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中天:人是靠不住的,靠得住的只有制度

>>>  春秋茶館 - 古典韻味,時事評論,每天清新的思考  >>> 簡體     傳統

“易中天認為,法家的高明之處在于它指出一個簡單的道理:人是靠不住的,靠得住的只有制度。必須要注重制定和完善制度,講究賞罚分明,主張公開、公平和公正。”以下為易中天受邀做客中歐國際工商學院EMBA人文藝術講座,發表《先秦諸子的“救市”之爭》的演講實錄:

易中天首先解釋了“救市”二字的由來。他說,春秋時期,天下大亂,卻成就了中華民族文化思想史上的黃金時代,涌現了一大批為“救市”而生的偉大的思想家。而他之所以選擇“救市”作為講座的主題,是因為2008年席卷全球的經濟危機對他而言好比春秋之亂,唯有在先秦諸子的“救市”之道中,方可尋找到今日的出路。易中天說,先秦諸子的思想中并沒有“救市”的具體良方,但他們看問題的角度卻相當具有借鑒意義。


易中天把春秋時期的政治制度與先進的企業經營對應起來。天下、天、天子,分別對應總公司、董事長、總經理;而諸侯國、諸侯、大夫,分別對應了分公司、分公司的總經理和子公司的總經理。他說,先秦封建制的實質就是三級所有,層層轉包,獨立經營。正是因為獨立經營,有的分公司、子公司做大、做強后,子公司要把分公司吃掉,甚至分公司要取代總公司,才形成所謂的天下大亂。易中天認為,天下大亂的實質是資產重組。“資產重組本身沒有問題,但如果違反了公平原則,就是巧取豪奪、坑蒙拐騙。最終導致了當時整個道德體系的墮落和精神危機。正是在這種境況下,出現了先秦諸子的百家爭鳴。”

法儒結合不失為管理企業的良方


孔子主張用愛“救市”,認為天下大亂始于“禮壞樂崩”。對此,墨子提出不同的觀點,認為只有建立一個公平和正義的社會才能“救市”。易中天高度贊揚了墨子的思想,提出了公平和正義的社會所必須具有的特點:自食其力,各盡所能,按勞分配,機會均等。


他說,墨子提出的“互利互愛”是中國歷史上最早出現的雙贏觀念。道德和功利并不完全對立,“利”是道德背后的推動力。“有些人批評某些企業不講誠信,需要進行道德教育。實際上,道德教育是解決不了誠信的問題。”易中天援引經濟學家張維迎的話說,“誠信其實就是舍棄眼前小利益,謀取長遠大利益。”21世紀經濟學家的觀點與春秋時期墨子的思想不謀而合:維護別人的利益,就是為了獲得自身的利益。


當然,墨子的主張最終并沒有獲得帝王的認可,究其原因,易中天說:“墨子個性狹隘,主張‘勞動’是人唯一能做的事情。此外,‘官無常貴,民無終賤’威脅到了統治階級的地位。”


與墨子形成對比的則是老子倡導的“無為”。在道家看來,“救市”之道在于“不救”,任憑天下回到原始狀態。易中天說,在他看來“不折騰”是道家的精髓。每朝開國之時,都有休生養息政策,實質就是道家的“不折騰”精神的體現。但在亂世之中,道家思想難以施展,唯有法家最為管用。


易中天認為,法家的高明之處在于它指出一個簡單的道理:人是靠不住的,靠得住的只有制度。必須要注重制定和完善制度,講究賞罚分明,主張公開、公平和公正。韓非子說,英明的君主表面要似呆板的木偶,但卻能對下級形成威懾,讓人產生恐懼。盡管法家結合了道家“無為”和墨家“平等”的精神,卻也有自己的致命弱點。那就是它不能回答一個根本性的問題:我們為什么要有國家,為什么要有政權,為什么要有管理?易中天說,這個問題,法家不能回答,儒家卻給出了“以德治國”四個字。于是,在數千年的中國歷史長河中,儒家最終成為名義上的“執政黨”,而法家則是實際的“執政黨”,所謂“外儒內法”也就此形成。

面對臺下眾多商界精英,易中天希望大家在管理企業過程中能相信人性本善,做到法儒結合。在制定合情合理、可執行的制度同時,也能用儒家思想去關愛下屬。


“管理不是管理東西,是用人,所以要懂人心。管理者不能計較自己一城一池的得失,要懂得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理,唯有如此,才能最大限度地調動下屬的積極性。如果所有人的積極性都調動起來了,最大的成就將屬于管理者。”


網載 2015-08-31 09:57:55

[新一篇] 中國出了個蔣經國

[舊一篇] 民國老漫畫:嬉笑怒罵,萬千風情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