吾國與吾民 林語堂先生的代表作

>>>  讀書—連接古今充實信仰  >>> 簡體     傳統

內容簡介:
  《吾國與吾民》一書,又名《中國人》,是林語堂先生的代表作,同時也是他在西方文壇的成名作。原書是作者用英文創作的,書名為"My Country and My People"。后來經郝志東、 沈益洪二人將全書翻譯為中文,由上海學林出版社出版。這部全譯本《吾國與吾民》補上了原著中的一些重要而頗有爭議的篇章,有《蔣介石其人其謀》、《收場語》(初版)、《我們的出路》、《領袖人才的要求》等。在保持原著原有風格的基礎上,又增添了譯者的附記、索引等內容,使得整部書的思想及內容更為完備。


55e736d12f2eb938f0b4578cd5628535e4dd6ff6.jpg



《吾國與吾民》是林語堂先生的著作,原書是用英文寫作,名為"My Country and My People"。作者在此書中以冷靜犀利的視角剖析了中國這個民族的精神和特質,向西方展示了一個真實而豐富的民族形象,是一部不可多得的研究民族文化及精神內涵的好書。


《吾國與吾民》是林語堂第一部在美國引起巨大反響的英文著作。林氏在該書中用坦率幽默的筆調、睿智通達的語言娓娓道出了中國人的道德、精神狀態與向往,以及中國的社會、文藝與生活情趣。


《吾國與吾民》一書,又名《中國人》,是林語堂先生的代表作,同時也是他在西方文壇的成名作。原書是作者用英文創作的,書名為"My Country and My People"。后來經郝志東、沈益洪二人將全書翻譯為中文,由上海學林出版社出版。這部全譯本《吾國與吾民》補上了原著中的一些重要而頗有爭議的篇章,有《蔣介石其人其謀》、《收場語》(初版)、《我們的出路》、《領袖人才的要求》等。在保持原著原有風格的基礎上,又增添了譯者的附記、索引等內容,使得整部書的思想及內容更為完備。


《吾國與吾民》一書的主體內容,共分為兩大部分,第一部分是“背景”。包括了《中國人》、《中國人的性格》、《中國人的心靈》、《人生的理想》四章。


在閱讀此書之前,很有必要了解一下作者當時的寫作動機和所處的時局。20世紀30年代的中國是動蕩的、混亂的,一個龐大的中華民族的精神,在錯綜復雜的局面中顯得模糊而朦朧,讓人無所適從。當時“中國最重要的事情之一,是中國的青年知識分子正在重新認識自己的國家”。(賽珍珠序)林語堂也是這批知識分子中的一員,他看到當時的中國“無疑是這個地球上最混亂、最受暴政之苦、最可悲、最孤弱、最沒有能力振作起來穩步向前的國家”。當時從個人和周圍人群對中國命運的焦慮和担憂中,林語堂卻又以嶄新的理論,探究了潛在和必然的希望,斷言了中國是偉大而不會輕易分解的。


