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關閱讀 |
>>> 名人論史——近當代作家的史學觀點 >>> | 簡體 傳統 |
春秋 戰國 士
先秦諸子是中國文化史上最優秀的思想家,先秦諸子所處的春秋戰國時代是我們民族思想文化史上的黃金時代。先秦諸子都是士的代表,儒家是文士的代表,墨家是武士的代表,道家是隱士的代表,法家是謀士的代表。士有風骨、有精神,有著獨立的人格,自由的思想和以天下為己任的追求,也唯其如此才能在他們中間產生出最優秀的思想家。
——易中天
演講人:易中天
簡 介:廈門大學人文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著有《藝術人類學》、《費城風云》、《帝國的終結》、《先秦諸子百家爭鳴》、《我山之石》和《中國智慧》等著作。近日,上海文藝出版社出版了十六卷本的《易中天文集》,收錄了易中天先生從1980年到2011年三十年間各類著作共十八種,總計四百多萬字,內容涉及文學、美學、藝術、文化、歷史、法律、政治、哲學和時事。
士,先秦時最低等級的貴族
我今天要講的,是先秦時期的“士”。“士”是什么?簡單地說,“士”是先秦時最低一等的貴族。先秦有三個階級,貴族、平民、奴隸。貴族當中又分四等,天子、諸侯、大夫、士。秦漢以后,原來的貴族變成平民。平民分四等,即士、農、工、商,第一等是士人,第二等是農人,第三等是工人,第四等是商人,商人的地位最低。所以“士”是這樣一個階層,原來是最低等的貴族,后來則淪為最高一等的平民。
那么先秦的貴族是怎么產生的呢?這就要講講先秦時代的國家制度和國際關系。
周武王伐紂之后,建立了西周。西周的國家結構是什么樣的呢?準確地說,是一個國家聯盟。它有一個“盟主”,就是天子。為什么叫天子?天的兒子,而且是天的嫡長子,天之元子,簡稱天子。天子來管理、統治天下,是要得到授權的,這個授權叫做天命。所以,后世的天子,都稱自己是“奉天承運”,也就是說得到了天的授權。但是僅僅依靠天子一個人,是完成不了治理天下的任務的,這就需要把天下分成若干個國,齊國、魯國、晉國、鄭國、宋國、楚國……然后在國境線上挖很深的溝,放上水,把挖溝挖出的土堆在兩邊,種上樹,這個動作就叫“封”,封的地方叫做疆,“封疆大吏”就是從這里來的。
封完以后,就指定一個人去這個地方當國君。國君的爵位由他的子孫來世襲。這個工作叫“建”。一個封,一個建,合起來叫做“封土建國”,被封建的國君叫諸侯。諸侯得到國以后,還得再分一次,分給大夫。分給大夫的那塊地叫“家”,也是要挖溝種樹的,這個叫做“封土立家”。天子、國君(諸侯)、大夫都是世襲的,繼承爵位的只有一個,而天子、諸侯、大夫的兒子不可能只有一個。那么爵位由誰來繼承呢?就是嫡長子(妻生的第一個兒子)。因此一個貴族男子膝下有三個等級的兒子:第一等叫嫡長子(妻生的第一個兒子),第二等叫次子(妻生的其他兒子),第三等叫庶子(妾生的兒子)。比如《紅樓夢》中的賈寶玉就是嫡長子,賈環就是庶子。按照宗法制度,貴族的爵位、領地、財產、血統都只能由嫡長子繼承,這叫嫡長子繼承制。拿天子舉例,周文王去世之后由周武王繼承,周武王去世之后由周成王繼承,也就是由嫡長子再傳嫡長子一直傳下來,這個系統叫做嫡系,也叫正宗。次子和庶子則分出去被封做諸侯。諸侯也是嫡長子繼承,其他的兒子怎么辦?封出去做大夫。大夫也是嫡長子繼承,其他的兒子不能再封建了,就出去做士。所以天子是一等貴族,諸侯是二等貴族,大夫是三等貴族,士是四等貴族,但都是貴族。
