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煙 黃周星的幻想花園

>>>  讀書—連接古今充實信仰  >>> 簡體     傳統

九煙 黃周星的幻想花園

被偷走的男孩

酒人

枯枝敗葉

走向虛構

正德年間的愛情故事

幻想花園

預謀死亡

很久以來,我一直想為一個小人物撰寫一部歷史,譬如說,九煙。九煙是我時常會欣喜地想起的一個詩人,一個幻想家。他一輩子都在寫作,先是寫詩,后來寫小說、寫傳奇,盡管可惡的小偷經常光顧,把他的詩稿偷走,但留存于世的不多詩作里還是可以看出他的奇思妙想。另外,他引起我的注意,主要是因為他建造了一個虛無之園,一個在這個世界的任何角落都找不到的園子……他經常在我腦海中晃動,就好像我熟稔多年的一個朋友。但當我真的要講述他的故事時,卻發現他的一生充滿了不確定性:他的出身籠罩著迷霧,有關他一生經歷的記敘矛盾百出,甚至他的死,也眾說紛蕓莫衷一是。

人生充滿了殘缺,充滿了不確定性,今天如此,過去也大抵如此。

被偷走的男孩

九煙在世時,有關他的身世就有了多個傳說版本,有說他是南京人,有說他是湖廣湘潭人,也有說他是江西潯陽人。一種最為最為離奇的說法是,九煙的父親是南京國子監的一個傭工,姓黃,剛生下兒子沒多久,就被人偷去了。偷抱九煙的是湖南湘潭人周逢泰。周沒有子嗣,老婆張氏又非常兇悍,二十歲時從老家跑到南

京,喜歡此地山明水秀,就買了秦淮河上一個姓涂的妓女作妾,不久就搞大了她的肚子。周逢泰非常渴望他的這個妾為他生一個兒子,但偏偏生下來的是個女兒,于

是周使錢買通了接生的老媼,讓她偷抱來一個剛出生不久的男孩。周逢泰得逞后回到了湘潭。據說這個男孩就是九煙

九煙異常聰穎,六歲臨《曹娥碑》,八歲能詩,十二歲就保送上了國子監,后來還考中了順天府鄉試的舉人。周家有一個老仆人,對九煙向來很好,有一回悄悄告訴九煙,你不是老爺親生的,是從南京一個接生的老媼那里抱來的。九煙不事聲張,趁去北京參加會試的時機特地轉道南京,尋找自己的生身之父。九煙在南京暗地里尋訪多日,也沒有發現線索,某日,九煙去一個文友家喝酒,一大幫人酒興酣暢出來,他發現一個老者暗暗尾隨自己許久,欲言又止,嘆息欷噓良久。九煙大為驚奇,遣隨身小廝問他有什么事。老者說,我有一個兒子早年被人抱去,看到你

的主人面相酷似,是以悲傷。九煙心中一動,譴小廝再去問個清楚,那孩子是哪年哪月生的,什么時候丟失的。聽了老人詳說此事始末,九煙確信自己就是這個老人的兒子。但他沒有跟任何人說。一直到他中了進士,養父養母相繼去世,三年守制滿后,他才對周家人說,他要復姓為黃,以繼黃氏宗桃了。就這么著,他把家遷到南京,又回到了離開數十年的黃家。

九煙原名周星,復姓后就叫黃周星了。九煙是他的號。和同時代的其他詩人一樣,他還有許多號,九煙是最主要的號。

1644年,九煙在上書皇帝要求復姓的報告中聲明,自己原籍南京,本姓黃,父名黃一鵬,與后來的養父周逢泰結鄰而居,交情頗好。周逢泰一直求子而不得,黃一鵬已育有三子,于是在周的懇請下,黃一鵬就把襁褓之中的自己送給

周氏為長子,所以承襲周姓。雖然自己寄籍湖南,但實際上 九

一直是個吳人,而不是楚人。九煙提出恢復舊姓的理由是, 289

他的繼父后來又娶一妾,連生九子,而黃一鵬后來卻遭遇不幸,兩個兒子相繼早夭,連承接香火都困難了,所以祈求圣上恩準,讓他復歸黃氏本宗,以繼黃氏一脈香火。

前述有關九煙身世的那個離奇版本,則是來自1640年和九煙一同參加禮部會試的福建作家陳軾。那一年他們都幸運地考中,用官場的說法就是同年了。九煙分發到戶部(因繼父身體不好,他沒有到任就告假南歸了),陳軾外放廣東番禹縣令,等他們再次見面,已在1645年秋天的福州了。

九煙是在南京的福王政權垮臺后,聽人說唐王在福州被擁立為隆武帝的消息一路南下投奔的。等他短褐麻鞋、憔悴不堪地出現在福州街頭時,陳軾已經先一步從禹番回到了家鄉,為隆武朝效力。在陳軾的薦舉下,九煙在流亡政府短暫出任了禮科給事中一職。但不到一年,清軍就把唐王政府輕易滅掉了,九煙帶著一家子翻越仙霞嶺赴杭州,陳軾追隨永

歷帝遠赴廣西。三十年后,兩人再度相逢于吳門,都不勝夢寐之感。“噫!醒耶?夢耶?真耶?幻耶?相與拊手,一拜凄然,不知涕之何從也。”九煙說。

就是在這次重逢后不久,九煙為陳軾的《道山堂集》寫了一篇序。《黃九煙傳》就收錄在這部文集中,九煙肯定讀過,讀后他沒有指出其中有什么謬誤要作者刊刻前改正,可見他內心是認同朋友這篇傳文的。事實上,不得已而為楚人的這些年里,他與周氏族人的關系一直很不好,對這個強加于他的“楚人”身份,他內心一直是不認同的。為養父三年守制滿后,他迫不及待地提出復姓,“忿然”離湘。很大程度上就是大家族關系緊張之故,這有他回南京時的詩“此身何故落瀟湘,悶對長天淚幾行”為證。對于陳軾傳文中說他幼年時被人偷抱去的說法,他認為也沒有什么不妥,自己確實是個打小就被偷走的孩子。

