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戲曲之京劇

>>>  探索博大精妙的傳統文明  >>> 簡體     傳統

京劇,又稱“皮黃”,由“西皮”和“二黃”兩種基本腔調組成它的音樂素材,也兼唱一些地方小曲調和昆曲曲牌。它形成于北京,時間是在1840年前后,盛行于20世紀三、四十年代,時有“國劇”之稱。現在它仍是具有全國影響的大劇種。它的行當全面、表演成熟、氣勢宏美,是近代中國漢族戲曲的代表。京劇是中國的“國粹”,已有200年歷史之源。

一、表現手法

唱、念、做、打是京劇表演的四種藝術手段法,也是京劇表演的四項基本功。“唱”指演唱,“念”指具有音樂性的念白,二者相輔相成,構成歌舞化的京劇表演藝術兩大要素之一的 “歌”;“做”指舞蹈化的形體動作,“打”指武打和翻跌的技藝,二者相互結合,構成歌舞化的京劇表演藝術兩大要素之一的“舞”。

  戲曲演員從小就從這四個方面進行訓練培養的,雖然有的演員擅長唱功(唱功老生),有的行當以做功(花旦)為主,有的以武打為主(武凈)。但是要求每一個演員必須有過硬的唱、念、做、打四種基本功,才能充分發揮作為歌舞劇的戲曲藝術表演的功能。更好的表現和刻畫戲中的各種人物。

二、京劇行當

京劇角色的行當劃分比較嚴格,早期分為武行、流行(龍套)七行,以后歸為生、旦、凈、丑四大行,每一種行當內又有細致的進一步分工。“生”是除了花臉以及丑角以外的男性角色的統稱,又分老生(須生)、小生武生娃娃生。“旦”是女性角色的統稱,內部又分為正旦、花旦、閨門旦武旦老旦彩旦(揺旦)刀馬旦。“凈”,俗稱花臉,大多是扮演性格、品質或相貌上有些特異的男性人物,化妝用臉譜,音色洪亮,風格粗獷。“凈”又分為以唱工為主的大花臉,如包拯;以做工為主的二花臉,如曹操。“丑”,扮演喜劇角色,因在鼻梁上抹一小塊白粉,俗稱小花臉。

三、京劇臉譜

  

 在人的臉上涂上某種顏色以象征這個人的性格和特質,角色和命運,是京劇的一大特點,可以幫助理解劇情。簡單地講,紅臉含有褒義,代表忠勇;黑臉為中性,代表猛智;藍臉和綠臉也為中性,代表草莽英雄;黃臉和白臉含貶義,代表兇詐兇惡;金臉和銀臉是神秘,代表神妖。臉譜起源于上古時期的宗教和舞蹈面具,今天許多地方戲中都保留了這種傳統。

 

 

四、京劇板式

京劇的板式是指:唱腔的板眼結構形式。通常有四類:一眼版,三眼版,無眼板,散板。在各種聲腔中,原板是變化的基礎。除原板外,還有慢板、快三眼,尋板,散板,流水板等。

 

五、藝術特色

  

京劇耐人尋味,韻味醇厚。京劇舞臺藝術在文學表演音樂、唱腔、鑼鼓化妝臉譜等各個 方面,通過無數藝人的長期舞臺實踐,構成了一套互相制約、相得益彰的格律化和規范化的程式。它作為創造舞臺形象的藝術手段是十分豐富的,而用法又是十分嚴格的。不能駕馭這些程式,就無法完成京劇舞臺藝術的創造。由于京劇在形成之初,便進入了宮廷,使它的發育成長不同于地方劇種。要求它所要表現的生活領域更寬,所要塑造的人物類型更多,對它的技藝的全面性、完整性也要求得更嚴,對它創造舞臺形象的美學要求也更高。當然,同時也相應地使它的民間鄉土氣息減弱,純樸、粗獷的風格特色相對淡薄。因而,它的表演藝術更趨于虛實結合的表現手法,最大限度地超脫了舞臺空間和時間的限制,以達到“以形傳神,形神兼備”的藝術境界。表演上要求精致細膩,處處入戲;唱腔上要求悠揚委婉,聲情并茂;武戲則不以火爆勇猛取勝,而以“武戲文唱”見佳。20世紀的第一個50年,是中國京劇的鼎盛時期,著名的“四大名旦”、前后“四大須生”都產生于這個時期。但是,很多京劇名家也都凋謝于這個時期,后人欣賞他們的藝術,只能靠他們當時留下的一大批老唱片。當時有名的演員,大都在高亭、百代、蓓開、勝利等唱片公司灌有唱片傳世,種類繁多。但是,隨著時間的流逝和技術的進步,這些老唱片也漸至于湮滅,大部分變得不可考了,為后人欣賞、學習前輩名家的藝術帶來了極大的困難。從上個世紀末開始,先后有中國唱片等公司把一部分老唱片翻錄在磁帶或者其他介質上出版,但一直未系統整理,翻錄過的內容也大多市面無售。不過,網絡和數字技術的發展也給老唱片愛好者帶來了希望,使全面老唱片整理成為可能。

