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關閱讀 |
>>> 文章華國詩禮傳家—精彩書評選 >>> | 簡體 傳統 |
《大江大海1949》是臺灣作家龍應臺于2009年8月出版的著作,該書從文學的角度,細訴1949年國共內戰的相關歷史。作者龍應臺經過十年醞釀、耗時400天,走過長春、南京、沈陽,臺灣的馬祖、臺東、屏東等地,拜訪了許多國共內戰的幸存者。
2009年9月18日,龍應臺在香港大學舉辦新書發布會。她表示,她發表本書的目的不是為了控訴,也不是為了譴責,而是為了「向所有被時代踐踏、侮辱、傷害的人致敬。」她說,她希望這本書可以達到三個目的:第一,紀念千千萬萬個為了「一將功成」而死去的「萬骨枯」。第二,她要通過這本書向與她母親一樣歷盡艱辛的一代幸存者說一聲謝謝。最后希望對這段歷史沒興趣的年輕人了解歷史,避免歷史重演。
龍應臺 出生在高雄大寮鄉,讀過的小學有: 新竹東門國小、高雄鹽埕國小、苗栗苑里國小。 童年在臺灣中南部農村度過,少女時代在高雄茄萣的海邊漁村度過。
「龍應臺」不是筆名,是真名;父親姓龍,母親姓應,她是離亂中第一個出生在臺灣的孩子。留學美國九年,旅居歐洲十三年,在臺北做公務員四年,以香港為寫作基地快滿七年。 她今天還歪頭在想:到底要在哪里種下一株會開大朵黃花的絲瓜。女,祖籍湖南衡東,父親姓龍,母親姓應,出生在臺灣,所以叫龍應臺。
1974年畢業于成功大學外文系,后赴美深造,攻讀英美文學; 1982年獲得堪薩斯州立大學英文系博士學位后,一度在紐約市立大學及梅西大學外文系任副教授; 1983年回臺灣,先在“中央大學”外文系任副教授,后去淡江大學外國文學所任研究員; 1984年出版《龍應臺評小說》上市即告罄,多次再版,余光中稱之為“龍卷風”;1985年以來,她在臺灣《中國時報》等報刊發表大量雜文,小說評論,掀起軒然大波,成為知名度極高的報紙專欄作家,以專欄文章結集的《野火集》,印行100版,銷售20萬冊,風靡臺灣,是80年代對臺灣社會發生巨大影響的一本書; 1986年至1988年龍應臺因家庭因素旅居瑞士,專心育兒; 1988年遷居德國,開始在海德堡大學漢學系任教,開臺灣文學課程,每年導演學生戲劇,并為《法蘭克福匯報》撰寫專欄;
1988年底,作為第一個臺灣女記者,應蘇聯政府邀請,赴莫斯科訪問了十天; 1996年以后龍應臺不斷在歐洲報刊上發表作品,對歐洲讀者呈現一個中國知識分子的見解,頗受注目; 自1995年起,龍應臺在上海《文匯報》“筆會”副刊寫“龍應臺專欄”。與大陸讀者及文化人的接觸,使她開始更認真地關心大陸的文化發展。受臺北市市長馬英九之邀; 1999-2003年龍應臺出任臺北市文化局局長; 2008年在香港大學教授任上獲評為“孔梁巧玲杰出人文學者”。 2010年8月1日龍應臺在北京大學百周年紀念講堂發表題為《文明的力量:從鄉愁到美麗島》的演說,闡述她的“中國夢”。她認為“禮義廉恥國之四維”、“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構成了臺灣社會價值觀的基座,而且永遠不會改變。她強調,這是臺灣人的夢,是可以與所有中國人共同擁有的夢,也就是兩岸人民基本的價值觀。
龍應臺 2012-08-16 15:33:10
稱謂:
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