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醒醒”的晨起社交:垂直化場景上的工具社交試水與轉型

>>>  技術話題—商業文明的嶄新時代  >>> 簡體     傳統



很多人都有起床困難癥,有時手機中設定的四五個鬧鈴或許都無法將你從夢境中拉回現實。如果有一款產品可以讓陌生人的聲音喚醒你,你會不會立刻爬起來看看Ta是誰?


“女神叫你起床”就是這樣一款產品,從叫醒工具切入,做陌生人社交APP。就在4月1日,它剛剛更換了一個更加口語化的名字“醒醒”。


在“醒醒”APP上,你可以給陌生人錄制一段語音或視頻叫Ta起床,也可以訂閱陌生人的音視頻作為你的起床鈴聲。遇到漂亮的女神或男神,可以點贊、評論、成為Ta的粉絲,可以私信“勾搭”Ta,甚至還可以給Ta送實體禮物。“醒醒”針對的用戶群體主要為15-25歲年輕人,讓陌生人語音視頻叫醒成為陌生人社交的破冰方式。



這款社交產品于去年5月上線,在不到一年的時間中,產品形態和產品名稱都發生了重大改變。


  • 關于產品形態


去年剛上線的“女神叫你起床”版本和現在的“醒醒”存在較大差別。在剛開始,“女神叫你起床”其實更主要定位在“屌絲”群體,在APP上鼓勵美女錄制視頻作為鬧鐘提醒,不同視頻有不同定價,有使用時間限制,需要用戶用APP內虛擬神幣進行購買。在早期運營中,團隊甚至在杭州高校里尋找一大批“女神”簽約錄制起床視頻,并且通過大量人力推廣增加視頻內容數量。當時APP的次日留存率有20%多。去年8月,產品形態開始進行轉變和改版,到12月徹底完成。改版后,產品次日留存率上升到40%多。


產品形態為什么會有這樣的轉變,CEO劉俊告訴我,改版是出于他自己和團隊對于社交的理解轉變。早期產品更偏向微博的產品形態,中心化,重內容。運營一段時間后發現,做社交類產品更應該像微信這樣,去中心化,重社交,應該是用戶和用戶玩在一起,而不是用戶和大V進行互動。在社交中,用戶更重視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只有抓住這一點,才能夠增強社交產品的吸引力和用戶粘性。


  • 關于產品名稱


對于社交產品而言,上線一年后再改名字其實是有風險的,尤其是將“女神叫你起床”這么有識別度的名字換掉。劉俊說,更換名字首先是來自于用戶的呼聲。早期“女神叫你起床”的用戶更偏向男性,因此女性用戶的比例只有10%。但在這一年中,女性用戶比例和活躍程度越來越高,團隊總會收到女性用戶反饋為什么不是男神叫你起床,并建議將產品名字更換成一個更年輕化更萌的名字。另外,從產品定位考慮,“女神叫你起床”名字更偏工具化,定位更偏男性,團隊希望把產品塑造成為男女都使用的社交產品,“醒醒”更有社交的感覺,更像是人和人之間的說話交流。


今天我的同事Leon在一篇文章中談到創業公司最大的壓力在于迭代太慢,因為只有快速迭代和不斷嘗試才可以讓創業公司進行快速試錯,通過試錯確定哪些方向不對,哪些事情可以繼續推進。


“醒醒”這款產品發生的轉變也能夠看到劉俊快速迭代和試錯的思路。


在我看來,能夠及時對這款產品進行轉型,雖然很有風險,但是卻非常關鍵。這說明劉俊其實在某種程度上想清楚了這款社交性APP的玩法:從以前的中心化(工具型,由app提供視頻,用戶購買)轉變成去中心化(社交性,UGC),只有使用戶之間產生交流和互動,才能使一款產品成為社交工具,或者進行工具性社交。這樣的轉型也意味著,社交性的玩法與以前相比會呈指數級增長。在轉型后,從工具到社交的過渡和轉化就不那么重要或者明顯了,工具和社交屬性能夠較好地融合在一起。如果一個app的社交屬性超越了工具屬性,那么它的可拓展空間就會擴大很多。


目前,“醒醒”并沒有盈利能力。劉俊的想法是,等到活躍用戶數有更大的數量時會考慮通過廣告和游戲進行變現。


那么,如何做大用戶數?尤其是對于15-25歲年輕人而言,他們喜歡嘗試新鮮事物,但熱情來得快也容易去的快。劉俊說,首先他們會把產品的叫醒場景做的更有趣更好玩以增加用戶粘性。比如推出了用戶間的“實物送禮”,發起“起床叫醒配對”活動,在以后會嘗試實時語音和電話叫醒,相互發送起床鈴聲,開發組團隨機叫醒功能等。除了修煉內功外,還要依靠社交媒體進行口碑和分享式傳播,并在學校建立校園大使網絡進行線下推廣。


目前“醒醒”累計用戶數接近400萬,日活躍用戶數有10萬多。劉俊告訴我,團隊希望在今年實現日活躍用戶數100萬以上。長期來看,他有信心把“醒醒”打造成億級用戶產品,成為15-25歲年輕人首選的社交平臺。


為什么會有如此信心?劉俊說,在中國15-25歲年齡段有2億人,其中7成人數起床需要鬧鐘。因此,“醒醒”適用的用戶群體很大。其次,叫早這個場景是唯一一個可以兼具工具和社交雙重屬性的場景,既有叫醒功能,又可以實現點對點的社交。最后,他認為,社交拼的是產品和感覺,“醒醒”的產品形態是國內最早的,又擁有最好的產品和研發團隊,只要自己不犯錯誤,就會成功。


對此,我稍持保留態度。


“醒醒”目前雖然很好地融合了工具和社交屬性,但從社交的角度而言還不足以拓展成億級用戶產品。畢竟在叫醒的場景中工具和社交中間存在二級轉化,沒有一級的社交更為直接。


其次,15-25歲年輕人對于新鮮事物的接受熱情來的快去的快,面對市面上紛繁多樣五花八門的社交產品,“醒醒”的個性特點和使用需求還不足夠鮮明,應用場景有些單一,這群年輕人能否長時間對“醒醒”保持熱情還需要打個大大的問號。高中生群體忙于課業,如果還有家長的監督,對“醒醒”的使用率可能會比較小。而大學生和剛剛工作的人群,如果已經是非單身人士,可能另一半也不太會允許早晨用異性的聲音叫早。


再次,利用UGC形式產生內容,最大的挑戰來自于對內容的把控。雖然對于年輕人而言,社交的不確定性和期待性比較重要,但是在“醒醒”上大多數人肯定都想看到顏值高的人,聽到音色動人的聲音,如果有一天一個猥瑣大叔或者類似鳳姐的聲音出現在你的叫早鈴聲中,你會不會產生反感情緒呢。


所以,“醒醒”對我而言,的確是一款很有意思的APP,而且轉型后的想法也很好,但如果要向億級社交用戶產品進軍,劉俊和他的團隊或許還需要持續用心地進行產品開發和創新。單純只做叫醒社交,恐怕并沒有那么容易。

 

--------



36氪 2015-08-23 08:47:32

[新一篇] 你不得不了解的“互聯網+”未來發展十大趨勢

[舊一篇] 上手全世界只有6臺的Vive 頭顯,是一種什么樣的體驗?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