 

六、歷史地位

 

  

京劇的主體在中國文化整體中更偏于民間文化或曰底層文化,即使它因滿清帝后及八旗王公 青睞有加而迅速繁榮,也不足以改變美學上的這一特質。當然,恰因基于民間趣味的京劇從清末直到整個20世紀獲得了此前所有民間藝術從未有過的地位,它也從藝術本體的層面,最大限度地擴展了民間文化與美學的影響,提升了民間趣味在中國文化傳統中的地位。

 

 

 

中國戲曲之越劇

越劇是中國漢族五大戲曲種類之一,是目前中國第二大劇種。越劇長于抒情,以唱為主,聲腔清悠婉麗優美動聽,表演真切動人,極具江南靈秀之氣;多以“才子佳人”題材的戲為主,藝術流派紛呈。主要流行于浙江、上海、江蘇、福建等江南地區,鼎盛時期除西藏、廣東、廣西等少數省、自治區外,全國都有專業劇團存在,據初步統計,約有280多個,業余劇團更有成千上萬,不勝統計。在海外亦有很高的聲譽和廣泛的群眾基礎,當為流傳最廣之地方劇種。2006年5月20日經國務院批準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一、歷史沿革

  越劇誕生于1906年,時稱“小歌班”。其前身是浙江嵊縣一帶流行的說唱藝術——落地唱書。藝人基本上是半農半藝的男性農民,曲調沿用唱書時的〔呤哦調〕,以人聲幫腔,無絲弦伴奏,劇目多民間小戲,在浙東鄉鎮演出。

  1917年5月13日,小歌班初進上海,在學習紹興大班和京劇的表演技巧后,藝術有所提高,1919年小歌班始在上海立足。

  1920年,時為“小歌班”的升平歌舞臺老板周麟趾,從嵊縣請來民間音樂組織“戲客班”的3位樂師組成越劇史上第一支專業伴奏樂隊。

  1920年起,小歌班集中較知名的演員編演新劇目,如《梁祝》《碧玉簪》《孟麗君》等。這些劇目適應了“五四運動”后爭取女權和男女平等思潮的興起,受觀眾歡迎。

1921年9月至1922年,男班藝人相繼將劇種改稱“紹興文戲”,吸收京劇、紹劇的表演程式,向古裝大戲發展。

1923年7月,嵊縣籍商人王金水請男班藝人金榮水回鄉辦第一個女班,招收13歲以下的女孩二十余人。翌年1月14日,該女班在上海升平歌舞臺演出,稱“髦兒小歌班”。

  1925年9月17日上海《新聞報》演出廣告中首以“越劇”稱之。

  1928年1月起,女班蜂擁來滬。至1941年下半年增至36個。女子越劇的著名演員幾乎都薈萃于上海。報紙評論稱“上海的女子越劇風靡一時,到近來竟有凌駕一切之勢”。而男班由于演員后繼無人,最終被女班取代。

  1929年,嵊縣辦第二個女班,之后續有舉辦。1931年底開始,一些女演員如王杏花、陳苗仙、呂福珠以及“東安舞臺”、“四季春班”等先后來滬,但仍為男女混合演出。

  女子越劇在上海立足后,為適應環境和觀眾需求,以姚水娟為代表的一批越劇從業者進行了變革,稱為“改良文戲”。各劇團、班社競相編演新劇目。

 