春秋時代的風度禮儀
這四等貴族都要舉行貴族的成人禮,當然在周代平民也舉行成年禮。成年禮在什么時候舉行,男孩二十歲,女孩十五歲。成年禮時,首先要改變發型,將頭發拢向中間,盤成一個髻,再用一根簪子插在髻上。如果是貴族男孩,還要戴一頂帽子,加冠,所以這個禮儀叫做“冠禮”。女孩插一根簪子,叫“笄禮”。同時還要請一位嘉賓給孩子起一個“字”。“名”,是在孩子出生一百天時父親起的。“名”和“字”要有關聯。比如說曹操,他的“名”是操,字孟德,通過他的字就可以知道這個操字取情操之義。那么“名”和“字”有什么區別呢?“名”是卑稱,“字”是尊稱,“字”的地位高。所以古人說話在稱呼自己時要稱“名”,這個也是很有講究的,比如曹操自稱就要稱操,而不能稱孟德,但是其他人稱呼曹操就要稱孟德,稱操則是不禮貌的。孔子自稱就有兩種方式:一種是對當朝大夫說話時要自稱丘,“丘也如何”,對學生說話時則不會自稱丘,也不會自稱仲尼,而是“吾”,對平輩或者長輩說話是“丘”,絕對不能說“仲尼”。如果對學生說話時也稱“丘”,那一定是讓學生傳話給地位比自己高的人。
為什么“字”要在成年禮上取?道理也很簡單,因為一個人只有成年以后才有社交的需要,有社交的需要才要有一個尊稱,才要有“字”,因此束發和取字意味著這個男孩和女孩長大成人。既然成人了,男大當婚女大當嫁,在成年禮的同一天也要訂婚,所以這個禮的全稱叫“婚冠禮”。如果這時候的女孩還沒有合適的對象,就不舉行成年禮,叫“待字閨中”。就是說,孩子還小,還沒有“字”,“待字閨中”的“字”就是名字的“字”。如果訂婚了,叫結發夫妻。結發夫妻不是把夫妻的頭發綁在一塊,是他們自己結發,結發的時候結為夫妻叫結發夫妻。這有很多講究,取字、結發,然后是加冠。
如果是前三等貴族(天子、諸侯、大夫),加冠以后還要加冕。“冠”和“冕”,是兩個詞。“冠”是帽子,然后加冕,冕的這塊板子叫“延”。延的前面有珠串,那個叫“旒”。什么意思?不該看的東西不要看——“視而不見”。兩邊各垂一塊玉到耳朵邊,叫“充耳”,意思是不該聽的不要聽——“充耳不聞”。那么等級靠什么體現呢?靠旒的數,天子十二旒,諸侯九旒,上大夫七旒,下大夫五旒。士是沒有冕的,只有天子、諸侯、大夫才有冠有冕,叫冠冕堂皇。而平民連冠都沒有,只有幘,叫包頭巾,那個頭巾叫綸巾。蘇軾的《念奴嬌赤壁懷古》中的那句“遙想公瑾當年,小喬初嫁了……羽扇綸巾”,說周瑜帶著綸巾。周瑜的地位那么高,為什么要帶綸巾呢?這是因為到了東漢末年魏晉時代,這些貴族或者類似于貴族的士族,喜歡穿平民服裝,這有點兒相當于總統穿牛仔褲的感覺。
加冠要加三次,三次冠代表著不同的含義:一種冠代表著祭祀權;還有一種冠代表參政權;另外一種冠代表軍事權、參軍權。這個冠,叫皮弁。皮弁加上去以后,就可以打獵、參軍和打仗了,因此加皮弁的同時要佩劍。先秦但凡是貴族,都佩有一把劍。貴族和平民的區別,就看有沒有佩劍。比如作為沒落貴族的韓信,雖然非常貧窮,甚至已經沒有飯吃了,但劍還是要帶在身上的,也因此才有人要挑釁他。劍是身份的象征,劍在古代兵器當中是最高貴的,其次是刀。后代人向往的先秦士人的風范,就是一襲長衫,一卷詩書,一把佩劍,書劍恩仇。士有一把劍,然后開始上學學習,習六藝,文武雙全,講究修養,講究禮儀,講究風度等,這個風范一直延續到春秋。
