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黃埔軍校 成績斐然,軍校史鑒

>>>  讀書—連接古今充實信仰  >>> 簡體     傳統

成績斐然,軍校史鑒(1)
  軍校生動活潑的政治思想教育,極大地提高了全體學生的政治覺悟,明確了革命軍人肩負的歷史使命,激發了他們學習軍事政治的熱情,因而,他們能夠在“每1小時吞下6小時的功課”。當時《廣東前敵通信》曾報道:軍校教導團的士兵,開始連什么是主義都不懂,入伍僅幾天工夫便曉得“革命是被壓迫的民眾對統治階級的反抗”,“革命軍必須代表被壓迫的民眾的利益”,“必須打倒帝國主義,打倒封建軍閥”等許多革命道理。
  黃埔軍校政治工作,碩果累累。具體反映在軍事斗爭中,是使軍校學生精神振奮,英勇善戰,戰績輝煌。在行軍作戰中,軍校師生提出:“不怕死,不怕窮,不怕凍,不怕熱,不怕痛,不怕饑,不怕疲,不怕遠,不怕重,不怕險”等“十不怕”的戰斗口號,充分顯示了革命的英雄主義氣概。在第一次討伐陳炯明的東征戰役中,同學們身先士卒,扒城先登,不知道什么生死。這種精神,正是平日政治教育的結果。
  1925年2月,黃埔學生參加第一次東征。淡水戰役時,校軍協同粵軍以2000人,就把固守淡水城4000余人的敵軍打敗,俘敵1000余人,第一次出征就取得了以少勝多的大捷。3月27日的《商報》記載說:“初出茅廬之黃埔學生軍教導團,尤出類拔萃,每攻必克,每攻必取。”“俄國加倫將軍在前敵目睹學生軍之奮不顧身,沖鋒陷陣,視死如歸之革命精神,謂比歐戰時德國少年軍尤超出幾倍。”10月,校軍參加第二次東征,在惠州戰役中,打得更是勇猛頑強。惠州地勢險要,設防堅固,而黃埔校軍發揚孫中山提出的“以一當百”的精神,依照“不怕死”、“不怕苦”的信條,和其他各軍的沖鋒隊一起,不到3天就拿下了惠州城。當時的外國報紙稱:像這樣的戰役“以協約國之兵力攻之,需兩星期。”惲代英曾評論說:“廣州之青年革命軍,令一切革命的青年誠心尊敬佩服,這為中國的前途開一新紀元。”
  軍校政治教育的結果,使軍校大部分學生都能明白中國如何受帝國主
  義列強及其工具即中國軍閥的壓迫,農工群眾如何痛苦,以及解除壓迫和痛苦的途徑,并在思想上確立了國家民族為重的正確意識與本身的重大責任。軍校有著愛民的嚴明軍紀,校軍“行軍所至不擾民間一草一木,老嫗
  1939年國民黨在南岳舉辦游擊干部訓練班,李默庵(前左五)、葉劍英(前左四)任正副教育長。
  婦孺,喜而擠歡。雞犬不驚,商市安定,入夜不入私家空房,則扎蓬營露宿,東江人民父老可謂民國以來,僅此聽見乃是真正革命軍,真正衛國保民之革命軍。”在行軍途中,校軍對人民的愛護,更是倍加感人。如第一次東征時,“我軍中有一女挑夫,因病不能前進,司財務者在前方,又無法遣回,某同志遂另雇挑夫一名,再將病者負于背上,儼于孝子負慈母。”正因為如此,革命軍深受民眾熱愛,深得民眾支持。如戰爭中革命軍有關“輸送、補給、通信、偵察等,亦獲助實多,甚至農工人揭竿相助。”1926年,革命軍北伐時,得到群眾擁護與幫助更大。如在湖南前線,農民革命武裝直接幫助革命軍殺敵,工人幫助革命軍運輸,郵差做革命軍的向導,使革命軍在后方有民眾實力的幫助,在前方而無后顧之憂,增加百倍地殺敵勇氣,并于最短期間,消滅了反動軍閥勢力吳佩孚、孫傳芳,取得了北伐的勝利,實現了孫中山多年未能實現的遺愿。
