跪拜禮的起源與改變

>>>  探索博大精妙的傳統文明  >>> 簡體     傳統

跪拜禮是中國古代最主要的禮節之一,不僅中國古代如此,亞洲大多數國家都如此。按照現代人的習慣,除非在特殊的場合,如今幾乎沒有人愿意再行跪拜禮。跪拜禮對于今天的人們來說,一是不方便,二是在心理上不太接受。但是,如果理解了古代社會跪拜禮的起源,我們就會發現,跪拜禮是當時生活習慣下最方便、最簡捷的禮儀方式,沒有屈辱的意思。

跪拜禮的起源,與古代人的起居方式有關。中國古代最早是沒有凳子、椅子的,當然連桌子也沒有,只有很矮的“幾”。留存到今天,還有茶幾之類,大都很矮。“桌”字最早寫作“卓”,就是高的“幾”,有鶴立雞群的意思。桌子與凳子、椅子等家具差不多時間出現。在此之前,中國人和亞洲很多民族一樣,長期習慣坐在地上,每個人都坐在一個席子上,不像今天,席子專門指涼席。至今在日本、韓國等國家還能看到席地而坐的古老習慣。

席地而坐一般有兩種方式,一是雙腿放在前面的盤腿而坐。在古代社會,坐下時雙腿放在前面卻不盤起來,而是大大咧咧地伸開或張開,是非常不禮貌的舉止。史書中記錄某些不尊重他人的行為,就有專門描寫席地坐時大伸腿的情形,例如秦始皇、劉邦等,都有這種情況。席地而坐的另一種方式是跪坐,也就是臀部坐在自己的雙腳后跟上。

理解了古人的這種起居方式,就很容易懂得跪拜禮為什么會產生。正常跪坐的時候,雙手一般是放在膝蓋上。在這種坐姿下,如果要行跪拜禮,只要身子稍往前傾,雙手放到地上或席上就行了。因此,對于跪坐習慣來說,跪拜禮是一種十分方便的禮節。當所有人都是跪坐的時候,向對方行跪拜禮并沒有多少高低的區別。那時候,君王要顯得地位高,只是有一個自己專用的平臺。這種地位高的人跪坐在平臺上的傳統,沿襲到后來,就變成宮殿要建在一個臺地上。比方說紫禁城的主要宮殿,都有一個高出平地的平臺。

凳子、椅子在中國出現的具體時間不容易明確,但至少在唐朝時期已經開始普及了。有專家指出,李白著名的詩句“床前明月光”中的“床”,并不是我們今天意義上的床,而是中國最早的凳子,而且是可以折疊的小凳子,今天北方人叫做“馬扎”。它的出現是因為唐朝有大量外國人進入中國,便給中國人帶來了坐凳子的習慣。隨著凳子、椅子的出現,桌子也出現了,家具的高度普遍升高,“幾”漸漸成為不太重要的家具,或者變成高腿的“幾”。

與席地而坐不同的是,古代社會有一部分民族長期采取懸足而坐的方式,也就是坐在凳子、椅子上。這兩種不同的坐姿習慣,其產生的原因往往與氣候有關。寒冷潮濕地區,席地而坐明顯不舒服。而在溫暖干燥的地區,席地而坐就很方便。因此,席地坐和懸足坐是由于自然環境條件造成的習慣,并沒有高下之分。順便說一下,發明地毯最早的目的原先就是為了方便席地而坐,今天的人們已經不管這些了。
但是,凳子、椅子在中國出現后,起居方式的徹底改變,并沒有改變長期形成的跪拜禮習慣,跪拜禮作為一種固定的禮節,依然被保留下來。不同的是,由于人們不再采取跪坐,跪拜禮就顯得不太方便了。時間長了,這種不方便也變成了禮節的一部分。向坐在椅凳上的人或者站著的人行跪拜禮,地位高低的差別就很明顯了。由此,跪拜禮的不平等性才真正出現。

歐洲人很早就是懸足而坐的,因此,他們沒有跪拜禮的習慣。面對君王等地位高的人,一定要顯示出不平等,大都只用單膝跪。所以,清朝某些迂腐的中國人會誤以為歐洲人膝蓋不能打彎,實際上是不了解不同起居方式造成的不同習慣。然而,習慣往往是文明的一部分,當歐洲文明開始主導世界的時候,跪拜禮似乎也變成了落后文明的野蠻行為。這種觀點是在“懸足坐”代替“席地坐”以后產生的,沒有真正懂得跪拜禮的起源。今天來看,人們已經普遍接受了“懸足坐”,因此,跪拜禮被大范圍淘汰也很正常。只有保留“席地坐”習慣的民族,依然會保留日常生活中跪拜禮,他們也沒有為此感到不平等、屈辱之類的文化含義。

文章來自: 百家手摘錄(www.posopo.com.cn


劉仰 2010-07-15 08:32:53

[新一篇] 內心敬畏才會有外在屈膝禮 "跪拜"及其文化傳承

[舊一篇] 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無奈在揚州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