戰爭中的貴族風范
我們看《左傳》,春秋時期即使打仗,都體現著貴族精神和貴族風范。因為在春秋時期參加戰斗的一定是貴族,最低的也是一個士。這個士因為要打仗,所以叫做“戰士”,現在所謂的“戰士”也是由此而來的。而平民和奴隸則參戰不作戰。那么平民和奴隸在戰爭中做什么呢?做的是扛行李、扛武器、喂馬、搭帳篷、做飯這些粗活。打仗那是貴族的事,是高貴的事,也是極其講究禮儀風范的。春秋的戰爭中有很多禮儀風范,大概體現在以下幾點:
第一,春秋早期、中期,戰爭的時間非常的短。最長為一天,短的時候也就是一個早上。早上太陽升起來以后,總帥命令炊事班先做飯,說我們今天要出去打仗,打完了回來吃。為什么這時候戰爭的時間會這么短呢?這其中除了文化的原因,還有技術的原因。春秋時期的戰爭是“車戰”,而不是“人戰”——貴族是坐在車上打仗的。每個戰士有一輛戰車,戰車前有一匹戰馬,戰士自己則手持著戈,站在戰車之上。擺好陣勢,待雙方都準備好,互打招呼之后,才宣布開戰。而且雙方的隊伍都要對齊,這樣一對一的將戰車開過去,因為馬是不會撞車的,它自己會躲開對方的戰車,兩個戰車交遇錯開的時候,雙方的戰士拿起戈進行一次交鋒,車就開過去了。待車開到前方,調轉車頭回來,再進行一次交鋒,這叫做一個回合。大概五六個回合之后,戰爭就基本結束了。為什么?因為車不行了。
第二,交戰地點一定要在國境線上,即封疆的地方,所以戰場也叫疆場。這個地方往往是野地。當時的“國”,是在城中間,四四方方的一個圍墻叫“城”,也叫“國”,旁邊是“郊”,再往外一點是“野”。打仗必須在野,所以叫野戰。下野、在野、野人的“野”,也都是這個意思。
第三,兩國在交兵前,首先要講明交戰的理由。比如齊桓公要攻打楚國,楚國的軍隊將營寨駐扎好之后,就派一個使節去問齊國:“君居北海,寡人居南海,唯是風馬牛不相及也。”“風”是春天雌性動物發情時發出的一種特殊氣味,隨風到處飄揚。那么楚國使節的這一段話怎么理解呢?“君居北海”就是君住在北邊(齊國的國土在山東淄博)。“寡人居南海”,“寡人”是諸侯的謙稱,即寡德之人。春秋時國際交往中國君與國君不能直接對話,這被認為是不禮貌的,所以必須由手下的人去代言,但說的時候要以國君的口氣說,所以使節說“寡人居南海”——寡人住在南邊。“風馬牛不相及”,意思是,就算我們兩國的牛馬雌雄相誘,也不至于超越邊界,形容齊楚相距很遠。你們齊國為何要打我們楚國?齊國的管仲就講述了一堆理由,兩國才開始交戰。而兩國交兵不能斬來使,就是說打仗時這個使節是不能殺的。
在打仗的過程中也有很多規矩,第一條是不鼓不成列。古代打仗是擊鼓進軍,敲鑼收兵。如果對方隊伍沒有布好陣勢,是不能敲鼓的,若趁機出兵則是小人之舉。第二條是不重傷。兩國的戰士擊鼓進軍之后,如果把對方戰士打傷了,就不能再打第二下,也就是說不能讓對方兩次受傷。那接下來戰爭怎么進行呢?受傷的回軍營療傷,勝利的坐下來休息。第三是不擒“二毛”。所謂“二毛”是有白頭發和黑頭發的,即不抓白頭發的老年人做俘虜。就算打敗了,也得讓其回家養老。第四,不逐北,就是不能追逃兵,“北”是敗北的意思。追也可以,只能追五十步,對方跑到第五十一步時就不能再追了。