賽珍珠序

自序

閑話開場

第一章 中國人民

一 南方與北方

二 退化

三 新血統之混入

四 文化之鞏固作用

五 民族的童年

第二章 中國人之德性

一 圓熟

二 忍耐

三 無可無不可

四 老猾俏皮

五 和平

六 知足

七 幽默

八 保守性

第三章 中國人的心靈

一 智慧

二 女性型

三 缺乏科學精神

四 邏輯

五 直覺

六 擬想

第四章 人生之理想

一 中國的人文主義

二 宗教

三 中庸之道

四 道教

五 佛教

小引

第五章 婦女生活

一 女性之從屬地位

二 家庭和婚姻

三 理想中的女性

四 我們的女子教育

五 戀愛和求婚

六 妓女與妾

七 纏足的習俗

八 解放運

第六章 社會生活和政治生活

一 公共精神的缺乏

二 家族制度

三 徇私舞弊和禮俗

四 特權與平等

五 社會階級

六 陽性型的三位一體

七 陰性型的三位一體

八 鄉屬制度

九 賢能政府

第七章 文學生活

一 文學之特性

二 語言與思想

三 學術

四 學府制度

五 散文

六 文學與政治

七 文學革命

八 詩

九 戲劇

十 小說

十一 西洋文學之影響

第八章 藝術家生活

一 藝術家

二 中國書法

三 繪畫

四 建筑

第九章 生活的藝術

一 日常的娛樂

二 居室與庭園

三 飲食

收場語


創作歷程


研究中國問題的人比比皆是,而且在當時也出現了宣傳和介紹中國人的著述。那么林語堂為什么還要提筆撰文,洋洋灑灑地寫出一部不算薄的《吾國與吾民》呢?他的動機何在?據作者本人說“只是表達了一下自己的觀點”,當然這是林語堂的謙詞,事實上并沒有那么簡單。介紹中國的文章固然不少,但是即使是所謂的“老中國通” (英文縮寫為 OCH)們,他們了解中國也僅僅局限于一些表面的事物。他們雖然長期生活在中國,并被視為是中國問題的權威。但是他們在本質上和中國這個民族存在著一層捅不開的隔閡,因為不能從根本上理解中國,因此也暴露出他們對中國的疑惑、恐慌,進而遠遠地避開。將這樣的人推舉為研究中國問題的權威,是個不能容忍的錯誤。更有甚者,在僅有的幾篇個人對中國問題的著述基礎之上, 一再強化對中國簡單而呆板的論調。

誠摯的民族感情驅使著林語堂,讓他迫切地感到有必要澄清淤積的歷史偏見,主動担負起了客觀評價中國的重大責任。從客觀公正這個意義上來講,林語堂認為要做到這一點,就必須擺脫主觀意識、既成觀念,不受武斷思想的左右,排除西方觀點以及政治、經濟、宗教等因素的干擾,完全“像感覺自己心臟的跳動那樣去感覺事物,用自己心的眼睛去觀察事物”。

在《吾國與吾民》一書的自序中,作者說道:“然而我歡迎人們為我辯護,也隨時準備接受人們對我的批判”,可見作者創作此書的態度是相當坦誠直率的,既要揭露內在的真相,難免會觸怒某些表面意義上的愛國主義者們虛偽的神經,讓他們在被揭開傷疤后的灼痛中引發羞恥。然而, 《吾國與吾民》真的是在褻瀆嗎?持這種看法的人可能是理解力膚淺,或者是要嘩眾取寵,再或者有其他的不可告人的緣故。我們應當看到,作為一個學者,作者既有著深厚的傳統文化根基,同時又接受過西方高等教育,他是中國的林語堂,也是世界的林語堂。這就是他為什么可以從兩種“對立的忠誠”,即“對古老中國的忠誠”和“對開明與智慧的忠誠”的掙扎中跳出來,站在公正的高度上審視和評價中國及中國人的原因。賽珍珠在為該書所做的序中這樣評價《吾國與吾民》:“它實事求是,不為真實而羞愧。它寫的驕傲,寫的幽默,寫的美妙,既嚴肅又歡快,對古今中國都能給予正確的理解和評價。”

假意的吹噓和追捧才是對中國真正的褻瀆,這種做法看似隱蔽卻又的確丑惡得昭然。林語堂在書中,毫不留情地揭示了當時中國社會方方面面的弊端和流毒,將舊中國壓在箱底的老古董都抖了出來,放在陽光下翻曬、篩選、殺毒。

林語堂在書中追溯了中華民族曾經的輝煌,他看到這是一個一度雄視世界的強大國家,并為全世界做出了巨大的貢獻。在藝術文化和生活領域,過去的中國是遙遙領先的,令許多國家不能望其項背。然而在國內戰爭和帝國主義的侵略中,這個曾經充滿活力與斗志的民族卻顯得異常的漠然。整個國家的漠然引發了作者的思考,力求探究中國的前途,尋找中國 “成功地生存下去”的條件。

