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寒:當代中國大學的八大死結

>>>  名人論史——近當代作家的史學觀點  >>> 簡體     傳統

作者:于寒(中國高校觀察者)

來源:學術中國微信公號



2005年,錢學森對時任總理溫家寶說:“這么多年培養的學生,還沒有哪一個的學術成就,能夠跟民國時期培養的大師相比。”“為什么我們的學校總是培養不出杰出的人才?”這就是有名的“錢學森之問”,顯然他對中國大學破解難題的能力很不滿意,而當下的大學是什么樣的學術語境呢?我們掛一漏萬地總結了幾條,供大家笑傳。


  第一,高度行政化。


這是不爭的事實,高校的校級領導班子,中層職能部門領導入住學術委員會是再平常不過的事情了。《高等學校學術委員會規程》明確規定担任學校及職能部門黨政領導職務的委員,不超過委員總人數的1/4;不担任黨政領導職務及院系主要負責人的專任教授,不少于委員總人數的1/2。


但中國大部分高校又有哪家敢曬一曬自己的成員構成呢?


但也有亮點,華中師范大學黨政班子退出學校的學術委員會迄今將近五年,2010年6月30日,華中師范大學新一屆學術委員會成立——23名成員中,除了1名分管學術工作的副校長,書記、校長等校領導全部退出,語言學家、教授邢福義担任學術委員會主任。此前,學術委員會由校長担任主任,近1/4的成員是校領導。


無獨有偶,2014年12月19日,北京語言大學第十屆學術委員會,崔希亮校長為21名校學術委員會委員頒發了聘書。會議根據崔校長的提名,選舉張博教授為北京語言大學第十屆學術委員會主任委員。據了解張博教授本人在學校并無行政職務。


我們一直呼吁和強調教授治校,但在現行的制度下,教授治校并不能完全實現學校的發展大計,尤其是當學校試圖突圍尋求外部支持時,教授治校就更顯得蒼白無力了,原因在于政府并未意識到教授在社會發展中的作用,當然也就不會賦予教授言權的地位。比如學校發展要征地,必須由發改委審批,有的學校就可以輕松拿到上千畝地,有的學校就無力拿地,只能偏安一隅。


其實我們完全不必苛求各級高校,國務院學術委員會辦公室設在教育部學位管理與研究生司的職能,但只有當國務院學位辦能和發改委對話時,我們的教育,我們的教授才真正有了地位和尊嚴。


  第二,高度娛樂化。


不管是為了豐富學生的業余生活也好,還是培養學生的全面發展的目標也罷,高校的娛樂性活動可謂層出不窮,我敢保證如果你想一周七天樂,肯定在高校可以實現一周十四天樂,上下午都不帶重樣的,我曾經看過某高校,尤其是期末階段,基本上每天都有晚會,原因很簡單,如果每個學院都要舉辦晚會的,一個小規模的院校每個學期也要舉辦20多個晚會。各種以學生為主要對象的選秀更是充斥坊間,甚至出現低齡化選秀節目。這和整個的社會氣候是遙相呼應的,超女甚至已經滲透到四五歲的孩子中。


當年臭臭和她父親的一首“因為愛情”打動了多少人,可后來走上職業化后,我發現臭臭的表情也不自然了,完全可以看出后面大人的影子。殊不知,大學的要義首先是要你讀書,而不是要你唱歌,你又不是音樂學院的學生,所以,當我聽到期末考試前,有學生吐槽“別人在復習,我卻在預習的時候”,我真的不知他是在戲謔還是深刻體悟到了學無所成的悲哀。


  第三,科研經費悲劇化。


有錢支持科研總是好的,尤其是現有的情況已不允許無支持的持續性的個人研究。但有兩難卻讓學者無法破解,一方面是為花錢大費腦筋,預算是提前做的,突然有個學術活動,你是去參加呢,還是不去呢?出國更是需要提前很久審批,可學術研究的計劃性和審批很難做到完全一致,于是編造各種理由的支出就不得已而為之了。


我想起了潘綏銘教授事件,就因為發票不合規而被草率定性是有失公允的。另一方面更是有些科研部門為了花錢而花錢,我相信這種所謂突擊花錢的單位不僅存在于高校吧。


  第四,發表文章功利化。


對于高校教師來說,各種考核都是有明確分值的,發表文章,申請課題,出版專著無疑是必有項目。為了能發表文章,有的教師不惜一切代價,抄襲剽竊的,一稿多投的大有人在,很多學者學者打著“跨學科”的幌子到處發文章,這就是所謂的“哪里有資源,哪里能刊發,哪有我”。


甚至有些人看到了市場潛力,不惜觸犯法律,公然制造假刊物,前些年《繼續教育研究》《教育學文摘》等被冒用刊號,在網上早就有相關報道。跟風研究盛行,什么熱就研究什么,文化熱就一股腦地研究文化,基礎學科基本可以被稱為報廢學科,當然你完全可以用接地氣或者社會需求來反駁我。


  第五,青椒(青年教師)無助化。


他們剛剛入職,從學校到學校,他們一開始就要承當著大量的課程,有幾所學校像中南大學那樣啊,年輕教師不需要上課,但其實他們的科研壓力你又了解多少呢?有些高校還要求青椒掛職,由此可見,行政化在高校不但無減退的痕跡,反而更大張旗鼓。


為了評價教師的教學效果,除了各個層次的督導員例行公事般聽課外,學生的評價竟然也可以掌控教師的命運,某高校某教師竟然因為學生的一個評分而不能申請高級職稱。


  第六,各種評聘論資排輩化。


評獎評優,無論是院士評聘,各種層次的職稱評聘,各種評獎,高等學校科學研究優秀成果獎(人文社會科學)又有幾個人沒有行政職務或者不是“學霸級”學者呢。當然,我不是吃不到葡萄說葡萄酸,事實如此。


  第七,學術自由空談化。


此文不論政治,但還原高校的現實語境是逢場作戲的人越來越多,敢于發聲的人越來越少;不說緘默的人越來越多,敢于批評商榷的人越來越少。好好先生,“人抬人高,人踩人低”在當下是最適用的。


  第八,學術研究泛交叉化。


我們知道跨學科的研究一直被當做一個口號也好,噱頭也罷被某些高校領導天天掛在嘴上,每天除了整合院系就是新成立機構,殊不知,交叉研究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實現的,你可以有跨學科的視角,但你在研究方法上,使用材料上,都有你自己專業的一面,跨到別的學科,你自己信嗎?


所以,跨學科的研究基本上都是流于口號,真刀真槍地又有幾人有如此武藝呢?




觀察中國 2015-08-23 08:47:47

[新一篇] 【禁區年譜】雍正怎樣從殺人狂變成萌大叔?

[舊一篇] 【史思】張抗抗:知青們,別再說什么“青春無悔”了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