酒人

九煙在南京和福州都做過官,但那都是“兔尾巴官”,長不了。南京的福王政權任命他為戶部清吏司主事--一個負責各省賦稅征調的六品小官,不到一年,南京就淪陷了。歷盡千辛萬苦跑到福州,同年薦舉他任個吏科給事中的監察官員,沒幾個月,唐王朱聿鍵也被追至的清軍砍了腦殼。

明朝的官沒當多久,但這段經歷對他的余生影響太大了。他認為自己就像出嫁過的女人,丈夫死后必須守節,再也不能嫁給第二個男人了,當時中國南方和他一樣抱著這種想法的人很多,這個拒絕與新政權合作的文人共同體就被叫做了遺民。

時間的流逝使這個共同體后來慢慢發生了變異,他們中有的出來做官了,有的雖然沒有步人仕途,但拒絕的態度不再那么堅決了,與當朝新貴們也有了交往,但九煙一直是一副決絕的姿態,且行且遠,遠到連他的背影都看不見。

征南大將軍貝勒博洛的軍隊橫掃福建全境時,九煙躲在古田西莊的一處僧院里,生了重病,妻兒都不在身邊,寺院里沒有葷腥,油豉姜茗亦不可得,有三個月時間他都昏昏沉沉躺在破廟里,腦海中被各種幻覺充滿。和尚們死馬當活馬醫,用粥米湯水把他救活,他說天天靠鍋巴充饑,鄉下的小孩子們都叫他“鍋巴老爹”

了。身體恢復后他到了浦城與失散的妻兒團聚,不久翻過仙霞嶺入浙,一路經苕溪、蘭溪,于1648年冬天到了杭州。

此后幾年,九煙以教書和替書坊編選小說讀本所得的微薄薪金為生。教館生涯流徙不定,在蘇州、揚州、常州、鎮江等地,他都短暫居住過。大概酒這個東西能讓他死灰般的心重新跳動起來,每到一地他都找人喝酒,結

下了一批酒友,他的酒名甚至蓋過了文名。

九煙愛酒,在他看來酒是這個世界上最有趣的物事之一,有人喝醉了大哭、罵座、打架,他看不上這些“牛飲”“鱉飲”“囚飲”之徒,說他們不懂酒之真趣。在他看

來,真正的喝酒并不是單純的“飲食之事”,而是一樁“學 291

問之事”,①一項純粹精神性的活動,因此他喜歡在酩酊淋漓之余,行酒令、猜字謎,玩一些小小的文字花樣與游戲。

“天醉地醉人皆醉,丈夫獨醒空憔悴。”“與爾痛飲三萬六千觴,下視王侯將相皆糞土。”,九煙的《楚州酒人歌》名聞遐爾,他自己也得意地把這首長詩當作自己的代表作,每飲必吟,吟必長嘯。在這首詩里,九煙把上古時代的堯舜、伏羲、神農氏尊為酒帝、酒皇,把孔子尊為酒王,李、杜這樣的好飲之徒,只配做個酒國看門的。"王士禎說,九煙喝酒從來不醉,酒量不大卻酒德極好。

1653年,因父親黃一鵬去世,九煙回到了南京。這里是他的出生地,但幼年人楚,年長后又多年漂泊在外,他對這座城市已沒有多少印象。只因此地是故都,在他也仿佛成了一個傾覆的王朝的象征。在故都金陵的落日余暉中,他喝醉了找不到回家的路,經常一個人坐在街頭大哭。作為對他的

九煙

酬答,他的詩歌創作也在南京迎來了一個高峰。

枯枝敗葉

那幾年,他走得最勤的幾個朋友,也都是些碌碌風塵間混日子的小人物:蘇州人徐枋、從福州流寓南京的林古度、黃宗羲的弟弟黃宗炎、詩人杜浚。另外還有幾個化外之人,芥庵和尚和南潛和尚。

他們都是被時代的激流沖涮到一邊的枯枝敗葉,共同的境遇使他們惺惺相惜。他們茍活在這個世界上,彼此之間就好像鏡中投影。

徐枋是個住在蘇州靈巖山的窮畫家,他的父親在南京淪

292 陷時死難了。作為那個時代最著名的遺民,他給自己立下的

規距是,前二十年不人城市,后二十年不出門庭。他養了一頭驢,此驢頗通人性,徐枋家里沒吃的了,就把畫作裝一個筐,放到驢背上。小毛驢得得地跑到蘇州城門口,有認識是徐枋家驢的,就各自取下喜歡的畫,把日用的大米、鹽、豬油放入筐里讓驢馱回去。

這種近乎自我禁閉的生活損害了他的健康,年紀不大就須發半白,齒牙搖落,雙目也失明了,三個孩子也先后餓死了。九煙從南京跑去看他,他已經斷炊三日,餓得連開門迎客的力氣都沒有了。九煙與他相抱著大哭。天黑了,九煙用隨身帶著的銀兩換了些米和少量鹽巴,吃罷,兩人說些鄭成功的艦隊將要反攻南京的傳聞。在徐家過了一個瞎燈暗火的晚上后,九煙痛哭而別。他以為徐枋這樣子肯定活不長了,卻想不到此公比他還要多活十多年。

林古度在萬歷年間作為一個新進詩人,曾受到著名戲

南華錄

劇家屠隆的賞識,后來與竟陵派詩人鐘惺、譚元春等來往,詩風又為一振。1654年,九煙在南京認識他的時候,他已經是個七十多歲的老人了,住在城中珍珠橋南的一條陋巷里。九煙經常看到他把一枚萬歷年的錢幣縫在衣帶間,開始還很好奇,后來才知道他這么做是寄托對逝去王朝的懷念。很長一段時間,南京人的衣帶間都縫著一枚萬歷或永樂朝的古錢,始作俑者就是林古度。

剛認識林古度時,九煙曾參與過南京城里一次為老詩人的募捐活動,并有詩紀之:“世變侵書枕,年兇到硯田。難遨千里醉,且募萬人緣。白發陶元亮,丹心魯仲連。謀生兼忍死,相見各潸然。”詩前有短引:“詩人林茂之老矣,貧且甚,山有薄田,欲耕無力。晨誦短疏,心惻久之。"