在該書的《中國人的性格》一章中,作者從民主性的角度粗略地勾勒了中華民族的特點,這些特點既包括了好的品質也包括了一些很糟糕的東西。而且有些特點粗略看來并無大礙,甚至會被誤認為是優點,但很值得細細的探究。依照林語堂的看法,中國人公認的“遇事忍耐”、“退一步海闊天空”的思想就很要不得。在中國人中,這種品質被過分的發展了,從而演變成為一種“惡習”,對暴政的屈服和逆來順受的普遍心理,將中國引入了一個更為痛苦和艱難的境地。“遇事忍耐”之所以會成為中華民族的一個主導思想,很大程度上來自于傳統的家族制度,在當時“遇事忍耐”被曲解為“識大體”、“顧大局”的代名詞,從而扼殺了個人應有的地位和價值。

作者又列舉了中國人“最糟糕最昭著”、“最惡劣”的另兩個特點:消極避世和超脫老狡,并對它進行了深入分析。“消極避世”暴露了“中國人缺乏組織能力”的弱點及缺陷;“超脫老狡”應該是一種較之“消極避世”更為“高明”的方法,故而大都掌握在閱歷豐富、世故老成的人手中,是一種麻木不仁和自私心理的體現。

此外,書中還提到了“老成溫厚”、“因循守舊”、“耽于聲色”等特點。“老成溫厚”給人以某種保持鎮定的毅力,使人歸于平靜。同時作者就這一特點,從更深的層面挖掘了其產生的社會根源,認為是社會的壓力導致了“老成溫厚”的產生。的確,世故的冷眼過早的澆滅了青年的積極向上的熱情,使之喪失年輕人特有的“活力和浪漫”。因此作者指明了這種老成溫厚具有消極的一面。

在當時的中國,和平主義并沒有被提到一個很高的位置上被推崇,然而它的確覆蓋了中國人的日常行為和思想,作者認為中國的百姓“永遠厭惡戰爭”,并指出中國歷來的內戰都缺乏戰爭應該具有的真正意義,毫無值得夸耀的地方。

對中國人“知足常樂”的品質應該表示贊許。中國人能夠隨遇而安,在生活的辛酸或困苦中尋找快樂,而且盡可能地汲取生活中值得慰藉精神的東西。中國人又是幽默滑稽的,幽默可以讓人從嚴肅的問題中得到放松。“滑稽”也是幽默,是一種“鬧劇性的幽默”。但是滑稽在嚴肅的政治改革運動中卻取代了嚴肅性,中國內戰中的很多嚴肅的政治問題,看穿了不過是一場自欺欺人的鬧劇。

《中國人的心靈》一章中,林語堂將“智力”擺在了首位,因為尊重腦力勞動者是中國文明的顯著特點。作者對中國人的 “智慧”表示了自己的担憂,因為在中國并不缺乏智慧,相反,過多的例如“超脫老狡”、“避世潔身”這樣的“智慧”,成為了中華民族的隱患。作者認為“女性化”在中國人心靈中是具有普遍意義的,這樣似乎比較抽象,作者本人的話來解釋,就是: “中國人的頭腦,就像女性的頭腦充滿了庸見。”可見這里的女性化并非指單純的性別,而是指女性的某些思維特點,即局限于有形的世界,而反感對抽象事物的思索和分析。正因為如此,中國人的心靈又是“缺乏科學”的。而且還習慣用情理作為思考和判斷的準則,這是與嚴密的邏輯推演相對抗的,但卻比后者更加尊重人性、更符合現實。此外,中國人的心靈中還包括了自覺、想象等思維特征。

在《人生的理想》一章中,作者闡述了中國的人文主義、宗教、中庸之道(儒家實現)、道教和佛教思想,分析了這些因素在中國人思考人生意義的過程中所產生的重大影響。

《吾國與吾民》的第二部分是“生活”。包括了《婦女生活》、《社會與政治生活》、《文學生活》、《藝術家生活》、《人生的藝術》、《中日戰爭之我見》六章。

作者在《婦女生活》一章,研究了“婦女的從屬地位”、“家庭與婚姻”、“理想的女性”、“女子教育”、“戀愛與求婚”、“妓女與姬妾”、 “纏足”、“婦女解放”等當時中國的社會現象及問題。

