藍博洲談臺灣社會民主化運動

>>>  深度觀察清末民初精神脈絡  >>> 簡體     傳統

他以小說進入臺灣文壇,但這二十多年的工作主要集中于臺灣歷史寫作,致力于揭露臺灣1950年代白色恐怖的采訪與寫作。

藍博洲像:李媛 繪

美麗島事件當晚游行

  藍博洲先生1960年出生,苗栗客家人,在輔仁大學就讀時,曾通過楊逵、陳映真等人觸及社會思潮,原本想從事小說創作的他,在搜羅資料時讀到“二二八”的相關文字,引發他尋訪上世紀五十年代被湮滅的臺灣史與臺灣人。他以小說進入臺灣文壇,但這二十多年的工作主要集中于臺灣歷史寫作,致力于揭露臺灣1950年代白色恐怖的采訪與寫作。他耗費大量時間,親身探訪1950年代白色恐怖歷史事件親歷者,從堆積如山、龐雜冗繁的資料中整理人物的命運線索,一步一腳印地建構起那些被歷史遺漏的片段,接連發表了《沉尸、流亡、二二八》、《幌馬車之歌》、《日據時期臺灣的學生運動,1913-1945年》、《白色恐怖》、《尋訪被湮滅的臺灣史與臺灣人》、《消失在歷史迷霧中的作家身影》等報告文學作品。通過歷史寫作,用歷史真相反駁“臺獨”派的歷史合法性。寫作之外同時拍攝相關的受難者電視紀錄片的制作。在調查寫作的同時,藍博洲還參與各種政治運動社會運動,甚至曾參選苗栗“立委”。

  石劍峰

  您是作家,但在過去一二十年,您的重要工作之一是推動、參與各類社會運動,甚至街頭政治。在您看來,影響1949年以來臺灣社會最重要的歷史事件是什么?

  藍博洲:我目前還是統一聯盟副主席,因為太多社會事務,影響了寫作,但我的本職工作還是寫作。這幾年我參與的最重要社會運動是對國民黨“白色恐怖”歷史的調查和平反。內戰的悲劇、1950年朝鮮戰爭及其冷戰格局,這些背景,決定了臺灣1950年代后的發展,以及長期與大陸分離。“臺獨”派要搞分離,但結果肯定是沒完沒了的糾纏,包括戰爭危險,這真是中華民族的悲哀,我相信中國人有智慧去解決這個問題。另外一方面,如果大陸了解島內的歷史、百姓的感受,也能比較好地做兩岸對話的工作。大陸對臺灣不了解,經常做錯一些事情,特別是經常會找錯聯系人,怎么對臺灣做統戰工作?比如文學上余光中,然后被“臺獨”派利用。

  其實臺灣在日據時期就開始有民主運動,只是中間被“白色恐怖”割斷了,但也綿延不絕反對國民黨獨裁,只是后來被民進黨接收。在日據時代,臺灣在反抗日本帝國主義的時候,就已經有現代民主的觀念。1895-1915年是二十年武裝抗日,后來終歸都不可能成功,殖民地臺灣的有識之士開始用現代意義的社會運動反抗日本,也就是所謂文化斗爭、議會斗爭和工人運動,這也是民主運動,只是對抗的對象不同而已。這個時期有民主、民族運動。1928年,臺灣共產黨成立,因為臺灣是日本殖民地,所以在組織上屬于日本共產黨支部,也屬于第三國際,但實質上的關系和日共沒有太多關系,反而和大陸的共產黨關系更為密切。1931年,日本發動“九一八”,對臺灣殖民地相對寬松的政策轉變為全面壓制,這個黑暗期一直持續到《開羅宣言》,臺灣反抗日本殖民運動就走向了光復運動,臺灣知道戰后它會回到祖國。1945年,臺灣回歸中國,但緊接著就是“二二八”。“二二八”讓一部分臺灣人的民族認同產生扭曲,有些人開始對國民黨及其代表的中國有一種反感的情緒。但還有部分人從對國民黨白色祖國的失望中,發現還有一個紅色祖國,很多重要的知識精英和學生在那個時候參加了地下黨。到了1949年,國民黨就開始抓人了,一直到1950年朝鮮戰爭爆發,美國重新支持蔣介石以后,他才敢全面肅清。而之前蔣介石只敢殺外省人。

