk 中文直譯是“塊”,在這里是指組合起來的有意義的知識。比如字母 d,o,g 你可以很容易的把它們組成單詞 dog 并在腦海中浮現狗的模樣;比如拼圖,鼻子眼睛耳朵背景等等,最后湊成一張圖。chunk 也像是把一些相近的文件做成的壓縮包,節省空間的同時,便于搜索。之所以關心 chunk,是因為 chunk 是已經加工好的知識,是我們解決問題的時候真正會使用的東西。
如何形成 chunk 呢?
學一首新的吉他曲(可以視為一個 chunk),通常是先完整聽幾遍曲子,看別人彈,然后自己一個小節一個小節練熟,最后串起來。 學一門新語言,一般會先從基本的音節,然后把音節串成單詞,熟練了再把詞串成句子,還要不斷的融合語音語調之類的更多的細節。 這些都是給了我們形成 chunk 的直觀感受:由 mini chunk 不斷拼接,直到最后在我們的大腦形成了堅固的神經通路,使我們可以不用多想就可以迅速作出反應。
生成 chunk 的方法:Focus, Understand, Practice。
首先需要集中注意力。在形成 chunk 的時候,工作記憶像一只四腳章魚一樣,在努力建立新的神經結構,分心會占用章魚有限的四只腳使得原本的 chunk 很難形成。
接著是理解,理解像是強力膠水,能讓 chunk 之間相互關聯,使得知識更容易被想到和使用。
最后一步就是練習,形成 context(上下文),從而鞏固 chunk,并建立多個指向 chunk 的入口。
要形成上下文,得跳出原來要解決的問題,開闊思路,不斷的使用相關的或不相關的 chunk 進行練習,直到我們不僅理解了何時該使用這個 chunk,還能知道什么時候不能用它為止。Chunk 告訴你如何解決問題,上下文告訴你什么時候使用 chunk,以及這個 chunk 在整張知識圖中的位置。
另外,學習時不要過多的畫重點,因為這可能會給你一種錯覺:你記住了這些劃過的內容,提倡在學習的過程中多提煉中心思想。對于我們已經掌握的東西,沒必要一直重復學習了,你更應該多花時間和精力在你感覺最難的部分,這就叫 deliberate practice。著名的 10000 小時理論也十分強調 deliberate practice, deliberate practice 往往能把頂尖和普通的學生區分開來。
拖延就像毒品,每次品嘗一點點,雖然獲取了短暫的快感,但是已經上癮了,你的大腦慢慢建立起了穩定的神經結構,使得你再看到數學題的時候會自動產生更多的痛苦,而同時無需經過你的抵抗就讓你自動拿起手機或者打開網頁。如此循環,你發現自己越來越難以將注意力轉回原來要做的事情。
這時,你嘗試著用自己鋼鐵般的意志力去跟拖延癥戰斗,結果往往不理想,因為用意志力去解決問題會消耗很大腦力,所以并不是很好的策略。
那怎么辦?用習慣,將你想靠意志力完成的事情變成靠習慣來完成。
習慣的養成有四個部分:導火索(cue),習慣動作(routine),獎勵(rewards),信念(belief)。
導火索就是觸發事件的原因,可能是時間,地點,感受,對外界的反應,比如午飯,沙發,疲勞,互聯網,短信,郵件等。導火索會在不知不覺中讓你做出習慣動作,它本身是沒有好壞之分的,有好壞之分的是接下來的習慣動作,比如對“做數學作業”你的習慣動作是打開電腦先上會兒網,那就不好了。在這個階段可以做到是盡可能減少危險的導火索,比如手機一震你就要看手機然后半小時回不了神,那就別帶手機或者關機;一開電腦就想刷社交網絡,那就斷網或者別用電腦。
習慣動作就是你對導火索的反應,它之所以叫習慣動作,是因為你在無意識中就做了動作,比如你一要做作業就先上網玩了一會兒。很明顯,這步很重要,你要重建會導致拖延的習慣動作。怎么重建?做計劃,在腦中先想象自己一會兒要做的事,比如“我走進了圖書館,拿出來打印好的作業,讀了第一道題,用書上例題中類似的方法和步驟解了出來,然后看第二題……”,到了真正去寫作業的時候,就按照自己想象的計劃做,這時候需要用一點意志力。再比如你每次學了一小時想休息一下,習慣性地刷刷朋友圈,結果停不下來了,如果做了計劃,休息的時候只聽某一兩首歌,或者出去走一圈,就好很多。你做的計劃一開始可能不能完美執行,沒關系,盡力堅持就好,習慣慢慢肯定可以改過來。
獎勵是指在養成習慣的過程中每當有收獲就給自己獎品,比如買點自己心儀的東西,或者毫無悔恨的放開玩等。它在養成習慣的過程中是非常重要,也是容易被忽視的。非常重要是因為如果你的獎勵是你非常想要得到的,比如一項榮譽,一個舍不得買的物品等,在你想到它的時候會激勵你堅持下去。從來只付出不獎勵自己,在養成習慣的效果上會差很多,應該善用獎勵機制。
信念就是要相信自己能形成新的習慣,能戰勝拖延。惡疾容易復發,經常會有朋友新習慣沒堅持多久就又回到老習慣的情況。別在意,要相信之前的付出是有用的,為了更好的貫徹信念,可以找志同道合的朋友一起努力。
看了這么多關于通過改變習慣戰勝拖延的東西,有人會說這有啥用啊,我每次一看到數學題還是頭疼要死,即使強忍著不干亂七八糟的,也完全做不進去,馬上就開始拖延了,根本改不了。
存在痛苦的感受是很正常的,關鍵是你如何看待這些痛苦。那些不拖延的人,遇到困難之后告訴自己的是:我知道你很難過,但別浪費時間,開始做一點點吧,一定會慢慢變好的。你要相信確實是有辦法讓情況好轉的。
一個技巧是:專注于過程,而非結果 (Fouces on process rather than product)。番茄工作法之所以有用,就是因為他讓你專注過程的 25 分鐘。
另一個建議是做計劃,weekly list of key tasks, and daily to-do list。每周對主要任務列個計劃,每天再列個待辦事項。
還有三個提升效率的技巧和建議:
最難的事情最先做。因為越難越需要最充足的腦力去戰斗,而且最難的最容易拖延的事情都解決了,后面都好辦。
給自己定一個結束時間,這跟制定工作時間一樣重要。比如定好下午 5 點以后就不學了,之后去吃去玩去運動,所以 5 點之前,就專注把清單上的任務一個個做下來,盡量抓緊時間多做些,5 點就解放。
遇到困難先試試再說。只要試一下,頭不疼了,心不亂了,過一會兒就發現,居然做完了。
一定要戰勝拖延癥。學習是一個日積月累的過程,人腦需要時間來建造神經藍圖,就像健身增肌那樣。所以我們要保持一個良好的學習慣性,避免拖延到最后一刻,以防在腦內搭建豆腐渣工程。建立新的習慣是戰勝拖延的良方,可以從習慣的四個部分入手養成好習慣。關注過程而非結果,做好計劃都是提高效率的技巧。
作者:海馬
知乎:http://www.zhihu.com/question/28358499#
互聯網er的早讀課 2015-08-23 08:46:55
稱謂:
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