  黃埔軍校為國共兩黨培養了一大批將才,為以后人民軍隊的創建打下了干部基礎,為人民軍隊一些制度的建設提供了寶貴的經驗。軍校斐然的成績在國內及世界軍事史上,都是令人驚嘆的。那么,在政治教育方面,它的主要辦學經驗是什么呢?又給今天的軍校以怎樣的借鑒呢?本書綜合歸納為以下幾點:
  1.軍校成功的政治教育,是軍校學生快速成才,并為日后進軍高級領導層打下了牢固思想基礎的關鍵,也是軍校學生最終兩極分化的重要原因。
成績斐然,軍校史鑒(2)
  有識之士皆可看出,軍校政治教育是國共兩黨爭奪未來軍官、未來軍隊的“定音之錘”。在黃埔軍校里,以周恩來為代表的共產黨人和以蔣介石為代表的國民黨右派,對軍校政治教育的重要性都有深刻認識,用什么思想去教育學生,關系到未來的軍官成為為誰打仗、為誰流血的指揮員的大事。蔣介石一方面借助孫中山的三民主義旗幟,一方面又對學生強調盲目服從,宣傳“忠孝仁愛”,印發《曾胡治兵語錄》,供師生當教材學習。周恩來等共產黨人承認孫中山根據三大政策重新解釋的三民主義,是與中國共產黨最低綱領的政治原則基本相同的,團結國民黨左派,通過教授“社會發展史”、“政治經濟學”等課程,去闡述反帝反封建的任務,啟發學生的政治覺悟,使之成為堅強的革命軍人。對學生們來說,接受了哪一種政治教育,對其以后成長至關重要。歷史事實說明,這些學生中有的成了人民愛戴的將帥,有的成了反共反人民的急先鋒。
  2.學生組織是爭奪未來軍官的重要陣地。
  如“火星社”的建立,目的在于擴大革命影響。“青軍會”富有生氣的活動,大大擴展了中國共產黨在軍校、軍隊中的影響。國民黨右派也認識到了學生組織的重大作用,成立了“孫學會”。兩種組織代表了兩種思想、兩種勢力,由此決定了相當一部分學生在當時投入了哪個陣營,這就決定和影響了他們個人一生的發展道路。
  3.邀請社會名流作政治演講,對學生成才至關重要。
  紅軍大學教育長羅瑞卿軍校所邀之人,都是社會上一些在政治、理論等方面學有見樹的名流,學生通過他們這些站在時代最前沿的人,了解到了社會最新思潮的信息和動態,也就無疑使學生們站在了這些“巨人”的肩頭,比社會上一般人的眼光要遠一些,思想起點也就立于時代的巔峰,為畢業之后的實際工作拓寬了道路,奠定了代表時代最高水平的思想基礎,這無論是講馬克思主義,還是講“戴季陶主義”或是講孫文主義,都代表了各自階級的最高水平。這些名流們的講演,又促使了學生對自己肩負的歷史使命的認識,增強了時代責任感和自信心,對確立遠大志向和世界觀的形成都有著重要作用。學生對社會名流的仰慕,也調動了學生對政治教育學習的興趣,名流的學識、氣質、品格等,對軍校學生以后成才率之高也產生了重要影響。僅如中國人民解放軍在1955年授銜中,10位元帥中,陳毅、徐向前、林彪、聶榮臻、葉劍英5人都在黃埔軍校學習或工作,大將陳賡、羅瑞卿、許光達等都是黃埔軍校畢業生。上將周士第、陳明仁、宋時輪、陳伯鈞、陳奇涵、郭天民等都在黃埔軍校學習或工作。另有新中國建立之前已犧牲的眾多中共軍隊中的著名領導人也出自黃埔軍校,如蔡升熙、段德昌、劉志丹、左權等。更有一大批黃埔軍校教職員工、學生在新中國建立后担任黨政軍的重要領導職務。在國民黨軍隊政府中,高層將領黃埔生更是比比皆是,形成了一個所謂“黃埔系”。北伐戰爭中的“鐵軍”,則是無數中共黨員用熱血換來的榮譽,被喻之為的“黃埔精英”,則更是軍校政治教育的生動反映,是革命精神之體現。