  “白色恐怖”跟未來的兩岸統一是有關的。今天的“臺獨派”,也只有這個東西,在歷史解釋上跟統派作斗爭。“白色恐怖”指的是1949年到1954年那個時期,也是在那個時期所謂“中華民國”與美國簽訂協防條約,這也是兩岸長期分離的歷史原因之一,這個問題到現在還沒有解決。就島內來講,1950年代的白色恐怖,把臺灣日據時期以來的現代意義思想觀念運動,統統消滅。蔣介石一來,臺灣成為一片荒土。1949年后只要是留在中國大陸的作家學者,他們的書不能讀,臺灣以前的東西,也不能讀。所以1949年以后成長起來的人,除了那些所謂反動的材料和教條,很少有東西讀。到了白先勇、陳映真一代,他們開始反叛。他們英文比較好,開始讀西方的東西,同時他們也慢慢理解現代主義有問題,所以后來有了所謂鄉土文學的論戰。他們的反省影響了我們這一代,寫作要關心歷史和社會,要了解這塊土地以前發生過什么事情。對這段歷史,民進黨和“臺獨”派一直在制造一個說法,就是國民黨外來政權對臺灣本省人的迫害。這是似是而非,國民黨對人民的迫害不只有臺灣人,做歷史研究你就會知道,國民黨對所謂外省人的迫害更為嚴酷。

  但不少人會把“白色恐怖”與“二二八”混淆起來。

  藍博洲: “二二八”是政府與民眾的對立,真刀真槍地干,和“白色恐怖”是不一樣的,但很多人包括民進黨故意混淆了二者。“二二八”被大批的國民黨軍隊鎮壓下去之后,臺灣的政治氣氛頓時為一片白色恐怖所籠罩。那些為特務利用,參加“治安維持隊”的學生,首先遭到被屠殺的厄運。但光復初期臺灣學運在經歷了“二二八”后不得不暫時在校園里潛伏下來了,到了1949年春天,以臺大和師范學院學生為主的“學生愛國民主運動”,把光復以來的臺灣學運推到高峰。但緊接著,“白色恐怖”就來了,“白色恐怖”是思想上的反動和肅清,許多人什么都沒做就被國民黨殺了。民進黨為了“臺獨”,片面解釋歷史,脫離歷史,這樣只能把臺灣老百姓帶上死路一條。

  事實上,“二二八”之前的臺灣社會運動特別是學生運動始于1920年代,基本上,它是臺灣人民民族解放運動的一環。1921年10月成立的臺灣文化協會,其主要成員便是學生。以1922年2月爆發的臺北師范學校第一次騷擾事件為開端,日據下的臺灣學潮從此正式開始。“九一八”后,因為社會空間的壓縮,學運也暫時中止。而在這個時期,臺灣人民的抗日民族革命運動通過1930年的霧社事件而聯系了原住民的抗日運動,并得到中國大陸人民的支持,它不再只是臺灣一地人民反對日本殖民統治,而是納入中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并成為世界反法西斯統一戰線的一部分。

  除了“白色恐怖”,1949年以來的臺灣社會運動,大陸比較關注的還有臺灣的社會民主運動。

  藍博洲:1949年是白色恐怖,之后是1970年代的“保釣運動”。地上是“保釣運動”,地下也有很多小的政治組織反對國民黨,比如成功大學學生串聯,后來都關起來有判死刑。“保釣運動”從海外到島內,都有參與。再之后是“鄉土文學”論戰,是對“保釣運動”的延續。“鄉土文學”論戰影響了一批年輕知識分子,他們從西化轉向認同本土、鄉土。但“鄉土文學”論戰果實后來被國民黨瓦解,被民進黨利用。民進黨人并沒有參與“鄉土文學”論戰,因為這是要坐牢殺頭的,后來他們把“鄉土”扭轉為狹隘的地域性排他性本土。再后來就是1979年的美麗島事件,這其實是在美國的壓力下,國民黨在臺灣第一次公開審判政治犯。公開審判的結果是制造了一群政治明星包括陳水扁等,緊接著就成為民進黨的奪權運動,這不是真正意義上的民主運動。“美麗島”也成為民進黨后來執政的道德基礎,他們把臺灣民主運動的功勞都歸于這些“臺獨”派名下。