幾年后,九煙離開南京時,此老還在世。大概到了1666年,林古度去世,那時候,快九十歲的林古度已沒有了一個親人,最后是周亮工出資,在鐘山腳下買了一塊地,把老詩人下葬了。

九煙在南京最好的朋友是從湖北黃岡來避難的詩人杜浚,因為杜浚和他一樣愛喝酒,性情也孤傲。兩人經常結伴作知途旅行,并交換閱讀充滿著傷感氣息的詩歌新作。杜浚的妻子去世后,有好長一段時間不見任何朋友,時常關著門在家里哭,一天,九煙把他從家中強拉出來,陪著他逛街市散心。在一個香攤前,杜浚的腳步停住了,買了四枚香櫞,此果產自嶺南,清香襲人,市值也自不菲。九煙笑著說,你一個窮書生,買這么名貴的果子干嗎?杜浚說,不知為什么,一看到這小巧可愛的果子,就想到了亡去的妻子,我就把它當作愛人的亡魂帶在身邊吧。九煙開始還嘻嘻哈哈的,一聞此言大慟,當即寫下一首《香櫞代妾詩》送給杜浚:“宛轉情何極,空花色假真;當年應共命,此日再生身。”

在杜浚介紹下,九煙還結識了南京藏書家丁雄飛。丁家藏書逾萬,和另一個藏書家黃虞稷發起了探究讀書真諦的“古歡社”,九煙經常去丁家讀書,一同參加他們的讀書活動。浸淫在這個古書、古物與友情交織的世界里,九煙感到這個浩浩蕩蕩前進著的時代已與自己沒有了絲毫關系,作為對過去自己的告別,他改名黃人,字略似,號半非道人,并有詩紀;略似人形已半非,道人久與世相違。

九煙刻意拒絕的是新時代,新風尚,拒絕的態度愈堅決,對舊日的人與事愈是眷戀。他的詩寫得好,也正是因為這黍離之悲,故國之痛。時代的大沉痛,卻偏要他這樣的小人物去承擔,說來也是悲哀。他重游揚州,說“炎涼新歲月,歌哭舊山河。”登上平山堂,借了酒興又說“滿眼煙花今古夢,天荒地老獨徘徊”。

而寫得最為雄奇大氣的,還是在南京寫的一組詩,1653年初回南京時登雨花臺的一首,被朋友們公認為蒼涼沉郁直追杜工部:“依然花雨與秋風,臺閣蒼涼感慨同;六代興亡流水外,百年歌哭夕陽中;故鄉僅見黃冠返,高座何妨漢語通;地老天荒吾輩在,一樽誰酹大江東。"

同時代人傳誦著九煙的這些詩作,對他這個人也越來越好奇。但他好像刻意要讓自己消失在這些詩句后面,那些規模盛大的詩會上幾乎從來都沒有看到過他的身影,到后來,連林古度、杜浚這些詩友都跑去揚州參加該城第三號人物王士禎(王士禎時任揚州推官)發起的虹橋修禊了,他也借故沒去。他承認王士禎的詩寫得不錯,但就是不想去湊那個熱鬧。

最落寞的時候,他經常一個人跑到江邊去看夕陽。桔瓣一般的夕照,如嘴唇一般,無聲吐露著濕潤的話語,他相信這神啟般的聲音只有自己能聽到。佇立得久了,恍恍乎自己也站成了江邊的一棵樹,見夕陽江水冷暖相親,便覺得自己

294 在這世上是不孤獨的。他呼夕陽為老友,呼江水為淡友,想

想只此兩個朋友還不夠,遠望江外黛青色的山峰,暮色中連綿相接,線條柔和,好像也可以一起說說話,就把遠山稱為遠友。他不止一次在詩里說,夕陽、江水、遠山,是他最親近的三個朋友。

南華錄

走向虛構

1659年夏天鄭成功與張煌言的聯合艦隊對南京城發動的一次攻擊,一度使江南各州府震動。戰事最順利時,長江邊的瓜洲、儀征、鎮江都在聯合艦隊的控制之下,給人一種馬上就要將滿洲人趕出去的幻覺。但最后一場不期而至的臺風夭折了他們的北伐計劃,也使一心盼望“王師”的江南士民再度陷入了失望。當南京城里清算通海分子時,九煙再度回到了杭州。

杭州城發達的出版業使九煙在教書之外又找到了一項糊口的活計,替書坊編選時文、小說。十年前,身上流動著商人血液的蘭溪人李漁,在老家賣掉房子舉家遷入省城,就是在此地起步成為17世紀中國最為成功的出版家和劇作家。九煙不像李漁長袖善舞,他替書坊打工也只是賺取一點補貼家用的銀兩。他畢竟是兩個兒子,四個女兒的父親了,又無謀

生長技,生計壓力之大可想可知。這些年以杭州為中心,他 295

還到海寧、嘉善、長興和安徽蕪湖等地教書。在這些南方小城的不斷往返中,他結識了桐鄉的詩人兼學者呂留良,以及他身邊的一批隱士朋友,他們經常一起在西湖邊吟游,也在呂留良家的水生草堂分韻酬唱。九煙給他的朋友們留下的最深刻印象,是他的正直忠厚、剛腸嫉惡,他還請朋友刻了一印“性剛骨傲腸熱心慈”,時常帶在身邊。幾年后,九煙往游蘇州,還結識了自號梅道人的著名詩人尤侗。"本來九煙還有機會結識來到呂留良家執教的黃宗羲,但因他正好前往海寧教館,兩人終究失之交臂。

蘇州人尤侗是帶著傳奇《鈞天樂》出現在九煙面前的。“踏破吳門知幾度,今朝喜得見尤侗”,當1670年春天他們初次在蘇州會面時,大起知己之感的九煙一口氣寫下十首詩,題寫在扇頭上送給尤侗。對他在詩中直呼朋友之名,有人說這也太不像詩了吧,九煙懶得去爭論什么,倒是尤侗寫

內容簡

信來安慰說,那十首詩他都很喜歡,以前李杜作詩莫不直呼其名的,這又有什么好奇怪?怕就怕人前叫得甜蜜,暗底下卻是惡恨恨的,名字只不過一個符號罷了,只要兩人相知,就是喊作牛喊作馬也沒什么不可以啊,先生拿我的賤名人詩,使我能夠借著您的詩而不朽,那正是我所期待的啊!