  4.軍校中一流的政治教育水平。
  政治教育專職教員多是當時的政治理論權威或長于某一學問的專家,軍校不拘一格選擇人才,充分利用了他們各自的長處。如惲代英講授《社會科學概論》,蕭楚女講授《帝國主義》,陳啟修主講《經濟學》,于樹德講“合作化問題”,李合林是留法生,講授《法國大革命史》,廖升平講授《社會發展史》用的是蔡和森在上海大學教課時編譯的講義,等等。這些教官的教學水平也相當高,當年黃埔生在幾十年后回憶都說,惲代英、蕭楚女是學生們最受歡迎的政治教官,認為惲代英在黃埔學生中的威信,與周恩來可以媲美,大家親熱的稱他惲老師。蕭楚女在學生中被認為是青年運動之師。高語罕教官在學生心目中也是深受敬重的。政治教官的共同特點是:極大的革命熱忱,較高的理論修養,平易近人,循循善誘。所以,學生們都把政治教官視為軍校的革命靈魂。
成績斐然,軍校史鑒(3)
  此外,軍校課程設置以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為主旨,多安排各種社會
  1938年,延安抗日軍政大學第4期舉行開學典禮。
  前排左二起:許光達、毛澤東、王稼祥、羅瑞卿。
  實習課,是軍校學生快速成才的捷徑。兼容并包的政治教育方針,更使軍校充滿活力。各種實踐則是養成學生善于思考、判別能力以及競爭意識的預習陣地。諸要素綜合在一起,共同鑄造了黃埔軍校學生特別出眾的軍政素質。
  黃埔軍校半年制的軍事訓練,較之一切舊軍事學校有著很大的不同點和優點。當時的保定軍校、北京陸軍大學以及各省的講武堂,學制一般為2至3年。進保定軍校的學生,通常又需先經過3年陸小、2年陸中(又叫陸軍預備學校)的學習,方可報考保定軍校。由于學制較長,所學科目亦較繁多或重復,但卻不大注意結合實踐進行野外演練。諸如戰術、戰史、率兵術、兵器、地形、筑城、構制掩體以及典范令等,都進行系統講授,另外還設有外文課、衛生課、馬術課等,但惟獨沒有政治課,并且還規定學生不準議論時政,不準傳閱閑雜書報。黃埔軍校前4期,學制多則1年,少則半年,政治課程卻多達數十門,并允許學生購閱進步書報雜志。教官還組織學生自由討論,議論時事政治,啟發學生關心國家大事。經驗證明,有無政治教育,能否以政帶軍,進行軍政全面訓練,這是黃埔軍校區別于一切舊軍事學校的顯著標志,也是黃埔軍校卓有成效的培養軍政人才的重要途徑。
  黃埔軍校創校建軍,為中國革命軍隊政治工作開了先河。黃埔軍校以培養軍事與政治人才,建立革命軍隊為宗旨,在學制由原定3年縮短為6個月,在軍事教學任務重的情況下,采用軍事與政治并重的教學方針,開設了內容豐富的政治課,對學生一方面積極進行孫中山革命的三民主義的教育,一方面也灌輸馬克思、列寧的共產主義思想,逐漸形成了一套中國大革命時期軍隊政治工作方法,創建了嶄新的中國革命軍隊政治工作體系。
 


網載 2013-08-27 16:10:37

[新一篇] 中國黃埔軍校 校內中共政工組織

[舊一篇] 中國黃埔軍校 學科和術科急用先學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