二、越劇團體

20世紀20年代后期至30年代前期,是紹興文戲男班在上海的鼎盛時期。40年代,為女子越劇的興盛期,在滬演出的劇團已有30多個。50年代初期,越劇團體到越劇工會登記的劇團曾達60多個。1956年社會主義改造運動時,相關團體合并或取消,在上海市文化局登記的越劇團有48個。50年代后期至60年代初,在進一步的支外和調整后尚剩下11個演出團。1958年,江蘇省部分縣劃歸上海市后,松江、南匯、川沙、奉賢4縣各有1個越劇團,崇明縣有2個越劇團。“文化大革命”期間,區、縣劇團紛紛解體,上海越劇院亦遭破壞。1978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后,部分越劇院、團開始恢復和重建。80年代,除上海越劇院擁有3個演出團外,靜安、盧灣、虹口3個區各建立了一個越劇團;松江、南匯、崇明等縣的越劇團亦恢復了演出。60年代“文化大革命”前,浙江有云和越劇團等專業越劇團76個,除西藏、廣東、廣西等少數省、自治區外,全國都有專業劇團存在,據初步統計,約有280多個。業余劇團更有成千上萬,不勝統計。80年代中期后,在浙江尚有28個。國營專業劇團僅存35個左右。

三、唱腔基礎

  1942年10月著名越劇表演藝術家袁雪芬對傳統越劇進了全面的改革,稱為“新越劇”。新越劇改變了以往“小歌班”明快、跳躍的主腔“四工腔”,一變為哀婉舒緩的唱腔曲調,即“尺調腔”和“弦下腔”,把越劇唱腔藝術推進到一個新的階段。越劇的所有流派都是在“尺調腔”和“弦下腔”的基礎上發展并豐富起來的。后來這兩種曲調成為越劇的主腔,并在此基礎上,逐漸形成了各自的流派唱腔。二胡,主要伴奏樂器,一人為主胡,二到三人為二胡。

四、藝術特色

  越劇流派唱腔由曲調和唱法兩大部分組成,在曲調的組織上,各派都有與眾不同的手法和技巧,通過旋律、節奏以及板眼的變化,形成各自的基本風格。特別是起調,落調,句間、句尾的拖腔,以及旋律上不斷反復、變化的特征樂匯和慣用音調等,更是體現各流派唱腔藝術特點的核心和關鍵。在演唱方法上,則大都集中在唱字、唱聲、唱情等方面顯示自己的獨特個性,通過發聲、音色以及潤腔裝飾的變化,形成不同的韻味美。有些細微之處,還包括著不少為曲譜難以包容,也無法詳盡記錄的特殊演唱形態,卻更能體現各流派唱腔的不同色彩。[5]

五、流派形成

  1960年5月,上海越劇院作曲項管森于寫《越劇唱腔研究》一稿,稿中對袁雪芬、范瑞娟、傅全香、徐玉蘭、戚雅仙、陸錦花等6人(尹桂芳已調去福建而未列入)的唱腔特點作了分析,稱之為“流派”。1962年4月,該稿被上海戲劇學院戲文系定為“戲曲音樂講義”油印成冊,并在同行中流傳。之后浙江越劇團周大風則將袁雪芬、范瑣娟、傅全香、徐玉蘭、尹掛芳、戚雅仙等6人的唱腔,作了更為深入的研究和論述,寫成《越劇流派唱腔》一稿,油印成冊,后在1981年,由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6]

  1964年,浙江的戲曲音樂專家----賀仁忠,蘆炳容,周大風,陳獻玉等,根據浙江著名演員自己獨有的,又明顯區于[上海六大流派]的唱腔風格,對外公布----浙江省有四大女小生越劇流派。即陳佩卿派。毛佩卿派。金寶花派。高愛娟派。以及周大風創立的,浙派越劇男女合演中基本男調。[7]

  越劇流派一向有所爭議,有觀點認為浙江陳、毛、金、高及周大風創立的男調并不能成派,亦有觀點認為周寶奎,竺水招,徐天紅,吳小樓,商芳臣,屠笑飛,張小巧,孟莉英等人,雖有特色風格唱腔,但還未達成流派的火候。