與尤侗的結識徹底改變了九煙對小說傳奇的看法,先前他雖迫于生計替書坊編選過稗官小說,偶爾也動手創作,但對這種俚俗文體他是一直看大不上的。在他的文學觀念中,詩為正宗,文次之,寫小說詞曲簡直自甘墮落無異。在日后自傳體傳奇《人天樂》中,他曾借主人公之口說:“若是小弟肯做這些傳奇、小說時,此時久已連床充棟了,只為素持十善之誡,不敢做淫詞艷曲,故此篋中寥寥。”但從1671年冬天起,他對這種以前所不齒的文體突然產生了無上的熱情,他突然有

296 了虛構自身并在虛構中達至真實的欲望。這一年,他

六十歲。

他的文學趣味由此后撤,摒棄道德式的說教而以“趣”字為先了。《制曲枝語》里他申述了自己的主張:“制曲之訣,雖盡于雅俗共賞四字,仍可以一字括之, 曰:'趣’。古云詩有別趣,曲為詩之流派,且被之弦歌,自當專以雅趣勝。今人遇情境之可喜者,輒曰'有趣!有趣!’,則一切語言文字未有無趣而可以感人者,趣非獨于詩酒花月中見之,凡屬有情如圣賢豪杰之人無非趣人,忠孝廉節之事無非趣事,知此者可與論曲。”下面他講述的這個故事里的人,在他看來正是有“趣”之人。

南華錄

正德年間的愛情故事

世所公認九煙寫得最好的小說是《補張靈崔瑩合傳》。這篇小說是九煙根據流傳已久的“十美圖”的故事改編的,講述的是本朝正德年間一個纏綿悱惻的愛情故事,后來被他的好友、著名文選家張潮收入了短篇小說合集《虞初新志》。虞初,是西漢時的一個短篇小說作家,張潮在這里把他作為了小說的代稱。

九煙在與友人談及人生理想時,曾說生平有二恨,一恨無知己,二恨無奇緣,人生最大的遺憾就是遇見了那些優秀的女子,卻“思彼美而不得”"。他說他理想中的女子就是卓文君這樣的。他創作這篇以昊中才子為主角的愛情小說,潛意識里自不無彌補這兩大缺憾的心愿作祟。小說開篇,九煙說他年少時讀吳門畫家唐寅的《六如集》,讀到唐寅、

祝枝山、張夢晉等人大雪中裝扮成乞丐,沿街賣唱《蓮花 297

落》,把得來的錢沽酒在荒郊野寺中痛飲這一節,曾對前人的落拓不羈追慕不已,只是一直不知道那個張夢晉是誰。后來坊間聽到“十美圖”的傳說,才知道這個張夢晉就是唐寅的好友、與南昌少女崔素瓊(崔瑩)相愛的張靈,他被崔張相愛的故事打動,先是“驚喜叫跳”,復而“潸然雨泣”,因為這個故事實在是太感人至深了。

九煙講述的故事是這樣的:

吳縣人張靈,是弘治、正德年間詩人兼畫家唐寅的一個小兄弟,兩人才情相當,論風流狂放的行事作派,也差不離兒。話說某一日,張靈在家一邊讀《劉伶傳》,一邊喝酒,不一會就把壇子里的酒喝完了。小廝說,今日唐解元與祝京兆在虎丘宴集,公子想吃酒,何不找他們去?這話提醒了張靈,他披散頭發,赤著雙腳,換上破舊的乞丐衣服,左手持書,右手拄杖,徑往虎丘而去。

正是游春時節,虎丘到處是席地而坐、談天喝酒的游人。這張靈嘴里唱著道情,一路行來,每過一處,就向人討酒喝,人家看他長相俊美,雖是乞丐裝扮,卻也像是個讀過書的人,也都哄笑著把酒與他吃。行至一席前,幾個商人正在邊喝活邊作詩,張靈看了半晌,立馬吟出幾首來,讓商人們大為驚駭。這個年輕的乞丐走到哪里,哪里就引起一陣小小的騷動。

遠遠看到前方“可中亭”中,唐寅、祝允明和一幫朋友在喝酒,張靈便上前討酒喝。唐寅早已看出這乞丐乃張靈所扮,見他佯狂游戲,索性也不點破,把他叫來說:“看你持書行乞,想必也能想賦詩,你且以這里的悟石軒為題作一首來看看,作得好,賜爾卮酒,否則,打斷你的腳骨。”張靈說,這有何難?一邊廂童子遞上筆來,他筆走龍蛇就寫下四句:“勝跡天成說虎丘,可中亭畔足酣游。吟詩豈讓生公法,頑石如何不點頭。”唐寅大笑,叫他人席一起共飲。邊上的看客擠得里三層外三層,一個個都相顧驚怪,不知這乞丐是什么來頭。張靈本是趁著酒性而來,淺飲即醉,醉了也不與眾人道別,拂衣而起,步出亭子一路飄飄斜斜而去。

在座的祝允明是張靈老師,知道這個弟子向來愛胡鬧,見他離去,唯與唐寅相對苦笑。這時,聚會也快結束了,唐寅提議,他和祝允明共同合作一幅《張靈行乞圖》,也算是為今日風流留下一段佳話。眾人都說好。唐寅舐筆伸紙,不一會就

畫成,圖中張靈面目清朗,又醉態可掬,祝允明在畫上題寫了數語,座客傳玩嘆賞不已,好像都在為親身參與這一重要時刻而激動著。

忽見人群中走出一個白衣素冠的老人來,自稱是來自南昌的一個貢生,名崔文博,因護送亡妻靈柩到此,見兩位畫家所畫狂乞原來是才子,便提出索要此畫。唐、祝兩人本是一時興起,逸筆草草,見有人歡喜,也就把畫送了他。