在第六章《社會生活與政治生活》中,作者回答了中國人缺乏公共精神的原因;揭

民國初年的女子形象

露了家庭制度對社會的負面影響,并具體探討了家族制度所造成的“裙帶關系”、社會腐敗及“禮俗”等社會問題。對于中國的社會等級問題,作者專門在“特權與平等”、“社會等級”等章節中做了剖析。作者分別從中國的城鎮和鄉村現狀出發,引申出中國城鎮存在的“官、紳、富”三位一體現象;中國農村社會“官、紳、富、匪”四大統治者。以及由等級觀念和等級內平等觀念對所造成的、具有權威性的“面、命、恩”三位一體的法則。此外作者還肯定了精神意義上的鄉村制度,批評了幾千年來虛偽的“仁政”思想。

在《文化生活》中,作者闡述了中國人對文化的劃分,中國人的語言與思維,中國人對學術的盲目崇尚,中國的學府、散文、詩歌、戲劇、小說以及國內的文學革命和西方文學對中國的影響,還分析了文學與政治的關系。

《藝術家生活》通過介紹中國的藝術家、書法、繪畫和建筑,體現出中國人的精神風貌;《人生的藝術》包括了“人生的樂趣”、“住宅與庭院”、“飲食”、“人生的歸宿”四部分內容。

在最后一章《中日戰爭之我見》中,作者以中日戰爭為出發點,探討了日本失敗的結局和中國發展的趨勢及未來的前途,反映了中國對領袖人才的呼吁和尋求。

《吾國與吾民》是一部智慧的書,是一部思想與現實交相輝映的著作。中國究竟能否繼續作為一個偉大的國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要探討這個問題,并且想要得到一個令自己和大家都信服的理由,遠非像砍瓜切菜那樣來得輕松干脆。正如作者所說:“這是長期痛苦思索、閱讀和反省的結果。”

作者對中國的命運抱有足夠的自信,始終流露出樂觀的情緒,作者在書中說道: “我可以坦誠相見,我并不為我的國家感到慚愧。我可以把她的麻煩公之于眾,因為我并沒有失去希望。中國比她那些小小的愛國者要偉大得多,所以不需要他們涂脂抹粉。她會再一次恢復平穩,她一直就是這樣做的。”作者的自信不是盲目的,他的樂觀絕非是沒有根據。

《吾國與吾民》一書在美國一經出版,便引起巨大的反響。賽珍珠譽其為“最真實、最深入、最重要的一本關于中國的書”。美國的書評家T.F.Opie甚至說: “不管是了解古老的或是現代的中國, 只要讀一本《吾國與吾民》就足夠了。”該書和林語堂作為20世紀中國文學史的一部分,同樣受到了國內文學批評家、文學史研究者以及讀者的普遍關注和重視。


妙語佳句


我可以坦誠相見,我并不為我的國家感到慚愧。我可以把她的麻煩公之于眾,因為我并沒有失去希望。中國比她那些小小的愛國者要偉大得多,所以不需要他們涂脂抹粉。她會再一次恢復平穩,她一直就是這樣做的。

但是中國人的圓熟非自書本中得來,而出自社會環境,這個社會見了少年人的盛氣熱情,會笑出鼻涕。中國人有一種輕視少年熱情的根性,也輕視改革社會的新企圖。他們譏笑少年的躁進,譏笑“天下無難事”之自信,所以中國青年老是被教導在長者面前縮嘴閉口,不許放肆。

忍耐為中國人民之一大美德,無人能猜想及有受批駁之虞。實際上它所應受批駁的方面,直可視為惡行。

不妨隨便談談,中國人最富刺激性的品性是什么?一時找不出適當的名詞,不如稱之為“老猾俏皮”。這是向西方人難以導傳而最奧妙無窮的一種特性,因為它直接導源于根本不同于西方的人生哲學。

孔子設教,以仁義為基本德行。老子卻輕蔑地說:“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義……”孔子學說的本質是都市哲學,而道家學說的本質為田野哲學。