六、生角流派

   尹派:由尹桂芳創立。工小生。她的表演樸實而不呆板,聰穎但不輕佻,瀟灑而不漂浮,吐字清晰而別有風味。尹派的特點深沉雋永,纏綿柔和。流派傳人:筱桂芳、尹瑞芳邢桂芬尹小芳茅威濤趙志剛蕭雅王君安陳麗宇王一敏王清齊春雷張琳等。

  徐派:由徐玉蘭創立。工小生。她吸收了紹劇粗獷悲壯的特點,京劇剛健、堅實的技巧,又融合了越劇早期小生唱腔中樸實、淳厚的因素,形成了自己華彩俊逸,灑脫流暢,奔放高亢,感情熾熱,曲調大起大落,跌宕明顯的特點。流派傳人:金美芳劉覺汪秀月錢惠麗邵雁陳娜君鄭國鳳張小君周偉君劉志霞楊婷娜

  范派:由范瑞娟創立。工小生。范瑞娟戲路較寬,她的嗓音實、聲宏亮、中氣足、音域寬、演唱追求剛勁的男性美。她是“弦下腔”的創始人之一。范派的特點是樸素大方,咬字堅實,旋律起伏多變,帶男性氣質,陽剛之美。流派傳人:丁賽君陳琦邵文娟史濟華陳雪萍江瑤章瑞虹韓婷婷孟科娟方雪雯吳鳳花章青青王柔桑徐銘、筱明珠。

  竺派:由竺水招創立。主工小生。其表演細膩嫵媚,清新脫俗,唱腔甜潤而柔糯,尤為突出的是她的戲路寬廣,花旦、青衣、小旦、小生(主)、老生乃至老旦等行當都能應付自如,加上扮相俊美,遂被觀眾喻為“越劇西施”。 代表劇目有:《柳毅傳書》、《三看御妹》、《莫愁女》等。流派傳人:夏雯君竺小招、孫婷涯、孫靜殷瑞芬

  陸派:由陸錦花創立。她擅長扮演儒生、窮生、巾生。他的演唱不尚華麗、不喜雕琢、樸實清麗、自然流暢。流派傳人:曹銀娣許杰黃慧廖琪瑛夏賽麗張宇峰徐標新裘巧芳等。

  畢派:由畢春芳創立。畢春芳擅長演喜劇,她發聲清脆且富有彈性,音域較寬,善于唱法的變化來塑造人物形象,她吸收了范派和尹派的唱腔精華,袁派的表演技巧,融會貫通自成一格。流派傳人:楊文蔚丁小蛙丁蓮芳孫建紅、畢繼芳、徐寧生、阮建絨李曉旭楊童華徐文芳戚小紅等。

  張派:由張桂鳳創立。工老生。其表演真切,善于刻劃人物性格見長;其唱腔剛勁挺拔,頓挫分明,聲情并茂。代表劇目:《二堂放子》、《九斤姑娘》。

  徐派:由徐天紅創立。工老生。唱腔吸收紹劇頓挫跌宕,高亢昂揚的風格。嗓音高亢,吐字注重噴口功夫。發聲運用顫音、鼻腔和頭腔的共鳴,被稱為“抖抖腔”。代表劇目:《紅樓夢》、《二堂放子》,《明月重圓夜》等。流派傳人:金燁等。

  吳派:由吳小樓創立。工老生。表演蒼勁凝重,激昂舒展,富有激情,嗓音寬厚宏亮,中低音音質飽滿,善于塑造各類性格迥異的人物形象。代表劇目:《情探》等。流派傳人:楊同時金紅陳琴湘等。

  商派:由商芳臣創立。工老生。商芳臣早年與邢竹琴、竺素娥、趙瑞花、姚水娟等人合作。在原有的老生唱腔基礎上嘗試改革,借鑒紹興大班中的尺調,融合到越劇的四工調中,唱腔高亢遒勁,清峻壯美,形成了獨具特色的老生唱腔。代表劇目:《柳毅傳書》等。流派傳人:胡國美等。

  陳派:由陳佩卿創立。工小生。唱腔旋律一般多在中低音進行,又具往高音沖擊的力度,在作曲家盧炳容的協助配合下,形成流派。代表劇目:《張羽煮海》、《孔雀東南飛》等。流派傳人:鐘寶珍。