卻說張靈下了虎丘,被眾人簇擁著,一路踉蹌著到了江邊,忽見江中一舟,一只素手啟開窗檻,隨即露出桃花般明凈的一張臉來。此女相貌不俗,又兼素裝打扮,愈發襯得明艷動人。原來此女正是適才向唐、祝討畫的老者的女兒崔素瓊,單名一個瑩字,見岸上人聲鼎沸,拉開窗檻正想看看外面發生了什么事。崔瑩剛探首出來,那年輕的乞丐也正把眼光投到她臉上,四目相對,窗檻隨手而落,這張靈竟似瘋魔了一般,不經許可就跳上船去,跪在船上一聲聲地叫著,“張靈求見姑娘!”岸上人頓時一片笑嘩。

舟子來趕他,但這個年輕的乞丐雙膝好似在船板上生了根一般,大有姑娘若不出來就不起身的勁頭。正在鬧得不可開交的當兒,張靈的隨身小斯尋來了,見主

人醉成那副模樣,就跳上船去,一把攙起張靈,好說歹勸著,哄著他下了船。船上那姑娘見乞丐走了,怕他再尋來,趕緊讓舟子移船別處。

不一會,崔老先生回來,在江邊喊了幾聲,那船才緩緩駛近來。崔瑩見了父親所攜的畫,才知道那個冒失的年輕人就是假扮乞丐的才子張靈,就央父親把畫兒送給她。本來,崔老先生還想在吳中多待些時日,親往拜訪唐寅、張靈,但突然生了急病,也就帶著女兒回了南昌。

自從在舟中見過崔瑩一面后,張靈幾乎天天往虎丘跑。那天河邊驚鴻般的一照眼,他冰結已久的心嘎喇喇地松動了。明知道那姑娘已回南昌,不會在老地方出現,他還是盼望著奇跡發生。有時喝醉了酒,他就身著紅衣,把眉毛描成金色,打扮成胡人的模樣在場中舞蹈,引來一大圈人觀看。此時,有一個叫方志的監察御史來南直隸督學,聽說了張靈嗜酒使性的事兒,就把他的諸生功名也革去了。處罰通知送達時,張靈不怒反喜,連聲說,太好了,太好了,我正愁被這勞什子的功名束縛太久,從今以后就得大自在了,他能奪去功名,難道還能把我的才華也奪去不成!

他跑去找唐寅,通往桃花庵的那條巷子都快讓車馬塞滿了,打聽了下,才知道是封地在南昌的寧王朱宸濠聽說了吳中才子唐六如的大名,派車駕前來禮聘迎接了。話說約十年前,唐寅中鄉試解元,名聲大噪,本想著會試連捷,哪料到兜頭潑來一盆冷水,陷身科場舞弊案,受了四個月的監禁審查后不了了之,把他發配到一個邊遠小縣去作吏役。唐寅深感恥辱,辭了這份差,回到老家,閑來寫幅青山賣,從此再不與官府打交道。朱宸濠此番相邀,又拔動了他心里頭建功立業那根弦,欣欣然準備動身了。

得知好友馬上就要動身去南昌,張靈說,太好了,我正有事托咐兄呢,那天我在虎丘遇到的那個美女就是南昌人,一直念念不忘,兄到了那邊一定要幫我找到她,切記切記,這是開天辟地第一吃緊事,兄替我辦好了,我一定重重謝你!

朱宸濠是個心存異志的王爺,早就想取代那個胡鬧得很不像話的正德皇帝了,他把唐寅招至南昌,一是要為自己博得個求賢好士的名聲,再就是要借重大畫家的畫筆,為十個美人臨摹畫像送進宮去,以博得皇帝好感。唐寅到南昌時,寧王府已搜羅來九個才貌出眾的美人兒,唐大畫家連畫幾日,這九個美人像都畫好了,像的圖詠也配好了。九美者何?

廣陵湯之靄,字雨君,善畫;

姑蘇木桂,字文舟,善琴;嘉禾朱嘉淑,字文孺,善書;金陵錢韶,字鳳生,善歌;江陵熊御,字小馮,善舞;荊溪杜若,字芳洲,善箏;洛陽花尊,字未芳,善箏;錢唐柳春陽,字絮才,善瑟;公安薛幼端,字端清,善簫。

畫成后,朱宸濠大為高興,設宴犒勞唐寅。王府有一個姓季的書記,看了畫說,十美欠一,終究不完美,我知道本城有一姑

娘,長得真是傾國傾城,明天我把這姑娘的畫像拿來,請王爺定奪。第二天這姓季的把畫像送來,朱宸濠一見就說,果然是個大美人兒,就是她了。他讓季某趕緊辦妥此事,一待十美圖成,就要派人把她們全都送往京師。

這季某圖中所獻,原來就是張靈一直思之不得的崔瑩。季某中年喪偶,垂涎崔瑩美色,雇了個女畫師偷畫了崔瑩的像,又托人上門說媒。崔瑩自從在虎丘與張靈邂逅相遇,又日日與唐寅手繪的張靈像相伴,早就芳心暗許,只盼著父親能早日去吳中,說定這門婚事,對季某的求婚自然不予答應。這季某乃是個陰惻小人,自己得不到的,就想借手王爺毀掉。南昌城里寧王府的威勢大得很,不容崔家說個不字,崔瑩幾次想自殺,怎奈爹爹看得緊,最后只得長嘆一聲命苦,取出珍藏了許久的《行乞圖》,在上頭用蠅頭小楷題寫了數行詩:才子風流第一人,愿隨行乞樂清貧;人宮祇恐無紅葉,臨別題詩當會真。題畢,交給老父,說,請您有機會一定交給張郎,讓他知道這世間有情癡女子如崔素瓊者。話罷,慟哭人宮。