有句成語叫五十步笑百步。這句話出自《孟子》,原意是跑五十步也是逃兵,跑一百步也是逃兵,那么你這個逃兵有什么資格取笑那個逃兵呢?但是這個語境如果放在春秋時期是成立的,跑了五十步是安全的,還跑一百步干什么?春秋時,五十步可以笑一百步的。《左傳》中有這樣的記錄,晉國和楚國作戰,晉國敗了,楚國追擊,楚國發現晉國有一輛戰車不動了,負責追這輛車子的楚國戰士就停了下來,問晉國的戰士怎么了?晉國戰士說車子不動了。楚國的戰士說我幫你看看,然后告訴了晉國的戰士車子的毛病在哪里,晉國戰士調整了戰車之后,就將車開走了。楚國的戰士回到自己的車子上再去追。追了兩步,晉國戰士的車子又不走了。楚國的戰士就把自己的車又停下來,走過去問,怎么又不走了呢?晉國戰士說,車又壞了。楚國的戰士幫他把車修好,再次讓他逃跑,自己再上了戰車接著追。
春秋時,打仗只是爭得一個勝利者的地位,并非要將對方消滅。所以,春秋是一個貴族的時代,它在處理國際關系時,甚至在戰爭中,也是很具風度,講求禮儀的。
到了戰國則完全不一樣了,所以春秋和戰國要分開看待。戰國時,半獨立主權國家變成了完全獨立的主權國家。沒有天子了,小國也被兼并了,剩下的都是大國,即所謂的“戰國七雄”。所以這時的國際關系也變了。因為各國諸侯都想使自己的國家強大起來,至少不被其他國家吞并,于是開始大量地使用士,所以戰國就成了一個養士的時代。戰國的特點,是戰爭不斷,人民生活極其痛苦,戰爭也不再像春秋時那樣彬彬有禮,戰國的戰爭很殘酷。古書記載,秦趙長平之戰,秦一次性坑殺四十萬人。雖然古人喜歡用文學性的語言來統計數字,比如赤壁之戰時,曹操攻打孫權,曹操給孫權下一個戰表,“今治水軍八十萬眾,方與將軍會獵于吳”。其實并沒有八十萬的軍隊,從北方帶過來的軍隊是十五六萬,晉州投降的大概是八萬,加起來全軍二十五六萬,且二十五六萬是水軍加步兵。但是長平之戰就算有五萬人被活埋,那也是非常恐怖和殘酷的。這個時候禮崩樂壞,天下大亂,國家向何處去?誰來回答?——士。因此從春秋晚期開始到戰國,出現了很多了不起的士,他們就是先秦諸子。
獨立之人格,自由之思想
先秦諸子都是士的代表。儒家是文士的代表,墨家是武士的代表,道家是隱士的代表,法家是謀士的代表。或者說儒家是文士的哲學,墨家是武士的哲學,道家是隱士的哲學,法家是謀士的哲學。諸子出謀劃策,保駕護航,游走于世界各國。從孔子周游列國開始,其他的士也都是在各國之間游走,表明自己的政治主張。我在前面說過,天子有天下,諸侯有國,大夫有家,士則一無所有。當然早期的士有田。但這個田,士并沒有產權,只是吃這一塊田的賦稅,后來士連田也沒有了。沒有不動產靠什么謀生?就得學本事,要么學文藝,要么學武藝,最好文武雙全,當然也包括道德修養,這叫修身。修好了,就可以幫大夫打理他的家,這叫“齊家”;幫諸侯打理他的國,叫“治國”;幫天子打理他的天下,叫“平天下”。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修齊治平,春秋時的士一般就是這么做的。