  毛派:由毛佩卿創立。工小生。做工瀟灑,吐字清晰,唱腔富有韻味,有意識地將紹劇的唱腔融入越劇唱腔中,使觀眾感到耳目一新。代表劇目:《李闖王》、《祥林嫂》、《闖宮》等。

  金派:由金寶花創立。工小生。代表劇目:《庵堂認母》、《西廂記》、《胭脂》等。

  高派:由高愛娟創立。工小生。據受損的嗓音條件獨辟蹊徑,從20世紀60年代始逐步形成適應自己嗓音條件跌宕有致的唱腔特色。代表劇目:《荊釵記》、《周仁獻嫂》、《楊宗保》、《左維明》等。

旦角流派

  袁派:由袁雪芬創立。工花旦。在越劇唱腔藝術發展史上,袁雪芬是個重要的代表人物。袁雪芬創立的“袁派”對越劇旦角唱腔的發展、提高和里派的形成有著深遠的影響。袁派唱腔的風格是質樸平易,委婉細膩,深沉含蓄,韻味醇厚,聲情并茂。流派傳人:筱水招朱東韻陶琪華怡青方亞芬李沛婕、陳慧迪、徐瓊、徐曉飛等。

  傅派:由傅全香創立。工花旦。其主要特點是唱腔俏麗多變,跌宕婉轉,富有表現力,表演充沛,細膩有神,有感人以形、動之以情的魅力。傅派是越劇花旦唱腔中的重要流派。流派傳人:薛鶯張金月胡佩娣張臘嬌洪芬飛陳嵐何英陳穎陳飛顏佳陳藝裘丹莉董鑒鴻、盛舒揚等。

  王派:由王文娟創立。工花旦。她以善于表演人物神態、傳達內心感情著稱。王文娟博采眾長,追求創新,逐步形成了自然流暢、平易質樸、情意真切的風格。流派傳人:錢愛玉周云娟舒錦霞單仰萍洪瑛俞建華何炯華王志萍李敏陳曉紅、王桂萍、陳萍宓永仙夏藝奕等。

  戚派:由戚雅仙創立。工花旦。特點是感情真摯濃厚,曲調樸實,花腔不多,但組織嚴密,節奏鮮明,音型簡練并經變化反復出現,形成給人印象深刻的特征。流派傳人:朱祝芬周雅琴傅幸文王杭娟、王毓梅、朱藺余福英鄒紅金靜周美姣徐潔明錢麗文戚繼仙等。

  呂派:由呂瑞英創立。工花旦。是越劇流派中最年輕的流派(各流派中創派時間最遲)。呂瑞英的唱腔在質樸細膩、委婉深沉的袁派基礎上,增加了其絢麗多彩、雍容花俏的唱腔。她的唱腔樂感強,有越劇界“抒情女高音”的美譽。代表劇目有:《打金枝》、《西廂記》、《花中君子》,《穆桂英》等。流派傳人:孫智君陳輝玲吳素英黃依群趙海英張詠梅等。

  金派:由金采風創立。工花旦。金采風師承袁雪芬,并吸收施銀花、范瑞娟、傅全香各家精華,高雅得體。她擅演大家閨秀,唱腔婉轉回蕩,吐字清晰,運氣自然、富于韻味。流派傳人:謝群英黃美菊裘錦媛樊婷婷等。

  張派:由張云霞創立。工花旦。其唱腔的主要特點是:曲調細膩婉轉,深情意濃;音色柔和甜潤,韻味足。流派傳人:薛桂珍袁小云楊學梅何賽飛等。

  周派:由周寶奎創立。工老旦。周寶奎有“老旦王”之稱。唱腔質樸真切,塑造人物性格身份各異。戲路較寬。演技老到,塑造人物生動,能根據各種人物性格設計唱腔,使人物形象在唱腔中得以生動體現。代表劇目:《碧玉簪》中的婆婆,《紅樓夢》中的賈母等。流派傳人:俞會珍王鏵麗周燕兒等。

  


網載 2012-07-27 21:11:14

[新一篇] 高麗王朝:靠女人保留下來的帝國

[舊一篇] 泰戈爾簡介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