崔瑩入了寧王府,打聽得唐寅就在此地,找了個機會,丟了個小紙條給唐寅,告訴他久已屬意張靈。唐寅看到這紙

南華錄

條,才知道張靈讓自己尋訪的女子近在眼前,急得不知如何是好。如果給崔瑩繪了像,進獻京師,那自己真成了千古罪人了,將來也沒有面目去見張靈了。他打定主意,打死也不能畫。他偷偷溜出王府,找崔父商量挽回的辦法,帶回了《行乞圖》,想要央求朱宸濠成全了這對戀人。朱宸濠見他一直拖著不畫,也不等了,擇了個日子,就差人護送這十個美人往京師出發了。唐寅悔恨不已,又見朱宸濠已漸漸露出叛亂篡位的形跡,就想早日回蘇州去了。朱宸濠怕他走露了風聲,派人看管得緊,唐寅無計可施,只得裝瘋,一會兒大哭大叫,亂扔東西,一會兒又學狗裝貓,把自己弄得污穢不堪,朱宸濠見他真瘋得不輕,于是又派人把他送了回去。

唐寅從南昌回來,大病一場。這半年寧王府的經歷,真像是在鬼門關里走了一遭,一直讓他心有余悸。等到病稍好,想去看張靈,卻聽說張靈已經病得都起不來了。

原來張靈這半年來已飽受相思折磨,有時歌,有時哭,有時縱酒狂呼,像是中了魔怔一般。剛剛不久前,中秋那日,他又來到虎丘千人石邊,那天有個劇團在演戲,張靈看了一會,突然大叫,你們演得都不對,我給你們演一出王子晉吹笙跨鶴。說罷搶過一個演員手里的笙,推倒一個少年,跨上去,讓少年模仿傳說中的仙鶴飛。他坐在少年背上又拍又打,那少年氣極,一挺身就把他掀翻在地。張靈爬起來說鶴不肯飛,我做不了天仙了,只能做個水仙了。說罷一頭躍入了旁邊的劍池。秋日水枯,池水只及膝,等眾人七手八腳把他撈上來,已是跌得滿臉鮮血,大腿也摔骨折了。從那以后,張靈就再出不了門了,天天委頓在床榻上,幾乎夢醒不分了。

聽說好友唐寅來訪,張靈的病竟似好了大半,從床上一躍而起,拉著唐寅的手問那個南昌美人是否尋訪到。唐寅拿出了私下臨摹的崔瑩畫像,張靈一見,那眼珠子鼓著似乎要穿透到畫紙背后去。唐寅又拿出崔瑩題詩的那幅《行乞圖》,說崔瑩已被送入宮中,張靈讀罷題詩,大哭,復大喊,隨后咯血不止。三天后,張靈家人把唐寅請去,說張靈已經不行了,臨終前有幾句話要與唐寅說。唐寅到了張家,張靈提著一口氣兀自不咽,還在等他,一見唐寅就握著他的手說,完了,唐君,我這回恐怕真的要死了,請把素瓊的那幅像與我一同下葬吧。話畢,強撐著最后一點氣力,索紙筆寫了幾個字:張靈,字夢晉,風流放誕人也,以情死。寫到死字最后一筆,已沒了氣。

唐寅與張家人商議,把張靈的墓地選在了城外與鄧尉山相連的玄墓,這里遍

植梅花,吳縣人都稱“香雪海”,他們曾多次前來游賞。他還遵友之囑,把那幅小像也隨同張靈下葬了。

且說崔瑩等那十個南昌美人到了京師,因生性好玩的皇帝巡幸榆林還沒回京,她們就遲遲沒有送進宮去。再過了些時日,朱宸濠興兵反叛,被王陽明在鄱陽湖擊敗拿獲,皇帝覺得叛亂這么快就被平息很不過癮,命令把朱宸濠放回去,封自己為大將軍,又想再南征一次。十個美人因是逆藩所獻,皇帝看都不想看一眼,命把她們全都放還家去。就這么著,崔瑩回到了南昌。此時,他的老父已去世,家中唯剩一個叫崔恩的老仆,于是,孤苦無依的崔瑩就雇了艘船,與這個老仆一同來到了蘇州。

唐寅一見崔瑩,掩不住心中愴然,說,我那兄弟福薄啊,姑娘鐘情遠顧,他已在地下為情鬼矣!崔瑩聞聽此言,整個人都木了。問清墓地所在,兩人相約第二日一同去看張靈。

兩只小船一前一后到了玄墓山張靈墓地。崔瑩讓老仆買了酒與果品,唐寅帶來了張靈的詩稿和那張《行乞圖》。一至墓前,崔瑩就伏地哀哀慟哭,就好像她的哭聲能把愛人從另一個世界喚回似的。她把《行乞圖》掛在墓地前,擺上祭祠的果品,往兩個空酒杯里斟滿酒,一頁一頁讀張靈詩稿,每讀數頁,就酹酒一巡,一呼一哭,哭罷又讀,往復不休。唐寅在一邊都不忍再看了,掩淚回到自己舟中。老仆崔恩佇立一旁,勸了又勸,也起身往丘壟間徘徊去了,等他回轉來,不由魂飛天外,崔瑩已在墓前臺畔自縊了。飛奔下山告訴了唐寅,唐寅頓足一迭聲地喊:大難,大難!

擇了個日子,唐寅把崔瑩葬入了張靈墓穴,那張《行乞圖》和詩稿也一并葬人,交在墓前植碑,上書“明才子張夢晉、佳人崔素瓊合葬之墓”。老仆崔恩愿為守墓人,就在山間筑了間小平屋住下了。

轉眼到了第二年清明,唐寅前往玄墓山祭掃。那天晚上,他就住在墓旁的平屋,輾轉不寐,啟窗縱目,則萬樹梅花,一天明月,不知身在人世。唐寅喟然長嘆,我的老友一生狂放不羈,能夠與崔美人同葬此地,也算是不差的了,只不知他日誰來葬我唐某人。就在此時,他聽到耳后草葉上有悉索的行走聲,回頭一看,卻是張靈向他走來。張靈說,唐君以為我真的死了?死的是形體,不死的是魂魄,今夜花滿山中,我倆特來看望你了。正說著,崔瑩也含笑吟吟出現在了身側。三人相會,正要聯句作詩,突然一陣風過,兩人消失不見,唐寅醒來,唯見半窗明月,兩

