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的那些事兒》連載已達500多期,人氣一直很旺。在前不久,寫到于謙冤死,引來大家的痛苦扼腕嘆息。有人感嘆:終于,你還是走了!頗有點看一部已知結局電視劇的味道。
既然這么近,理應前去悼念一下。于謙祠在楊公堤往西,而從玉泉向南乘四站路到浴鵠灣就可以。
于謙(1398一1457),字廷益,浙江錢塘人。明代著名軍事家、政治家,“土木之變”后,大明王朝風雨飄搖,于謙力挽狂瀾,擁立朱祁鈺為帝,率軍民取得北京城保衛戰的勝利。英宗復辟后以“謀逆罪”于天順元年(1457)將于謙殺害。成化二年(1466),憲宗皇帝特詔追認復官。
小人難防,小人得志,于謙的罪名是“意欲迎立藩王”,也就是莫須有。抄家的人在發現這個從一品大員家中一無所有后,收斂了自己一貫囂張的態度,安靜地離開。相比之下,幾百年后文革時期紅衛兵小將們抄家時就十分調皮搗蛋了,打砸搶,為所欲為。
血不曾冷,風孰與高。幾百年過去了,昔日錢塘,今朝杭州,繁華依舊,三臺山下的于謙祠已成為杭州西湖綜合保護工程的重要人文景觀之一。
沒帶相機,只好先找網上的照片了,以后不妨再去逛逛。
牌坊上鐫刻著“熱血千秋”四個大字,楹聯為“血不曾冷,風孰與高”。讀起來,真是比岳飛的"精忠報國"還要感覺溫暖,蕩氣回腸。

所有月黑風高的陰謀,所有刀光劍影的殘忍,所有巧言令色的虛假,化作了這里的莊嚴肅穆,寂靜無聲。
五百多年過去了,于謙似乎從來都沒有離去過,他始終站在這里,俯瞰著這片他曾用生命和熱血澆灌過的土地,俯瞰著那些他曾拼死保衛的蕓蕓眾生。
滄海橫流,方顯英雄本色!即使再過五百年,無數浮華散去,于謙依然會站立在這里,依然會因他的正直無私、勇敢無畏被世代傳誦。
近水樓臺先得月,向陽花木易為春。墻壁上有于謙的書法,簡潔流暢,工整嚴謹,甚至還有些秀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