點評鑒賞


這本書問世了,正如所有偉大的書籍終會問世一樣。它滿足了以上所有這些要求。它實事求是,不為真實而羞愧。它寫得美妙,既嚴肅又歡快,對古今中國都能給予正確的理解和評價。我認為這是迄今為止最真實、最深刻、最完備、最重要的一部關于中國的著作。更值得稱道的是,它是由一位中國人寫的,一位現代的中國人。他的根基深深地扎在過去,他豐碩的果實卻結在今天。

與歷來的偉大著作的出世一樣,《吾國與吾民》不期而出世了。它的筆墨是那樣的豪放瑰麗、巍巍乎,煥煥乎,幽默而優美,嚴肅而愉悅。我想這一本書是歷來有關中國的著作中最忠實,最鉅麗、了完備、最重要的成績。尤可寶貴者,他的著作者,是一位中國人,一位現代作家,他的根蒂鞏固地深植于往昔,而豐富的鮮花開于今代。

——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賽珍珠

讀林先生的書使人得到很大啟發。我非常感激他,因為他的書使我大開眼界。只有一位優秀的中國人才能這樣坦誠、信實而又毫不偏頗地論述他的同胞。

——《紐約時報》星期日書評

不管是了解古老的或是現代的中國,只要讀一本《吾國與吾民》就足夠了。

——美國著名書評家T.F.Opie

雖然他講的是數十年前中國的精彩,但他的話,即使在今天,對我們每一個美國人都很受用。

——美國總統布什


作者簡介


林語堂(1895——1976)福建龍溪人。原名和樂,后改玉堂,又改語堂。1912年入上海圣約翰大學,畢業后在清華大學任教。1919年秋赴美哈佛大學文學系。1922年獲文學碩士學位。同年轉赴德國入萊比錫大學,專攻語言學。1923年獲博士學位后回國,任北京大學教授、北京女子師范大學教務長和英文系主任。1924年后為《語絲》主要撰稿人之一。1926年到廈門大學任文學院長。1927年任外交部秘書。1932年主編《論語》半月刊。1934年創辦《人間世》,1935年創辦《宇宙風》,提倡“以自我為中心,以閑適為格凋”的小品文。1935年后,在美國用英文寫《吾國與吾民》、《京華煙云》、《風聲鶴唳》等文化著作和長篇小說。

1923年林語堂學成回國后在北京大學、北京師范大學、廈門大學任教,1932年起編輯《論語》、《人間世》、《宇宙風》等刊物,提倡“幽默”、“閑適”小品文。1936年,林語堂以一個東方智者的形象出現在大洋彼岸,用嫻熟的英文,把博大的中國文化通俗化了地介紹給世界,成為中西文化交流的使者。1944年曾一度回國到重慶講學。1945年赴新加坡籌建南洋大學,任校長。1952年在美國與人創辦《天風》雜志。1966年定居臺灣。1967年受聘為香港中文大學研究教授。1975年被推舉為國際筆會副會長。1976年在香港逝世。

林語堂一生著作等身,在中國作家中罕有人與之比肩。在他的自傳和著作中,鄉情鄉愁始終纏繞著他,有人計算過,在這位文學巨匠的筆下,對平和縣坂仔的記述竟有8000多字,這方山水成為他筆中的珠璣錦繡,是他不竭的創作源泉。

林語堂一生寫了60部英文作品,他的作品被譯成世界上25種文字,幾乎囊括了全世界的主要語種,影響極為廣泛,《生活的藝術》電視連續劇《京華煙云》就是由英文版翻譯。林語堂曾任國際筆會副會長,四次被提名諾貝爾文學獎候選人,他在文學、歷史、語言學和中外文化交流諸多領域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他是現代性靈散文的提倡者和寫作者,林語堂是從平和走向世界的文學大師,是漳州的驕傲,中國文壇的驕傲。



網載 2015-09-06 20:55:44

[新一篇] 吾國與吾民 第一章 中國人民

[舊一篇] 閑評《閱微草堂筆記》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