只白鳥斜著翅膀飛上了林梢。

幻想花園

九煙以唐寅的夢境結束這個小說,是建立在這樣一個觀念上:形易逝,而神不滅,一個人的生命可以因疾病、傷痛及時代的罡風輕易摧折,但一個品德高尚。才情卓越的人,他的靈魂可以穿越生死,在某些個夜晚化作一陣輕風、一只白鳥重新回到人間,回到愛他們的人身邊。以崔、張這個愛情悲劇而言,在他看來已經超越了他先前向往不已的司馬相如卓文君的境界,“凜凜生氣”,可與日月爭光。

在人世間的秩序之外,他相信上天另有一種秩序和安排,后者肯定要比前者更恒久。更重要的是,他相信上天的這種旨意在合適的時機會有所暗示。

從寫作小說和傳奇的1670年起,九煙花了數年時間為自己建造的一個幻想之園--“將就園”,據他自稱就來自于天啟。

此園面積廣大,天下罕有其匹。按照園主人的解釋,將者,“言意之所至若將有之也”,就者,“言隨遇而安可就則就也”,“將就”二字,本在幻象之中。

九煙說,自從他解事起,就一直在尋找這個園子,似乎他來到這世上的唯一使命,就是建造這座安頓他性命與靈魂的園子。所幸還不算太晚,在生命的老境即將到來之際,他終于建造好了這個迷幻之園,盡管它在這個世上并不真正存在,而只是“畫里溪山”“墨莊幻影”。

這個園有多大?它又有什么特別之處值得園主人為之營置四年之久?這么說吧,一個人的想象的邊際有多寬,這個園就有多大,他在人世間看到過什么樣的美景,也都可以在這個園里面找到。因為這個園,“亦在世間亦在世外,亦非世間亦非世外”,它是一個虛無之園。

通往此園的是一個洞穴,而且這個人口被飛掛的瀑布遮擋,輕易不能發現。進了這個人口,才會發現此園由東、西兩園組成,且中間有一條逶迤流亙南北的溪水隔開。溪上有橋,橋上有亭,橋即名為將就橋。

按照那個時代的造園指南,園必筑于山環水繞之中。《長物志》的作者文震亨就說:“居山水間者為上,村居次之,郊居又次之。”曾在浙江蘭溪老家營建別業的李漁也認為“山林地”為第一。九煙建造的雖是紙上園林,也遵循了同時代造園的這些基本法則。這個園子的主體即為分踞東西的將山和就山,“山椒各有飛泉,泉下注懸為瀑,匯為澗,流為溪裙,隨處可通筏”。兩山之下又有中溪相系挽,溪流自南而人,匯為華胥堂之池,池水北流為十八曲之澗,澗盡匯為桃花潭,潭水再北流環繞園子,“溪流環繞十余里,中為平野亦復有崗嶺、湖陂、林藪、原隰,交錯起伏”。登上園中的兩處制高點“就日峰”和“云將峰”,即可一覽全園所有景致。

既為幻想之園,開闊的空間自非一般私家園林所能比擬了,比如就園桃花潭有二畝見方,潭畔石坡可以容納上

千人,將園至樂湖則有二十畝。園中最為精華的建筑“郁越

304 堂”,是九煙的讀書、會客之所,園主人說,這一命名取意

佛家圣地北俱廬州(又名郁單越),那里“萬萬年青山不

改,千千代綠水長流”,端的是“第一好了”之地:“北俱

廬,好山水,好樓閣,但快樂,無災禍。"

九煙的敘述語調,就好像他在寫作一篇新《桃花源記》:“山中寬平衍沃,廣袤可百里,田疇、村落、 壇剎、浮圖,歷歷如畫屏,凡宇宙間百物之產、百工之業,無一不備其中者”,園中居民“淳樸親遜,男女老少歡然如一,累世不知爭斗,地氣和淑,不生荊棘”,他們所住的地方形同一座“蓮花城”。①

九煙用了大概四年時間,用筆墨完成了這座幻想之園。很長一段時間,他都以為這不過是紙上游戲。某一日,好友陸芳辰駕船路過他住的南潯小鎮,他趕去船上相見,喝過了酒,他們在船上問卜,運乩祈仙,夜半,沙盤中突然出現一行文字,大意是,專管天下文章的文昌君在昆侖山下聽說人

南華錄

聞有此園,甚為可愛,也想在天上仿造一座將就園,九煙可為兩園主人。

九煙簡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再試了一次,沙上的文字告訴他們的還是同樣的意思。一個大半輩子郁郁不得志的老人,沒有誰賞識過他,沒想到天上的仙人賞識他,九煙自此堅信不疑,自己上天后將成為將就園主人,并主管天下文學。"

幾乎與此同時,九煙還在寫作一部叫《人天樂》的傳奇。從劇中主角軒轅載的一生遭際來看,九煙是把這部劇當作自傳來寫的。劇分上、下兩部,上半部講主人公少負才名,早登科第,然而世事劇變,他只得四處漂泊,寫作通俗文學、處館授徒為生,可是他可憐的一點聘資也被小偷盜走了,又遭小人欺謗,他只得攜著家人再度流浪,嘗盡了人世間的苦難。下半部講他作了一篇《將就園記》,感動天上神仙,建將就園于昆侖之巔,被封為“將就園主人”“半世才

名、一生清苦”的軒轅子終得人福天報,登入仙班。 305

劇中的主人公終于得到了一個圓滿的結局,然而九煙的幻滅之感卻越來越強烈了,“將就本同虛無,天上誰容將就乎?”他借劇中人的口吻說,“我小弟五岳之志,四海無家,不作此游戲,何以逍遙悶懷乎……一般樣清風皓月,青山綠水,千金總無價,免向俗人夸,知音寡,將就園且將就些兒吧”,明知此園是幻中之幻,卻也期望著有朝一日夢想成真,滿紙荒唐言,都云作者癡,假假真真,又有甚人相問?