  

  在臺灣社會民主化運動進程中,自由派知識分子也起了非常大的作用。

  藍博洲:我不這樣認為,在我看來,自由主義知識分子主要是學者教授,他們站臺面的比較多,主要工作是聲明聯署,但做一線政治斗爭的工作都是基層人士。舉個例子,龍應臺《野火集》出來的時候,其實是國民黨開明派看到社會已經這樣,他們通過媒體支持這個論調。《野火集》里面的問題,大家早就都談過了,沒有新的東西,更沒有什么新的思想,但她就變成了名家,成為華人世界的代言人。殷海光他們的影響基本在知識界,他們當然也遭到國民黨迫害,但同時別忘了他們也反共。我年輕時候也讀他們的書,但影響不大。年輕時候受到李敖影響很大,給我一種勇氣敢于反抗專制,但再后來呢?他也沒有武器了,只有反抗而已。反抗的對象呢?他自己都不知道。臺灣社會的結構是什么?由哪些人組成臺灣社會?他的所謂不公平是如何組成的?自由派知識分子當時并沒有提供答案,他們拿的是西方標準,并不一定對社會現實有用。所以我后來更推崇陳映真,因為他對臺灣社會有分析。

  

  在臺灣民主化以后,臺灣的社會運動是不是也隨之衰弱了?

  藍博洲:這是在所難免的。臺灣在1990年代以前的各類蓬勃興起的社會運動基本上都是民主化運動,但后來各個陣線運動都被民進黨收割了,轉為民進黨政治資源。1986年民進黨成立,1987年解嚴,一直到陳水扁當選,臺灣民間的民主社會運動被收編。既然成為民進黨的工具,那么傳統的社會運動萎縮就不可避免。而且像陳映真、南方朔等人,基本上就是知識分子,不參與社會政治,所以在地方上并沒有所謂代言人,自然而然噤聲。只剩下零星個別的年輕的團體,我們老運動員也不能澆冷水,叫我們免費演講可以,但沒有那個勁,不像我們以前搞社會運動有一個很清楚的針對性。勞工運動都還有,但在兩岸政治和全球資本的現實下,難以運作。比如你對郭臺銘搞勞工運動,那他就把工廠遷到大陸去,這就馬上又成為一個兩岸議題。“臺獨”派就會馬上吵起來,說大陸收買臺灣資本家。所以臺灣的獨特性在于,目前的任何社會運動經常會歸結到“統獨”問題,這是最主要的矛盾。“統獨”矛盾不解決,很多朝野問題沒辦法解決。這個時候你就會清楚看臺灣問題。

  那些民間社會運動組織和個人被收編是不可避免的,因為他們不具有政治自主性,那么在國民黨和民進黨之外,是否還有第三方力量呢?這個第三方力量就是左翼傳統。臺灣大多數勞動階級的聲音和政治訴求團體,最后把政治訴求都寄托在民進黨的民粹主義上。為什么這樣?臺灣左翼傳統完全斷絕了,也就是白色恐怖時期,統統消滅,左翼徹底薄弱,只有陳映真他們維持了一點傳統,這樣的聲音在臺灣太弱小。只有這樣的聲音大了,才有真正的反對力量,因為兩黨在本質上并沒有區別,只是一個要“臺獨”,一個要“獨臺”而已。而且在臺灣的左翼運動中,內部也有分歧,有些人只談左不談“獨統”,像我們是既講左又談統,所以我們被說成北京的官府派,這是認識上不同。一般人甚至大陸的學者,對臺灣民主有一種不實際的期待和幻想。那個選舉就是金錢游戲。有一個財團支持我,我一定當選“立委”,但我也一定要為財團服務。陳水扁參選,誰來支持他?長榮集團。支持你干嘛?政治為經濟服務。但你堅持搞“臺獨”,而長榮要做兩岸航運,那肯定把你給拋棄。長榮一定是“臺獨”嗎?不見得。■


石劍峰 2013-03-27 14:50:30

[新一篇] 顧準:劍與火的思想者

[舊一篇] 曝馬英九所畫的中國地圖:驚呆14億國人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