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耐心的時代

>>>  名人論史——近當代作家的史學觀點  >>> 簡體     傳統


這是世相(thefair)的第 461 篇文章



在評價一篇報道好的時候,我們常用的一個說法是“寫出了復雜感”。所謂復雜感,就是相反的氣質交織在一起的狀態。一個與生活死磕的人心里其實藏著柔弱,一個冷血殺手會露出憨厚笑容,這些都讓人覺得復雜。

我遇到過幾個個這樣的故事。有一個農民,很窮,常年借錢為生,為供養幾個女兒讀書家里省吃儉用,幾乎從不買肉吃。但有一年春節,那個家庭的母親花幾百元買了件羽絨服,看著很洋氣,她幸福地向人夸耀著這件衣服帶來的滿足感。那一刻我看到了復雜。

有一個小偷,慣犯,在杭州,他因為經常扒竊公車站的乘客被抓。那個抓他的警察去他住的村子里走訪,發現他一直資助著一個孤兒,自孩子很小的時候就供他吃住,并且花錢送他上學,像一個嚴父一樣管教他,監督他學習,督促他走上正道。聽這位警察跟我說起這個故事的那一刻,我覺得復雜。

至于這位警察,在別人眼里是一個很摳門的人,同事叫他“鐵公雞”,手機已經非常破,但不舍得換,也很少請人吃飯。但自從十年前他破獲一起妓女被殺的案子后,他就拿出很多積蓄,并且四處募捐,直到供那個陌生死者的三個女兒讀完大學。這也是復雜。

安靜地聽我講完這幾個故事,我相信大多數人都會同意:上面這三個故事如果只講一半,一個窮人極端節儉,一個慣犯被抓,一個警察特別摳門,并不是太好的故事,但補上后面一半,就動人起來。

也就是說,我們其實知道“復雜”的魅力。如果一篇報道只寫了一個人的一面(即使特別極端),也總不如在那之后突然加上一些完全相反的東西,顯得更有余味。在文學上,我們也見過很多極端的人,像“歐也妮·葛朗臺”那樣,從生吝嗇到死,或者像“套子里的人”那樣,從生刻板到死。但更動人的仍然是鐘樓怪人或者九三年里的丹東。一個丑陋的美好的人,或者一個心存寬厚的屠殺者。

但是,當“關注度”成為這個時代的重要指標,當人們(在媒體、公眾號、微博、廣告文案上)渴望被關注,復雜變成了不討好的一件事。或者說,展示復雜變得不受歡迎了。

無論是了解復雜的魅力,還是展現復雜,都需要耐心與技巧。而需要耐心的事情與這個時代的速度不符。人們相信讀者沒有耐心,讀者也的確沒有耐心。人們更希望尖刻、絕對、簡單,因為這樣子可以吸引他人。

說了這么多,終于談到了正題。我最近越發感受到朋友圈的話題來去如風。就像冬春之交的北京一樣,有時候是西風,第二天突然東風就來了。風勢同樣猛烈,但方向完全相反。一個話題第一天從一個方向被所有人關注,過幾天就換過相反的方向被關注。最近的例子就是“最美圖書館”。

先是說它很孤獨很美的一篇文章,幾乎地毯式鋪遍了朋友圈。很多人宣布那成了自己無暇的夢想。接著,一篇破壞式的報道指出了它的各種問題,各種不合情理,和它的商業背景,又刷了一次。這一次,另一些人又出現了,他們覺得這是個笑話。

我想說的是,真實情境也許一定沒有那么無暇而美,但也一定不是個笑話。它原本應該是“復雜的”。

一座在海邊的圖書館并非不可想象的,就好像那座著名的建設在沙漠里的鏤空教堂一樣。商業也并不能貶損它的魅力,因為商業曾經成就過無數美妙的東西。

同時它也不會是夢境,因為它一定會因為人的出現而庸俗,因為商業化而現實,因為自然的破壞力而尷尬。

它本來應該有一種復雜的氣質。摻雜著設計者的理想主義追求和商業的欲望,摻雜著海邊的浪漫和人間社會的嘈雜。這才是生活實現美的方式。

其實這也挺好的不是嗎?如果我們愿意付出更多耐心,我們就能看到復雜的魅力,也就是在一味贊美和一味批評之間的那種東西的魅力。

還有很多事都是這樣的。



世相

倡導有物質基礎的精神生活

文章兼顧見識與審美

也許長,但必定值得耐心閱讀

覆蓋千萬文藝生活家的自媒體組織“文藝連萌”發起者


微信:thefair 微博:@世相




世相 2015-08-23 08:51:27

[新一篇] 愛你一生一世

[舊一篇] 【周末一讀】劉瑜:愛情饑渴癥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