九煙的好友張潮可謂知其心意,在把《將就園記》收人《昭代叢書》時說,世人造園,慘淡經營,但大多抵不過時間的侵蝕,那園不久就成為了野狐出沒的廢墟,九煙用筆墨營造的將就園,卻能不朽,那正來自文字的力量,強勁的虛構也能夠產生事實。"另一個酷好夢境的朋友董若雨對九煙此舉也特別理解,他說一個不經歷人生大沉痛的人是不會懂得夢的意義的,“不知者以為九煙居士為游戲,而余知其悲”。

九煙

預謀死亡

1678年初,一道上諭出現在京堂三品以上及地方督撫大員的案頭,令舉薦各地才俊學問之士進京,皇帝將親自主持博學鴻詞科考試,量才錄用:

“自古一代之興,必有博學鴻儒振興文運,闡發經史,潤色詞章,以備顧問著作之選,朕萬幾余暇,游心文翰,思得博學之士,用資典學。我朝定鼎以來,崇儒重道,培養人才,四海之廣,豈無奇才碩彥,學問淵通,文藻瑰麗,可以追蹤前哲者。凡有學行兼優,文詞卓越之人,不論已仕未仕,令在京三品及上及科道官員,在外督撫布按,各舉所知,朕將親試錄用。”①

一時隱居山野的前朝遺老如黃宗羲、傅山、顧炎武、冒襄等都被當道者薦舉,要求他們人京參加皇帝親自主持的考

06

試,九煙和他的朋友呂留良也在征召之列。一些人以為這是圣朝文治之功,放下身段蠢蠢欲動,也有人以為這是對自己名譽的極大侮辱,寧死也不愿就道。九煙和他的朋友是態度最為堅決的兩個拒絕者。呂留良為了逃避考試,還剃度出家了。為此,九煙還特地前往桐鄉,為老友畫了一張披發僧裝像。

1680年暮春,在安排好子女們的婚約大事后,九煙對他妻子說,自己這一輩子的事都完成了,他準備往生另一個世界了。家人號哭著反對他這樣做,他不管不顧,從容地做著離世的準備,說,我這是求解脫啊,你們應該為我高興才對。

他絕食了幾天,還是沒死成。家人一直哀求他不要狠心撇下他們。眼看著在家里死也那么難,他索性從床上起來,把家藏的好酒盡數拿出,大喝一場,醉醺醺地劃著家里僅有的一艘船出了門。鎮子附近到處都是密布的河道,那船逶迤而去,七轉八彎,就不見了蹤影。天黑了,還不見他回轉,家人趕緊去找,只見那空船在河心打著轉,他早就沉入河中央了。

道光年間修的《南潯鎮志》敘述到這一節時,采用的是詩人朱彝尊的版本:“年七十,忽感愴于懷,仰天嘆曰,嘻,而今不可以死乎!自撰墓志,為《解脫吟》十二章,與妻孥訣,取酒縱飲,盡一斗,大醉,自沉于水,時五月五日也。”①

也有一種說法,他是在南京秦淮河上,大醉后跳河自殺的。因九煙的自殺相去拒招博學鴻詞試不遠,死的那天又是一千多年前的詩人屈原在汩羅江自沉的日子,他的自殺事件遂被傳得紛紛揚揚,南方的隱逸圈都把他看做堅守節義、以死殉國的典范。更有一種夸張的說法,說他是因“恢復”大明江山之希望破滅而自絕。②

只是四海承平已久,說他為前朝殉死實在有點蹊蹺。友人葉夢珠是九煙之死的知情者,他逐字逐句解讀了九煙留下的十二首《解脫吟》,說九煙是求仙而死,詩中都已說得很明白了:“苦海空過七十年,文章節義總徒然。今朝笑逐罡風去,縱不飛升也上天。"

葉夢珠說,九煙其實早就厭倦了這個苦難世界,早年 307

遭逢鼎革,所以不死者,念老親獨子,偷生茍死,存黃氏一脈;快六十歲時生下兩個兒子,死的念頭就時時冒出來了。自1670年舉家遷居南潯小鎮起,他用文字構筑“將就園”的過程,就是在一步一步預謀死亡的過程。他的死,也早就伏筆在《人天樂》這本傳奇里了,劇本尾聲,主人公得知將就園已筑好,“以待我將來居住”,就說過這么一句:“世上之事,似已有七八分了……”@

一句話,他早就想搬到天上的那個園子去住了。

九煙

在蘇聯解體的事件中,戈爾巴喬夫起得作用,最多就是一個加速推進的作用。他直接導致了這件事在他手上發生。就好比擊鼓傳花,這朵花落到他的手上時,他拿著花還站起身把鼓棒給摁住了。

就現實來說,他個人在當時也絕對沒有要主動促進蘇聯解體的動機和愿望。蘇聯解體也不是他想要的結果。他的行為,是當時蘇修整個統治階級的整體意志的具現化,也是當時蘇聯社會的整體意志的具現化。

蘇聯解體這樣的重大事件,事實上并不存在某個明確的“罪魁禍首‘的個體。而是一個緩慢、長期的過程,最終導致的結果。也就是長期的量變積累,最終導致的質變結果。

“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 “雪崩之下,沒有一片雪花是無辜的。”

① 張岱后來在《石匱

書后集》卷五中表達了對時局的失望:“甲申北變之后,諸王播遷,但得居民擁戴,有一城一旅,便意得志滿,不知其身為旦夕之人,亦只圖享受旦夕之樂,東奔西走,暮楚朝秦,見一二文官便奉為周召,見一二武弁,便倚作郭李。唐王粗知文墨,魯王薄曉琴書,楚王但知庸哭,永歷惟事奔逃。黃道周瞿式耜輩,欲效文文山之連立二王,誰知趙氏一塊網,入手即成腐臭。如此庸碌,欲與之圖成,真萬萬不得已,數也!”

② 孟遠《陳洪綬傳》。③《寶綸堂集》卷九有

七絕一首紀其事:“風摧木葉叫鵂,萬歷年間老楚囚。國破猶存妻子念,曉風殘月送強舟。”題云:“愧送豹尾、獅子、羔羊、虎賁避亂。”


2022-12-08 18:59:28

[新一篇] 雨打風吹絮滿頭“制造”柳敬亭

[舊一篇] 醉眼青山 古心如鐵陳洪綬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