到了戰國,士的地位開始變得特別高。戰國時,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但士很受尊重。各國諸侯都招賢納士,所以士的日子很好過。比如孟子到魏國見梁惠王,到齊國見齊宣王,孟子質問兩位王對國家的治理不當,導致餓殍四野,梁惠王、齊宣王雖不接受孟子的政治主張,但還得供養著他,不能對他表現任何不滿。齊宣王有一天想召見孟子,便派一個使節去請孟子。使節說:先生,我們的大王非常想見您,想聽您的教誨,但我們的大王今天生病了,不能吹風,不知道先生能否到王宮去見他。孟子本來是要去見他的,一聽這話就說我也生病了!《孟子》中有一句話就是“說大人則藐之,無視其巍巍然。”可見當時士的地位之高。
戰國四君子,齊有孟嘗君,魏有信陵君,趙有平原君,楚有春申君,每人養士三千。當時有一個士叫馮驩,穿著草鞋,佩著劍就去見孟嘗君。孟嘗君客客氣氣地說:先生不遠千里而來,有什么要教導田文的嗎?自稱田文,這是身為貴族的一種謙虛說法。可馮驩直說他什么都不會,就聽說孟嘗君這兒吃飯不要錢。孟嘗君仍表示歡迎,并安排其住在傳舍中;過了幾日,孟嘗君問,馮先生住得還滿意嗎?門人說馮先生不滿意,每天晚上拿著劍唱歌曰:“長鋏歸來乎,食無魚!”孟嘗君又將他安排到幸舍中,說那里有魚吃。幾日后再問門人,門人說,馮先生還是不滿意,他唱“長鋏歸來乎,出無輿!”于是又給馮驩換了代舍,出入有車。但馮驩又唱:“長鋏歸來乎,無以為家!”孟嘗君雖然很不高興,但卻沒有表現自己的不滿。
但士是很有風骨,有精神的。孟嘗君養士三千,每天都在其家中吃飯,其中的一個士被安排在角落里,因為沒有燈,看不見自己吃的東西,他誤以為自己吃的肯定沒有其他的士吃得好,這是有意讓他看不清楚。于是他站起來宣布絕食表示抗議。孟嘗君端著自己的盤子走過去說,這是我吃的。這個士一看孟嘗君吃的跟自己的一模一樣,并沒有歧視自己,于是謝罪自殺了。所以先秦的貴族就是這樣的,有風骨,有精神,所謂“士可殺不可辱”,刑不上大夫,禮不下庶人,意思就是刑法不能加在大夫身上,士這些貴族一旦發現自己錯了就自裁,他們不會選擇受審、上刑場,士認為上刑場是受到了侮辱。所以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
也正是由于這樣的原因,士有自由的身份,獨立的人格,因此更能夠自由地思考問題。諸侯以國為己任,大夫以家為己任,士因為不是哪一個國家的,而是天下的,所以胸懷天下,以天下為己任。以天下為己任,這是士的一個很重要的特點。所以士可以周游列國,包括孔子。孔子的愛國主義表現在一個小細節上,當他離開其他國家時并無留戀,可當他離開魯國時,“一步三回頭”。所以,士是胸懷天下的人,是對自己負責的人,是有風骨的人。唯其如此,在他們中間才能產生出最優秀的思想家,那就是先秦諸子。先秦諸子是中國文化史上最優秀的思想家,誕生先秦諸子的春秋戰國是我們民族思想文化史上的一個黃金時代。至于他們留下什么遺產,諸位如果有興趣,介紹你們讀兩本書,一本是我寫的《先秦諸子百家爭鳴》,第二本也是我寫的《我山之石》。《我山之石》更為簡潔,明快,《先秦諸子百家爭鳴》更為翔實,想吃快餐的讀《我山之石》,想做學問的讀《先秦諸子百家爭鳴》。
這就是我今天要講的內容——先秦的“士”。
(本文為易中天先生于5月23日在國際關系學院的演講,感謝易中天先生的惠寄,全文發表時有刪節,題目為編者加)
易中天 2012-06-28 10:47:11
稱謂:
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